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暉
?
論今本《系辭》的涌式言說
鄭朝暉
摘要:針對《易經(jīng)》的陰陽變化與吉兇之幾,今本《系辭》發(fā)展出了一套與之相適的涌式言說。涌式言說是一種序象描述方式,運用隱顯序與性情序聚焦描述的時間焦點,并通過螺旋細描豐富時間焦點的內涵,運用對言互滲實現(xiàn)意義互補與意義互含,從而使對稱概念或對稱命題的內涵得以完整顯現(xiàn)。隱顯描述與互滲描述的動態(tài)特點使今本《系辭》具有自動聚合與自動擴充的能力,從而使今本《系辭》成為自增值文本類型。
關鍵詞:涌式言說; 時間焦點; 螺旋細描; 對言互滲; 增值文本; 《系辭》
帛書《易傳》包括今本《系辭》*《系辭》又稱《系辭傳》,《周易正義》《周易集解》皆稱《系辭》,《周易正義》后多稱《易辭傳》,今人亦有稱《系辭》的,如朱伯崑、高亨、尚秉和等,此中并無深意,《史記》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本文從簡而用《系辭》之稱。參見《史記》卷47《孔子世家》,中華書局2005年,第1559頁。的絕大部分內容,只有《系辭上》大衍章,《系辭下》“知幾其神”、“危者使平”部分,不見于帛書《易傳》。兩者大致相同的內容,盡管存在用詞行文甚至疑似衍文的細微差別,其基本意蘊卻是一致的。更為重要的是,帛書《易傳》與今本《系辭》之相應內容,散布于帛書《系辭》《衷》《要》諸篇,但各塊內容仍與今本《系辭》的文本順序一致,只有個別地方似有順序之變化。此一現(xiàn)象說明,今本《系辭》的編排有其內在理由,非如歐陽修所斥之“繁衍叢脞而乖戾”*歐陽修:《易童子問》,遠方出版社2005年,第15頁。李鏡池十分贊同歐陽修的說法,并明確表示,“系辭里有論易理的,有說卦數(shù)的,有解爻辭的,有推崇易道的等等文章,然而毫無系統(tǒng),東說說,西談談;說過了又說,談過了又談:拖沓重復,繁雜矛盾,好一味馳名古今的雜拌兒!”參見李鏡池:《周易探源》,中華書局1978年,第311頁。,然欲接受朱熹“直為精密”*《朱子語類》卷66,中華書局1986年,第1634頁。然相信系辭語義精密,并不一定會認為系辭的篇章結構合乎邏輯,高亨即認為:“系辭作者闡述宇宙事物之矛盾與發(fā)展,往往有精義,具有古樸之辯證法因素”,然而“此兩篇長文,結構不甚嚴謹,有文句前后相重者,有文意前后相復者,又有似隨意記錄或簡篇錯亂者?!眳⒁姼吆啵骸吨芤状髠鹘褡ⅰ罚迦A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83頁。的斷語,亦只有深入探究今本《系辭》的言說特質,方能令人信服今本《系辭》“許多章節(jié)都有著嚴密的邏輯聯(lián)系,上下文之間往往環(huán)環(huán)相扣,密不可分”*廖名春:《大衍之數(shù)章與帛書系辭》,載《中國文化》1994年第2期。。
一、 涌式言說
“《系辭》條貫義理”*孔穎達:《周易正義》,齊魯書社2005年,第361頁。,是對《易經(jīng)》特質的總體探究,條貫的方法是所謂觀象玩辭,《系辭》有言:“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朱熹:《周易本義》,齊魯書社2003年,第230頁。后文引用今本《系辭》原文,均出此書,不再出注。虞翻本序作象,但學者多不從。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中華書局1983年,第31頁。林忠軍認為,觀象玩辭是一種重要的詮釋方法,“易之象與爻之辭、觀其象與玩其辭對舉,內含著通過觀察卦象而學習和詮釋文辭義蘊,即是說,象和辭一致不二:觀象必須玩辭,而玩辭必須觀象”。參見林忠軍:《易學源流與現(xiàn)代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44頁。這段話的重要性在于表明了觀玩的對象,即《易經(jīng)》的特質。所謂“易之序”,與“觀其象”相對而言,是一種互文表達,表明易象即為序象。“序”字意為時序*《序卦》有言:“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闭f明序卦之序即是時序之意。朱熹:《周易本義》,第274頁。,《易經(jīng)》所指之時序,“消息盈虛之有其時是也”*李光地:《周易折中》,九州出版社2002年,第841頁。,亦即“一陰一陽之謂道”之義,可明所謂象是指陰陽變化的時間之象。此外,觀象玩辭與觀變玩占亦是互文表達,象與變意義相關,辭與占意義相關,象為變化之象,則辭為吉兇占辭*《系辭》特別重視對占斷詞的解釋,證明占斷辭在《系辭》中具有中心地位,這不表明卦爻辭不受重視,只是表明,卦爻辭的吉兇含義更為關鍵。。卦爻辭內涵君子言行,玩辭玩占的關鍵是揭示其中的吉兇之理,故《系辭》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笨梢?,觀玩的對象是陰陽變化、言行吉兇,也是《易經(jīng)》特質所在。
