柯象峰,符氣雄 著,鐘榮帆 整理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6)
西康省邊民教育之研究
柯象峰,符氣雄著,鐘榮帆整理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成都610066)
《西康省邊民教育之研究》[1],柯象峰[2]、符氣雄[3]著,全文分五個部分,圍繞如何建設西康省邊民教育進行論述,主要從西康省的經(jīng)濟基礎及教育經(jīng)費、宗教勢力與寺廟辦學、特種教材的編纂等方面進行闡釋。在當前西康研究領域,學者們對該文關注和引用甚少,而此文屬當事人對當時事的論述,對于研究西康的教育狀況、西康教育與當?shù)卣谓?jīng)濟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作為民國時期研究西康的學術成果之一,又有其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民國時期;西康省;邊民教育
我國邊疆領域遼闊,因其地理上處于特殊地位,少數(shù)邊民,因而進步較遲,生產(chǎn)未興,文化落后,其生活習慣,尚停滯于若干年前的狀態(tài)中,迥然與內地腹省有異。抗戰(zhàn)八年以來濱海富庶之區(qū),泰半淪于敵手,自由中國之重心,逐漸西移。于是國人咸認為大西北,大西南,和中國后花園的新疆為我們抗戰(zhàn)建國之根據(jù)地,一般人士,始注意及我們荒涼已久的邊疆,談談邊疆問題的人,驟然多了起來。
雖然對邊疆所談的題材盡管不同,但大家卻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和信念,那就是欲設法把邊疆重新建設起來。
邊疆教育,為邊疆文化建設的原動力,而建設文化又是治邊的根本企圖,所以,邊疆教育的重視和提倡,上自政府,下至邊民,以及熱心邊疆的人士,都在大聲疾呼著,這確是一個良好的現(xiàn)象。
然而興辦邊疆教育是千端萬緒,非本文所能全部提及,換言之,建設邊疆教育,也就是建設邊疆社會之一環(huán),彼此息息相關,不能獨美。筆者[4]以年來觀察及研究所得,略將康省邊民教育之葷葷大端,加以敘述,借以促起國人對于康省教育之注意,以期收拋磚引玉之效。
要明了康省教育問題,對于康省之地理背景,必須有一清楚之概念。西康為土伯特高原[5]之東面部分,其地勢高峻,氣候嚴寒,交通極為困難,加以人口稀少,道路不修,交通工具僅沿用馱馬及牦牛為主,山巔終年冰結,內地慣居平原之人,驟然換至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地,時有窒息之危險。交通困難為開發(fā)康省的致命傷,影響于政治設施,經(jīng)濟開發(fā),和教育推動,均極重大。內地人士,就深入康地經(jīng)商致富,已感裹腳不前,而欲冒險吃苦到康省辦學,更無人問津矣!
康省既地高氣寒,除寧屬[6]燥熱地帶農業(yè)較發(fā)達外,其余關外[7]各地僅限于面積極小的河谷地帶始有少數(shù)農戶,因其地臨河谷,地勢較低,且受從河谷中吹來印度洋之濕氣浸潤,雨量較多,但其生長季極短促,亦僅限于種植小麥、豌豆、青稞之類,產(chǎn)量很微,故康省農業(yè),格于自然條件,將來也不甚有希望。因此,本地所出糧食不多,使人口無法增加,交通不便,四川之米,又無法轉運入康,因糧食缺乏,工人不能生活,為百業(yè)衰歇之最大原因。漢人習于農業(yè)為生,其地既不宜農,其他企業(yè)又未開發(fā),漢人不能移殖其地者,蓋以無法謀生也。故吾人如仍用內地之舊法,采用田租賦稅,以為教育經(jīng)費,根本上實不可能。
