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聞事件中工具理性、價值理性的爭鳴與對話
      ——關于《新快報》陳永洲事件相關評論的多元解讀

      2015-02-20 11:41:41陳航行王旭瑞
      西藏民族大學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工具理性理性法治

      陳航行,王旭瑞

      (1.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陜西咸陽 712082;2.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陜西西安 710055)

      新聞事件中工具理性、價值理性的爭鳴與對話
      ——關于《新快報》陳永洲事件相關評論的多元解讀

      陳航行1,王旭瑞2

      (1.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陜西咸陽 712082;2.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陜西西安 710055)

      本文試從社會學、新聞學、法學等角度對《新快報》陳永洲事件引發(fā)的報紙、電視、網(wǎng)絡、手機等不同媒介的相關評論進行深入分析、解讀,認為它們表達了悲情宣泄與理性認知的交錯與碰撞,折射了新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糾結,顯示了法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摩擦。所有這些展現(xiàn)出我國當前異常復雜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反映了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理性主體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法律問題而陷入的深度困惑和抉擇痛苦,意味著我國新聞專業(yè)主義建設和社會法治建設的道路將是一個極其艱辛和漫長的過程。

      陳永洲事件;倫理;法治;工具理性;價值理性

      凡是引起廣泛爭鳴的新聞事件,必然涉及社會生活當中某個方面比較突出的矛盾、沖突或摩擦,導致廣大公眾在情感、認識、理念或價值觀等精神層面產生糾結或困惑。發(fā)生在2013年底的《新快報》陳永洲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引起社會廣泛爭鳴的新聞事件。

      在這次事件中,來自媒體和廣大公眾的各種意見、聲音匯聚成波瀾壯闊的輿論潮流,呈現(xiàn)出多視角、立體性、多元化的議論格局。其中事件變化之突然、觀點交鋒之激烈、倫理反省之深入等都是近些年輿論場的罕見現(xiàn)象。對此種特別復雜現(xiàn)象進行合理化闡釋和解讀,既有非?,F(xiàn)實的新聞學、社會學的認識價值,也有面向未來的新聞公信力建設和社會良性運行的啟迪作用。

      可惜的是,目前筆者看到的學術刊物已經發(fā)表的多篇有關論文,雖然指出該事件是2013年乃至近十多年罕見的涉及新聞界自身的重大事件,但是基本屬于蜻蜓點水的提說或是簡單歸納而已,鮮有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有個別文章專門就此事件作了論述,但是有淺嘗輒止之嫌。如有的理論文章,主要著眼于“陳永洲”個人行為的分析,認為這是新聞專業(yè)主義缺失的表現(xiàn);在進而聯(lián)系到媒介生存環(huán)境時則認為,“媒體市場化”使得“媒體逐漸喪失了批判和思考的理性”,“高度市場化的量化考核和計件制的績效薪酬制度”,“導致了媒介從業(yè)者的功利化行為趨向?!盵1]顯然,該文忽視了“媒體市場化”的正面作用,即媒體的市場化有利于增強媒體的正當營利能力,使其免受政治集團或利益集團的控制,

      從而“鼓勵新聞從業(yè)者發(fā)展專業(yè)主義”。[2](P150)也有理論文章在分析“陳永洲事件”時,把它看作是“有償新聞”的典型案例,認為由于“喪失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忘記了新聞媒體所肩負的傳播正能量的社會責任”,使得報紙“淪為有償新聞的幫兇和替陳永洲謀取私利的工具”,因此,必須加強行業(yè)自律和新聞職業(yè)道德教育。[3]這樣的分析論述也自有其道理,但是似乎只在重復事件爭鳴過程中一些評論者的觀點,其實質是沒有觸及輿論場中更為深刻、復雜的問題,如除“自律”之外還牽扯到的“他律”、“法律”等等許多問題。

      基于這種考慮,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從社會學、新聞學、法學等角度對陳永洲事件相關新聞評論進行解讀和闡釋,力圖展示該事件涉及的我國當前異常復雜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新聞從業(yè)者多元混合的精神面貌,解剖悲情宣泄與理性認知的交錯與碰撞,審視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糾結與困惑。

      一、陳永洲事件評論的作者構成與發(fā)展過程

      雖然廣東《新快報》早在2012年9月就發(fā)表了記者陳永洲關于上市公司中聯(lián)重科的負面報道,而且在其后的一年時間內連續(xù)發(fā)表類似報道十余篇,但是陳永洲與中聯(lián)重科的糾葛真正引起普遍關注,則是始于2013年10月23日該報在其頭版刊發(fā)特別評論《請放人》。這種罕見的特大字號標題的評論激發(fā)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報紙、電視、廣播、電腦網(wǎng)絡、手機等多種媒介紛紛發(fā)表各式各樣的意見、態(tài)度和主張,而事件發(fā)展的曲折離奇更是引發(fā)輿論一波三折,各種觀點紛紛登場且充滿張力,為我們分析解讀當代媒介生態(tài)提供了一次絕好的機會。