《系辭》認為,易道“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若能通過觀象玩辭“唯變所適”,則能成為非同一般的圣人君子,“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幾的含意是“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正因為幾是隱微的先兆,所以難以把握,故而《系辭》也主張,“陰陽不測之謂神”,變化的結果往往“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其吉兇也就難以受人力控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断缔o》雖然也認為“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但畢竟只是“與天地相似”,若沒有人為的努力,畢竟“道不虛行”,對于終始之道而言,也只是追求“其要無咎”。也就是說,并不能確定終始之間存在邏輯必然性,結果的出現(xiàn)仍然有不可掌控的因素*維特根斯坦曾以家族相似來反對語言本質主義,休謨亦以揭示因果的時間關系質疑歸納的合理性,榮格用同時性來解釋偶然的一致性難題,這些思考有助于理解序象描述的特質。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第38頁;休謨:《人類理解研究》,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30~38頁;榮格:《東洋冥想的心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08~210頁。。
《系辭》在揭示《易經(jīng)》偶然性時序思想的過程中,即在觀象玩辭的過程中,發(fā)明了一套相應的言說方式,用以表達觀玩的思想成果,使《系辭》的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達到了一致,如《系辭》的常用句式聯(lián)詞“是故”、“是以”、“而”等,即是用來表達終始關系,而非嚴格的因果聯(lián)系。這種言說方式是一種針對偶然時序的描述方式,其特點在于,它不是以邏輯證明的方式展開的,而是以時間直觀的方式展開的,描述核心的選擇不是出于邏輯構造,而是出于對時序之象某個關節(jié)點的偶然領悟。在對《易經(jīng)》象辭的觀玩中,一旦體認到《易經(jīng)》特質的某個關節(jié)點顯現(xiàn)出來,即運用時序描述的方法揭示其中蘊含的時序之象。這種言語方式具有偶發(fā)性,好似泉水自地底噴涌而出,泉水深不可測,雖在地底相連,其噴涌卻似互不相連,且于某一泉眼而言,其源流可作終始之描述,至于其終之河之海,則又似偶然。依賴于這種言說方式,《系辭》創(chuàng)見迭出,觀者一時眼花瞭亂,不知所由何來,故而可將《系辭》之言說方式歸結為涌式言說,其具體內涵可從時間焦點、螺旋細描、對言互滲三個方面予以說明。
二、 時間焦點
針對《系辭》論說結構的質疑,一方面是出于《系辭》的輯編特點,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原因在于嚴格因果觀念的影響,即要求作者給出明確的論述邏輯,每個論述點都須納入預設的論述框架,并在其中占據(jù)一個證明地位。這是一種本質主義的要求,即要求對語言內容給以本質說明。但是,《系辭》的言說對象是時序之象,只能給以現(xiàn)象描述與體驗描述*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的意義在于使用,并認為哲學是一種純粹的描述。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第8頁。。描述焦點是可以給出相對清晰描述的部分,這種描述并非觀點證明,是細致但仍是基于直觀的時序描述;對于不甚清晰的時序變化,則只是給以較為粗線條的時序描述。整個描述過程表現(xiàn)為由模糊轉向細致的隨機過程,描述焦點基于人類對事物終始過程觀察的深入程度而定。這種方法使《系辭》的描述焦點總是針對某一個粗線條的時序描述之終點,呈現(xiàn)出時間焦點的描述特點。
