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狄金森筆下的上帝與不能感到的崇高

      2015-02-22 07:02:00向玲玲
      關鍵詞:狄金森耶穌崇高

      向玲玲

      (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對外交流學院,浙江杭州 310012)

      狄金森筆下的上帝與不能感到的崇高

      向玲玲

      (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對外交流學院,浙江杭州 310012)

      狄金森創(chuàng)作了大量宗教主題詩歌卻終生沒有入教。從崇高與恐懼的關系出發(fā),解讀發(fā)現(xiàn):狄金森“知道”上帝是崇高的,但對其無法克服的恐懼使她停留在習得的知識而無法實現(xiàn)從恐懼感向崇高感的轉(zhuǎn)化;無法“感覺”到上帝之崇高的詩人,只能以世俗化或“人化”策略消解這種恐懼;對上帝的恐懼本質(zhì)上是對自己有可能違抗上帝意志的恐懼。狄金森在形成崇高感的心理要素——“驚懼”、危險或痛苦、一定的安全距離之后,在耶穌令人驚懼的受難事件和仁慈的替罪行為中實現(xiàn)了從恐懼感向崇高感的轉(zhuǎn)化。

      狄金森;上帝;耶穌;崇高;恐懼

      一、存在著的上帝是崇高的

      生活在濃郁的宗教環(huán)境,經(jīng)歷過數(shù)次宗教復興的熱浪,卻終究沒有把自己“交出去”的艾米莉·狄金森,并非沒有鄭重考慮過皈依的問題。這位以孤絕于世、特立獨行著稱的女詩人,也曾加入過小的祈禱圈,并在幼年時一度認為自己找到了救贖:“我從未感到過如此完美的寧靜和幸福,在那段短暫的時期里,我覺得我找到了我的救世主。”“我獨自和崇高的上帝親密交談?!盵1](P167)用“崇高”形容上帝,無疑是最正確的語法。何況,她深知宗教的慰藉和信仰的甜蜜:“服從的人幸福無比”(J1)①、“那必定就是太陽!……/一位身著灰衣的牧師——/輕輕拉起黃昏的柵欄——把善男信女們領去——”[2](J318)但是,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宗教主題的詩歌,卻沒能說服自己走出關鍵一步的詩人,不僅是宗教復興運動中的冥頑分子,也給讀者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

      羅杰·倫丁(Roger Lundin)在《狄金森與信仰的藝術(shù)》中考察了狄金森不入教的三個原因:不愿以任何公開懺悔的形式向眾人做內(nèi)心告白,而這種站出來分享喜悅的方式正是加入教會所必須的;未能從個人生活與體驗中找到“圣恩”的果實,如“得救者”們通常宣稱的蒙恩前后人生的巨大變化;自青少年時期培養(yǎng)起來的強烈的自我觀念[3](P53)。阿爾弗雷德·哈貝格(Alfred Habegger)則將其在火熱的宗教復興運動中的糾結(jié)與矜持歸結(jié)為“為捍衛(wèi)人格獨立而進行的頑強抵抗”[1](P163-164)。

      這些分析,無疑都是建立在對詩人的人生軌跡與驚鴻一瞥的心路歷程的深入理解與同情的基礎上的。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浪漫時代的孩子,詩人的自我意識已充分覺醒,不愿因公共空間的壓力而將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以簡單提純的方式獻給他人裁判,因為任何簡化都必然變形;而同時作為一位忠實于內(nèi)心體驗和感受的詩人,她也不能接受自己不誠實或麻木敷衍,正如詩人曾在一首詩中批評的一樣:“高聲宣布/無關痛癢?!?J662)也就是說,即使免去組織化、制度化的公開懺悔的要求,她也不一定能說服自己皈依,因為她的確并不能“感覺”到圣恩在自己身上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終生沒有皈依的詩人,卻依然保留了向“三位一體”的神祈禱、尋求慰籍的習慣,雖然她的祈禱可能并不像教徒那樣儀式化或有規(guī)律:“救世主!我無處去訴說——/所以就來煩擾你?!?J217)“于是——我就這樣——祈禱——/偉大的圣靈——請賜予我/一個天國”(J476)“至少——耶穌啊——被遺留——/被遺留在空中——求告——”(J502)最有趣的是這首:“當然——我祈禱過——/上帝可曾介意?”(J376)我們幾乎可以看到詩人在扮鬼臉,為自己作為“教外人士”而享用教徒權(quán)益的非授權(quán)行為而感到有些尷尬,自我解嘲。

