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江蘇 南通 226000)
情境教育在盲校語文課堂的應用
——以《臺階》教學為例
邵云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江蘇 南通226000)
情境教育是我國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在盲校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生活展示、實物演示、語言描繪、圖畫再現(xiàn)、音樂渲染及活動體驗等策略增強教學效果,促進視障學生喜歡語文、學好語文,更好、更快地發(fā)展。
情境教育盲校語文課堂《臺階》
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創(chuàng)立的情境教育,是我國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曾被譽為“蘊含東方文化智慧的課程范式,回應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國聲音”。情境教育不僅在普通學校開展得如火如荼,而且在包括盲校在內(nèi)的特殊教育學校得到很好的呼應。下面以曾經(jīng)執(zhí)教的八年級教材《臺階》為例,談談如何將情境教育應用于盲校語文課堂。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nèi)ソ佑|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及大社會,讓孩子自由地對宇宙發(fā)問,與萬物為友?!薄墩Z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將生活世界引進教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nèi)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泵ばW生因其視力缺陷,接觸外界的機會明顯減少,加之長期的住宿生活,他們活動的范圍大多局限于校園。因此,盲校老師應努力打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厚壁”,讓視障孩子置身于真實的生活情境進行學習?!杜_階》中有一段描寫父親過年洗腳的文字:“因為沙子多的緣故,父親要了個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來父親的腳終于洗好了,終于洗出了腳的本色……我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漿,木盆底上還積了一層沙?!睘榱死斫庹n文,筆者課前布置學生連續(xù)幾天仔細清洗自己的腳,并利用周末回家的機會觀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如何洗腳的,有條件的話爭取為家人洗一次腳、倒一次洗腳水;課堂上再讓學生交流自己操作和觀察到的景象,然后提問:父親用板刷刷拉刷拉地刷腳,他不疼嗎?既然疼為什么還要刷呢?看到父親這樣刷腳,我會疼嗎?為什么?直觀的感受和系列的追問,促使學生較輕松地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及父親的委曲求全。
感知覺是通過感覺器官實現(xiàn)的,從外界進入人腦的信息,有85%以上來自于眼睛。因為視覺器官的缺損,視障學生對豐富多彩事物的感知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受到很大的影響。M.N.捷姆措娃在《盲人認識活動的特點》中指出:“盲人在沒有來自眼睛視網(wǎng)膜的內(nèi)導刺激時,來自聽分析器、運動分析器和其他分析器的沖動對盲人的腦電活動具有不同于視覺正常人的興奮作用和抑制作用。”因此,盲校老師應努力挖掘并開發(fā)視障學生眼睛以外的其他感官的潛能,幫助視障學生在失去生理的眼睛之后,通過其他感官張開心靈的眼睛,并用這異常靈敏的“心目”認識世間萬物,領略生活的多姿多彩?!杜_階》教學進行到后一半時,為了讓視障學生對父親的認知更全面,筆者請了一位學生的父親到課堂,鼓勵孩子“好好地摸摸父親,感覺感覺他的頭發(fā)、他的臉、他的手”;展示了年邁的父親堅守工地搬運磚瓦時使用的破舊手套;播放了一位母親講述孩子父親帶病堅持打工,最終不治而治的視頻;還出示了一位父親給在校就讀的視障兄弟倆寫的情真意切的家信。最終,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父親們的堅韌,而且深刻理解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內(nèi)涵,知道對父親、對親人及對所有人的好都應抓緊時間、及早行動。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也是人類保存和傳遞文明成果的載體。視障學生的視覺通道受阻后,既不能很好地感知世界的豐富和美好,又不能自如地運用眼神、笑容、體態(tài)等表達自我,他們比常人更依賴語言,更需要發(fā)展好語言。因此,盲校老師不僅要熟練運用語言技巧為視障學生營造一個他們看不到的斑斕世界,而且要設法教會視障學生學會用正確的語言恰當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學《臺階》時,為了給學生少許提示,在學生通過各種實物認知父親后,筆者用生動的語言深情描述:“看到這一切,老師也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我想起我的父親為了翻建家里的新屋連續(xù)一個多月用篩子篩濾粉刷墻壁的混凝土;我想起我的父親為了增加家里的一點收入,曾經(jīng)在幾年的時間里,放棄了所有的休息天,騎著自行車到幾十里外的工廠給人家維修機器……”學生受到啟發(fā)后思緒翩翩、感慨良多,迫不及待地寫出自己的感受。在理解“一年中他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里砍柴,半個月在大溪灘上撿屋基卵石,剩下半個月用來過年、編草鞋”時,筆者引導學生分別設想:“當我還是一個孩童的時候、當我已是一個少年的時候、當我已長大成人的時候,我看見父親……”學生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及有感情地朗讀深深體會到父親勞作的辛苦。