易經(jīng)卦爻辭的時序主要可分為邏輯時序與自然時序*鄭朝暉:《今本易經(jīng)卦爻辭的時間性言說》,載《周易研究》2012年第6期。,《系辭》主要描述邏輯時序。邏輯時序就聚焦形式而言,包括隱顯序與性情序兩類。隱顯序是指描述過程表現(xiàn)為由隱微變化為顯著的過程,并對顯著點的時序內涵給以細致描述;性情序是指描述過程被理解為本性接觸外物而展現(xiàn)為具象情境的過程,并對性的時序內涵給以細致描述。一般而言,隱顯序與性情序往往交相為用,從而形成較完備的時序描述。就焦點形態(tài)而言,包括概念焦點與命題焦點兩類。概念焦點指變化、言行等之類的序象類型,命題焦點指如“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之類的終始關系判斷。概念焦點與命題焦點往往亦相互結合,概念焦點往往運用在章節(jié)中,命題焦點則主要運用在篇章結構中,從而形成層次歷然的序象描述。
概念焦點可以《系辭》首章為例進行分析,首章中概念焦點的出現(xiàn),其聚焦過程既有隱顯序也有性情序,兩者交相為用。首章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這段話有兩個時間焦點,一是“變化”,二是“乾坤之道”,又稱“天下之理”。變化焦點的聚焦過程為隱顯序,此序象描述天地形象的顯現(xiàn)過程,天地變化乃先天之事,于人而言為隱事。天地于其質而言為尊卑,故性先始;于其實而言為上下,故位次之;于其態(tài)而言為動靜,故力又次;于其向而言為聚分,故吉兇再次;于其見而言為形象,故變化最終。質、實、態(tài)、向、見是天地由隱至顯的時序之象,性、位、力、吉、變則是對此象的卦象模擬,最終將變化作為時間焦點,是因為所見而能進行直觀的細致描述的正是世界的顯著變化*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的最初原因有四種意義,“其中的一個原因我們說是本質或其所以是的是(因為把所以歸結為終極原理時,那最初的所以就是原因和本原);另一個原因就是質料和載體;第三個是運動由以起始之點;第四個原因則與此相反,它是何所為或善,因為善是生成和全部這類運動的目的。”四因說主要是從空間邏輯意義上對原因的分析。系辭傳中的質、實、態(tài)、向可以對應四因,但卻是從時序角度作為見的四個隱微期的時間描述。參見《亞里士多德選集(形而上學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1~12頁。。自“剛柔相摩”至“坤道成女”是對變化焦點的細致描述,此描述本身又是一個性情序的展現(xiàn),“剛柔相摩,八卦相蕩”是變化之性,“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則是包含天地人三才的變化之情。此性情序之焦點在乾坤之道上,對乾坤焦點的描述則是包含性情序與隱顯序的套用,即大始、成物(天下之理)的變化之性與易簡、知從、親功、久大、德業(yè)的變化之情的性情序之中,包含著易簡、知從、親功、久大、德業(yè)的隱顯序描述。
《系辭》整篇的序象描述可以看成是命題焦點的轉換顯現(xiàn)過程?!断缔o》的命題總焦點是首章通過隱顯序與性情序的交叉運用而凸顯出來的“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天理焦點的細致描述包括如下之命題焦點: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者存乎德行。
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yè)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
將這些命題焦點簡化,即為“觀象”、“準易”、“擬議”、“知為”、“存乎”、“見乎”,此觀、似、議、知、存、見正是圣人收理于卦的時序之象,也是卦之顯現(xiàn)的隱顯過程。見之命題是《系辭下》之總焦點,與《系辭下》其他命題焦點是性情序的關系,《系辭下》各命題焦點包括: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將這些命題簡化則是卦象、卦辭、易書,顯然也是一個隱顯序,《系辭下》在此隱顯序后有兩個命題焦點“此之謂易之道”、“凡易之情”,當是對天下之理的呼應??梢姡[顯序與性情序套用是一個常見的描述方法。
