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燕,曾 方
(長沙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
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及其價值重構
——從馬克思主義消費觀的視域來看
李雨燕,曾 方
(長沙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具有明顯的消費主義傾向,其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亟需以馬克思主義消費觀為指導重構當代大學生消費觀。一是要揚棄消費主義物質至上的觀念,確立精神消費與物質消費相平衡的全面消費觀;二要拋棄消費主義消費至上的觀念,確立“生產(chǎn)確立人的本質”的人本消費觀;三要摒棄消費主義個人利益至上觀念,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消費觀。
消費主義;異化消費;馬克思主義消費觀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銳、充滿活力、引領時尚、追趕潮流,幾乎是一切時尚的倡導者和代言人。隨著我國逐步邁入消費社會,消費主義(consumerism)作為一種全球文化意識形態(tài)伴隨著跨國公司的商品、廣告、代理人和機構陸續(xù)進入中國,并日益確立它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廣泛影響力,其對大學生的消費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沖擊,并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構建一種有利于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又適合當代社會發(fā)展的科學消費觀已成為當務之急。
所謂消費主義,即是將消費視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衡量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并把消費更多的物質資料和占有更多的社會財富視為人生成功的標簽和幸福的符號的價值觀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大肆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的消費行為。更進一步說,消費主義者均持有“物質至上”、“消費至上”、“個人至上”的人生哲學。諸多調查表明,在消費方面,大學生理性健康消費是主流,但是,隨著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tài)對大學校園的沖擊,當電視廣告溫情脈脈地渲染“生存即消費”的理念,將羅曼蒂克、珍奇異寶、欲望、美、成功、科學進步與舒適的生活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跟物質消費聯(lián)系在一起時,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的大學生不覺失去了對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免疫力,部分學生已經(jīng)具有明顯的消費主義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時尚消費逐占主導
當今的大學校園到處蔓延著時尚的氛圍,大學生們最喜歡的詞語是“潮”、“IN”、“個性”、“時髦”,而比較討厭被評價為“OUT”、“保守”、“俗套”、“老土”等等,“誰是時尚達人”始終是他們關注的話題之一。什么是時尚?大學生一般認為時尚就是成功人士在使用的,明星在代言的,電視廣告在推銷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在瘋傳的。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時尚消費內容多樣,形式豐富。如各種品牌的化妝品、炫酷的頭發(fā)顏色和發(fā)型、個性化的穿衣打扮,還有多功能的智能手機以及各種各樣的電子產(chǎn)品,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加入時尚健身、美容整形的行列。
(二)攀比消費愈演愈烈
大學校園的攀比消費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捌吹薄ⅰ办鸥弧?、“曬包包”等這些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世界中的攀比風,也刮到了大學校園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是電子產(chǎn)品比高檔。筆者對大學新生入學裝備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如今大學生電子裝備相當齊全且豪華,99%的入學新生擁有智能手機,其中40%的學生手機價格在1 000元以上,不乏蘋果、三星等知名品牌;30%的學生擁有平板電腦,還有35%的學生擁有東芝、聯(lián)想等手提電腦或者是臺式電腦,甚至有同學還擁有單反相機。而入學一段時間后,這些數(shù)據(jù)會快速增長。是因為“其他同學都有了,我就必須得有”,甚至要比別人的更好。據(jù)一些老師介紹,在大學校園如果有學生換了新潮的物品,過不了幾天班級里就會出現(xiàn)好幾個相同的甚至是升級版的產(chǎn)品,同學也經(jīng)常拿這些新潮物品作為話題議論。二是個人穿著打扮比品牌。據(jù)調查,在校大學生40%的女生擁有歐萊雅、卡姿蘭、蘭寇、迪奧等名牌化妝品,40%的學生擁有杰克瓊斯、ZARA、耐克、阿迪達斯、李寧等名牌服飾,有同學認為如果一件衣服連品牌都沒有那就太寒酸了。三是請客聚會比排場。大學生請客吃飯的明目繁多,確定戀愛關系的“定情宴”、戀人分手的“分手宴”、畢業(yè)離校的“散伙宴”,趕上發(fā)獎學金、入選學生會,甚至是當上了班干部,都會有人讓你請客吃飯,部分大學生好面子,講排場,在高檔酒店用餐,在KTV包間聚會,一個比一個有氣派。沈陽一大學生為生日聚會請30人吃飯,花掉1 800多元,其消費水平甚至已經(jīng)高出普通上班族。