      目前從評論者的身份構成和發(fā)表評論的數(shù)量來看,參與陳永洲事件評論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媒介自我批評,其規(guī)格之高端、陣容之龐大、數(shù)量之浩瀚等都是近年來所罕見的。如參與評論的媒體有中央級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以及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央視網(wǎng)等,地方媒體有《新快報》、《新京報》、《南方都市報》、《京華時報》、《齊魯晚報》、《錢江晚報》、《烏魯木齊晚報》、《晶報》、《上海商報》、《新世紀》等,知名網(wǎng)站如新浪網(wǎng)、搜狐網(wǎng)、騰訊網(wǎng)、網(wǎng)易、西祠胡同、天涯等都發(fā)表了大量評論,網(wǎng)民和受眾的博客、微博、微信以及跟帖等更是無計其數(shù)。

      在公開署名的評論中,有的以社論名義發(fā)表,有的以本報評論員、特約評論員名義發(fā)表,更多的則是以公民個人的名義發(fā)表。加上編者按、編后記、博客、微博、微信、跟帖甚至點贊等形式,當今媒介所能運用的發(fā)表意見的各種形式,幾乎都被派上用場。正是這些各式各樣的評論,全方位、立體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人們對于陳永洲事件的多元化思考。

      縱觀整個事件,與其相關評論的發(fā)展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三個階段:

      (一)從陳永洲記者10月18日被長沙警方拘捕到10月26日央視報道此案,是該事件新聞評論的第一時期,也是第一個階段。在這個時期,由于長沙警方低調行事,甚至是“以拘代偵”,而《新快報》發(fā)揮話語權優(yōu)勢,不惜以報社多年打拼的信譽為陳永洲背書,因此整個輿論出現(xiàn)了明顯的傾斜,對警方公權力的運用提出種種質疑甚至詰難,只有極個別的媒體保持了特別謹慎的中立立場。

      (二)央視報道陳永洲事件,標志該事件進入第二時期。在這個時期,因為陳永洲在電視鏡頭面前自我認罪,輿情嘩變,眾多媒體轉向對陳永洲的聲討,有些聲音甚至對整個新聞界發(fā)出懷疑。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上,仍有一些評論追問警方的程序是否正當,中聯(lián)重科是否存在問題等等。從公開發(fā)表的評論來看,這個階段主要是基于媒體自身層面的反思。其中,11月2日胡舒立發(fā)表的評論《新聞尋租不可恕》[4],可以看作該事件第二時期的前一個階段的代表作。

      (三)自胡舒立發(fā)表《新聞尋租不可恕》之后,該事件新聞評論進入第二時期的后一個階段。雖然胡舒立在新聞界享有盛譽,但是她的這篇評論卻未得到業(yè)界的一致認可,而是產生軒然大波,引發(fā)各種議論。這時輿論場的討論進入更為廣泛、復雜、分化和深入的階段。可以說,陳永洲事件之后,如何看待中國新聞界的公信力建設和社會良性發(fā)展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

      二、悲情宣泄與理性認知的交錯與碰撞

      評論歷來被認為是理性思維的結果,而陳永洲事件剛剛發(fā)生的第一時期即第一階段,多數(shù)媒體發(fā)表的評論明顯地、感情化地向記者方面傾斜,這是值得深思的。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把原因僅僅歸咎為《新快報》單方面發(fā)表評論一味地“袒護”記者,這不足以解釋整個問題的復雜性。陳永洲事件發(fā)生的第二天,即《請放人》特別呼吁發(fā)表的第二天,就有知名媒體以《依法保護記者,依法維護企業(yè)》為題發(fā)表社論,明確指出長沙警方和《新快報》“雙方對事實的陳述相差甚大”,“現(xiàn)在斷言長沙警方和《新快報》究竟誰‘肯定是對的’為時尚早。”并且,該評論非常清醒地認為,“中國今后少不了輿論監(jiān)督者與被曝光者之間的沖突和官司,這是中國輿論監(jiān)督和此領域法律實踐逐漸精細化的必經過程?!盵5]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該社論沒有偏袒任何一方,始終保持著客觀、理性、中立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新聞評論者應有的公正、平衡原則。

