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杰
1864年3月27日,太平天國都城天京被攻陷,這個堅持斗爭14年,疾風暴雨般席卷18個省,并占據(jù)了江南半壁江山的農(nóng)民政權(quán)黯然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太平天國是帶有舊式農(nóng)民戰(zhàn)爭烙印的農(nóng)民政權(quán),狹隘、保守、分散的階級局限性使其只能沿著封建王朝的軌跡運行,而政權(quán)封建化的必然結(jié)果是領(lǐng)導(dǎo)集團的腐化墜落,腐敗從根本上動搖了天國的根基,并使其最終歸于敗亡。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認真地總結(jié)天國興衰成敗的歷史,深刻地吸取其腐敗亡國的經(jīng)驗和教訓,對當今執(zhí)政黨的作風建設(shè)有著重大的警世意義,特別是對深刻地認識中共當前雷厲風行的反腐敗斗爭以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更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價值。
太平天國的腐敗與建都天京是相伴而生的,1853年3月,占據(jù)南京后,洪秀全等人認為大局已定,于是關(guān)門當起太平天子,“安樂坐天朝”,把享樂和特權(quán)放到了首位,“今踞江南,為繁華迷惑,養(yǎng)尊處優(yōu),專務(wù)于聲色貨利”[1](P172)。 由于首腦們私欲膨脹,貪圖安逸,放肆地追逐權(quán)力名位和金錢美女,致使奢靡腐化之風滋長蔓延。
在組織和發(fā)動起義之初,洪秀全提出要建立一個沒有以強凌弱的公平世界,鼓吹“凡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2](P15),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3](P323)。 但是,洪秀全從西方基督教教義中撿來的這些“平等”“平均”,在實際中并未兌現(xiàn)。相反,隨著戰(zhàn)場上的節(jié)節(jié)勝利,封建綱常倫理沉渣泛起,特權(quán)思想滋長蔓延,等級界限愈益森嚴,農(nóng)民政權(quán)開始逐步地封建化。其實,洪秀全在起義之初便有當皇帝的野心,在起義不久他便稱“天王”,到長沙時則以帝王自居,規(guī)定天王稱“萬歲”。在洪旨準頒行的文書中,充斥著“生殺由天子,諸官莫得違”[4]的帝王思想。建都天京后,洪更以“朕”自稱,自詡“太陽”,臣民見面要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儼然一副封建君主的架勢。
洪秀全高高在上,“他出一言,是天命”[5],“一人垂拱于上,萬民咸歸于下”[6](P261)。 1851 年底,永安(今蒙山)建政,一切皆按等級封王定爵。《太平禮制》更確立了“貴賤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7](P90)的規(guī)矩,天朝從天王到兩司馬共分16個等級,等級之間界限森嚴、尊卑分明,君臣之間的朝儀、稱謂、服飾、輿馬、旗幟、儀仗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各享受不同的特權(quán)和待遇,不可逾越,違者要受到懲處。
為了維護等級的利益,使“父子公孫永做主”[8],“天朝江山萬萬代”[7](P51),當時天朝還明確規(guī)定從天王到各級首領(lǐng)“累代世襲”[7](P35),“功勛等臣,世食天祿”[3](P321)。 等級制與世襲制如影相隨,它保證了大小王爺們的封建特權(quán)和待遇,并維系著天朝內(nèi)部的統(tǒng)治秩序??梢哉f,太平天國是以反封建開始卻以政權(quán)封建化而終結(jié)。
