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貝華, 曹雨誕, 單鳴秋, 張 麗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藥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
基于行業(yè)應用導向的中藥分析學實驗課程改革
包貝華, 曹雨誕, 單鳴秋, 張 麗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藥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立足中藥分析學實驗課程教學,探討構建以行業(yè)應用為導向的中藥分析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模式。根據(jù)本校實際情況,從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理念、改革實驗教學內(nèi)容、協(xié)同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現(xiàn)代虛擬仿真技術的運用以及完善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實踐結果表明,以行業(yè)應用為導向的中藥分析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藥分析學; 實踐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模式
中藥分析實驗課程是中藥學類實踐教學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實驗課,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進行中藥質(zhì)量控制研究能力的重任。該課程綜合前續(xù)分析化學、中藥化學、中藥藥劑學等實驗課程的知識,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掌握中藥常用的定性鑒別、雜質(zhì)檢查和含量測定等方法以及建立中藥質(zhì)量標準的實驗研究思路,提升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
近年來,隨著中藥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中藥行業(yè)對中藥分析實驗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過課程學習,造就具有較高素質(zhì)、視野寬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良好, 能夠適應中藥質(zhì)量標準研究、新藥開發(fā)、生產(chǎn)和臨床檢驗等多方面需求的人才,因此,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授學生以“漁”的理念指導下,遵循“提高中藥技能、強化專業(yè)實踐”的指導思想,堅持“以學生為本,以中藥學類行業(yè)需求為導向”的改革原則,以提高學生的洞察力、分析解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中藥學專業(yè)相關課程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為宗旨,結合本校中藥分析實驗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本教學團隊對中藥分析學實驗課程進行了改革探索[1-7]。
在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中,實驗課附屬于理論課,實驗項目選擇經(jīng)典驗證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的優(yōu)點是有利于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但缺點是不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綜合掌握,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素養(yǎng)。相比較而言,綜合性實驗通過對學生實驗技能的綜合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文獻資料的綜合評價能力、相關實驗技能的綜合掌握能力以及實驗現(xiàn)象及數(shù)據(jù)的綜合分析能力。設計性實驗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精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中藥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實驗課,結合學生在分析化學等基礎課程中對常規(guī)檢驗方法已經(jīng)經(jīng)過實驗訓練的情況,本著“授學生以魚,不如授學生以漁”的實驗教學理念,中藥分析實驗課程改革后的實驗項目選擇以綜合性和設計性為主,如珍視明滴眼液的質(zhì)量全分析、荊感膠囊質(zhì)量標準的設計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中藥學專業(yè)知識系統(tǒng)性和相融性的掌握,以期提高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中藥類行業(yè)的需求。
中藥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之一是要求學生能根據(jù)已有質(zhì)量標準對中藥進行檢驗,評價中藥的真假優(yōu)劣。因此要求學生應能熟悉中藥檢驗的技術要求,掌握檢驗過程的規(guī)范性,具體實驗技能主要涵蓋中藥的鑒別、檢查、含量測定方法等方面。針對上述要求,本教學團隊通過開設綜合性實驗,模擬中藥檢驗分析的全過程,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學生藥品檢驗技能。選擇實驗項目時,綜合考慮中藥分析對象、分析項目及分析方法的多樣性,選擇典型中藥進行。如中藥飲片以采用酸堿滴定為定量方法的山楂為代表,固體中藥制劑選擇傳統(tǒng)劑型代表-香連丸,液體中藥制劑選擇珍視明滴眼液。實驗內(nèi)容選擇上涵蓋了中藥檢驗的全過程,即鑒別、檢查和含量測定,其中鑒別方法上,選擇中藥鑒別最常用的薄層色譜法以及目前尚使用的典型一般化學反應法。檢查項目上選擇中藥質(zhì)量控制中常用的相對密度、pH檢查、重金屬檢查、砷鹽檢查、裝量差異檢查等。含量測定方法上涵蓋滴定分析法、氣相色譜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等。供試品制備方法上涉及目前較常用的超聲提取法、回流提取法、萃取法等方法。通過典型中藥綜合性實驗的訓練,引導學生熟悉中藥檢驗的全過程,掌握檢驗工作的規(guī)范性要求。
