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說”的語義及古小說的說理特征

      2015-02-21 01:22:33張鄉(xiāng)里
      關(guān)鍵詞:語義

      張鄉(xiāng)里

      (貴州民族大學(xué),貴陽 550025)

      “說”的語義及古小說的說理特征

      張鄉(xiāng)里

      (貴州民族大學(xué),貴陽 550025)

      摘要:在“小說”一詞中,“小”指形式的短小與內(nèi)容方面的瑣碎,而“說”則主要是解釋、解說的意思。通過對“說”與“語”、“俗說”與“俚語”等詞的比較,可以印證這一看法。在對以“說”命名的作品及其文本的分析來看,“說”所蘊(yùn)含的解釋之義限定了以其命名的文字以解說、說明為主。而從古小說作品來看,《青史子》《伊尹說》《殷蕓小說》等都具有鮮明的說理色彩。

      關(guān)鍵詞:說;語義;古小說;說理特征

      關(guān)于“小說”一詞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與此相應(yīng)的是小說概念的混亂,古小說①尤其如此。從語義學(xué)角度來看,對其中“小”的所指一般爭議不大:或認(rèn)為是小道,或認(rèn)為是形式短小的“叢殘小語”,都與其微小的意義相符。關(guān)于“說”的所指,則分歧較大。那么“說”所指為何?“小說”所指又為何呢?我們可以從“說”的語義、由“說”命名的作品、具體的小說作品內(nèi)容等出發(fā),來探討“小說”一詞的所指及其特征。

      一、“說”的語義分析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云:“說,釋也。從言兌聲。一曰談?wù)f?!盵1]93說,主要指的是解釋、解說的意思,且《說文解字》的書名中,“說”字也是解釋、說明的意思。

      古人在使用“說”這個詞的時候,一般所指的都是解釋、解說的意義。如班固在《漢書·朱買臣傳》中記朱“說《春秋》,言楚辭”,說《春秋》,即是解說、闡釋《春秋》經(jīng);另《漢書·藝文志》有“說五經(jīng)之文,至于二三萬言”,《儒林傳》贊中有“一經(jīng)說至百余萬言”等。這些“說”指的都是對經(jīng)書的解說、解釋。

      揚(yáng)雄在《法言》中亦云:“一閧之市不勝異意焉,一卷之書不勝異說焉?!盵2]此處的“說”,仍是解說、闡釋之意?!耙痪碇畷粍佼愓f焉”,說的是人們在解釋典籍時,會有很多不同的觀點(diǎn)。在王充的《論衡·書解篇》中,有“著作者為文儒,說經(jīng)者為世儒”[3]432的說法,將“說”與“作”相對而言,將儒生分為從事創(chuàng)作活動的“文儒”和解說經(jīng)義的“世儒”。此處的“說”字,與創(chuàng)作相對而言,仍然是解釋、闡釋的意思。在《論衡·正說篇》中,還有“說五經(jīng)”“說《尚書》”“說《春秋》”“說《易》”“說《論語》”[3]425-431等詞語,其中的“說”字同樣指的是解說或說明之意。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用法,如“(漢儒)言五經(jīng)者,皆憑讖為說”,“自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學(xué)者離群索居,各為異說”[4],這些“說”指對五經(jīng)及儒家微言大義的解說等,都是解說、注釋之意。

      當(dāng)然,“說”并不專指說經(jīng)或說儒家作品,其他諸子亦有說。班固在《漢書·劉歆傳》中還記漢哀帝命劉歆與五經(jīng)博士講論經(jīng)義,但博士們不肯置對之事:“歆因移書太常博士,責(zé)讓之曰:‘……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于學(xué)官,為置博士?!盵5]1967-1969此處“傳說”不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民間傳說,而是諸子學(xué)說,是闡釋自己思想和學(xué)說的書籍。不僅諸子有說,庸人亦有說?!稘h書·東方朔傳》贊云:“劉向言少時數(shù)問長老通于事及朔時者,皆曰朔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頌說,故今后世多傳聞?wù)?。”[5]2873此處,將“持論”與“頌說”相對而言,“不能持論”,就是沒有建立自己的學(xué)說體系,沒有自成一家的思想; “喜為庸人頌說”,指喜歡給平民百姓解釋問題、說明現(xiàn)象?!罢f”仍是解釋、說明之意。

