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家駒(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 貴州銅仁 554300)
論俄國斯拉夫主義對俄國哲學的意義
勞家駒(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 貴州銅仁 554300)
斯拉夫主義學派是俄國哲學的開端,并以斯拉夫主義者伊萬·基列耶夫斯基和霍米雅科夫為代表。在對待西方哲學上他們并非一味的否定,而是以批判繼承態(tài)度來對待,在合理吸收西方哲學成果后,形成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并為后期的俄國哲學奠定了理論思路。盡管對整個俄羅斯哲學而言,斯拉夫主義學派的理論并不是最精致的,但其成果足以對俄國哲學產(chǎn)生重大影響。
斯拉夫主義;俄國哲學;意義
俄國哲學思想開始于19世紀,其以斯拉夫主義者伊萬·基列耶夫斯基和霍米雅科夫為開端,他們的哲學是在以東正教教父的著作為依據(jù)并在俄國式解釋的基礎上,推翻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而形成,并表現(xiàn)出對西方哲學的突破。在形成、發(fā)展俄國哲學方面,斯拉夫主義者們做了具有奠基性的工作。
在19世紀以前,俄羅斯民族思想發(fā)展非常緩慢,理論和思想領域只是對俄羅斯東正教傳統(tǒng)的簡單發(fā)揮。1812年俄國戰(zhàn)勝拿破侖后,俄羅斯人民看到了一個進步的歐洲。相形之下,俄國人開始進行反思、提出見解。出于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出現(xiàn)了對西方文明的崇拜和堅持俄國歷史獨特性的兩種思潮。對西方文明采取崇拜態(tài)度的是西方主義者,而對俄國歷史獨特性持堅持態(tài)度的是斯拉夫主義者。面對西方哲學,斯拉夫主義做了很多工作,并影響了整個俄羅斯哲學。
在斯拉夫主義以前,俄羅斯面對外來文化形成了兩種觀點:一方面,對西方文化全盤加以吸收,以此來改造本土的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對西方文化的否定,主張用俄羅斯民族自己的文化對西方文化進行改造。而兩者都過于極端、片面。斯拉夫主義是在堅持俄國歷史獨特性上接受、繼承西方文化的,這促使俄國的哲學家把宗教和哲學結合起來,產(chǎn)生了獨特的俄羅斯宗教哲學?;裘籽趴品蚺c極端的民族主義和西方派不同,他對俄羅斯的文化并沒有無限的夸大,而是對其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并且在對西方文化方面,霍米雅科夫也沒有對其作出絕對的否定,這為俄羅斯在面對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上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其形成了俄羅斯面對西方哲學的方法論基礎;另外,伊萬·基列耶夫斯基也對俄羅斯與西方進行了比較,主要在于他指出了二者在面對基督教上的不同,在西方,由于在“二元”對立的認識論傳統(tǒng)的影響下,單一理性推理成為其面對神的方式,雖然“他們在尋找信仰,但在自己那里卻找不到信仰,因為西方基督教已經(jīng)喪失了自己的本原意義?!盵1]反觀,西方哲學的單一理性主義在俄羅斯并沒有完全被否定,俄羅斯理性主義的基礎沒有受到侵蝕,在俄國理性主義不是單一的,而是需要依靠信仰的。
別爾嘉耶夫認為霍米雅科夫是第一個真正按照東正教的方式進行思考的人,他的一生都與東正教有著密切聯(lián)系,其學說都是建立在東正教的基礎上。因此,關于教會的學說構成了其理論創(chuàng)作的核心部分,這使得其方法又有異于西方的理性推理的邏輯方法,而是從信仰出發(fā)。在此“信仰”是指直觀,即對實際生命現(xiàn)實和物自身的直接認知的能力、是用一顆對世界充滿情感的心來審視世界的能力。這一能力能實現(xiàn)對絕對存在即上帝的理解,從而獲得真知。另外,霍米雅科夫大量地閱讀和研究教父的著作,在這過程中霍米雅科夫逐漸形成了他對東正教的獨特理解。尤其是在理解有關教會學說的實質上,霍米雅科夫把教會理解為以基督耶穌為頭的軀體,這實質上就將教會視為一種有機整體,而那些對基督充滿愛的人就能成為這一有機整體的組成部分,他們在其中能夠獲得世俗生活中無法找到的那種完滿的美好生活,人們充滿了對基督的愛和彼此之間的愛,而愛則是基督軀體的有機的基礎,因為只有將理性與信仰彼此相互和諧才能實現(xiàn)“完整的理性”。