中藥行業(yè)對人才的另一大需求是要求學生有從事中藥新藥研發(fā)與質(zhì)量標準制定的能力。針對此項需求,本教學團隊在選擇實驗項目時以訓練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為原則,采用設計性實驗的方式,積極與學科科研項目相結合,將本教學團隊的科研成果,中藥五類新藥-荊感膠囊的質(zhì)量分析轉化為設計性實驗。在這個設計性實驗中,除了要求學生根據(jù)所給條件,自行設計常規(guī)的鑒別、檢查、含量測定等項目內(nèi)容外,還增加了常規(guī)中藥質(zhì)量控制中較少開展的含量均勻度和溶出度檢查項目,提高了學生對中藥新藥質(zhì)量標準制定的認識。在學生與老師討論實驗方案的過程中,教師及時提示學生注意中藥新藥資料中申報的關鍵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科研興趣,提升了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3.1 重視多媒體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中藥質(zhì)量檢驗作為中藥分析任務之一,強調(diào)實驗操作的準確和規(guī)范,但囿于中藥分析實驗內(nèi)容較多而實驗課時有限的困境,本教學團隊積極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將中藥分析中的各種實驗操作制作成微視頻上傳至我校網(wǎng)絡教學平臺,作為教學資源在網(wǎng)上供學生自由下載。使學生既可以于課前預習,也可以于課后復習,極大地拓展了實驗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同時因?qū)W生在課前對相關規(guī)范操作已有較多認識,也提高了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如本教學團隊制作的砷鹽檢查等視頻,學生通過對實驗教學視頻的反復觀摩預習,讓學生深刻記住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另一方面讓學生熟悉整個實驗過程。大大提高實驗時效率。同時,對部分教學內(nèi)容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除將正確的實驗操作拍成視頻,供大家課外學習外,也將學生中一些不規(guī)范的操作拍攝下來,并在實驗課上大家集體交流對所觀看實驗視頻的感受,請學生對不規(guī)范操作糾錯、討論,從而有效解決單一實驗操作式教學模式中的弊端,使學生加深對規(guī)范操作的印象[8-13]。
3.2 發(fā)揮虛擬仿真教學技術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
隨著現(xiàn)代分析技術的發(fā)展與國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大型分析儀器用于中藥分析本科教學。但限于教學成本等原因,各高校大型分析儀器購置數(shù)量有限,學生實踐機會不夠充分。同時大型分析儀器對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較高,較短的分析化學課程中的訓練不足以使學生建立扎實的操作能力。此外由于基礎課程距專業(yè)課程間隔時間通常將近一年,學生大都容易遺忘儀器操作,故本教學團隊建立了中藥質(zhì)量評價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模擬中藥質(zhì)量評價一般過程,建立樣品處理、儀器分析、數(shù)據(jù)評價等虛擬過程,重點強化儀器操作部分內(nèi)容,建立各種儀器的三維模型,完全仿真模擬教學實驗中心可以提供的UV,HPLC,GC,MS等各種分析儀器,便于學生在虛擬儀器上的反復訓練。加深學生對儀器相關操作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從虛擬到實際的無縫銜接。同時通過開設網(wǎng)上虛擬實驗,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學習,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14-16]。
傳統(tǒng)教學評價更多關注結果評價,此種評價方式操作簡單,但缺乏對過程的評價。對于實驗課程教學,更關注學生對相關實驗操作方法與技能的掌握與應用,因此完善的過程和能力評價尤顯重要。因此,本教學團隊在實驗課程單獨設課的基礎上,以“規(guī)范實驗過程,注重過程和能力評價”為指導思想設計了實驗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即實驗課程的成績由平時實驗成績占60%,期末實驗理論和實驗考試成績各占20%組成。此評價體系既強調(diào)了平時每一個實驗的重要性,提升了學生對實驗課程的重視程度,有效地遏制了部分學生實驗時存在的“走過場”心態(tài),同時也檢驗了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根據(jù)本教學團隊建立的實驗過程評分表(見表1),每次學生實驗訓練時,可按考核評分表打分,可突出評價學生實驗課程中的規(guī)范性,實驗動手技能。評分表既可合理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可使學生對實驗的要求有了清晰的了解,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對實驗的預習,使學生在實驗教學中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提高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此評分表也能有效引導教師對學生實驗過程的觀察和指導,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實驗中的問題并加以糾正。
表1 實驗過程考核評分表
經(jīng)過幾年的實踐,本教學團隊的中藥分析實驗課程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①學生對實驗課程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②學生在基本操作技能、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以及綜合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提高。同時促使了實驗指導教師在實驗課程設計、具體實驗指導中更加注重對中藥行業(yè)需求的滿足,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近幾年學生實習單位、畢業(yè)后用人單位反饋結果表明,對我校中藥專業(yè)畢業(yè)生好評率有所提高。
中藥分析實驗教學改革也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由于中藥分析實驗涉及內(nèi)容較多,需要用到不同實驗室的不同儀器,因此不能在一個實驗室內(nèi)完成,故對實驗場地需求較大。同時為保證每位學生有充分的實驗操作能力訓練,實驗過程中學生為每組單人操作,此設計雖然增加了實驗操作機會,但對儀器需求量加大。因此,如何在有限實驗場地和有限的儀器臺件數(shù)下保證教學質(zhì)量,需要后續(xù)采取更為有效的方法。如何更充分地利用網(wǎng)絡教學資源,有效引導學生對實驗課程的重視與喜愛亦需要教師不斷地努力。另外,如何使部分學有余力、對自己能力提升有較多需求的學生能夠充分地了解行業(yè)需求、了解行業(yè)熱點,豐富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實現(xiàn)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地轉化,還需要學校相關各部門的配合。