圖畫是指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造型、色彩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二維空間里塑造出靜態(tài)的視覺形象,以表達自身的審美感受。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為了增強表現(xiàn)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常會配有許多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插圖,教者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資源。盲校班級既有全盲學生,又有低視力學生,圖畫對后者同樣適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電視錄像、幻燈畫面及多媒體畫面以豐富生動的表現(xiàn)受到低視力學生的歡迎。教學《臺階》時,筆者在課件中引入有樓房的水泥臺階、山路中的石頭臺階,還有古屋前的木質(zhì)臺階……它們或整齊、或錯落、或輕逸、或厚重,形態(tài)各異、氣象萬千。教者鼓勵低視生仔細觀察,并用恰當?shù)恼Z言描述特點,再談談觀察后的感受。如學到“他那顆很倔的頭顱埋在膝蓋里半晌都沒動,那極短的發(fā),似剛收割過的莊稼茬,高低不齊,灰白而失去了生機”時,筆者出示了一張著名畫家羅中立所作的《父親》,讓低視力學生認真觀察,并將觀察所見描述給全盲生聽,最后全班共同討論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后來學生說道:“這是一位正在老去的、已經(jīng)老了的父親;這是一位為子女、為家庭奉獻了所有的父親;這是一位讓人心疼、令人崇敬的父親;這是一位甘心做子女成長、家族興旺臺階的父親……”由此,學生對父親的理解已經(jīng)由近及遠、由表及里。
音樂是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德國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在這個領域里音樂擴充到能表現(xiàn)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靈魂中一切深淺不同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人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惆悵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的情緒都屬于音樂所表現(xiàn)的特殊領域?!蔽覈妒酚洝窌份d:“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孔子認為:“移風易俗莫善乎樂,安上治民莫關乎禮。”視障學生普遍喜歡音樂,且對音樂有很好的理解,音樂應成為盲校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筆者在《臺階》教學中運用了三段音樂:課始前,播放一段與教學主題吻合的輕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不知不覺地靜心入境;當學生理解文中父親的不易,進而聯(lián)想自己的父親時,再次播放輕音樂,鼓勵學生在音樂的浸潤下把當時想到的、想說的及將來想做的表達出來;最后,教者在劉和剛的《父親》背景音樂中小結:你們的父親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和高貴精神筑成了你們成長和生命的臺階,作為子女的你們同樣對父親滿懷深情,你們懂得心疼父親、回報父親;師生共同朗誦小詩《父親》送給自己及天下所有可敬可愛的父親,師生情感及課堂氛圍在音樂中達到高潮。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句著名的格言:“我聽見就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碧招兄壬e極倡導的“教學做合一”,認為“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jù)做的法子。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同時,正在進行的新課改明確提出要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及體驗的意義。體驗是對經(jīng)驗的升華和超越,強調(diào)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個人領悟和情感意義的生成,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視障學生看不到日月星辰、感受不到五顏六色,他們認知事物、參與活動等都較常人少許多,因此盲校教學需要借助多樣的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杜_階》一文為體現(xiàn)父親年輕時的健壯,描述:“我們家的臺階有三級,用三塊青石板鋪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親從山上背下來,每塊大約有三百來斤重?!赣H一下子背了三趟,還沒覺得花太大的力氣。”為了體驗背負三百來斤的感受,筆者設問:“你們背過什么東西嗎?大概有多重?”學生回答:“一袋大米10斤或20斤,弟弟、妹妹的體重大概50或60斤,家里農(nóng)用的化肥一袋100斤……”然后筆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袋20斤重的大米讓女生試著拎一拎,鼓勵男生兩兩組合、互相背一背,在此基礎上再比較突出父親是“300來斤,上下山來回三趟、穿著草鞋”,一下子父親強壯、高大的形象就立體、鮮明了。
以上是盲校語文課堂情境教育經(jīng)常采用的一些策略,它們既可以獨立使用,更可以根據(jù)需要彼此組合,且隨著情境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還會陸續(xù)增加一些新策略。李吉林老師在看到情境教育應用于特殊教育時,深情地說:“這不僅是我們的一份責任,也是一項具有特別美好意義的事業(yè)。我從內(nèi)心深處希望孩子們能在情境教育中快樂、幸福起來?!敝灰獙⑶榫辰逃谔厥饨逃I域進行科學的且有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相信視障學生就一定能如李老師所愿的那樣快樂成長、幸福生活。
[1]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李吉林.為兒童的學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4]教育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