三、 螺旋細描
針對《系辭》之批評,諷其語言反復是重要一點。《系辭》確有同樣的語詞出現(xiàn)于不同的地方,但這些相同的語詞在不同的地方是為不同的時間焦點服務的,他們的側重含義針對不同的時間焦點有所變化*“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贝司湓捦瑫r出現(xiàn)在《系辭上傳》第八章、第十二章,但其針對的時間焦點是不同的,第八章的焦點是“擬議以成其變化”,第十二章的焦點是“存乎”,因此第八章的涵義偏于不可惡、不可亂,第十二章的涵義偏于極天下之賾、鼓天下之動。。更為重要的是,所謂重復啰嗦的言說方式,《系辭》主要作為極深研幾的方式在運用,每一次語句重述的層次或視角都有變化,代表著認識的深化,表現(xiàn)出螺旋上升的認識趨勢*田辰山認為,易經(jīng)中的變化“呈螺旋式循環(huán)上升狀是時間的延續(xù)”,“由于時間意義從來不是抽象的、揣測的和復制的,看上去的從陰到陽又從陽到陰的簡單反復循環(huán)過程,喻示了一種螺旋上升的形態(tài)?!碧锍缴剑骸吨袊q證法:從易經(jīng)到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3頁。。螺旋細描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跟斗螺旋與階梯螺旋。跟斗螺旋是指序象描述的重復,每次重述的視角不同,復述的順序是始終、終始的內激方式;階梯螺旋是指序象描述的重復,每次重述的層次不同,復述的順序是始終、始終的躍升方式。
跟斗螺旋可以《系辭上》第四章的焦點描述進行說明。四章言: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與天地準”是說易理合乎天地人三才之道,“彌綸天地之道”是說易道既能涵括天地人之道也能規(guī)范人倫物倫。仰觀俯察、原始反終、精氣游魂是準的方法,而幽明之故、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則是準的道理,也就是說,這一段話是關于準的細致描述?!芭c天地相似”是指包括天地之道,“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是指涵蓋人之道,不違、不過是指全部包括,不多不少,也就是說,這一段話是關于彌的細致描述?!芭孕胁涣?、樂天知命、安土敦仁”是指人倫物倫皆循其理,不憂、能愛是指普遍貫穿,也就是說,這一段話是關于綸的細致描述?!胺秶斓刂贿^,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一句,則“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是彌之描述,“曲成萬物而不遺”是倫之描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是準的描述?!肮噬駸o方而易無體”中,神無方是彌綸的描述,易無體是準的描述??梢钥闯?,易準句與后面諸語是性情序,此中情之描述正是一種跟斗螺旋,即遵循準彌綸、彌綸準的描述順序,準彌綸著眼源始描述,彌綸準著眼結果描述,通過這種描述就使始終關系得以豐滿充實。
階梯螺旋可以《系辭下》第七章的焦點描述進行說明。第七章曰: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于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帛書易傳中,此段話在衷篇,其內容與今本基本相同,九卦之前后順序與三贊之層次亦如一,可能引起意義理解差異的在于兩個不同。一是今本第九卦為巽,帛本第九卦則為渙,二是今本言履以和行,帛本則言履以果行。參見丁四新:《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525~527頁。