      那么,在長沙警方和《新快報》“雙方對事實的陳述相差甚大”的情況下,如此中立、平衡的評論,為什么被廣大讀者忽略呢?為什么《新快報》對陳永洲的“袒護”能贏得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才是問題的復雜性所在,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有媒體發(fā)表署名評論《備齊手銬,更需備齊真相》,認為“天下沒有法外的無冕之王”,記者“公開發(fā)表的報道,倘若涉嫌虛假不實,報社該承擔什么責任,既不是新快報的煽情評論所能推脫,也不是長沙警方認定的這份鑒定就能敲定。”希望警方“提供事實依據(jù)和真相,并且走完程序正義的司法過程”,擺脫“憑社會資源、憑公權資源辦事的角色錯亂?!盵6]這樣的評論謹慎提醒警方行為細節(jié)方面要尊重法律規(guī)則和法治程序,強調“誰都沒有凌駕或者超脫于法律之上的豁免權”,而對記者履行新聞監(jiān)督的權利則倍加呵護。有的媒體專門發(fā)表社論,擔憂“刑事拘留”在一些地方被濫用,甚至發(fā)展到“以拘代偵”或者擴大到“逢案必拘”的地步。[7]雖然這篇文章指出,“媒體從業(yè)人員涉嫌犯罪同樣難逃法律制裁”,但是對于警方的做法不甚理解,甚至“令人費解,也令人咋舌?!币驗榭赡艽嬖凇暗胤焦矙C關對警權的濫用”,甚至“異化為一種恫嚇手段”。整篇社論籠罩著一種悲涼壯烈的情調。雖然它理性地呼喚“讓公民免于恐懼”是“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所應當也必須內嵌的價值要素”,但是它情不自禁地感嘆“某種肅殺氣氛”,不能不說是一種情緒的宣泄與表達。

      至于這時的普通網(wǎng)民和受眾通過手機、電腦等發(fā)表的議論文字,情緒化的表達內容就更多一些。與警方公權力相比,由于近年來許多地方記者因為采訪被毆打、因為商業(yè)名譽糾紛被拘留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導致了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媒體從業(yè)者贏得了較多的公眾同情。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網(wǎng)絡事件的發(fā)生與擴散,總是遵循著一種“情感邏輯”,“帶感情的表達,并不是非理智的,更不是病態(tài)的”,它是“有感情的思想和有思想的感情”的交織。[8](P60)在陳永洲事件的相關評論中,正是這種“情感邏輯”在發(fā)揮作用,它與當前社會的“情感脈絡”暗合,因此,不時能發(fā)現(xiàn)評論者悲情宣泄與理性認知的交織與碰撞。

      三、新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糾結與爭鳴

      如果說陳案發(fā)生后新聞評論第一時期主要體現(xiàn)悲情宣泄與理性認知的交織與碰撞特色,那么,自陳在央視鏡頭前自我認罪評論進入第二時期后,評論者在追問產生此類現(xiàn)象的個人素質及社會根源時則紛紛質疑:是記者自律意識不足,還是他律監(jiān)督缺位,抑或是法律執(zhí)行錯位?

      由于陳案牽涉到企業(yè)、媒體、司法等不同角色對象,企業(yè)市場利益沖突演變、轉化成記者角色錯位,進而引發(fā)司法角色登場,一系列的矛盾疊加使得問題變得特別復雜

      為了分析、討論的簡單方便,我們姑且把第二時期的相關評論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關于記者和媒體問題的評論,另一類是關于企業(yè)和法律問題的評論。在第二時期評論的過程中,兩種類型的評論幾乎是同時并列進行的,偶有交叉。相對來說,第二時期的前一個階段,主要是與媒體記者問題有關的評論;第二時期的后一個階段,主要是企業(yè)和法

      律有關問題的評論。

      這里先分析與媒體記者問題有關的評論。央視曝光陳永洲案件的第二天,即10月27日,《人民日報》就發(fā)表署名短評,指出陳的“行為不僅令企業(yè)聲譽嚴重受損、股民損失慘重”,“更敗壞了新聞工作者的形象”,并且強調這絕不是個案現(xiàn)象,“一些害群之馬,打著輿論監(jiān)督的旗號,吃拿卡要、敲詐勒索”,把媒體當成謀取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的私器。因此,要堅決反對新聞敲詐,整頓行業(yè)風氣。[9]不少媒體強烈呼吁,要加強新聞隊伍建設,加強法律意識,嚴厲懲處敗壞新聞公信力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這些呼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純潔新聞隊伍也非常必要。