康省農業(yè)雖無前途,但其天然富源蘊藏極為豐饒,地棄其利,至為可惜。康省最大之富源是寄在牧林、水力、礦及工業(yè)之中,因為康人文化較低,又迷信佛法,不務進取,將來開發(fā)西康,必先由政府籌資開鑿鐵路,穿過康省之心臟,再鼓勵投資,使其開發(fā)。如果鐵路一通,糧食轉運方便,人工易于招請,財則因利之所在,工商界人士為了發(fā)財,必趨之若鶩,美國開發(fā)西部,就是頂好的前例。工商業(yè)發(fā)達為開辟教育財政之磊落大道,故西康一日不能工業(yè)化,則其教育事業(yè)也必因之無辦法。然而,以目前而論,西康尚可逐步用公營事業(yè)辦法,或鼓勵私人經(jīng)營,尚可酌辦下列事項,以開辟財源:
1、礦產(chǎn):康地蘊藏各種金屬極盛,現(xiàn)尚缺確鑿之調查報告,但開采已收成效且有大利可圖者,厥為金礦。因地方人迷信風水,在禁忌之地,金雖旺,不容掘,能掘之地,卦不佳,也不掘。黃金為世界各國所公認的貴重金屬,且能直接套取外匯,現(xiàn)今金價大漲,政府設法擇地采金,以開稅源,移作教育經(jīng)費,此為興學之捷徑也。
2、畜牧:康人大宗生產(chǎn),即為畜牧,凡未墾之地,多為牧場,帳房之民,飼養(yǎng)牛羊,千百成群,毛皮酥酪,生產(chǎn)極富。政府宜急鼓勵生產(chǎn),防畜瘟病,再則舉辦小型工廠,將皮及奶加工制造,變成商品,銷售內地,也為大利所在,就專以制造奶油一項,也就可收大利。至于豢養(yǎng)特產(chǎn)獸類,如麝香、鹿茸,均可獲利,僅需治安不成問題,私人均愿經(jīng)營也。
3、林業(yè):康地人煙稀少,未墾之地,除牧場外,山地多為森林,木質直而堅,可作棟梁之材,多因老而倒杇[8],棄置于地,此亦為富源之所在。但因交通困難,一時不易采伐轉運,但政府對于康川交界一帶山地,昔日之森林采伐殆盡,已成荒山,大可補植,以造林獲利,作為教育經(jīng)費。
4、水利:康地山嶺峻峭,河流湍急,在狹長的山谷中,到處是白浪翻空,水勢險惡,這些蘊藏之巨大水力,為將來康省工業(yè)化時之一大寶藏,用水發(fā)電,可得大利。不過初期設置費頗大,以后則僅坐收其成,政府如能因地制宜,先籌一筆款子,籌設水力發(fā)電廠,而以后收利,則作為教育經(jīng)費,誠為一勞永逸之計也。
康省之土司,為康藏高原特殊地理背景之產(chǎn)物,土司制度之確立始于元代,世世相襲,已有千百年之歷史,成為根深蒂固之地方勢力,為康民真正之統(tǒng)治者。政府舉辦事項,均須假手于此輩,其并可直接向人民抽稅,故康民之負擔除寺廟外,尚有土司及官府,痛苦重重,故鼓勵土司自動辦學,也是良方,越西土司嶺光電[9]自動辦學,成效昭著,堪可效法推行也。
土伯特高原自從唐代松贊岡布[10]勃興,建起土蕃帝國,極力弘揚佛法以后,直到今日,一千多年來,其間雖經(jīng)過無數(shù)興衰更迭,但大體上說,居住于土伯特高原上的番民[11],在精神上,始終以拉薩為中心而聯(lián)成一氣,牢不可破,所以能致此者,乃佛教教義深入人心。各地土司頭目乃至平民,莫不爭先敬佛,以能弘揚佛法,受喇嘛從頭上一敲或一踢而引以為榮。目下拉薩之達賴,無異歐洲中世紀之羅馬教皇,其在精神上緊緊的抓著無數(shù)番民的靈魂,為所欲為,各地土司只有效忠奉承,從不叛逆,故其地位無異于百王之王。番民之對于佛寺,莫不慷慨布施,甚至傾家蕩產(chǎn),而為佛輸財,亦視為當然而無顧惜,此可見宗教勢力彌漫之一斑。