      也就是說,詩人并非完全不信上帝的存在。大多數(shù)時候,她置疑的并不是神的存在本身,而是神的存在方式。雖然偶爾“在更加冷靜的時刻”,她也會說出“壓根兒不可能存在摩西”這樣近乎無神論的說法,但緊接著又為了老摩西所受的“委曲”(“讓他看見——迦南——/而沒有進去——”)義憤填膺地向上帝抗議,認為他不該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如同男孩——對付更小的男孩——”(J597)一般糾纏摩西,命他看著迦南福地,卻不許他進去,因為這是比處死他更大的傷害。

      這里,上帝是一個喜歡斗氣、折磨人的“男孩”。再來看看上帝的其他畫像:

      我有一位默不作聲的國王——(J103)

      上帝是一位遠方的——高貴戀人——/如他所說,通過他的兒子——求婚——/誠然,這是一種代理求婚——(J357)

      天父領著特選的孩童/與愛遠遠分離,/常常穿越荊棘的國度/卻不大經(jīng)過溫柔的草地。//經(jīng)常是由龍爪/而不是朋友的手/把那命定的小孩/引向故土。(J1021)

      沉默、遙遠、高貴。大多時候不在場,連求婚都由人代理。而當他在場時,伴隨而來的則是更大的考驗。試想,“命定的小孩”由西方觀念里通常作為恐怖大自然象征的怪獸、或如《圣經(jīng)·啟示錄》第12章、20章所稱的“古蛇”、撒旦的化身——“龍”的爪子相牽著回到“故土”樂園,將是一幅怎樣的情景。

      當然,從1 789首詩里選取幾首出來,證明自己的任何觀點都是有可能的。但至此為止,至少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了:第一,大多數(shù)時候,上帝是存在的,這是詩人創(chuàng)作大量宗教主題詩歌的前提;第二,詩人“知道”上帝是崇高的。而在這兩個肯定的前提和一個否定的結(jié)果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

      二、對上帝的恐懼即是對自己可能違背上帝意志的恐懼

      在尚未徹底棄絕教會活動的青年時期,狄金森曾在一封信中對朋友說,一位來訪的牧師“宣講了死亡和審判,以及那些行為不端的人,意思是奧斯丁和我,會落得什么下場——不知怎的,這篇布道嚇到我了?!薄叭f劫不復這個話題不知怎的[讓來訪的牧師]很開心。在我聽來它如此嚴肅?!盵3](P69)圣經(jīng)里關于不信上帝而受懲罰的故事很多,前文提到的摩西只能“觀看”迦南而不得入內(nèi)就是其中一項,而終極的懲罰還是在“地獄之火”、即“燒著硫磺的火湖”里接受“第二次的死”(或稱“永不復活的死”)?!秵⑹句洝返?1章第8節(jié)中所列舉的將被投入“火湖”的名單中,“膽怯的、不信的”與其他如“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shù)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等一起赫然在列,怎能不叫人驚駭。

      恐懼與信仰之間不無關系。世界各大宗教都有各種禁忌,譬如基督教忌諱的“偶像崇拜”、伊斯蘭教徒在飲食、服飾各方面的禁忌、佛教徒的“五戒十善”等。宗教場所的肅穆、噤聲,信徒們以跪拜、嗑頭或嗑長頭、誠惶誠恐的表情和聲音對待神和神的象征,唯恐自己有冒犯沖撞的地方。另一方面,正如《福音書》中反復宣講的“不要怕,只要信”,世間有萬般的兇險困厄,但只要信了就能得依靠,只要把自己全部托付給主,就可以不再憂懼。至少對于內(nèi)心來說,信了就能得安寧。

      由此可見,恐懼既是信仰的形成條件,又是可以依賴信仰而克服的。正如康德在《審美判斷力批判》中所分析的:“有德之人恐懼上帝,卻并不由于上帝而恐懼,因為他把對抗上帝及其命令的意愿設想為他決不耽忱的情況?!盵4]