      通過對“說”和“語”的語義和使用情況的比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說”的解釋、說明之含義?!墩f文解字》云:“語,論也?!倍斡癫米ⅲ骸罢Z者,御也。如毛說,一人論辯是非謂之語;如鄭說,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盵1]89可見,“語”重議論,不論是一人論辯是非或與人相答問辯難,都是這樣;而“說”則重解釋。它們在具體文獻(xiàn)中的含義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明晰其意義的不同?!逗鬂h書·馮豹傳》記:“鄉(xiāng)里為之語曰:道德彬彬馮仲文?!盵6]1004《后漢書·雷義傳》記:“鄉(xiāng)里為之語曰: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盵6]2688《三國志·呂布傳》注引《曹瞞傳》云:“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盵7]這些“語”都是在民間流傳的對人物的品評和議論,是根據(jù)某人的事跡、德行、學(xué)識等方面的表現(xiàn)給予一個概括?!侗阕印ね馄徟e》記:“故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清素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盵8]也是對當(dāng)時察舉制弊端的諷刺性概括。在《風(fēng)俗通義》中,我們還看到很多俚語,如“狐欲渡河,無柰尾何”[9]124,“婦死腹悲,唯身知之”[9]142等。這些俚語有些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諺語,是對某一類現(xiàn)象的概括和總結(jié)。

      而“說”字則偏重于解釋、說明,和“語”的議論與概括不同,在具體語境中也呈現(xiàn)出和“語”截然不同的意義與風(fēng)格。在《風(fēng)俗通義》中有很多“俗說”,它們不是像“俚語”那樣的概括和議論,而是對某一現(xiàn)象、某一問題進(jìn)行解釋和說明,是說理性質(zhì)的內(nèi)容。如“俗說:雞鳴將旦,為人起居;門亦昏閉晨開,捍難守固;禮貴報功,故門戶用雞也”[9]374。它其實是解釋了避邪禳災(zāi)巫術(shù)中的一種:殺雞著門戶以避邪。古人以為雄雞報曉,則百鬼伏匿,不再出來為害。而人在聽到雞叫之后,就起床開始一天的勞作,故雞的功勞很大。這則俗說是在解釋習(xí)俗背后的原因。這種在本質(zhì)上非常接近小說的“俗說”并不是用來說故事的,它更傾向于說理,或者可以說是承載某種知識的載體,而不是用來娛樂的敘事。

      二、以“說”命名的作品及其文體分析

      古人有很多以“說”為名的作品,都是以說理為主。如在《韓非子》一書中,就有很多以“說”名篇的,如《說難》《說林》《內(nèi)儲說》《外儲說》《說疑》《八說》等。其中《說難》講對人主進(jìn)說的困難,“說”指的是游說,當(dāng)然以說理為主;《說疑》則是解說五種應(yīng)該被明主所懷疑的臣子;《八說》是說明“不棄”“仁人”“君子”“得民”等世俗觀念違背了法家所提倡的功利主義原則,辨析這八種觀念將導(dǎo)致個人的私譽(yù)及國家的危亂,也重在解說道理。但是在《說林》《內(nèi)儲說》和《外儲說》中,說理的色彩不那么明顯,因為其中有大量的故事,以致有人認(rèn)為《說林》就是故事之林、小說之林。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索隱”就說:“《說林》者,廣說諸事,其多若林,故曰‘說林’也。”[10]如果仔細(xì)考察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故事只是韓非子為說理所準(zhǔn)備的論據(jù),是作為說理的一個附屬物而存在的。韓非只是通過這些故事來更形象、細(xì)致地闡明某一道理。所以這些故事的出現(xiàn)并不純粹是為了敘事,而是為了表達(dá)對這些事件的理性思考,其中所蘊(yùn)含、傳達(dá)出來的認(rèn)識才是這些故事的意義所在。這種傾向在《內(nèi)儲說》和《外儲說》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秲φf》各篇都先是“經(jīng)”,提出觀點(diǎn)和主張;后面是“說”,以眾多故事來解說這些“經(jīng)”。章太炎說:“《韓非·內(nèi)外儲》首冠‘經(jīng)’名,其意殆如后之目錄”,并提出“以繩貫穿,故謂經(jīng)”[11]。用“經(jīng)”的思想來統(tǒng)領(lǐng)和駕馭各類故事,而這些按照作者的觀點(diǎn)分門別類羅列的小故事只是經(jīng)繩所貫穿起來的珠子,從屬于“經(jīng)”所說之理的需要。它們只是論據(jù),是為了使說理的過程更生動形象,更能為君主喜聞樂見。