因此,番民有子恒愿入寺為喇嘛,兼有數(shù)子,僅留一子承產(chǎn),余俱使之為僧者有之,數(shù)子皆令為僧而以數(shù)女共贅一壻[12]承產(chǎn)者有之,子皆為僧,女亦為尼,僅留一女贅壻承產(chǎn)者有之。政府在關外所設學校,學生之來源悉由政府令飭當?shù)仡^人村長,申送該區(qū)學齡兒童入學,但一般康民均愿送子弟入寺廟當喇嘛而不愿送入學校讀書,咸以為送子弟入學,系被政府逼迫而不得已來當學差,亦名娃娃兒差,對于此事,極感痛苦。所以,番民迭次向政府陳請豁免或減輕充學差名額,甚而有些人家不愿其子弟當學差,而出資請人頂替,以我輩之常識觀察,入學校求學,除上學時間外,余時均可在家作事,一家仍然團聚,共樂天倫,且可接受漢人優(yōu)越之文化。而入寺為僧,即與家庭脫離,且受寺廟戒律支配喪失自由,似彼善于此,然番民卒不樂彼,執(zhí)迷不悟,愿意為僧者,蓋有其主要之原因:
1、喇嘛在社會上地位極崇高,為眾人所尊仰,入學校求學為漢官規(guī)定之差事,人人視為畏途。
2、入寺為僧,有為人崇敬之大師教導佛法,以追求人生最后之價值,使精神上得到安慰,入學習漢文,學漢語,因為在學習上多感困難,數(shù)年之間,尚不絕開口者有之,無異白學,且所學非所用,與日常生活無關,徒然受苦。
3、寺廟受人布施,擁有巨資,經(jīng)營商業(yè),掌握社會經(jīng)濟之樞紐,故所建寺院堂皇壯麗,令人生敬而羨慕,政府所辦學校,多絀于經(jīng)費,因陋就簡,三間茅屋散處于山頭,無異于棲[13]流所,與寺廟相形之下,當然見拙,就以吾人視之,亦覺得入寺廟令人精神爽朗。
4、西康人民文化較低,環(huán)境又復惡劣,所以在感到生命之不安全,為求得精神上之安慰,是以篤信佛教重來生而輕視現(xiàn)實,遵德行而薄物欲,泥于守舊,不易接受外來文化,一遇改革,往往不惜犧牲生命財產(chǎn)以力爭。政府所辦教育,為新興革之事項,人民多處觀望態(tài)度,不肯合作,此亦為康地所以至今尚為文化落后之區(qū)之一大原因。
5寺院擁有土地,人民多仰其鼻息,為僧之后,一切個人生活,均由寺方負責,此比入學校之待遇,優(yōu)厚得多??等藢τ诶锝碳热绱顺缪?,凡康民子弟之優(yōu)秀者,胥集中于寺院,如無妥善之辦法改善康人就學之觀念以前,就政府用盡九牛二虎之力來辦學,但能果康人只知政府苛于學差,難于應付而外,毫無實惠。換言之,教育效果之低,會出吾人意料之外,康人優(yōu)秀者年既集于寺廟,故今后政府對康民之教育方針,應采取指導寺廟辦學,及鼓勵優(yōu)秀青年僧人入內地留學兩途。
如能使各喇嘛寺興辦學校,在不礙其宗教信仰下,予各寺所在地之康民以適當教育,使為一般康民之矜式[14],必能事半功倍。本來寺院兼辦學校,是極易舉辦之事,因校舍及行政人員均已具備,且歐洲中世紀在黑暗時代,能傳導文化,保留古籍者,唯教堂是賴,以后政府經(jīng)過不少的爭執(zhí),始從教會手中奪回教育的權柄?,F(xiàn)時各省回教公會,鑒于世界大勢所趨,也逐漸設學,而康省寺廟林立,且握有經(jīng)濟之樞紐,不宜再裹足不前,應由政府領導,一方面為昌明佛化,一方面為教育人民,互相為用,急起直追,以添辦學校。
考鼓勵喇嘛寺興學之發(fā)生,遠在趙爾豐[15]時代,已開其始,惜其辦法失于偏激,大為康人所惡。換言之,其未顧及尊重教理,及采用強制手段而告失敗。民國廿四年[16],西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也曾一度創(chuàng)導[17]寺院辦學,一時大有風起云涌之勢,教育前途,大有希望,各寺院也樂于相從,后因少數(shù)不肖縣長,借口辦學,而攤派寺廟公款,多方勒索,寺廟不堪其苦,于是寺院辦學之事,乃變成曇花一現(xiàn),良深可惜。