      但是,一些網(wǎng)民和手機用戶卻流露出偏激的看法,說什么“記者都不是什么好鳥”“有錢能使鬼推磨,事實、良知都成了狗屁”等等。還有一些媒體發(fā)表署名評論認為,中國輿論場現(xiàn)在“成了最混亂的地方之一”,甚至“有時比江湖還不規(guī)則”,“它影響了一大批年輕媒體人,并使離經叛道成為時髦?!盵10]這樣的評論,大有對于各種媒體全部給予否定的味道。難道新聞界真的一無是處,成為制造謊言、虛假新聞的平臺?難道媒體真的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如何看待新聞界,如何認識新聞界,成為這個時期的一個焦點問題。

      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社會行為或團體功能,常常受到工具理性或者價值理性的影響和制約。所謂工具理性,就是立足于目的選擇手段,在目標確定的情況下,人們的行為依賴計算和有根據(jù)的預測,以效用作為評判的標準;而價值理性,主要立足于信念,根據(jù)特定的信念作為行為的取舍標準,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具體行為控制在理想、信念的指導和調節(jié)之下。[11](P23)那么,在這個特殊時期,相關評論又是如何評價媒體,希望給媒體賦予什么樣的功能?

      從公開發(fā)表的評論來看,有一些“主流媒體”表現(xiàn)出比較強烈的新聞工具理性色彩。強調新聞的喉舌作用,是社會導航的“瞭望哨”,要深化新聞界“走轉改”的成果,銘記自身使命,恪守職業(yè)道德。有一家知名媒體的評論員文章,清醒地指出當前新聞界的現(xiàn)狀,媒體人早已不是“無冕之王”,當尋租成為潛規(guī)則和新聞特權時,媒體的聲譽和公信力幾乎喪失殆盡;“當金錢和權力無所不能時,改變媒體的處境,絕非行業(yè)自律那般簡單。只是,一個職業(yè),一個職業(yè)人,總應該堅守職業(yè)操守。”[12]在這里,這位評論員將新聞工作明確地看作一種“職業(yè)”而非事業(yè)。“職業(yè)”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和工具,就像她在評論中所說,現(xiàn)在的新聞人“因收視率、轉載率之類的考評而焦慮,因發(fā)行量、廣告額而憂心?!边@種工具主義的思維模式,在當前的新聞界具有普遍性。對于陳永洲的行為表現(xiàn),重在譴責其喪失職業(yè)道德,新聞界應該嚴肅新聞紀律,加強新聞隊伍建設,“清理門戶”,純潔其“工具性”。當然,主流媒體對于借此事件否定新聞界的言論給予了有力回擊。

      與新聞工具理性相對的一些評論,是一些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媒體所體現(xiàn)出的新聞價值理性特征。他們認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新聞人的職業(yè)操守是這個行業(yè)的基石;新聞自律的目的,應該在于更好地履行新聞監(jiān)督職責。他們把新聞工作看作一項事業(yè),在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媒體話語權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在環(huán)境許可的情況下一定要滿足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盡可能實現(xiàn)公民正當?shù)谋磉_權,警惕有些人借此對新聞監(jiān)督權進行阻撓。對新聞價值理性的闡釋,胡舒立發(fā)表的評論《新聞尋租不可恕》表達得最為突出。胡舒立認為,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器,新聞人要“矢志公義、推動社會轉型進步”,格外需要“自尊自強自愛”,遵從“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的原則;陳永洲事件對于新聞界而言是一次“令親者痛仇者快”的自我戕害,“無論現(xiàn)實有多艱難,新聞尋租絕不可恕?!盵4]在這里,新聞人堅持著一種信念、理想,奉行新聞專業(yè)主義,期望中國社會和市場經濟體制能夠健康成長,“因為轉型中的這個國家如此需要真正的新聞”,而陳永洲之流對新聞公信力的損害只有依靠新聞人“自律自省、直道而行”才能消除。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管是遵循新聞工具理性還是價值理性,他們都不能接受“有償新聞”、“新聞尋租”的做法,希望記者們遵守新聞職業(yè)道德,陳永洲的行為必須受到法律制裁。他們的不同點在于,新聞工具理性者強調這樣的行為玷污了新聞工作隊伍,損害了“工具”的純潔性;新聞價值理性者則痛心如此行為動搖了新聞的公信力,模糊了社會公器的歷史使命,甚至會給整個中國社會和

