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兵
(江漢石油管理局 新聞中心電視臺,湖北 潛江 433124)
新聞報道的敘事視角淺探:以內視角“群眾視角”為中心
徐 兵
(江漢石油管理局 新聞中心電視臺,湖北 潛江 433124)
新聞報道的敘事視角是媒體如何去看待新聞事件的方式和角度,決定了新聞受眾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也體現了媒體的主觀選擇。經典敘事學理論將敘事視角分成三類,即全知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而內視角的“群眾視角”近年來成為了新聞媒體視角選擇的熱點。分析國內媒體“群眾視角”報道的案例,呈現了國內新聞媒體報道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立場和態(tài)度這一基本事實。
敘事視角;群眾視角;人民立場
作為人文學科理論批評方法術語的“敘事學”這個名詞,最初由法國的學者茨維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在其于1969年正式出版的《十日譚的文法(Grammaire du Décaméron)》中首次正式提出,法文原為narratologie。到1970年左右,英美批評家將敘事學譯為英文名詞narratology,這一名稱從此時開始,才在學術研究領域被廣泛認同并流傳開來。從此,敘事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就開始成為西方文學理論和批評界普遍關注和討論的命題。美國文化學者阿瑟·阿薩·伯格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一書中指出:“我們的一生都被敘事所包圍著,盡管我們很少想到這一點。我們聽到、讀到或看到(或兼而有之)各種傳聞和故事,我們就在這些傳聞和故事的海洋之中漂游,從生到死,日日如是,而死亡也被記錄在敘事之中——訃告不就是一種敘事嗎?……我們被包圍在敘事之中。”[1]敘事作品則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敘事在學術領域甚至日常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而新聞報道就是一種典型的敘事文本。
敘事視角(narrative perspective)即建構敘事文本的角度,是敘事人與故事之間的關系,是事件如何來聚焦的問題,在新聞報道中來說也就是一個新聞報道文本如何去看待新聞事件的方式和角度。
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事件往往是立體的、共時的、復雜的、相互聯系的,而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新聞報道的屬性等因素共同決定了新聞是一種較為單純的敘事文本,讀者接收到的不是新聞事件本身,而是經過敘述的新聞報道。如何將復雜的新聞事件轉化為統(tǒng)一的新聞敘事文本,敘事視角的運用顯得極為重要。所以托多洛夫認為“視角具有第一位的意義?!?/p>
新聞報道的敘事視角決定了什么被看和什么不被看,決定了讀者所能看到的范圍。敘事視角實質上就是敘事者觀察和敘述事件的角度,即敘事人站在什么方位去感知故事。經典敘事學理論中將敘事視角分成三類,即全知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
(一)全知視角
全知視角又稱零度聚集敘事,熱奈特稱之為“非聚焦”。敘述者的視角不固定、隨時隨地隨意切換,全知視角中的敘述者像是一個全知全能、洞悉一切的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他可以隨時以任何方式介入敘事過程,或是介紹事件背景、人物經歷,或是解釋人物的行為動機、內心隱秘。羅朗·巴特曾對全知敘事視角作過如下描述:敘述者既在人物內部(既然人物內心發(fā)生什么他都知道),又在人物外部(既然他從來不與任何人物相混同)。[2]全知視角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多針對一些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的事件,方便于全方位、多角度、跨時空地進行報道。
(二)內視角
也稱限知視角,熱奈特稱之為“內聚焦”。內視角敘事中,嚴格按照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感知與意識來呈現,只轉述這一個或幾個人物從外部接收到的信息和可能產生的內心活動。新聞報道中,敘述者運用內視角敘事時,往往是借用新聞事件內的一個或幾個當事人的視角來觀察和講述,內視角敘述者的觀察位置就在新聞事件之內,對所有發(fā)生的事件、出場的人物,都是用同一尺度去看待和衡量;可以選擇性加以報道,不用拘泥于未知和不確定要素,不用面面俱到。如此一來,使得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更強、更貼近實際生活,有較強的感染力。且由于視角是單一的,也使得新聞報道更為連貫、有條理。