今后提創(chuàng)[18]寺廟辦學,勿行之過急,應選定少數(shù)寺廟試行,作為模范,逐步推行,以免擾民敗事,而在推行時,應注意下列諸點:
1、尊重喇嘛原有精神,不侵奪寺方權益。
2、不妨礙喇嘛作業(yè)。
3、政府應切實指導及鼓勵,不得強制勒索。
4、委任寺廟呼圖克圖[19]為校長。
5、藏文一科,請喇嘛教授。
6、其他教員由政府派遣,教材須采用編造之特種教材,如選派青年僧人來內地留學成效后,以后教員可酌聘此等學成歸寺之喇嘛。
7、學習成績優(yōu)良之學生,就由政府統(tǒng)籌,派來內地游學,完全公費待遇。
8、由政府補助學款。
至于選送優(yōu)秀青年僧人入內地留學一事,極關重要。康人之孤陋寡聞,生性固執(zhí),愛好守舊者,皆因其交通阻梗,深居簡出,少與外界交往的緣故。我國在五胡亂華時代,胡人自侵入內地之后,目見耳聞,慕中華文物之精美,乃自動改漢姓,易胡服,與漢人通婚,而甘愿與漢人同化。康省青年僧人,及優(yōu)秀學子,所染成見未深,不難塑造,可在內地會同佛教公會[20]或在中央政治學校,或委托其他教育機關,設立特別教育班,收容這班來自邊疆的學生就學,完全公費待遇,可請其長輩喇嘛為生活指導,自行管理,尊重其起居飲食之固有習慣,但所學者為現(xiàn)代之新知識及漢文漢語,果能辦理認真,康人必能樂從。此輩沾受新文化之青年喇嘛即將來改革新西康之先鋒,因假康人之力,以改造西康,必收事半功倍之數(shù)。敵人日本,自明治維新至今,未及八十年,而尚能突飛猛晉,安知康人不能及時接受新文化,奮起直追,為國之用哉!
教材為師生間傳導知識之主要工具,教材之優(yōu)劣,足以直接影響于教育之成敗。以西康之現(xiàn)狀來說,印刷材料非常缺乏,倘由各學校因實際之需要,而自行編印講義,作為教材,則因限于財力,絕不可能;即自行編篡,也必甚為草率,恐不能適合教育原理。
康區(qū)特種教材之編篡,遠在清末趙爾豐督邊時代已開其始。當時所編之教材,內容雖甚簡陋,然尚符合教材上由近及遠,由淺及深之條件,能適合當時政治意識之需要。直到民國初年,關外少數(shù)學校尚有采用趙編制之課本,以后則因邊務廢弛,編輯特種教材事,乃無人過問,各校用書,多數(shù)采用內地腹省所通行之課本,尤以商務印書館所發(fā)行者最為普遍。
考康人之生活習慣,與內地我們之日常生活,實迥然有別,其日間嚼青稞,喝邊茶,披皮毛,拜寺廟,真不知棉花、汽車、汽船、馬路為何物;而商務印行之課本,所述多為漢人生活情形,所有插圖,均為漢人服裝,原來書中加入插畫之目的,在使讀者易于了解,及增加學習之興趣。然此種教本,在西康邊民的兒童心目中,徒然增加繁難,蓋書中之食物均遠離其生活經(jīng)驗范圍。并且,康人日常所用的是藏文,藏文是梵文系統(tǒng)的拼音文字,其文字之結構,頗為合理,且已有了久遠的歷史,相傳以在唐代松贊岡布時所發(fā)明,也為日后蒙文及滿文之所自出。所以,我們不能不承認藏民是一個有其獨立之言語文字的宗族,而在藏民教育上,也不能完全將藏文廢棄,而教材之內容,也應保留其特有文化之優(yōu)點。
蘇聯(lián)境內之少數(shù)民族言語文字,也是一樣的復雜。其領土橫跨歐亞大陸,故蘇聯(lián)對于其少數(shù)民族之教育政策及設施有許多地方可供吾人今后對邊疆教育之借鏡。過去,在蘇聯(lián)對于語言文字不同之民族之教育,在基礎國民教育時代,最初的三年內,得教授以其固有文字,且用其土語講授,以后,漸漸的才配加教授俄文,但仍用俄文與固有文字兼授制度?,F(xiàn)在,我們對于邊民教育往往抱著一種無謂的隱憂,就是擔心著邊民接受了其原有的文化之后,會產(chǎn)生一種對中央政府離心力量??墒?,由于這次大戰(zhàn)[21]當中,蘇聯(lián)境內各民族之一致動員,對政府之極端愛戴,敵愾同仇,充分的表現(xiàn)精誠團結的力量。所以,我們以后對于邊民教育的方針,應放寬尺度,尊重邊民特殊文化,在不破壞國家統(tǒng)一的范圍內,盡量導其發(fā)揚固有的文化,這是蘇聯(lián)若干年來行之有效的成規(guī),確是一個值得我們仿效的前例。