      市場體制建設“帶來極大破壞”,即新聞價值理性者的責任感、使命感更強烈。不但如此,一些新聞價值理性者還看到這次事件涉及商業(yè)規(guī)則、法律程序等問題,關于此話題本文將在后面論述。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新聞工具理性者和新聞價值理性者存在交集,就像他們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看法存在交集一樣。這也是“中國特色”的社會現(xiàn)實使然。新聞專業(yè)主義被各種語境共同強調的是“操作技能和表現(xiàn)手段上的專業(yè)水準以及實踐中的專業(yè)倫理”。[13]對于陳永洲事件評論的交集也是如此。至于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其他含義,雙方的看法存在差異,解釋出現(xiàn)“多元和不穩(wěn)定性”,從而導致評論的角度、著眼點出現(xiàn)偏差。

      四、法律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摩擦與對話

      陳永洲事件進入第二時期后,從商業(yè)規(guī)則、法律程序等角度對問題進行評論的文章也不少。不少評論者注意到,陳永洲事件是發(fā)生在企業(yè)、媒體、警察之間的公共事件,陳永洲的確“罪有應得”,但是他的背后存在復雜的利益鏈。一些媒體繼續(xù)質疑中聯(lián)重科造假的問題,他們援引業(yè)內人士的文章稱,中聯(lián)重科“可以聲稱公司內控存在缺陷使基層單位弄虛作假得逞,但你不能否認財務造假事實的存在”。[14]而更多的評論轉向了法律問題的探討。

      著名教授魏永征是最早從法律程序質疑陳永洲案的學者之一。他在央視播出陳永洲認罪節(jié)目的當晚撰寫博客,認為電視節(jié)目中警察的做法違反了《刑訴法》“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guī)定;電視鏡頭中陳永洲光頭、穿囚衣、戴手銬的形象顛覆了《刑訴法》“疑罪從無”的規(guī)定,隱含著“媒介審判、未審先判”的惡習,“這樣的節(jié)目,說是為我們國家的法治形象抹黑,我看并不過分。”[15]這位學者并不反對刑事拘留陳永洲,但是對于違反程序正義的做法提出了批評。

      也有學者認為對央視和警方的做法應該給予理解和支持。中國法治網(wǎng)的一篇評論文章認為,“因為某些人在真相未明之際,把陳案打造成拒絕媒體監(jiān)督、迫害記者的典型”,如果不采取斷然措施,會在社會上“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當然“程序問題可以談,但已是旁枝末葉?!盵16]法律界的這篇文章,似乎“只關心結果,不關心程序”。這樣的看法,在新聞界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至少,許多主流媒體默認了這種做法。

      因此,關于陳永洲事件涉及的法律問題的評論,也存在著兩種類型:一種是法律工具理性,一種是法律價值理性。在法律工具理性者的眼里,實體正義是第一位的,程序法只是實現(xiàn)實體法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僅僅具有工具性價值。由于中國長期存在“重實體,輕程序”、“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tǒng),對法律程序規(guī)則長期忽視。正如江平先生在總結建國60多年來曲折的法制發(fā)展史時所說,我們對于法律問題的態(tài)度存在“法律實用主義、法律虛無主義、法律經驗主義、法律理念主義”等幾個階段,“法律實用主義,也可以叫做法律工具主義?!盵17](P16)進入21世紀,文革時期的法律虛無主義和改革開放初期的法律經驗主義早已消失,當前的摩擦和糾纏主要是法律工具主義和法律理念主義的爭鳴和沖突。

      在法律理念主義看來,法律程序中體現(xiàn)的“平等、公開、參與、尊重”等內在價值具有獨立的意義,是價值理性不可或缺的品質。我國應該堅持程序正義優(yōu)于實體正義的原則。如果無視程序規(guī)則和違反程序正義,所謂的實體正義將無法得到保證,公民的基本權利也難以維護,司法的公信力將難以確立。[18]可以說,正當程序具有不容置疑的獨立價值,對它的尊重與踐踏成為檢驗一個社會是否實行法治的標準。

      正因為如此,陳永洲事件發(fā)生后,許多評論除了談新聞職業(yè)道德自律外,對法律問題給予極大關注。顯然,僅僅依靠自律不能杜絕“有償新聞”、“新聞尋租”。眾多文章提出要加強“法律意識”,增強“法治意識”。細細比較發(fā)現(xiàn),在這些文章中“法律意識”與“法治意識”之間不完全是等號。認可或接受法律工具理性的人,常常使用“法律意識”這樣的詞匯;崇尚或主張法律價值理性的人,則偏向于使用“法治意識”這樣的詞語。更進一步說,認可或接受法律工具理性的人,其評論文章基本上同意或默認央視和警方的做法;而崇尚或主張法律價值理性的人,則對上述做法有所微詞和批評。當然,也存在例外,像胡舒立是一位法律價值理性的崇尚者,

      稱關心“法律程序正義”的人是“朋友”,但是她在文章中對央視和警方的做法不予評價,使用的詞語是“健康的法律”,即問題的徹底解決“最終還是需要健康的法律和競爭環(huán)境發(fā)展成長?!?/p>

      因此,在陳永洲事件的評論中,法律工具主義者和法律理念主義者之間存在摩擦和沖突,同時也存在微妙的交集和對話。

      五、新聞專業(yè)主義與法治程序正義,孰先孰后?