(三)外視角
外視角又稱純客觀敘事視角,熱奈特稱之為“外焦點”,其顯著特征是敘述者嚴格從故事外部呈現和敘述,像一臺冷靜的攝像機,只提供人物的行動、外表、客觀環(huán)境等明顯可見的事件要素,而不參與動機、情感和思維的揣測。外視角最大限度地剔除了隱含作者的主觀性,極少出現“記者看到”、“記者聽到”之類的字眼,保持了敘事的逼真性和客觀性,其負面結果是新聞報道敘事容易流于冷漠晦澀。
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敘述者往往會對全知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混合使用,隨時根據報道內容和對象特征加以轉換,充分發(fā)揮和融合各視角的優(yōu)勢,增強報道的深度和力度。黎明潔在其著作《新聞寫作與新聞敘述:視角·主體·結構》中總結的幾種新聞視角的關系,[3]術語與本文話語體系統(tǒng)一之后其關系可以直觀表示如下:
視角/權力限定主觀評價心理分析言行場景固定視點全知視角√√√×內視角√√√√外視角× ×√√復合視角在合理轉換中分別遵循以上各視角限定
群眾視角新聞敘事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內視角敘事方式。傳播學語境下的“群眾”一般指“人民大眾”或“居民的大多數”,是一個具有大眾性質、平民性質的名詞,與“少數”、“官方”相對。媒體以群眾視角進行新聞報道,即在新聞報道中以“群眾”這一類人群的感知與意識來呈現,以“群眾”的眼睛去觀察新聞事件,以“群眾”的心理去感知和判斷,以“群眾”的立場去敘事和呈現。
以“十八大”以來國內新聞媒體的群眾視角對習近平新聞報道為例。習近平上任以來,一系列愛民親民的舉動得到了媒體關注,2014年1月6日,新華社以《習近平魅力親民引熱議:主席套餐火了、全民“圍觀”辦公室》為題,對習近平親民行為進行了一個總結性的小報道,這篇報道在輿論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得到了各大新聞網站的轉載。這篇報道最大的亮點是兩幅新聞照片,可以說這種恰到好處的圖片化報道的敘事方式創(chuàng)新,直接為報道增色。
結合新聞報道中相關背景交代,第一幅新聞照片表現的是2013年2月4日,習近平在甘肅蘭州某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餐廳,盛滿一餐盤飯菜,走到一位老人的面前,畫外之意是請老人用餐。第二幅新聞照片展示的是2013年5月,在四川蘆山地震災區(qū)慰問考察工作中的習近平,將一個失去了家園的小孩的臉捧在雙手上親吻。兩幅直觀的、具有代表性的新聞照片之后,是評論性的總結,報道中這樣寫道:
“事實上,自就任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展示了其親民風格。此前,在河北保定,習近平在太行山深處一貧困村與村民炕頭話家常;在甘肅蘭州,他為養(yǎng)老餐廳里一位七旬老人親自端飯;在四川蘆山,他在地震安置點帳篷內,親吻一個一歲半的小男孩;在海南,他高興地戴上黎族群眾遞上的斗笠;在湖南湘西,他詢問一位老人的年齡后說‘你是大姐’;無論到哪里考察,他都堅持不封路,盡量不擾民?!?/p>
評論性的總結與兩幅代表性的新聞圖片互為表里,圖片不僅更直觀地表達了傳播意圖,且增強了主管評論的說服力度。報道方式的策略創(chuàng)新加上主觀評論敘事策略的恰當運用,有效傳遞了敘事主體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
在這一篇新聞報道中,媒體的報道立場引人注意,媒體是站在群眾的立場進行報道,即以群眾的視角去審視和感知,以群眾的身份去觀察和理解。報道中所講述的故事是群眾所看到的實事,報道中使用的新聞圖片也是群眾所有目共睹的畫面。事實上,在災后重建工作中,群眾希望,也需要看到一位愛民、親民的總書記形象。這篇新聞報道既在事實上符合了新聞真實的邏輯,也在情感導向上順應了群眾的情感訴求——以群眾的情感傾向去報道,總書記親撫失去家園的小孩這一典型新聞畫面正好也切合了群眾的新聞接受期待。如此一來,新聞報道的敘事與群眾的期待視野吻合,極大地滿足了群眾即新聞受眾的心理需求,同時也體現了媒體報道“以民為本、服務群眾”的宣傳宗旨。
又如,2013年國際兒童節(jié),習近平出席了一系列的相關活動,人民網以《習近平在同全國各族少年兒童代表共慶“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時強調讓孩子們成長得更好》為題對習近平的系列活動進行了新聞報道。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下簡潔清新、視角新穎的新聞敘事:
“植物園農作物區(qū),一畦畦番茄、芥藍、芹菜等長勢喜人,少年兒童正在從事整地、播種、移栽、松土、蔬菜采收等活動……習近平對孩子們說,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人生也靠勞動創(chuàng)造。”
一定程度上以兒童的視角對習近平的出行和所到之處、所見所聞進行了報道,以直白又不失深意的語言對習近平的觀點性講話進行了轉引。這種兒童視角是群眾視角中新鮮活潑的一種,兒童視角也體現了媒體報道視角的創(chuàng)新和進一步貼近群眾。
新聞敘事中的群眾性因素可以看作是內視角“群眾視角”的延伸,群眾性因素即新聞敘事中群眾所發(fā)生的作用或者媒體以群眾的姿態(tài)發(fā)生的作用。群眾性傳播相對于官方性傳播而言,其具有靈活、快速、交互性強等優(yōu)勢特征,然而其缺點也很明顯,即信息量大、真假難辨、有效性較差。然而群眾性傳播又是與官方性傳播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群眾性報道為官方性報道提供鮮活的素材,也為官方性報道作了很好的補充。
2013年8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的“輿情研究實驗室”聯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2014年《輿情藍皮書》發(fā)布會”,通過大數據梳理出2013年網絡熱詞,早已紅遍互聯網的“習大大”一詞榜上有名。
“大大”這一稱謂,本來是元朝統(tǒng)治時期,北方漢人對蒙古人的尊稱,后來隨著歷史與民俗的演變,這一詞匯的內涵又有了更為豐富的意義指向。但總的來說,一般是用在方言中指稱長輩,含有親昵的情感色彩,在西北、北方方言中常見,各地所指代的長輩關系略有不同,大致相當于普通話體系中的“父親”、“伯父”。同時,“大大”這一稱謂在互聯網上也會被使用,一般用作向某一領域的高手、達人等表達親昵的崇敬與膜拜之情。
2012年12月13日晚,新浪微博網友“@學習粉絲團”發(fā)布了一條簡單的圖文微博,文字內容為“【帥】習大大,你這是要干嘛呀?”,圖片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不是太明朗。這是“習大大”這一稱謂首次在互聯網上出現,之后這條微博信息得到迅速地傳播和擴散,至2014年9月30日,這條微博得到了網友的13次點贊、87次轉發(fā)和24次評論。此后新浪微博賬號“@學習粉絲團”幾乎所有推送的微博消息中,都以“習大大”指稱習近平,這一稱呼快速得到網友的認可,并在2013年成為極為普遍的網絡熱詞。
“@學習粉絲團”于2012年11月21日開通微博,注冊身份未經認證,注冊地點為習近平家鄉(xiāng)陜西,個人資料顯示畢業(yè)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性別為女性。面對輿論界對微博管理者身份的各種揣測和質疑,“@學習粉絲團”解釋稱自己只是一名普通上班族,與習近平宣傳團隊沒有任何聯系。不論其信息發(fā)布者身份,然而無法否認的是這個微博賬號傳播信息的功能與價值,可以說其對“習大大”這一稱謂進行傳播的成功,在于其代表了新聞受眾的接受期待和一種必然的趨勢,那就是渴望多角度認知一位親切、平民化的國家領導人的訴求。
以“習大大”指稱習近平這種稱呼方式,其實是國內網友昵稱我國領導人的一個傳承與接力,如網友對上一任總書記胡錦濤的稱呼有諸如“胡哥”、“濤哥”等善意的、調侃式的稱謂,但僅限于小范圍稱謂,未形成輿論的主流。這種被引導的善意戲謔性的昵稱及其流行,運用了傳播敘事的群眾視角和平等立場的主體策略,在新聞受眾來說,以更喜聞樂見的方式了解了領導人,參與了國家大事,得到了滿足。同時,對新聞媒體來說,也體現了其站在群眾的立場說話和傳播,“以人為本、服務群眾”的工作理念。
[1] 華萊士·馬?。溃?當代敘事學[M].伍曉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l.
[2] 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敘述學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29.
[3] 黎明潔.新聞寫作與新聞敘述:視角·主體·結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56.
G212
A
1674-8883(2015)18-0076-02
徐兵(1987—),男,湖北潛江人,江漢石油管理局新聞中心電視臺記者,研究方向:電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