[1] 蔡寶昌.中藥分析學[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2] 王 磊,嚴 方,汪麗霞,等.中藥分析實驗教學改革[J].藥學教育, 2014,30(2):43-45.
[3] 王術玲,曾元兒.以應用性為導向的中藥分析學建構式教學模式[J]. 藥學教育 2013, 29(4):47-49.
[4] 嚴 方,狄 斌,宋 瑞,等. 中藥分析課程教學改革[J].藥學教育,2012,28(5):31-33.
[5] 曹雨誕,張 麗,文紅梅,等. 中藥制劑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安徽醫(yī)藥,2011,15(10):1327-1328.
[6] 張 麗,單鳴秋,包貝華,等. 基于P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法在中藥分析課程中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 安徽醫(yī)藥,2010, 14(7):867-868.
[7] 陳阿麗,王淑美,李俊偉,等.淺談中藥制劑分析實驗教學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3(1):195-196.
[8] 林青松. 基于翻轉課堂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驗課程設計[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 194-197.
[9] 張金磊,王 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10] 王 萍.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fā)展與應用:從cMOOC到xMOOC[J].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11] 老松楊,江小平,老明瑞. 后 IT 時代 MOOC 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6(3):6-8.
[12] 李曉東.“慕課”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zhàn)與對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27(2):89-92.
[13]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 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nèi)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14] 狄 斌,吳春勇,李 博. 在儀器分析教學中引入仿真教學手段的思路[J]. 藥學教育, 2005, 21(5):13-16.
[15] 王衛(wèi)國.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思考與建議[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2):5-8.
[16] 李 平,毛昌杰,徐 進. 開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提高高校實驗教學信息化水平[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1):5-8.
Exploration on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on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Based on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ode
BAOBei-hua,CAOYu-dan,SHANMing-qiu,ZHANGLi
(College of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We have explored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n industry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 had been performed by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ideas, the content of experiment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especially by using the modern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 th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had been aroused, and so were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resolve problems had been enhanc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as ensured.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ode
2014-04-24
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2013JSJG036);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學信息化建設項目(D2011012)
包貝華(1978-),男,江蘇句容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藥分析教學和科研工作。
Tel.: 025-85811519;E-mail:baobh@njutcm.edu.cn
張 麗(1971-),女,遼寧大連人,博士,教授,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中藥分析與質(zhì)量控制。
Tel.: 025-85811509;E-mail: zhangli@njutcm.edu.cn
G 642;R 28
A
1006-7167(2015)03-0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