      陳永洲事件的復雜性,在于尚不成熟的市場經濟、尚不健全的法治精神和尚不規(guī)范的媒體領域出現(xiàn)了嚴重問題。相關新聞評論進入第二時期的后一個階段,即11月2日胡舒立評論發(fā)表之后,討論變得更加激烈。由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認識觀念的差距,解決途徑的分歧等等,導致意見主張出現(xiàn)明顯的多元化、分散化、尖銳化,特別是在網(wǎng)絡媒體——有線網(wǎng)絡的電腦、無線網(wǎng)絡的手機上表現(xiàn)得最為顯著。

      站在新聞專業(yè)主義的角度來講,胡舒立主張對新聞尋租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tài)度是沒有錯誤的。然而,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是胡舒立沒有料到的。本來,新聞工具理性與新聞價值理性之爭,二者功能、作用的差異,認識水平的深淺、優(yōu)劣,是很容易辨別的?;蛘哒f,工具論者的局限性是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的,甚至有時候一些人自己也難以自圓其說,或者是寫了他們“自己都不一定相信”的空話、套話。就像在這場爭鳴中,奇怪的是“這些吶喊,這些糾結中的聲音,發(fā)生于一個并不完全的新聞界,就如近日呼喚自律的媒體人,其實是一群相對來說最為自律的市場化媒體的新聞人。那些極為缺乏行業(yè)倫理意識和規(guī)范的官媒和大多數(shù)從業(yè)者,也就是尋租最為嚴重者,反而不會進入這樣的爭論。”[19]也就是說,那些具有官方背景的、有可能“在市場與權力之間套利”的一部分媒體從業(yè)者,成為胡文的或明或暗的反對者、抵制者。

      不能不承認,市場因素對媒體及媒體人的影響越來越深。不僅是一些官方媒體從業(yè)者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市場化媒體的從業(yè)人員也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出現(xiàn)分化?!皬囊粋€記者的墮落,至少可以觀察到過去多少年來社會道德的衰敗,觀察到主要職業(yè)群體價值觀紊亂的現(xiàn)狀。”在不規(guī)范、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在“此種價值錯亂中,似乎每個人都想朝自己職業(yè)邊界之外伸手,都想憑手里的一點資源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盵20]可以說,“經濟利益最大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利益交換”、“利益結盟”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毒瘤。這就不難理解,官方媒體、市場化媒體中的一些人如何在“利益”的驅使下,赤裸裸地為“記者拿錢”辯護,甚至認為“寫稿拿錢”理所當然。

      產生這樣的糊涂認識,胡舒立認為是“行業(yè)之恥”。我們暫且把它看作是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產生的“怪胎”在新聞界的投影而已。真正與胡的主張不同的一些嚴肅聲音主要是基于“程序正義”的呼吁。有評論者認為,道德自律是個人化問題,“制度建設”才是要害。的確,新聞生產作為一個場域,每一個進入者必然會受到隱隱約約的場域邏輯的壓力,“在權力、地位和社會資本的競爭中,新聞場仍深受內外部力量的制約”;要從根本上遏制“有償新聞”的方法“還是應該從改革新聞體制入手,將體制中的漏洞堵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而現(xiàn)行體制主要還是受政治性、法律性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21](P316、338)

      因此,從制度層面、法律層面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成為試圖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在我們提倡“依法治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以法治的思維看待問題,呼吁“程序正義”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一些評論認為,“自律只有在自立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否則就是‘奉旨自律’”,“而新聞業(yè)正處在一個時代結束、另一個時代在崩潰中起步的階段,喪失行動能力是媒體業(yè)的至深病痛”,此時“避重就輕”地倡議“自律”,是“于事無補,于理不足,于情有虧”。[22]所以,應該換一種角度看問題,從“制度建設”、“法制建設”的層面來討論問題。著名法學家賀衛(wèi)方11月3日在其微博中表達了“一個法治主義者的信念”:“我不能忍受電視對一個人進行審判,也不能接受民意對人是否有罪的判斷。哪怕一個人在警察或電視鏡頭前供認有罪,他是否犯罪仍然有待法