      但狄金森的情況卻恰好相反:“因為怕,不能信?!辈畛厮坪蹙统鲈谶@一個“怕”字:“恐懼——是上帝的引論——/因此——被奉為神圣——”(J797)“我的價值是我全部的懷疑——/他的功績——是我所有的恐懼——”(J751)她“知道”上帝是神圣的,她知曉神的豐功偉績,卻置疑他是由于令人恐懼(而非其他,如狄詩中常用來形容耶穌的“仁慈”“憐愛”“巨大的犧牲與痛苦”等美好或深刻的品質(zhì))而被奉為神圣,因此連他的功績都是令人恐懼的。

      如果誠實的詩人不能保證自己一定不會違背上帝的意愿,那么她就依然暴露在憤怒的上帝面前,即使已經(jīng)通過某種儀式性的情感表達而被納入教會的儀式場景之內(nèi),也并沒有真正來到“安全地帶”,成為“他們中的一個”,因為她的內(nèi)心還在蠢動,還在作為獨立的人格活動著:“‘父啊,愿你的意愿實現(xiàn)’/因為我的意愿走別的路線,/而它好像是背叛!”(J103)意識到自己可能無法脫“罪”的詩人有像力士參孫一樣被挖眼睛或別的憂慮。但對于這些罪與罰的想象,狄金森是這樣說的:“在被人挖掉眼睛之前/我喜歡看個清楚——”(J327)“所以會有——兩個身體——/捆住一個——另一個就飛走——”(J384)“我依靠恐懼生活……//仿佛那是靈魂上的——馬刺——”(J770)“明知故犯”的詩人似乎已不打算擺脫這種恐懼,且從這種恐懼中找到了前進(如果不是上升)的動力。看起來,詩人“靈魂上的馬刺”不止這一顆,才會激勵她保持著清醒的痛與激情,眷戀著塵世、描繪著永生,創(chuàng)作不輟。

      也就是說,這種對上帝的無法克服的恐懼本質(zhì)上是對自己的恐懼,是對自己有可能違抗上帝意志的恐懼,無論這種違抗來自理性的邏輯還是情感的沖動。如前文提到的第597首為了老摩西所受的“委曲”而向上帝打抱不平。深知自己已告別純真年代的詩人,無法再像從前一樣:“孩子的信仰新鮮——/完整——像他的原理——/寬闊——像照在/剛睜開的眼睛上的朝陽——/從未有過一點懷疑”(J637),以絕對的“信”和“服從”脫罪,從而真正擺脫恐懼。

      三、不能“感覺”到上帝的崇高

      關于恐懼與崇高的關系,約翰·丹尼斯(John Dennis)早在《詩評之基》(Grounds of Criticism in Poetry)(1704)中就提出,除了恐懼沒有別的激情“能夠賦予詩作以偉大的精神”[5]。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則在《關于我們崇高與美觀念之根源的哲學探討》(1757)中提出“崇高”形成的心理要素:“驚懼”、危險或痛苦、一定的距離。即首先在一種“驚懼”的狀態(tài)下達到全神貫注,包括不再注意到除了占據(jù)心神的那個對象的其他蕪雜事物,也不能“分心”對那個對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同時,這種危險或痛苦不能太近,否則就不能予人任何愉悅,而只是純粹的恐懼[6]。

      康德(Kant)則在《判斷力批判》(1790)中直接提出了“安全地帶”一說,認為只有當人們處于既可見恐怖,又不受恐怖威脅的安全地帶,才能在“凝視靜觀的情調(diào)和完全自由的判斷”的狀態(tài)下使心靈的力量被“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中庸”,從而使恐懼感轉(zhuǎn)化為崇高感[4]。

      很明顯,狄金森并不在這個安全地帶??謶殖T诘脑娙巳绾文軌颉澳曥o觀”上帝的崇高與偉大,而不是心生畏懼、閃避、僥幸、幻想、絕望、抗爭、蠻勇、或諸如此類的“雜念”?如果說從恐懼通往崇高之間有一座橋梁,這些“雜念”就像飛鳥銜來的野藤雜木的種籽,此處不該有,卻已然已經(jīng)有了,且在理性、情感等自我意識的澆灌下自由生長,直到長成阻斷交通的天然路障,橫亙在習得的知識與個人的感受體驗之間,使狄金森“明知”上帝的崇高,卻不能真實感受到他的崇高。