憂患是指“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因此圣人設履、謙、復、恒、損、益、困、井、巽九卦,正是為了給德提供基、柄、本、固、修、裕、辨、地、制的修行階梯,也就是說,履是得命的種子,謙是種子的活力,復是活力的萌生,恒是萌生的給養(yǎng),損是給養(yǎng)的均衡,益是均衡的自發(fā),困是自發(fā)的分界,井是分界的超越,巽是超越的內化,此間之關系正是序象描述之隱顯序*陸九淵認為“九卦之列,君子修身之要,其序如此,缺一不可也。故詳復贊之。”后來朱子亦贊同其說,“九卦反身修德以處憂患之事也,而有序焉?!瘪R昶說:“履以持身,謙以涉世,皆所以復其性命之本。此三者進德之大端也。恒、損、益,申言持身之道。困、井、巽,申言涉世之方。始于踐履,可與適道也。始于行權,可與權也?!贝苏f或為費氏易說。參見《陸九淵集》,中華書局1980年,第418頁;朱熹:《周易本義》,第254頁;馬振彪:《周易學說》,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704頁。,此第一贊主要是講九卦的養(yǎng)德作用。第二贊則是講九卦之所以具有各自獨有的養(yǎng)德作用的原因,即九卦的特質,即是說,履為基是因為履求人和且心存至善,謙為柄是因為謙之敬人由內心而至外貌,復為本是因為不以善小而不為,恒為固是因為不以得失為心,損為修是因為先人而后己,益為裕是因為不忘不助,困為辨是因為君子固窮,井為地是因為移風移俗,巽為制是因為潤物無聲,此九卦之序是德境的進階。第三贊是指相應的道德境顯現(xiàn)出相應的道德行為,即履有善心則行能和氣,謙有敬心則禮能克己,復有幾心則知明是非,恒有專心則德有所獲,損有去心則害有所避,益有愿心則利有所興,困有道心則怨無所施,井有惠心則義有所宜,巽有良心則權有能行,此九卦之序是行為的進階??梢钥吹?,第一贊是法階,第二贊是心階,第三贊是行階,法、心、行三者之間是視角的轉換,是德行落實的層次躍遷,是對序象描述的階梯螺旋*三陳之義,前人多有解說,孔穎達以為德相、德性、德用三陳,胡一桂以為卦德、卦材、用卦三陳,李道平以為陳德、言性、敘用三陳,鄧秉元以為德方、德效、德用三陳,黃漢立以為卦性、卦義、踐德三陳。參見孔穎達:《周易正義》,齊魯書社2005年,第420~421頁;鄧秉元:《周易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19~421頁;黃漢立:《易經(jīng)講堂(四)》,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第376頁。。
四、 對言互滲
《易經(jīng)》以陰陽爻為基礎構成卦象,今本卦序遵循非覆即變的對稱順序,顯然具有陰陽對待的思想。《系辭》將此概括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一方面是指“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陰陽變通,另一方面則是指“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的陰陽合德*田辰山認為,“陰-陽作為對立面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一方依賴另一方而成為自己,一方包含另一方的內在種因”。“偶對體,或者說成對體,或者說偶對物事,正是易經(jīng)本身所理論的主要內容”。作者并言明此思想源于安樂哲、郝大維。參見田辰山:《中國辯證法:從易經(jīng)到馬克思主義》,第13、31頁。?;谶@種思想的內在影響,《系辭》采用了對言互滲的描述方式,即運用對稱概念與對稱命題進行序象描述*列維-布留爾認為,“我說它是原邏輯的,只是想說它不象我們的思維那樣必須避免矛盾。它首先是和主要是服從于互滲律。具有這種趨向的思維并不怎么害怕矛盾(這一點使它在我們的眼里成為完全荒謬的東西),但它也不盡力去避免矛盾。它往往是以完全不關心的態(tài)度來對待矛盾的,這一情況使我們很難于探索這種思維的過程?!薄拔艺J為,所與社會集體的思維的本質特征應當在它的成員們所操的語言中得到某種程度的反映?!贝酥拍罨B與筆者所言的理性互滲并不相同,但未得到充分理解則是相同的。參見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71、131頁。。對稱概念或對稱命題可分為意義互補與意義互含兩種類型。意義互補是指對稱概念或對稱命題之間分擔同一意義的不同側面,相互補足而形成意義的完整表達;意義互含是指對稱概念或對稱命題的命題雖在表達上各有側重,但實質上都包含著對方揭示的意義,通過兩者的意義互明而使兩者的意義得以完全表達,從而亦讓人明白對稱概念實是一物兩體的關系。
意義互補可以《系辭上》第八章予以說明。第八章共引七條爻辭,并通過孔子的解讀以證明“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的道理,第一條爻辭“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是總論,此后之六條爻辭及孔子之解讀則以意義互補的互滲之言進行論證。第八章曰:
“同人,先號啕而后笑?!弊釉唬骸熬又溃虺龌蛱?,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弊釉唬骸捌堝e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p>
“勞謙,君子有終,吉?!弊釉唬骸皠诙环ィ泄Χ坏?,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弊釉唬骸百F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p>
“不出戶庭,無咎?!弊釉唬骸皝y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p>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撘舱?,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p>
第二條同人九五爻辭,孔子解讀的中心是“同心之言”,第三條大過初六爻辭,孔子解讀的中心是“用可重”、“慎斯術”,此兩條爻辭的意義互相補充,正可表達慎言行的思想。第四條謙九三爻辭,孔子解讀的中心是“致恭以存其位”,第五條乾上九爻辭,孔子解讀的中心是無輔有悔,通過慎與不慎的對比強調慎言行的重要性。第六條節(jié)初九爻辭,孔子解讀的中心是“君子慎密”,主旨在言語,第七條解六三爻辭,孔子解讀的中心是“慢藏誨盜,冶容誨淫”,主旨在行為,兩條通過慎言與不慎行的對比凸顯慎言行的重要性。
意義互含可以乾坤論述來說明。乾坤被稱作易之蘊、易之門,系辭傳中有多處針對乾坤的重要論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乾坤是一對對稱概念,乾為陽,坤為陰,乾的特點是始、易、辟,坤的特點是成、簡、闔,似乎各有其專有特點。然而兩者又陰陽合德,乾有動有靜,坤亦有動有靜,實即是說,在發(fā)動之時,是乾坤之動相互配合,在成就之時,亦是乾坤之靜相互配合,易簡同為發(fā)動之理,德業(yè)亦同為成就之實。此外,乾之成就可久可大,坤之成就也可大可廣,證明兩者同一于大之成就,即是乾中含有坤意,坤中含有乾意,從而通過意義互含的描述打破概念固定的分界。
另外,《系辭》上下分篇亦基于意義互含的描述方式。一般認為,《系辭》上下分篇是后人受易經(jīng)上下經(jīng)分篇的影響而為,此后則進一步形成上下傳各言天道、人道而形成意義互含的理解*今本《系辭傳》之分篇,前人有不同的分法,帛書《系辭傳》未分篇章,韓康伯未分章節(jié),孔穎達認為分篇是基于簡編重大之故,又引何氏之說,認為上篇言無,下篇言幾,是對稱之言。上傳馬融等分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孔氏從眾分為十二章。下傳劉氏分為十二章,周氏、莊氏分為九章,孔穎達從九章之說。此后,朱熹分為上傳十二章,下傳十二章,高亨分為上傳十三章,下傳十二章,蕭漢明分為上傳九章,下傳六章,似合九六之數(shù)。參見孔穎達:《周易正義》,第361~362頁,第400頁;唐明邦:《周易評注》,中華書局1995年,第193~194頁。。依前之論述,《系辭上》的焦點命題是“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系辭下》的焦點命題是“圣人之情見乎辭”,上傳焦點由觀象、準易、擬議、知為等要點構成,下傳焦點由類情、效動、稱名、憂患等要點組成,天下之理與圣人之情正適成對稱命題,其內容亦可互含,如觀象準易與類情效動之間,易象與情動的意義是交相互蘊的,只是言說的角度有異,擬議知為與稱名憂患亦如此,只是側重點可能稍有偏異。
五、 增值文本