(三)超前消費盛行一時
與傳統(tǒng)消費觀念不一樣,“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提前消費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自2004年9月,廣發(fā)銀行發(fā)行了首張大學生信用卡以后,各大銀行紛紛在全國高校推出大學生信用卡,如農(nóng)行U卡、工行牡丹卡、招行YOUNG卡、中信銀行大學生I卡等,都是專門為大學生而設定的信用卡,刷信用卡消費在大學校園中盛行一時。前幾年,由于大學生信用卡辦理門檻較低,曾有學生一度擁有各大銀行5張以上的信用卡,最終淪為實實在在的“卡奴”。即使在今天,銀行已經(jīng)提高學生信用卡發(fā)放門檻,但筆者所在的大學校園里,使用銀行信用卡的大學生比例仍在20%以上,與上班一族的房貸、車貸相比,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買手機貸款,買電腦貸款,甚至買一件名牌服飾也分期付款。原來大家調侃那些拿到工資即花光的為“月光族”,今天大學校園里主要靠父母供養(yǎng)的“月光王子”、“月光女神”越來越多。此外,有部分學生一旦有消費沖動,哪怕囊中羞澀,也不惜向同學和親戚朋友借錢達到消費目標。
(一)消費主義導致大學生消費異化,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是消費主義引發(fā)大學生基本需要與奢侈需求相錯位。對靠父母供養(yǎng)的大學生來說,父母給的錢是“生活費”,是用來滿足在大學里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由于追求時尚,相互攀比,一些學生甚至壓制基本生活需求,追求一些奢侈享受。例如為了省錢買一個名牌包包吃一個月的方便面,“饅頭就咸菜,省錢談戀愛”,更有為了一雙名牌鞋子不惜犧牲學習時間去打工掙錢,甚至違背道德準則乃至違法犯罪等。二是導致大學生重物質享受,輕精神追求?!跋M主義的本質是物質主義”[1]。大學生在消費上的攀比炫耀,用比高檔,穿比品牌,吃比奢侈,其實質希望通過外在的“物”的消費來展現(xiàn)自我,體現(xiàn)自我價值,而忽視了作為大學生本該追求的知識的獲取,精神的豐富,人格的修養(yǎng),久而久之,必易陷入物質至上和價值虛無主義的泥潭,失去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馬爾庫塞在《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攻擊性》中指出:“真正意義的發(fā)展是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向度。如果人們沉醉于商品消費中,并以此作為自由和幸福的體驗的話,那么這種發(fā)展只能是異化的發(fā)展?!盵2]三是在消費上易陷入因“符號價值”而棄“實用價值”的“華而不實”的泥潭。品牌就是一種“符號”,它被賦予了諸多象征意義。大學生將品牌視為成功和富貴的代名詞,對于產(chǎn)品的實際功用卻越來越不重視。四是重個人享受,輕社會責任。無論是時尚消費的展示自我,還是攀比消費的自我炫耀以及超前消費的盲目沖動,都表明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大學生越來越關心我擁有什么,關心個人享受,以奢侈浪費為榮,以節(jié)儉樸實為恥,全然不顧父母在家的辛苦,不顧大學生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二)大學生的消費主義傾向會影響校園氛圍,導致同學間關系惡化
大學校園是知識的殿堂,應該是一片神圣的凈土。我們設想的大學校園里,應該是團結向上、拼搏奮進、有知識、有理想的莘莘學子們,他們純潔、真誠,有著非常寶貴的同窗之誼??墒窃谙M主義文化的影響下,部分學生并不注重在學習上的共同拼搏,而是通過“物”的交往來獲得人心,將同學友誼理解為能請人吃飯,花錢送禮,將同學戀情也理解為我能為對方花錢,買高檔昂貴的禮物等,這樣淹沒了真正的友情與戀情,將純潔的同學關系物質化、庸俗化。不僅如此,部分家境貧窮的學生羨慕他人富裕的生活,內心極度渴求這種生活,但是由于囊中羞澀,而不敢參加各種聚會,不能給同學送禮,慢慢被擠出“朋友圈”,逐漸被邊沿化,導致嚴重自卑。一旦這種自卑心理沒有得到很好調適,就會轉化為“嫉妒”和“恨”。我們知道的很多校園血案,都是因為個別學生家境貧窮,虛榮心得不到滿足,仇恨富有的同學,轉而走上弒殺同學或室友的犯罪道路。
(三)大學生消費主義傾向加重家庭經(jīng)濟負擔,嚴重降低家庭生活質量
教育支出一直是中國家庭的最主要的開支之一。有統(tǒng)計表明,在中國的內陸省份,一個普通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基本花銷平均占城市家庭年收入的40%以上,占農(nóng)村家庭年收入的80%以上,甚至有些家庭的全部經(jīng)濟收入難以供奉一名孩子上大學。我們常見到這種情況:大學錄取通知書給偏遠山村家庭帶去了歡喜和希望,可大學學費卻愁壞了一家人。進入大學以后,作為父母“再窮不能窮孩子”,為了讓孩子有“面子”,不顧自家“底子”,傾其所有給孩子最好的物質裝備??杀氖?,在消費主義觀念的影響下,一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還盲目跟風攀比,奢侈浪費,完全超出了家庭經(jīng)濟所能承受的力度,這對家庭經(jīng)濟無疑是非常沉重的負擔。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有大學生上學的農(nóng)村家庭中,90%以上的家庭在孩子上大學期間不能也不敢花錢改善家庭生活,比如建房子、買家電,哪怕只是買件新衣服。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急,等孩子大學畢業(yè)后再說。”更令人心酸的是,有些父母為了孩子上大學起早摸黑,透支身體,小病不吃藥,大病不就醫(yī),小病拖成大病,最終沒等到孩子畢業(yè)那一天。