      雖然從小浸淫于其中的宗教環(huán)境使狄金森大部分時間并未從根本上置疑上帝的存在本身,但卻對他的存在方式頗有微詞,同時也對自己極可能違背他不太公正、不太仁慈的命令和意志的自省而無法心生全信與依賴,由此產(chǎn)生的不可擺脫的恐懼最終阻斷了詩人從人皆有之的對上帝的恐懼之心到達真誠寧靜地感念上帝的崇高的釋然之途。那么,對于無法擺脫的恐懼,詩人將如何處置?且先看看這一組:

      天上的爸爸!/請關注一只老鼠/它在受貓的糟蹋!(J61)

      “你若不為我祝福/我決不放你走”——生客!(J59)

      我要發(fā)起一聲“訴訟”——/我要維護法律——/天帝!選好你的律師——/我把“肖”保留!(J116)

      或者叩擊天堂——天堂——無人答理/那我就要騷擾上帝/直到他放你進去!(J226)

      籬墻那邊——/我能爬過——我知道只要小試一場——/漿果香甜!//不過——要是我把圍裙弄臟——/上帝一定會痛斥責罵!/哎呀,——我猜假如他是個男孩——/要是他能——他也會——爬!(J251)

      信是凡間的一種歡樂——/眾神卻無法得到——(J1639)

      只有上帝——能察覺悲傷——/只有上帝——/耶和華們——決不多嘴多舌——(J626)

      兒語(“爸爸”而不是“父”)、撒嬌或耍賴、世俗的正義武器(法律)、騷擾、抬扛、詭辯、甚至使用復數(shù)指稱至高無上的唯一神,雖然其中可能有“三位一體”教派理論的影響,但直呼“耶和華們”,卻依然不免讓人目瞪口呆。如果說修辭是一種武器,詩人在這里無疑將它用到了極致,似乎如此就可以徹底消解因沒有全信而造成的恐懼:將神性降低、拉平到人性可與之對話、將心比心的地步,否則就要向他(上帝)索要無差別的同情和絕對意義上的公正。這種世俗化或“人化”策略似乎使狄金森的宗教主題詩歌離神性越來越遠。

      四、轉(zhuǎn)向耶穌

      狄金森的研究者們注意到她對圣子與對圣父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并將其創(chuàng)作的大量狄式耶穌故事稱作19世紀美國版新《圣經(jīng)》[7]。在她的筆下,耶穌是位“紳士”(J1487)、“溫柔的先驅(qū)”(J698)、“彬彬有禮的受難者”(J388)、頭戴荊冠的“最高貴的”王或勇士(J1735)。他的仁慈與友愛對心懷恐懼的詩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在狄金森的耶穌故事里,沒有像上帝題材詩歌里那樣的雜音,而是更純?nèi)坏某缇?、傾訴和靠近。如前文所提到的向圣子禱告傾訴的需要,又如:

      基督將會解釋各個苦惱/在那座亮麗的蒼穹教室。//……而我——對他的痛苦感到驚奇——/便會忘記那一點苦痛/盡管它此刻把我烤炙——把我烤炙!(J193)

      一種仁慈如此普通——/我們幾乎不再驚駭——/使最渺小的——/和最遙遠的能夠——崇拜——(J694)

      沒錯,她的確使用了“教室”(schoolroom)一詞,不知是否指涉的是詩人曾就讀的霍山女子學院壓迫性的宗教氛圍。蒲隆先生此處所譯“亮麗”的原文“fair”,也可理解為“公平的”“合理的”等。此外,這幾個關鍵詞或許更為重要:驚奇、痛苦、不再驚駭。“驚奇”于耶穌受難的慘烈程度(也許還有受難者的“甘愿”本身),備受某種煎熬的詩人暫時忘卻了自己相比之下微不足道的“那一點苦痛”(the drop of Anguish),雖然它正在現(xiàn)實地“把我烤炙——把我烤炙!”