涌式言說注重時序之象的描述,通過隱顯序與性情序聚焦時間焦點,在對時間焦點的描述中廣泛采用螺旋細描與對言互滲進行細致描述。事實上,因為描述對象為陰陽序象與言行吉兇,是一種時間現(xiàn)象,因而時序描述、螺旋描述、互滲描述是相互結合的運用,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是截然相別的。《系辭》描述方式中有兩種方式更具動態(tài)性,即隱顯描述與互滲描述。動態(tài)描述使文本自身的構成具有可變性,即文本的存在狀態(tài)有可能隨著知識背景的變化而變化,從而使其文本意義也因之而自我生長,從而呈現(xiàn)出文本的自發(fā)增值現(xiàn)象*一般將中國傳統(tǒng)文本視作隱喻性文本或者反思性文本,認定文本能夠激發(fā)讀者參與而形成增值閱讀,但這不是文本的自身增值,是一種詮釋史的增值模式,傅偉勛稱之為創(chuàng)造性詮釋,與筆者所言之文本增值有所不同。。文本因其自性而非借助于讀者實現(xiàn)自我生長,一方面依賴于文本材料之間的自動聚合,另一方面依賴于文本材料的自動擴充。材料的自動聚合,是指文本構成材料順序的自動調整,從而改變原有文本結構,實現(xiàn)文本意義的自我更新;材料的自動擴充,是指文本構成的某一部分增加新的語料,這些語料的來源并非隨意,往往是從其他源頭文本添加而來,原有論述焦點沒有改變,但其意義更加豐滿*劉笑敢將老子文本的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文本趨同現(xiàn)象,包括語言趨同與思想聚焦兩個方面,語言趨同包括句式整齊化、章節(jié)之間的重復、排比句式的強化,思想聚焦包括增加核心概念、調整段落文句,劉笑敢主要是從文本改善的角度,即恢復原貌或通順合理角度談及這個問題,沒有涉及文本增值問題。參見劉笑敢:《老子古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0~42頁。。自動聚合現(xiàn)象源于文本內的語義互滲,是對稱概念或對稱命題的吸引力推動相關材料的自動聚合;自動擴充現(xiàn)象則源于隱顯描述中隱顯轉換的偶然性,當隱之以顯時,原來被遮蔽的材料就被自動擴充進來。
今本《系辭》的自動聚合現(xiàn)象可以《系辭上》第九章為例。第九章曰: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shù)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p>
此章最后一句子曰與第一句話,《周易正義》分屬下一章和下二章,至《周易本義》則合于一章。聚合后,兩句語義有所改變,因最后一句“知神之所為”原章指圣人之道四,移至此章,其意則轉指大衍之數(shù),天一地二在原章中無所指,移至此章亦指大衍之數(shù),此章語意因兩句移入更為完備,也使此章與第八章因各言陰陽變化與言行吉兇而相對應,形成語義互滲的效果。更須指出的是,第九章原文在帛書《易傳》中沒有出現(xiàn),而第九章第一句與《周易正義》位置相同,因而此章之意也能說明自動擴充現(xiàn)象對《系辭》語義表達完整的重要性,即第九章的擴充表明,《系辭》之“擬議以成其變化”是包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丁四新:《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第516頁。。
今本《系辭》的自動擴充現(xiàn)象可以《系辭下》第五章為例。第五章曰: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弊釉唬骸疤煜潞嗡己螒]?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p>
易曰:“困于石,據(jù)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弊釉唬骸胺撬Фа?,名必辱;非所據(jù)而據(jù)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弊釉唬骸蚌勒咔菀玻刚咂饕?,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p>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兇’。”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p>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p>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如石,不終日,貞吉?!槿缡?,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p>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作者地址:鄭朝暉,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廣西 南寧 530004。Email:zhengzhaohui71@163.com。