(四)大學生消費主義傾向加重環(huán)境負擔,影響可持續(xù)發(fā)展
環(huán)境問題已經(jīng)成為全球問題的今天,消費對環(huán)境的影響依然處于被忽視的狀況。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大學生都具有環(huán)保意識,但絕大部分大學生視消費為個人的私事,持有“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幾乎沒有顧及過度消費給自然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在大學校園里,由于跟風攀比,在物欲的追逐中,大學生很容易忘記何為適度,昨天的奢侈品成為今天的必需品,今天的奢侈品又會成為明天的必需品,而自己“想要”的那一件卻還陳列在商場的櫥窗中。此外,大學生對一次性消費情有獨鐘,不僅一次性的杯子、飯盒司空見慣,甚至一次性的衣物、相機、手機也不斷推陳出新。一方面,這種方式很經(jīng)濟:買一件新的產(chǎn)品往往比修理一件舊產(chǎn)品花費還少很多,制造物的廢棄(其實就是資源的浪費)是非常便宜的以致不用關心,對環(huán)境的損耗也就是帶來的“外部效應”可以置于成本之外。另一方面,大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于過上一種“舒適”的生活,“用過即扔”被認為是時髦和瀟灑,而不斷修理,重復利用被認為是寒酸和吝嗇?,F(xiàn)代科技帶給大家方便快捷的同時,大家千萬不能盲目樂觀:“人類的技術,可以踏入太空,可以深入微觀粒子,卻無法讓資源匱竭中止,無法使生態(tài)系統(tǒng)惡化緩解?!盵3]杜寧也指出“從全球變暖到物種滅絕,我們消費者應該對地球的不幸承擔巨大的責任?!盵4]大學生消費主義傾向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利于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甚至可以說,它是一種邁向集體自殺的生活方式。
馬克思主義消費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消費及與消費相關問題的根本看法或總的觀點。在對資本主義社會消費問題進行剖析和資產(chǎn)階級消費理論的批判中,馬克思、恩格斯對消費問題進行了豐富而又深刻的論述,形成了科學的消費觀。在此基礎上,隨著時代的變化,馬克思主義消費觀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消費觀。在一脈相承的馬克思主義消費觀中,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消費與生產(chǎn)、分配、交換的辯證關系,消費與人的素質和發(fā)展的辯證關系,消費與環(huán)境的辯證關系等。其中關于消費與人的發(fā)展、消費與環(huán)境的辯證關系的思想對當代大學生正視消費主義,重構消費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揚棄消費主義“物質至上”的消費觀,確立精神消費與物質消費平衡的全面消費觀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是物質與精神的二元統(tǒng)一體,人不僅有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并且后者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特征之一,人的超越存在的本性才使人成其為人。馬克思指出:“一個民族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發(fā)展,就不應該再當自己的肉體需要的奴隸,不應該再當自己的肉體的奴仆。因此,他們首先必須有能夠進行精神創(chuàng)造和精神享受的時間?!盵5](P125)而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致使人片面追求物質欲望,渴望無節(jié)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試圖以物欲的滿足和占有來構筑其心理和精神的需求,把人的價值單一地定位于物質財富的享用和高消費的基礎之上,剝奪了人們精神上的創(chuàng)造和享受。馬克思對這種缺乏精神追求的物質消費進行過犀利的批判,“僅僅供享樂的、不活動的和供揮霍的財富的規(guī)定在于:享受這種財富的人,一方面,僅僅作為短暫的、恣意放縱的個人而行動,并且把別人的奴隸勞動、把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貪欲的虜獲物,所以他把人本身,因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可犧牲的無價值的存在物;他把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xiàn),僅僅看作是自己無度的要求、自己突發(fā)的怪想和任意的奇想的實現(xiàn)。”