      這里,“驚懼”、危險或痛苦、一定的距離,三者皆已具備。我們可以從狄金森宗教主題詩歌中盤亙不去的“骷髏地”“十字架”等意象中感受到這一事件對于詩人心靈的沖擊——“驚奇”到全神貫注,個人的苦痛暫時得到緩釋。但另一方面,引起這種“驚懼”的事件并非源于懲罰,而是出于拯救、或以身殉難者的仁慈,所以詩人才能心定神寧地“凝神靜觀”,并在仰望的姿勢使心靈得到升華。也就是說,由于對自己終有可能違背上帝意旨的恐懼無法感受到神的崇高性的詩人,在以世俗化或“人化”策略極力消解憤怒的上帝引起的恐懼之情同時,卻在令人“驚懼”的耶穌受難事件、救世主出于拯救而非懲罰的仁慈的替罪行為帶來的安全感,即“不再驚駭”的心理狀態(tài)中感受到了神性的崇高,實現(xiàn)了從恐懼感向崇高感的轉(zhuǎn)化。

      [注釋]

      ①括號內(nèi)為狄金森詩歌編號。詩歌譯文均來自蒲隆譯《狄金森全集》(2014),編號為譯者主要參考的約翰遜(Thomas H.Johnson)版詩歌編號,簡寫為J1。下文凡引用狄金森詩歌均同此例。

      [1][美]阿爾弗雷德·哈貝格.我的戰(zhàn)爭都埋在書里:艾米莉·狄金森傳[M].王柏華,曾軼峰,胡秋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美]艾米莉·狄金森.狄金森全集[M].蒲隆,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3.

      [3]Lundin Roger.Emily Dickinson and the Art of Belief [M].Grand Parids,Michigan/Cambridge U.K.: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4][德]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楊祖陶,鄧曉芒,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78.

      [5]林新華.崇高的文化闡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25.

      [6][英]埃德蒙·伯克.關于我們崇高與美觀念之根源的哲學探討[M].郭飛,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36,50.

      [7]劉守蘭.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291.

      The God and the Inexperienced Loftiness in the Works of Dickinson

      XIANG Ling-l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2,China)

      Dickinson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religion-themed poems,but she never joined in any religion.In term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oftiness and fear,we have found that Dickinson realized the loftiness of God but she couldn't overcome her fear which kept her in acquired knowledge and prevented her from shifting fear to loftiness.For the inexperienced-loftiness poets,the only way to remove this kind of fear is secularization or humanization.In substance, the fear to the God is a kind of fear to disobey the will of the God.Dickinson transferred from the sense of fear to the sense of loftiness in the frightening suffered cases happened to Jesus and in the humane substitutive criminals after forming lofty psychological elements:fright,danger or pain,certain safety distance.

      Dickinson;the God;Jesus;loftiness;fear

      I106.2

      A

      1672-934X(2015)05-0110-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5.05.018

      2015-08-25

      向玲玲(1974-),女,湖南懷化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狄金森耶穌崇高
      如果記住就是忘卻
      北方人(2020年22期)2020-12-02 08:11:04
      如果記住就是忘卻
      一次彎腰等于十八次彎腰
      與狄金森一起嘗試思考
      無名的崇高
      心聲歌刊(2018年1期)2018-04-17 07:22:58
      我對每個人說再見
      延河(2017年7期)2017-07-19 10:21:26
      英國耶穌受難日
      我的朋友
      中學生英語(2017年3期)2017-04-07 10:49:30
      撒旦的試探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文安县| 大石桥市| 永定县| 海门市| 永年县| 凤冈县| 英超| 九龙坡区| 盘锦市| 奎屯市| 嵊州市| 温宿县| 卢氏县| 勃利县| 正镶白旗| 韶关市| 卢龙县| 乐都县| 永丰县| 达尔| 奉化市| 布拖县| 辽阳县| 大荔县| 凌海市| 沂源县| 留坝县| 修武县| 射洪县| 临夏县| 科技| 台州市| 晴隆县| 长海县| 建平县| 贵港市| 饶平县| 罗山县| 迁西县| 苍山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