      在《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作品中,《詩》有《魯說》《韓說》,《禮》有《中庸說》《明堂陰陽說》,《論語》有《齊說》《魯夏侯說》《魯安昌侯說》《魯王駿說》《燕傳說》,《孝經(jīng)》有《長孫氏說》《江氏說》等等,這些以“說”為名的著作均為解經(jīng)之作,其中的“說”都是解說之意。在《宋史·藝文志》中也有大量以“說”為名的作品,如《了齋易說》《易說》《書說》《詩說》《毛詩說》《毛詩前說》《中庸說》《周禮說》《大學(xué)說》《左傳約說》《左氏說》《古文孝經(jīng)說》《論語說》等,都是解說經(jīng)書的作品。

      歐陽修《六一筆記》一書所記均以“某某說”為題,如“老氏說”“富貴貧賤說”“鐘莛說”“駟不及舌說”“學(xué)書靜中至樂說”等,這些“說”也都是解說、說明的意思。

      曾常紅在《漢語論辯體語篇研究》一書中提出:“漢以后以‘說’命名的篇章論著,一般乃是表示說明或申說事理的意思。故吳訥《文章辯體》稱:‘按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個解釋是適合秦漢以后大多數(shù)以‘說’命名的文字的。那么,我們用今天的話說,古文中的所謂‘論’,是指理論文;‘說’,是指說明文?!摗赜谡摾恚f’著重于說明、申釋?!撂?、宋古文家,已對‘論’與‘說’加以區(qū)別。唐宋以后以‘說’名篇的理論性的文章偏重于說明性、解說性,帶有某些雜文、雜感的性質(zhì)。”[12]可見,“說”本身所蘊(yùn)含的“解釋”的含義對以其命名的文字或文體是一個限定,特征就是以說明、解說為主。

      三、古小說作品分析

      以“說”為名的文字或文體都是用來說理的,小說也不例外。這可以在具體的小說作品中找到證據(jù):從所能見到的佚文來看,《漢書·藝文志》中所著錄的小說作品多是說理的。如《青史子》記:“雞者,東方之牲也,歲終更始,辨秩東作,萬物觸戶而出,故以雞祀祭也?!盵13]介紹一種風(fēng)俗,說明其起因?!肚嗍纷印番F(xiàn)存佚文三條,或關(guān)于胎教,或言祭法。魯迅先生在論及此書時說:“遺文今存三事,皆言禮,亦不知當(dāng)時何以入小說?!盵14]李劍國先生說它“毫無小說意味”[15]。但如果不局限于現(xiàn)代小說的敘事觀念的話,這種以說理和介紹知識為宗旨的文體正是“小說”的本質(zhì)。再如《百家》現(xiàn)存的兩條佚文:“公輸班之水上,見蠡,謂之曰:‘開汝匣,見汝形?!贿m出頭,般以足畫圖之,蠡引閉其戶,終不可得開,般遂施之門戶,欲使閉藏當(dāng)如此周密也?!盵9]577“宋城門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見,但就取之,喻惡之滋,并中傷良謹(jǐn)也?!盵9]608或解釋事物的緣起,或說明諺語的來歷,也都是說理。

      再如《伊尹說》,嚴(yán)可均、王利器、余嘉錫等人均認(rèn)為《呂氏春秋·本味篇》就是《伊尹說》②?!侗疚镀吩娜缦拢?/p>

      求之其本,經(jīng)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賢之化也。非賢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賢。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xiàn)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yǎng)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魅?,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長而賢。湯聞伊尹,使人請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歸湯。湯于是請取婦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為媵送女。故賢主之求有道之士,無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賢主,無不行也;相得然后樂。不謀而親,不約而信,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懽樂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固不獨(dú)。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奮而好獨(dú)者,則名號必廢熄,社稷必危殆。故黃帝立四面,堯、舜得伯陽、續(xù)耳然后成,凡賢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足復(fù)為鼓琴者。非獨(dú)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湯得伊尹,祓之于廟,爝以爟火,釁以犧豭。明日,設(shè)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對而為乎?”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jì)。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diào)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dāng)?shù)。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肉之美者:猩猩之唇,貛貛之炙,雋觾之翠,述蕩之腕,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鱄,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于東海。菜之美者:昆侖之蘋,壽木之花。指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馀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蕓。云夢之芹。具區(qū)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檏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鳣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侖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云夢之柚。漢上石耳。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云夢之柚。漢上石耳。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fēng)之乘。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強(qiáng)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故審近所以知遠(yuǎn)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豈越越多業(yè)哉!”[16]