[5](P223)可見,這種只滿足于物欲的消費并不能展示人的本質力量,科學的消費原本就應該通過使用和享用資料去創(chuàng)造出“同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人的感覺”[5](P192)。因而,大學生通過消費應當能夠實現(xiàn)體力、智力、情感力、意志力以及社會素質、精神素質、心理素質等能力與素質的綜合發(fā)展與提高。相比較物質消費產(chǎn)品而言,精神消費產(chǎn)品是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生產(chǎn)的,其中就蘊涵了創(chuàng)作者的能力、靈感等非物質的勞動,也只有在精神消費中,消費主體能充分而自由地提升自己的才智與創(chuàng)造力,調動自己的各種潛能,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獲得自由個性的發(fā)展和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最終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
(二)拋棄消費主義“消費至上”的消費觀念,確立“生產(chǎn)確立人的本質”的人本消費觀
盡管現(xiàn)代社會的消費對個體身份意識的獲得、社會地位的確證具有強烈的指示功能。個體消費的內容、方式、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個體的社會關系、經(jīng)濟狀況、生活習慣、精神風貌和人格類型。 但是消費主義宣揚的口號“我消費故我在”,將消費視為人的本質和人生的全部價值卻是完全錯誤的。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盵5](P162)這里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 就是人的現(xiàn)實感性活動,是勞動或實踐,特別是物質生產(chǎn)實踐。它體現(xiàn)著人的內在本性,是人的內在本質的外在展示和實現(xiàn)方式。后來,馬克思又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的抽象的存在物,在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6]而在一切社會關系中,生產(chǎn)關系是其最根本的社會關系,只有在生產(chǎn)勞動中,人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通過與人的生產(chǎn)交往,不斷生成自我的本質。因而,人是怎樣的,“同他們的生產(chǎn)是一致的——既與他生產(chǎn)什么相一致,又與他怎樣生產(chǎn)相一致”。也就是說人是在他的生產(chǎn)活動中自我創(chuàng)生的,人的價值和尊嚴都是通過他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展現(xiàn)出來。正如我們如果對一個人做出了什么樣的社會貢獻或是在生產(chǎn)領域進行了什么樣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一無所知,就不能憑一個人穿著高檔來評定這個人是個高尚的人一樣,我們亦不能因一個人衣著寒磣而貶低一個人的人格。因此,“我消費故我在”是個假命題,實質上是將“生命的計劃表達于一種飛逝的物質性中”[7]。那些斗富者、炫耀者、攀比者僅僅是精神乏味的“消費人”或是精神空虛的物的奴隸。我們不能因消費的顯性功能而放逐人之為人的根本規(guī)定性。
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從最終意義上說,人的本質和意義體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性的生產(chǎn)活動而不是在消費活動中,消費只是滿足人的需要的手段,只具有中介意義。當代大學生應該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的榮辱觀,明白人生成功和個人價值實現(xiàn)的主要標準不是他的消費而是他為社會做出了多少貢獻。大學生當以勤奮學習,艱苦奮斗,以過硬的本領投入生產(chǎn)實踐,弘揚愛崗敬業(y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寫下大大的“人”字。
(三)摒棄消費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的消費觀念,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消費觀
消費主義把消費作為唯一追求,將個人享受和個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僅漠視他人的價值和利益,并且將自然看成人類征服的對象,無暇顧及其過度占有和消費帶來的資源浪費與環(huán)境污染。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 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至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盵5](P161)可見,人和自然之間需要不斷地進行物質交換,而且只有這種交換持續(xù)順利進行人類才能生存在自然界當中。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由于瘋狂地追求剩余價值,濫用土地、砍伐森林,浪費資源導致自然環(huán)境的嚴重破壞,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方式是不可持續(xù)的。對此,恩格斯早就給人類發(fā)出了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最初的結果又取消了?!盵8]同樣,對于過度消費馬克思還有過深刻地揭露:“古代國家滅亡的標志不是生產(chǎn)過剩,而是達到駭人聽聞和荒誕無稽的程度的消費過度和瘋狂的消費?!盵9]
