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壁惡性黑色素瘤1例
張文華,張斌,孫茜
(730050 蘭州,蘭州軍區(qū)蘭州總醫(yī)院婦產科)
[關鍵詞]黑色素瘤;陰道;惡性
病例女,48歲,未婚,無性生活史,因“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1個月,發(fā)現陰道壁腫物3 d”收住我科?;颊咂剿卦陆浺?guī)律,13歲初潮,5 d/25~27 d。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無腹痛、腹脹,無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近1個月血量逐漸增多,于外院體檢行婦科檢查發(fā)現陰道壁贅生物,遂就診于我院,門診以“陰道壁腫物”收治入院。入院查體:體溫36.0 ℃,呼吸20次/min,心率84次/min,血壓150/80 mmHg,心肺未見明顯異常,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無肌緊張,未捫及包塊,肝脾肋緣下未觸及,墨菲征陰性,叩診鼓音,移動性濁音陰性,雙腎區(qū)叩擊痛陰性,腸鳴音3~5次/min。婦科檢查:外陰發(fā)育正常,未婚未產型,陰道前壁中上1/3段近穹窿部見一大小約2.0 cm×1.5 cm的贅生物,質硬,蒂粗約2 cm,后壁未見明顯異常,子宮及雙側附件未見明顯異常。輔助檢查:B超提示:陰道內口處探及2.3 cm×1.8 cm的無回聲區(qū),內見光帶分隔。盆腔磁共振檢查提示:陰道上段前壁占位(1.7 cm×1.4 cm的腫塊影),考慮腫瘤性病變,惡性黑色素瘤。入院后行陰道壁腫物活檢術,病檢結果提示:(陰道壁)惡性黑色素瘤。于2014年3月18日在腰麻下行陰道壁惡性黑色素瘤切除術,術中距腫物周圍0.5 cm處完全切除腫瘤并送病檢,手術過程順利,術后病檢提示:(陰道壁)惡性黑色素瘤,切緣未見瘤組織。術后陰道無異常流血,術后5 d痊愈出院。
討論 陰道壁惡性黑色素瘤(PVMM)是臨床中較為少見的一類婦科惡性腫瘤,具惡性程度高、進展快、轉移早及預后差的特點,5年存活率為5%~21%,好發(fā)于老年婦女[1]。PVMM又稱陰道惡黑,為一種來源于黑色素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較少發(fā)生于女性生殖器,約占全身惡黑的1%~5%,常見于外陰部[2],生長于陰道、宮頸、宮體及附件極為罕見。PVMM病灶部位多以陰道壁下段常見,其次見于陰道中上段或全陰道,病灶多為黑色或紫藍色,以斑塊狀、結節(jié)樣或菜花樣多見。該類疾病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及體征,多數可作出初步診斷,而確診則需要對病灶進行活組織檢查。PVMM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其中手術為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選擇根治術,還是局部廣泛切除術,目前依然存在爭議。PVMM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僅14.5%~21.0%[3]。因此,一旦發(fā)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診,早診斷、早治療,以免病變發(fā)生轉移。本例給予姑息手術聯(lián)合術后放療,以期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防止或延緩腫瘤的復發(fā),以延長術后生存期限,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志英.女性生殖道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治進展[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1:137-138.
[2]張文華,常飛,馬曉艷.輸卵管粘連誤診為畸胎瘤1例[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3,23(4):357.
[3]楊玉濤.原發(fā)陰道、宮頸惡性黑色素瘤17例臨床病理分析[J].貴州醫(yī)學雜志,2003,27(11):1012.
(收稿日期:2015-01-08)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5.04.054
文章編號1004-0188(2015)04-封三-01
中圖分類號R 737.34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