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教會有其基本原則,即“聚議性”這一原則?!熬圩h性”是霍米雅科夫最為突出的貢獻,是指在對基督和神規(guī)的一致的愛的基礎上,無論是主教還是神父都不是真理的絕對體現(xiàn)者,而整個教會才是真理的絕對體現(xiàn)者,是教會在共同領會真理和尋求救贖的基礎上的自由統(tǒng)一。這種自由統(tǒng)一并不是教會與信仰者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更不是信仰者簡單的集合,而是所有的信仰者為了心里共同的天國,因“聚議性”的作用而相互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聚議性”的提出,實質上把反對將任何個人凌駕于教會之上、反對任何來自世俗的力量來操縱教會,而個人的所謂“覺醒”正是西方理性主義的邏輯結果,理性主義的泛濫必然導致人的分裂。
伊萬·基列耶夫斯基認為,西方理性主義的片面性與狹隘性導致了心靈信仰與理性信念相互分裂,由此基列耶夫斯基提出了整體性觀念。在整體性觀念的要求下,人應將自己的所有單獨的力匯集成一個整體,且形成“一切單獨之力都融合為一個活的和整體的心靈關照”[2]。這種活的和整體的關照與正確理解神的真理密切相關,因為,在基列耶夫斯基看來“通過把各種精神力量(理性、感性、審美涵義、愛、良心、和對真理的無私追求)結合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人就能獲得進行神秘直覺和直觀的能力,這些東西將使他有可能通過達到關于上帝及其與世界的超理性的真理?!盵3]可見,基列耶夫斯基對人的精神力量是推崇倍至,而人的本質在其內心世界,人的中心是精神的、是完整的和諧整體,而這種完整的整體不能靠單一理性來實現(xiàn),而只能是依賴于信仰。
此外,基列耶夫斯基也提出了“聚議性”的觀念,其主要是兩個層面上來看這一問題的,首先,在個體的人而言,人的理性應當與人的情感相統(tǒng)一,否則就陷入西方哲學的單一理性所帶來的人的分裂;其次,在人之間也需要在精神上彼此的相互結合的,其根據(jù)在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天國世界,而每一個人對其的努力都是對其本身的努力,因而將眾多的個人的努力匯集在一起,就將會產(chǎn)生巨大的力,從而實現(xiàn)理想中的天國世界。
在斯拉夫主義奠定的基礎上,俄羅斯哲學開始了其內在展開,在此之后,俄羅斯哲學就表現(xiàn)出對德國古典哲學的超越。俄羅斯看到了西方哲學的不足,而解決這一不足的途徑正好是俄羅斯所具有的,即注重宗教啟示,使單一理性退居二線。這一點正是斯拉夫主義對俄國哲學的意義。
俄羅斯對西方哲學是十分依賴的,特別是黑格爾,但斯拉夫主義認為黑格爾的哲學不是東正教思想,他們相信俄羅斯擁有在東正教的基礎上建立的特殊的文化形式。因此,斯拉夫主義者們從德國浪漫主義者那里獲得了有機性的思想,并對有機性和整體性十分推崇,且從人的原初統(tǒng)一性出發(fā),把俄羅斯的有機性和整體性與西方的二重化和分裂對立起來,并與理性主義進行斗爭,他們把西方的那種理性主義看作是全部惡的根源、把那種理性主義歸咎于天主教的經(jīng)院哲學。在西方,一切勝利都來自于形式化的理性,因此,機械化和合理化便是其特征,他們注重范疇的分化和分析,而“唯理主義的突破好象是人類的地第二次墮落(宗教意義上的)?!盵4]因為,在宗教上,要求人以心去感悟上帝,其方法在于信仰、啟示或直觀,而不是西方的理性、邏輯推導,理性必然導致人在認識事物時首先將人與物相分離,在這樣“二元”的認識緯度下,來探討和證明絕對存在,勢必出現(xiàn)認識上的偏差,在此盡管會對絕對存在有所認識,但始終無法觸及存在本身,可見,理性證明的上帝必將是對象化的上帝,是外在的上帝,在哲學上就是以“存在物”的形式來遮蔽“存在”本身,從而在方向上就已經(jīng)誤入歧途,又何談真理呢?所以單一的理性是不能發(fā)現(xiàn)真理的,這樣的理論思路為其后的俄羅斯哲學奠定了基礎,這就是為何在我們談及俄羅斯哲學時必談信仰的原因。
[1]俄羅斯思想[M].索洛維約夫等(俄)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43頁
[2]俄國哲學史[M].H.O.洛斯基(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頁
[3]俄國哲學史[M].H.O.洛斯基(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頁
[4]俄羅斯思想[M].別爾嘉耶夫(俄)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41頁
勞家駒(1979—),男,侗族,湖南長沙人,碩士,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列部講師。研究方向: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