      院經過公正的審理作出判決。在終審判決作出前,任何人都應被推定為無罪?!盵23]一位知名記者在博客中直接點明了問題的焦點所在:陳永洲事件給我們提出了兩個似乎對立的命題——是應該先呼吁媒體自律,還是應該先呼喚程序正義?或者說,要建設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是應當先呼吁自由,還是先呼喚責任?[19]很明顯,陳永洲事件的討論,到此時演變成為新聞專業(yè)主義者與法治主義者的爭鳴。

      的確,先呼吁媒體自律,還是先呼喚程序正義,是擺在“今日之中國”現(xiàn)實面前的一道難題。從理性哲學的角度看,媒體自律所倡導的職業(yè)操守、自律自愛,是實現(xiàn)新聞“客觀、真實、平衡”的價值原則的重要保證和手段,是維護媒體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是一種追求誠信的、接近人性本質的正義,因此,媒體自律的行為指向總體上符合價值理性的要求和原則。而法治主義者所推崇的程序正義,不僅在于正義要得到實現(xiàn),而且在于要使“形成法律決定的整個過程符合看得見的方式”來實現(xiàn),即正當程序不僅具有工具理性的外在價值,還具有獨立的內在價值,是形成和實現(xiàn)正義、秩序、安全等價值的根本保證。[24](P11、12)就像法學界的一句名言所說:“正是程序決定了嚴謹?shù)姆ㄖ闻c肆意的人治之間的主要區(qū)別?!闭腔谶@樣的理由,一群關心命運共同體的傳媒人士、法律人士堅持呼吁“程序正義”,希求中國社會能夠長治久安,能夠良性健康運行。

      如此說來,新聞專業(yè)主義提倡的媒體自律與法治主義推崇的程序正義,它們都具有理性價值,都關乎人類社會的善良、倫理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究竟孰先孰后?在這樣一個艱難轉型的時代,如此爭鳴有什么意義呢?當我們追溯人類社會的文明發(fā)展歷程,探尋人道主義倫理學時,有學者總結了五條原則:生命價值原則、善良(正當)原則、公正(公平)原則、說實話或誠實原則、個人自由原則。在這些基本原則中,它們之間有沒有主次序列呢?答案是肯定的,生命價值原則是第一位的,其他可依上述次序排列。[25](P160、161)在醫(y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中,也是把生命價值原則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有利和無傷原則,再次是公正和公益原則,最后是病人自主原則。這樣的排序,會對我們思考社會問題、法律問題、媒體問題等帶來啟發(fā)意義。大概是基于這樣類似的思維理由,那位知名記者在其博客中直言不諱地指出:呼吁自由就必須呼喚法治;沒有法治,自由將無法得到保證。在當前的情況下,就算陳永洲“十惡不赦”,也必須“為警權可能被濫用保持最大的警惕”,程序正義仍然是陳案中的最大命題。[19]

      或許,這樣的吶喊存在過于理想化的成分,現(xiàn)實環(huán)境是特別復雜多樣的。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矛盾而復雜的統(tǒng)一體,不同的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共同存在于矛盾統(tǒng)一體當中。媒體自律和程序正義,都具有目的——手段合理性行為的意義,具有工具理性的表征。同時,二者又都包含價值理性的因素,具有信念、倫理合理性行為的意義。媒體自律行為指向的“客觀、真實、平衡”的新聞原則與程序正義追求的“平等、公開、正當”的正義原則,哪一個是更為本質的價值理念,哪一個是處于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在當下的中國,確實是非常困難的、令人糾結的(甚至是沒有完美答案的)價值判斷和抉擇。

      盡管展江教授感嘆,“權利和義務應當對等。只限制媒體尋租腐敗,不在法律上賦予媒體以基本的監(jiān)督權利,這種監(jiān)督就會忽強忽弱,若有若無?!盵26]吳飛教授著文,“新聞業(yè)的根本變革必須基于對社會中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力的分配進行更為根本的再造與重構,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單靠新聞場的變革是無法實現(xiàn)的?!盵21](P427)但是,許多問題不是媒體所能制約和影響的。然而,我們必須明白,“新聞業(yè)對中國社會進步應該發(fā)揮的潛能,還遠遠沒有釋放出來?!辈还苊媾R什么樣的困難和挑戰(zhàn),新聞人都要“練好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內功,堅守客觀、真實、平衡、理性、責任、善意等等原則,這不但是新聞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突破各種有形無形堡壘,實現(xiàn)內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力量所在。”[20]