因此,我們編篡康民教材時,所用之文字須以漢藏文合璧為準,決不能偏于一方,使康人學習藏文,同時即認識漢字。如果沿用舊法,專以漢文編課本,強迫康民學童在校認漢字學漢語,則無異緣木求魚,事倍功半。蓋關外各地,全屬康民,日常生活習慣,對人接物,均與所學無關,正如孟子所謂“一齊人傳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币灾驴低髮W數(shù)年,而竟有吃吃不能出口者,于是,兒童對學校視為畏途,儼如入牢獄如坐針氈,不但不感興趣,反發(fā)生無限痛苦或反感。
還有,編篡之康民特種教材,尚負有一重大任務和功能,即其在施教上,須能達到解決通譯人材之目的。因為西康政府對邊民施政之對象,一為康人,一為倮人[22],而大部分為康人,漢人官員與康民之交往,因語言文字的隔閡,不能不假手于通譯,文化之介紹,感情之溝通,全賴通譯人員。以目前而論,康省現(xiàn)有之通事,皆不學無術目不識丁之流居多,只能作最普通最顯淺對話之翻譯,遇有稍含學理之事物,則瞠目結舌,莫知所云,中間還有通譯人員,上下操縱,故弄玄虛,致彼此感情破壞,仇恨日深,冰炭不容,曲解政令,營私中飽,康民視之若蛇蝎。故今后康省教育,應負起培植大批通譯人員之特殊任務,以應時需。故編制教材時,務使康人能認識漢文,而同時康省邊區(qū)漢人子弟也可采用為讀本,以學習藏文,因從新練習一種語文,雖繼續(xù)努力,亦非積數(shù)年之辛勤不可,故為建設新西康起見,不得不預謀解決翻譯人員之根本問題。
在實際編造教本之時,于技術上,困難重重,因能編造教材者,多不明康省人民生活之實況,而只好憑著個人主觀想象為依歸,而真實了解其人民實情者,又無編書之能力,總之,編輯教本時應注意下列各條件:
1、適合康人生活。
2、寓有國族意識,以符合各族共和之要求。
3、所用教材勿太抽象,由淺入深,使康人兒童能夠體會為主。
4、須有藏文對照,但譯出之藏文,不宜草率從事,以免生硬勉強,使康人讀之,而引起蔑視漢人均不通藏文之觀念,這確系一件艱苦之工作。
5、插圖必能以邊地風光及人物為主。
6、以兒童為本位。
7、生字須有次序。
8、題材須有聯(lián)絡。
至于采集教材之內容,更為困難,因一方面要保留康人固有之優(yōu)良文化之特點,他方面又要灌注民族國家之意識,以溝通漢藏文化,且對于康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之佛法精神,尤須發(fā)揚和尊重,以迎合一般社會心理,故其內容應包括下列各方面:
1、佛教精神之精華,有如其戒條,教義,教理,及現(xiàn)狀等。
2、喇嘛活佛之德行,及寺院供佛念經(jīng)之情況。
3、鄉(xiāng)土教材以康省大山大河之壯麗,及畜牧常識等為主。
4、中國古代圣賢之偉大事跡及德行。
5、中國過去的光榮,及將來的展望。
6、中國抗戰(zhàn)建國的意義。
7、帝國主義的陰謀及各族平等團結御侮之重要。
8、漢人文化之優(yōu)美,及其生活習慣之實況。
9、職業(yè)知識技能的灌輸。
西康東鄰四川,南接緬印,西與西藏犬牙交錯。民國以來,康藏邊陲多事,達賴受英俄之先后煽動,創(chuàng)言獨立,康藏劃界問題,引起爭執(zhí)多次,界務劃分,至今尚為中英兩國一大懸案。[23](原來此為中國內政問題,與英國無涉的)于是,康藏之地界,儼然以雙方之實力多寡為進退,康省番民與藏民語文相同,康民教育為溝通漢藏文化之媒介,促進兩大宗族互相諒解之原動力,由于時代之需要,西康邊民教育,已不容再因循躊躇!