可見,消費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事關國家民族的存亡和人類自身的發(fā)展。當代大學生應自覺摒棄消費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的理念,將個人的消費與社會的發(fā)展程度、與自然界的承受力度聯(lián)系起來。既然自然界是人類的“無機的身體”,我們就應該像呵護自己的身體一樣呵護大自然,善待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今天,與消費主義同行的可持續(xù)消費理念已經(jīng)漸入人心,而綠色低碳環(huán)保的消費方式必將成為新的時尚。當代大學生應該成為引領這一時尚的代言人,理性地選擇更加健康、更加環(huán)保、更加科學的消費方式,在最符合于和最不愧于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發(fā)展。
[1]楊志華,盧風.消費主義批判[J].唐都學刊,2004(11):53-56.
[2][法]埃德加·莫林,凱恩.地球祖國[M].馬勝利,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15.
[3]易顯飛.“技術-性別-自然生態(tài)”問題探究——以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視閾[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5-19.
[4][美]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M].畢隼,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6.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7][法]尚·布西亞.物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66.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Consumption Outlook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Outlook of Consumption
LIYu-yan,ZENGFang
(MarxismInstitute,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114,China)
There are some negative results of consumption outlook in current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mind due to the obvious tendency of consumerism. Regarding this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ir consumption outlook by using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 The main method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begin with, a sublation of materialism with a comprehensive consumption outlook to be established to generate a kind of balance between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view. Then, a humanistic outlook to be proposed to replace consumerism based on human nature. Finally, discarding the individual consummate interest, to present a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view in order to ensur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kind and nature.
Consumerism;Alienation Consumption;Marxism Outlook of Consumption
2014-11-1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CZX011);湖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2012ZK3023);湖南省教育廳優(yōu)秀青年項目(14B013)
李雨燕(1979-),女,湖南衡陽人,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曾 方(1990-),女,湖南婁底人,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
G641
A
1672-934X(2015)01-0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