●責任編輯:涂文遷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此章文字,帛書《系辭》只有“憧憧往來”至“何校滅耳兇”及“君子見幾而作”至“萬夫之望”部分,其他部分“危者安其位”至“不勝其任也”及“顏氏之子”至“立心勿恒兇”則出自帛書要篇,“知幾其神”至“吉之先見也”則不知出自何處*丁四新:《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第519、528頁。。本章之義在于解釋爻動而生吉兇,“憧憧往來”句是總論動感吉兇,帛書系辭原有之另四句,“困于石”句與“射隼”句從君子有否待時兩個方面對言動感吉兇之意,“不恥不仁”句與“見幾而作”句則從善惡之積對言動感吉兇之意。而自動擴充后,“不恥不仁”句與“危者安其位”句從憂患與否對言動感吉兇之意,“德薄而位尊”句與“知幾其神”句從勝任與否對言動感吉兇之意,“顏氏之子”句與“君子安其身”句從致一與否對言動感吉兇之意??梢钥吹?,因動感吉兇重要性之聚焦而使材料自動擴充,動感吉兇的意義發(fā)掘因之而更細致,更具人事之指導意義。
以上之論述說明,今本《系辭》之篇章結構確有其內在之嚴密性,對其內在論述邏輯的懷疑,或基于對形式邏輯的拘泥,缺乏對《系辭》文本描述特征合理性的理解,并因之過于依賴現(xiàn)成術語概念的說明功能,從而喪失對現(xiàn)成概念描述世界之外的合理性的理解與說明能力。總體而言,今本《系辭》的言說目的并非建立一個理念原型,而是希望如實描述觀玩《易經(jīng)》象辭的思想發(fā)現(xiàn),其文本結構主要遵循思想發(fā)生的內在時間結構。因此,在整體上,今本《系辭》上下篇既遵循了天理人情的歷史發(fā)生關系,也內含對稱描述的特點。上篇“觀象”、“準易”、“擬議”、“知為”、“存乎”、“見乎”的命題轉換展現(xiàn)了收理于卦的時序之象,下篇類情、效動、稱名、憂患的焦點轉換亦如之。每個命題內的概念焦點則主要依據(jù)觀玩者對義理觀玩的細致程度而定,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仍可覺察其描述對隱顯序與性情序的遵循。概念焦點的描述亦主要是根據(jù)觀玩認知的深化循環(huán)過程而行,因而多采用螺旋描述的內時間視角。描述具有未完成的特點,《系辭》文本也因之而具有開放性文本的特點。概念與命題的對稱描述具有語義互滲的效果,它推動文本在時間之流中自我成長,隱顯序的運用使文本擁有足夠的成長潛能,保證了文本增值的實現(xiàn)。因之,《系辭》的涌式言說方式,既能照應文本的內在時序,也能照應文本的未來發(fā)展,其言說具有嚴密的時間邏輯性。
On the Temporal Dimension in the Received Version ofTheXici
ZhengZhaohui(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xi University)
Abstract:The way of writing in the received version of The Xici is the time-description.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things to determine the central topic that is described with the style of spiral.by the interpenetrating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text ,The Xici constantly improve his own ideological value.
Key words:temporal dimension;contextualized focus;spiral description;interpenetrating of the language;increment of the text; The Xici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一般項目(12YJA720039)
DOI:10.14086/j.cnki.wujhs.2015.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