太平軍進入天京后,洪秀全不是考慮如何去鞏固新生政權(quán)、奪取全國勝利,而是做著“萬國來朝之候,大興土木之時”[9]夢囈,“日驅(qū)男婦萬人,并力興筑”天王府。天王府“城周圍十余里,城高數(shù)丈,內(nèi)外兩重,外曰太陽城,內(nèi)曰金龍城,殿曰金龍殿,苑曰后林苑”[1](P164)。這座頗具江南特色的古典園林建筑,“雕琢精巧,金碧輝煌……五色繽紛,侈麗無匹”[1](P179)。
天王帶頭,其他王爺亦紛起效仿,如楊秀清在天京“開拓基地”,修營宮殿,其“窮極工巧,騁心悅目,似耀同儔”[10](P31),時有“土木冠絕天京”之說。韋昌輝、石達開等“亦有偽府,奢侈暴駗,大略相同”[1](P64)。地方的中小王爺如侍王李世賢在金華、來王陸順德在紹興、聽王陳炳文在嘉興等,亦都修建有奢華的王府宮舍。忠王李秀成除在天京擁有宮室外,在蘇州還修建了富麗堂皇的王府。蘇州忠王府分宮殿、住宅、園林三部分,“園亭花木,無一不精”,對此,英人呤唎稱贊道:“整個王府顯示了中國工匠的巧妙藝術(shù)”,“精美絕倫”[11](P190), 甚至連見識過上海十里洋場的李鴻章也嘆為觀止:“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平生所未見之境地也”[10](P393)。
王爺們營造個人安樂窩,幾乎都是在炮聲隆隆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進行的。這些建筑物不僅工程浩大,而且工期漫長,如在天王府、忠王府的工地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工人在勞作,而直至蘇州和天京淪陷,這些工程還尚未竣工。王爺們大興土木,不僅浪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而且給廣大民眾帶來了沉重的勞役負擔。
在起義之初,太平軍將士生活十分樸素,士卒“囚首垢面,鶉衣百結(jié)”,將領(lǐng)也“弊衣草履,徒步相從”[1](P172-179)。 但隨著洪秀全等人進入南京,其暴發(fā)戶心態(tài)也暴露無遺,居功自傲、坐享榮華、鋪張排場之風習漸成氣候,大小官員花天酒地,“至如冠履、服飾、儀衛(wèi)、輿馬等都備極奢華”[10](P33),他們無不以爭奢賽富、縱情享樂為能事。
洪秀全的王冠以純金制成,重八斤;金項鏈一串,亦重八斤;繡金龍袍鑲有金鈕,是無價之寶。生活用品從浴盆到馬桶、夜壺等都是用黃金制成。王爺們穿著以穿金戴銀為炫耀,在飲食上則講求珍饈美饌,其菜色之考究、食具之精美、進餐儀式之隆重堪比清帝。如洪秀全“朝晚兩食,掌皰用金碗二十支備水陸珍饌,杯節(jié)亦用金鑲,后更用玉盆玉杯”[12],用膳時“齊擊大鑼,聲音無數(shù),又放炮數(shù)十響”[13]。 其他官員則“多效之”,“碗箸亦用金打”,且“食必用樂”。
王爺們出行十分排場,凡出門均隨從成陣、旗幟如云、華蓋當?shù)馈:樾闳淖{在宮內(nèi)是由美女牽引的金車,在宮外則系64人龍鳳黃輿。宮內(nèi)設(shè)有司職,“專供洪逆役使者,統(tǒng)計一千六百二十一人”[1](P46)。 楊秀清出行乘 48 人抬的大黃轎,夏日轎下設(shè)玻璃注水養(yǎng)金魚的水轎,前后儀仗數(shù)里,“役使千數(shù)百人,如賽會狀”[1](P180)。
王爺們還到處搜羅奇珍異寶,斂聚財富。湘軍破城時,單從天王府內(nèi)搜出的金銀珍寶,就值幾千萬兩銀子。東王府寶藏亦尉為壯觀,“不僅堆積著中國有價值的珍奇裝飾和藝術(shù)精品,而且還有許多外洋財寶”[14]。李秀成除有真金王冠外,還“有一金如意,上面嵌有許多寶玉及珍珠”[15]。王爺們之奢侈闊綽,由此可見一斑。
在起義之初,太平天國提出“天下男女均是兄弟姐妹”[2](P15),“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3](P322)。 宣布“一夫一婦,理所宜然”[1](P364),規(guī)定“凡天下婚姻不論財”,禁止奸淫婦女,反對娼妓,婦女可以“聽講圣書”,可以參加考試,可以擔任官職。由于婦女地位得到提高,人身及權(quán)益受到保護,她們從封建禮教的束縛中得到了某種解放。
但是,太平天國在倡導(dǎo)男女平等的同時,首腦們卻又肆意地破壞一夫一妻制,并隨心所欲地選妃納妾。早在金田時,洪秀全就據(jù)有民女15名,到永安則“有三十六個女人”[16]。在武昌和南京,洪秀全又廣置姬妾,史載:“妃嬪在武昌選四十人,至江寧選百八人。 ”[1](P110)據(jù)他兒子供稱,天王共有 88 個后妃。洪秀全深居王宮,足不出戶,既不上馬殺敵,也不過問朝政,整天沉醉于聲色犬馬。