康民年來之擔負奇重,不能另開名目,增加康民對于教育經(jīng)費之擔負,政府應以開發(fā)康省富源,辟一教育財政之新門徑;土司辦學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貴在其能出諸自動,所以能致此者,端在先使土司子弟入內地求學。寺廟辦學事屬可行,但須以迎合佛教信徒心理為原則,康省目下師資之養(yǎng)成,宜以培養(yǎng)康省子弟為主,因其生活習慣語言環(huán)境,都能適應;特種教材之編輯,急不容緩,但須先羅致專門人員,而慎重從事耳。
(為尊重歷史文獻原貌,整理時照錄全文,僅將原文繁體字改為現(xiàn)行對應之簡體字,同時,對其中一些人名、地名、專有名詞進行了注釋,對文中個別晦澀的繁體字以及不符合現(xiàn)代語言標準的同音字進行了辨析,少數(shù)標點符號根據(jù)現(xiàn)行標準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
[注釋及參考文獻]
[1]該文為1944年手抄本,現(xiàn)藏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全宗號5,卷宗號12454。據(jù)柯象峰于1944年7月27日寫給蒙藏教育司第四任司長駱美奐的信件,其內容為“美奐司長仁兄大鑒,前奉手示,囑弟寫康民教育一文,茲特將弟及敝校助教符氣雄君,共同研究材料著成一篇?!保ú赜谥袊诙v史檔案館,全宗號5,卷宗號12454)可知該文是受美奐司長的囑托而作的,目的是為當局開展邊疆教育提供參考。
[2]柯象峰(1900-1983),社會學家,生于安徽貴池。1923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文學院,并留校任助教。1930年在法國里昂大學社會經(jīng)濟學系獲得博士學位,1931年回國,在金陵大學建立社會學系,任該系主任兼校教務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柯象峰隨金陵大學西遷成都,于1938年暑假,在西康建省委員會的資助下,會同徐益棠教授赴西康進行社會考察。[3]符氣雄,邊疆問題研究專家,1943年7月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育學系,曾先后擔任金陵大學社會學系助教,華西大學教授。
[4]系指柯象峰、符氣雄。
[5]即今日之青藏高原,土伯特高原是當時西方人對此高原的常用稱謂,由Plateau of Tibet改譯而來,由于當時中國沒有適當?shù)拿Q,常誤譯為西藏高原,據(jù)任乃強稱,此高原宜稱作康藏高原或康青藏高原。
[6]寧屬地區(qū)包括:西昌、會理、鹽源、鹽邊、冕寧、越西、昭覺、寧南八縣。
[7]系指瀘定以西的地區(qū)。
[8]此字當屬筆誤,應為“朽”字。“杇”同“圬”字,有兩種含義,一為涂墻的工具,二為粉刷、涂抹之意。此處若為“杇”字,則與前后文意思不符,因此,筆者推斷此處當屬筆誤,該字應為“朽”字,如此前后文文意才能連貫。
[9]嶺光電(1913—1989年),四川涼山州甘洛縣人,彝族土司中的開明人士。1936年畢業(yè)于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國民黨越西縣政府恢復嶺光電原來的世襲土司職務。嶺光電在十三年的土司任職期間,對彝族文化教育、衛(wèi)生習俗等方面進行了若干改革,且頗有成效。在文化教育方面,1937年,嶺光電利用自己的私有住宅創(chuàng)辦了私立斯補邊民小學,招收彝族子弟入學學習彝漢文知識,極大地促進了彝族教育的發(fā)展。
