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安,陳麗紅
(河南省臨潁縣畜牧局 462600)
畜禽彎曲菌病的診斷與預防
張瑞安,陳麗紅
(河南省臨潁縣畜牧局 462600)
彎曲菌病是由彎曲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腸道傳染病,可引起動物的腹瀉、流產、不孕、乳房炎等癥狀。病原體為空腸-結腸彎曲菌,革蘭氏染色陰性,菌體末端逐漸彎曲,呈螺旋狀或“S”形,兩端或一端有一根鞭毛,具有活潑的螺旋狀運動的特征。空腸彎曲菌是牛、豬、禽、犬等動物的腸道常在菌,是該病的重要傳染源,也是這些動物腸炎和羊流產、牛乳房炎以及人類腹瀉和敗血癥的病原菌。結腸彎曲菌存在于豬體內,兩者特征性極為相似,所以將其稱為空腸-結腸彎曲菌。該菌在我國已分離到57個不同的血清型,動物源菌株常見的有13個血清型。
本菌廣泛存在于豬、牛、羊、家禽、犬、兔和某些鳥類等20多種動物的腸道中,已感染動物或帶菌動物都是該病的重要傳染源。病原可通過周圍環(huán)境、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而使動物感染,也可經交配和人工授精而傳播,昆蟲的帶菌率很高,同樣是該病的重要傳播者。該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彎曲菌主要感染3~8月齡豬。根據病變特征區(qū)分為局部回腸炎、增生性出血性腸炎、壞死性回腸炎和腸腺瘤病四種類型。病豬臨床上一般表現為精神委頓,腹瀉,食欲減退,消瘦貧血,體重減輕。
牛冬痢是由于空腸彎曲菌引起的秋冬季節(jié)腹瀉,患牛體溫稍微升高,排水樣稀糞,棕色(帶有血液),惡臭。發(fā)病嚴重的病牛,食欲不振,精神委頓,毛亂,拱背,虛弱,寒戰(zhàn),無法站立等,通常病程為2~3天。若能及時發(fā)現,及時診療,很少死亡。母牛感染該病菌時,常導致暫時性的不孕和流產,病牛陰道黏膜發(fā)紅,排出較多黏液,呈卡他性子宮內膜炎和輸卵管炎,發(fā)情周期不規(guī)則,受胎率很低。流產多發(fā)生在妊娠第5~7個月,流產率為5%~10%。患病母牛還可出現乳腺炎。感染該病原而致病的公牛通常不表現臨床癥狀,精液外觀正常,但含有病原,有時可見包皮黏膜潮紅。
感染該病的妊娠母羊通常于4~5個月發(fā)生流產,產死胎、弱羔或死羔,流產率較高,可達20%~50%。流產后的母羊體況恢復迅速,在下一個繁殖季節(jié)可正常發(fā)情、配種和受孕。僅個別母羊因腹膜炎或子宮內膜炎而死亡,病死率為5%左右。
犬、貓主要表現為排出帶有多量黏液的水樣、膽汁樣糞便,糞中可能帶有血液或白細胞,腹瀉可持續(xù)3~7天。有的出現厭食、嘔吐,也可能出現發(fā)熱及白細胞增多,個別犬可能表現為急性胃腸炎。某些病例腹瀉可持續(xù)2周以上或間歇性腹瀉。
禽彎曲菌病又稱弧菌性肝炎。病雛表現精神倦怠,沉郁,腹瀉,糞便呈黃褐色,糨糊樣軟便,繼而呈水樣。青年禽常呈亞急性或慢性,死亡率偏高。產蛋禽呈慢性經過,因肝臟嚴重受損,常消化不良,產蛋下降或停止,最后因營養(yǎng)不良而消瘦死亡。
患豬消瘦,回腸壁肥厚,漿膜下水腫,腸腔空虛。盲腸和結腸黏膜可見多發(fā)性息肉狀增生,淋巴結腫大。腹瀉死亡牛剖檢可見回腸黏膜增厚,某些器官漿膜面蒼白。牛流產胎兒的肝臟硬固,腫脹明顯,多數呈現橘色或外覆較厚的灰黃色偽膜,胎盤水腫顯著。羊流產胎兒可見皮下水腫,腹腔、胸腔和心包腔有血色液體,肝有壞死點。禽類剖檢可見肝實質變性、肝大,質地脆弱,肝表面有散在的黃色星狀壞死灶和菜花樣壞死區(qū),被膜下有出血點或形成血腫。肺淤血,有局灶性實變區(qū),心臟擴張,心肌變性,心包積液,脾腫大,個別有出血點。肌胃和腺胃漿膜下條紋狀淤血??ㄋ阅c炎,空腸黏膜出血,腎腫大,蒼白。犬剖檢可見結腸充血、水腫,偶爾可見小腸充血。根據臨床癥狀和病變,一時難以確診,應行病原分離或進行血清學試驗,如免疫熒光試驗、凝集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方可確診。
飲用清潔水,不飼喂被污染的飼料。引進種畜要嚴格檢疫,淘汰帶菌動物。加強飼養(yǎng)管理,嚴格執(zhí)行獸醫(yī)衛(wèi)生措施,定期進行消毒。有條件地區(qū)可選用多價菌苗進行預防接種,于配種前注射2次;青年家畜第一次在配種前4個月,第二次在配種前10天注射,可獲得較強的免疫力。發(fā)病時,要隔離病畜進行治療,淘汰種公畜,暫停配種3個月。已確認為受污染的場地可用3%燒堿溶液進行消毒。
一般嚴重者可進行對癥治療,可采取補液和注射抗生素的方式進行治療。常用的藥物有四環(huán)素、復方新諾明、慶大霉素、紅霉素、黃連素等。
張瑞安(1979-),男,助理獸醫(yī)師,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