      或許可以這樣說,當前復雜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和各種利益的糾纏以及權力文化沖突疊加的社會現(xiàn)實,導致我國新聞職業(yè)倫理建設和社會法治建設的道路將是極其艱辛和漫長的。倡導媒體自律的新聞專業(yè)主義和呼吁“程序正義”的法治主義看似存在著差異,實際上對于追求“命運共同體”的理想狀態(tài)是相同的,就像“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或“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并非絕對相互排斥,反

      而在特別組合下能夠成就“具有真正自由人格的人”。[27](P8)從這個意義上講,令人糾結、困惑的價值判斷和抉擇,有可能在一種超然的、實踐理性的哲學層面上實現(xiàn)某種程度的融合和統(tǒng)一。

      [1]張倫雯.新聞專業(yè)主義視角下“陳永洲”事件的反思[J].采寫編,2014(1).

      [2]邁克爾·舒德森.新聞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3]王慧.對《新快報》風波的反思[J].今傳媒,2013(12).

      [4]胡舒立.新聞尋租不可恕[N].財新·新世紀,2013-11-02.

      [5]環(huán)球時報社論.依法保護記者,依法維護企業(yè)[N].環(huán)球時報,2013-10-24.

      [6]劉雪松.備齊手銬更需備齊真相[N].錢江晚報,2013-10-24.

      [7]南都社論.跨省刑拘記者,警察執(zhí)法意圖引關注[N].南方都市報,2013-10-24.

      [8]楊國斌.悲情與戲謔:網(wǎng)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A].邱林川,陳韜文編.新媒體事件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9]馬原.守住記者的職業(yè)底線[N].人民日報,2013-10-27.

      [10]環(huán)球時報社論.輿論場像舞臺 一些人入戲太深[N].環(huán)球時報,2013-10-28.

      [11]趙振宇.新聞評論研究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2]馮雪梅.守住底線,在利益紛爭中呵護正義[N].中國青年報,2013-11-08.

      [13]陸曄,潘忠黨.成名的想象: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yè)者的專業(yè)主義[J].新聞學研究,2002(7).

      [14]田豐.質疑中聯(lián)重科造假的聲音依然存在[N].財會信報,2013-11-04.

      [15]魏永征.央視播出陳永洲認罪節(jié)目得失辨[EB/OL].http:// weiyongzheng.com/archives/32750.htm l,2013-10-27.

      [16]甄鵬,陳永洲事件的激情表演與理性反應[EB/OL].中國法治網(wǎng):http://www.中國法治.net/html/20131031112238.htm.

      [17]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吶喊(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8]紀紅勇.程序正義的價值初探[EB/OL].中國法院網(wǎng):http: //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2/04/id/479045.shtml

      [19]江雪.經由陳永洲,我們去向哪里[EB/OL].http://3g.k.so?hu.com/t/n12846493.

      [20]金嶺.新聞人決不能自斷手足[N].齊魯晚報,2013-11-08.

      [21]吳飛.新聞專業(yè)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2]宋志標.為何不忿胡舒立?[EB/OL].http://blog.163.com/ szb_nfdaily@126/blog/static/691562172013103112318779.

      [23]賀衛(wèi)方微博,一個法治主義者的信念[EB/OL].2013-11-03.

      [24]陳瑞華.程序正義理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25]雅克·洛蒂.倫理學與生活[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26]展江.愁云慘霧籠罩下的記者節(jié)[EB/OL].http://www.jizhe?zhan.net/article.php?id=137.

      [27]蘇國勛.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文新譯本序言)[A].[德]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周德倉]

      [校 對 康桂芳]

      G206.2

      A

      1003-8388(2015)04-0161-08

      2014-09-15

      陳航行(1967-),男,陜西戶縣人,現(xiàn)為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新聞評論。

      猜你喜歡
      工具理性理性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新時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優(yōu)化設計——基于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tǒng)一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基于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融合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路徑
      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中推進新媒體從業(yè)人員政治引導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汽車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團結(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
      悖離與異化:工具理性視域下高校虛擬管理模式的價值反思
      高教探索(2013年6期)2013-04-29 00:44:03
      滕州市| 松原市| 本溪市| 清苑县| 阿坝| 永康市| 山西省| 沁源县| 定日县| 台州市| 巴马| 龙口市| 威海市| 方山县| 桑日县| 凌云县| 额尔古纳市| 个旧市| 营口市| 淳安县| 安远县| 岗巴县| 司法| 鄯善县| 璧山县| 大港区| 安乡县| 榆社县| 扎鲁特旗| 繁峙县| 义马市| 普格县| 叶城县| 深泽县| 崇仁县| 无棣县| 玉林市| 古蔺县| 拉孜县| 中阳县|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