[10]即松贊干布。
[11]系指藏族人。
[12]同“婿”字。
[13]同“棲”字。
[14]系典范、模范之義。
[15]趙爾豐,字季和。1903年隨四川總督錫良入川,鎮(zhèn)壓會黨起義。1905年任建昌道,次年充川滇邊務大臣,試行改土歸流,設立30余縣。1908年任駐藏大臣兼川滇邊務大臣。1911年4月調任四川總督,鎮(zhèn)壓保路運動,于同年12月被新任都督尹昌衡處死。趙爾豐經(jīng)營西康時期,曾毀寺興學,創(chuàng)辦數(shù)所喇嘛官話學堂。
[16]此處原文當屬有誤,應為民國二十三年,即1934年,川康邊防總指揮部為改善康民教育狀況,倡導喇嘛寺興辦學校,同時,通令西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擬具辦法,推進寺廟辦學,以開風氣。參見梁甌第:《民國以來的西康邊民教育》,《邊政公論》1942年第1卷第7—8期,第41頁;朱解琳編著《藏族近現(xiàn)代教育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5頁。
[17]創(chuàng)導:應為“倡導”。
[18]提創(chuàng):應為“提倡”。
[19]呼圖克圖,蒙古語音譯,意為圣者?!拔鞑胤鸾掏匠S么俗钟诠糯饘W家或佛、法、僧等各個名稱前后,以示高貴尊敬?!眳⒁姀堚p主編《藏漢大辭典》,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175頁。此外,隨著黃教活佛轉世制度的延續(xù)而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所熟悉的蒙藏佛教專有名詞,泛指所有轉世的喇嘛,成為活佛高僧之職銜、封號。參見賀其葉勒圖:《藏傳佛教呼圖克圖職銜考釋》,《中國藏學》,1997年第3期。此處應指寺廟的活佛之意。
[20]佛教界的團體組織,由各佛教寺院組成,如中央佛教公會、上海佛教公會。
[21]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22]即彝族人,解放前,彝族被稱為“倮倮”或“夷人”等多種稱呼,解放初被稱為“夷族”。彝族原來自稱“羅倮”,在彝語中“羅”(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龍,以兩種代表力量與神秘無畏的動物自稱,意思是說彝族是勇敢和強大的民族,而外族人稱彝族人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1956年后,才改為彝族。
[23]民國以來,藏軍與西康地區(qū)川軍先后爆發(fā)三次軍事沖突。民國時期,英國協(xié)助噶廈加強軍事力量,組建藏軍總司令部,驅逐駐藏官員和軍隊,三次向四川、西康地區(qū)進犯,歷時二十余年,導致康藏邊界動亂不斷,康藏界線也時常變動。
[特約責任編輯王川]
[校對夏陽]
G759.2
A
1003-8388(2015)06-0074-06
2015-10-18
鐘榮帆(1989-),男,江西會昌人,現(xiàn)為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近代邊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