      研究小說的學(xué)者往往對伊尹出生的神秘色彩感興趣,著重論述這一段文字在小說方面的成就。但如果從小說是說理的這個角度來衡量的話,伊尹說湯以至味一段文字,才是真正的伊尹說,才是真正的小說。劉汝霖在《〈呂氏春秋〉之分析》中曾說:“《本味》小說家的書,現(xiàn)在不傳,所以本書中何者為小說家的話,我們以為無可參照,不能知道。惟有本篇全引伊尹說湯以至味的事情,語近于瑣屑,和《漢書·藝文志》所說小說家的情形相像;并且《漢志·小說家類》有《伊尹說》二十七篇,此篇當(dāng)即采自《伊尹書》也。”[17]劉汝霖也提出說湯以至味一段才是接近于《漢志》所錄小說家的《伊尹說》。而伊尹說湯以至味一段,并不是在講述故事,其中沒有細(xì)節(jié)描繪,沒有情節(jié)敘述,沒有主人公的活動,而只是一篇說明文,介紹應(yīng)該如何調(diào)合味道以及天下各處之美味。

      后來的小說沿襲了這一說理的性質(zhì)。如第一部以小說為名的作品——《殷蕓小說》,其中就有很多說明性質(zhì)的文字:“滎陽板諸津南原上有厄井,父老云:漢高祖曾避項羽于此井,為雙鳩所救。故俗語云:‘漢祖避時難,隱身厄井間,雙鳩集其上,誰知下有人?’漢朝每正旦放雙鳩,起于此?!盵18]3這里,俗語概括了一個事件,作為小說的這段文字則解釋了厄井的來由,說明了漢代正旦放雙鳩的風(fēng)俗來歷。再如:“秦世有謠云:‘秦始皇,何強(qiáng)梁;開吾戶,據(jù)吾床;飲吾漿,唾吾裳;餐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墻;前至沙丘當(dāng)滅亡?!蓟始确贂尤澹税l(fā)孔子墓,欲取經(jīng)傳。墓既啟,遂見此謠文刊在冢壁,始皇甚惡之。乃東游,乃遠(yuǎn)沙丘而循別路,忽見群小兒攢沙為阜,問之:‘何為?’答云:‘此為沙丘也?!瘡拇说貌《觥;蛟疲骸鬃訉⑺?,遺書曰:“不知何男子,自謂秦始皇,上我之堂,據(jù)我之床,顛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盵18]51這一條小說也是對秦世謠言的說明?!兑笫|小說》中的大部分文字都具有解說性質(zhì),如該書的第一條和第二條:“齊鬲城東有蒲臺,秦始皇所頓處。時始皇在臺下縈蒲系馬,至今蒲生猶縈,俗謂之始皇蒲。”“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qū)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陽城十一山石盡起東傾,如相隨狀,至今猶爾。”[18]1這兩條都是關(guān)于事物的解說。第一則解釋為什么蒲草是卷曲的。蒲草的特性及其名字的來歷是這則小說要表達(dá)的內(nèi)容,而不是秦始皇以蒲拴馬這一事件。第二則解釋石頭為什么是紅色的,以及陽城山上的石頭為什么會“盡起東傾,如相隨狀”。至于神人能驅(qū)石下海這一充滿神秘與怪異色彩的故事,只不過是用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不是這則小說的重點(diǎn)。再如:“介子推不出,晉文公焚林求之,終抱木而死。公撫木哀嗟,伐樹制屐。每懷割股之恩,輒潸然流涕視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言,將起于此?!盵18]39這則小說同樣是說明“足下”一詞的來源的。

      基于“說”的說理、闡釋的意義,“小說”一詞也有濃厚的說理特征。故古小說在傳統(tǒng)史志中均被錄入以明理為主的子部。這也是《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等書將大批志怪小說放在史部雜傳類的依據(jù),因為這些作品故事性太強(qiáng);而敘事在中國古代則是史書所承擔(dān)的功能。這種對敘事性作品的排斥,其實正是源于小說是說理的這一傳統(tǒng)觀念。

      注釋:

      ①“古小說”一詞最早被魯迅先生所使用,他在《古小說鉤沉》一書中所收都是唐前小說。后來,程毅中先生在《古小說簡目》一書中仍使用了“古小說”一詞作為書名,并且在書中對“古小說”進(jìn)行了界定,認(rèn)為“古小說相對于近古的通俗小說而言,或稱為子部小說,或稱為筆記小說,內(nèi)容非常繁雜,很難概括其特性”;“古小說相對于白話小說,不僅時代較早,而且文體較古。宋代以后白話小說逐漸發(fā)展,取得了小說史上的主導(dǎo)地位,而小說的概念卻更為混亂”。參見:程毅中.古小說簡目[M].北京:中華書局,1981:8.從程先生的論述可以看出,古小說主要指宋前以說理為目的的筆記體小說,唐傳奇亦不在此范圍之內(nèi)。

      ②參見: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云:“此疑小說家《伊尹說》之一篇?!庇嗉五a《余嘉錫論學(xué)雜著》,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271頁有:“然謂呂氏春秋本味篇,為出于小說家之伊尹說,則甚確?!蓖趵鳌豆糯≌f拾遺》,見《王利器推薦古代文言小說》,廣陵書社,2004年版,第1頁有:“中國小說,遠(yuǎn)在先秦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現(xiàn)在完完整整保存在《呂氏春秋·孝行覽》的《本味》篇,應(yīng)當(dāng)是《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小說家著錄的第一種《伊尹說》二十七篇中的一篇,這是中國小說現(xiàn)存最早的一篇,因之,本書即以之為選首,此亦‘開宗明義’之意也?!濒斞浮豆判≌f史略》第13頁評《本味篇》云:“說極詳盡,然文豐贍而意淺薄,蓋亦本《伊尹書》。”

      參考文獻(xiàn):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汪榮寶.法言義疏[M].北京:中國書店,1991:14.

      [3]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947.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范曄.后漢書[M].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7]陳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64:220.

      [8]楊明照.抱樸子外篇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1:393.

      [9]王利器.風(fēng)俗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148.

      [11]章太炎.國學(xué)述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98.

      [12]曾常紅.漢語論辯體語篇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2.

      [13]魯迅.古小說鉤沉[M]//魯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3:125.

      [1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魯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3:13.

      [15]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15.

      [16]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45-746.

      [17]劉汝霖.《呂氏春秋》之分析[M]//羅根澤.古史辨: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56.

      [18]殷蕓.殷蕓小說[M].周楞伽,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責(zé)任編輯:張璠)

      On the Word “Shuo” to Discuss

      the Reasoning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s

      ZHANG Xiangli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In the word “xiaoshuo”, “xiao” means that the form is short and the content is trivial, but “shuo” means explaining and illustrating. The comparison of “shuo”, “yu”, “sushuo”, “l(fā)iyu” can confirm this idea. The meaning of “shuo” restricts that the works named after “xiaoshuo” give priority to explain and describe. The early works of “xiaoshuo”, such asQingshiZi,YiyinShuoandYinyunXiaoshuoall have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easoning.

      Key words:shuo; semantic; ancient xiaoshuo; reasoning feature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297(2015)06-0075-04

      作者簡介:張鄉(xiāng)里(1980-),女,安徽宿州人,貴州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小說。

      *收稿日期:2015-08-27

      猜你喜歡
      語義
      為什么字看久了就不認(rèn)識了
      語言與語義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rèn)知闡釋
      基于產(chǎn)品語義的調(diào)味瓶設(shè)計
      “V+了+NP1+NP2”中V的語義指向簡談
      認(rèn)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V+X+算+X”構(gòu)式的語義功能及語義網(wǎng)絡(luò)——兼及與“V+X+是+X”構(gòu)式的轉(zhuǎn)換
      語言與翻譯(2014年2期)2014-07-12 15:49:25
      “熊孩子”語義新探
      語文知識(2014年2期)2014-02-28 21:59:18
      “深+N季”組配的認(rèn)知語義分析
      南靖县| 衡阳县| 乌苏市| 辽中县| 双流县| 郓城县| 六枝特区| 军事| 盐池县| 石景山区| 蓬莱市| 遂平县| 桐柏县| 新泰市| 禹城市| 永新县| 浮梁县| 龙海市| 宽甸| 苍溪县| 咸丰县| 垦利县| 望奎县| 陵水| 德化县| 全州县| 滦平县| 蕲春县| 吉水县| 丰原市| 临颍县| 天峨县| 新化县| 大足县| 兴业县| 滨海县| 田阳县| 石泉县| 柞水县| 罗城|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