洪秀全如此,其他王爺亦盛置姬妾,如楊秀清“盛營宮室,多立妃嬪,窮奢極欲”[1](P46);石達開的家眷在天京事變中全部被殺,到大渡河時又有妻妾5人;李秀成也擁有眾多妻妾,僅蘇州“有姬妾十余人,多殊色”[17]。王爺們妻妾成群,縱欲享樂,卻煞有介事地說是上帝的賜與:“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聽天”[7](P301),他們不僅大言不慚地為多妻制找藉口,甚至把女人當作可贈送的禮品玩物。
這邊廂大小王爺妻妾成群,縱情聲色,奢靡荒淫;那邊廂蕓蕓眾生怨女曠夫,妻離子散,人性壓抑。廣大民眾生活在極端的禁欲主義之下,被束縛在男館女館里,沒有家庭親情,不能夫妻同居。太平天國在“男女大防”上的雙重標準,對家庭的禁錮,對人性的壓抑,完全違于天理,乖于人倫,故“嗟怨之聲,至今未息”[7](P114)。
在太平天國初期,官員升貶是有著一套比較嚴格的制度,由于按軍功和才能賜爵,不拘一格,選賢任能,因而金田揭竿即聚集了天下無數(shù)英才。1851年底,天國在永安封王建政,分封東南西北冀五王,由于做到按功論賞,因而德位相配,“戰(zhàn)功利,民心服”,對奪取反清斗爭的勝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天京事變后,洪秀全消極地吸取了楊韋擅權(quán)的教訓,“故未肯信外臣,專信同姓之重”[18](P791)。他先封長次兄為安王和福王,為平息朝野不滿,爾后又宣布永不再封王,并在侯爵之上增加豫、燕、福、安、義,共設(shè)6等爵位。1858年夏,洪恢復(fù)五軍主將制,以陳玉成、李秀成等為各軍主將,這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軍心,天國呈現(xiàn)出了中興景象。
1859年4月,洪仁玕來到天京,洪秀全違背諾言,賜封干王。為安撫人心,不久洪又分別封陳玉成、李秀成為英王和忠王,之后,見兩人權(quán)勢太重,于是開始濫封王位以分其權(quán)。1862年初,從封陳坤書為護王開始,英、忠、侍、輔四王部下多受封為王,至1863年4月,封王達90多個,昭王黃文英說∶“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來就亂了,由廣東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宗親戚也都封王,捐錢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盵19]甚至連年屆七旬的老頭和襁褓之中的娃娃都封王,官爵之濫如過江之鯽。
濫封王位加劇了吏治的無序化,使自上而下的約束和管理失靈,特別是使買官賣官得以大行其道。當時只要捐錢納幣行賄的都能封王,這不僅使大批忠心耿耿的將士因無錢進貢而得不到封賞,而且使天朝冗官泛濫,吏治腐敗,并造成了“讒妄張揚,明賢偃避,豪杰不登”,“人心冷談,各有散意”[20]的局面。獲封王爺多是些酒囊飯袋之輩,其聽封不聽調(diào),互爭雄長,勝不奧援,敗不相救,因而在清軍的進攻下,天國很快就陷入“內(nèi)無佐政之人,外無調(diào)度之將”[18](P791)的困境。
建都天京之后,隨著農(nóng)民政權(quán)的封建化,太平天國的首腦們迷戀特權(quán)、貪圖享樂、聲色犬馬、奢靡腐化。而奢靡腐化是太平天國的致命毒瘤,它不斷地侵蝕著天朝的肌體,蠶食著天朝的命脈,并最終使天朝走上了不歸路。憂勞興邦,逸豫亡國,太平天國因腐敗而失敗令無數(shù)英雄為之抱恨終天。
從金田首義到定鼎金陵,太平軍在短短兩年多時間里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八旗和綠營,建立起了與清朝完全對峙的農(nóng)民政權(quán)。但戰(zhàn)場上的勝利卻使義軍首領(lǐng)們忘乎所以,滋長了驕傲的情緒,特別是占領(lǐng)南京后,錦繡江南的富庶和十里秦淮的美女,更使首腦們迷失了方向,他們自信“建都既成,天下大定”[6](P251),于是,茍且旦夕、不思進取的思想慢慢占了上風,他們開始陶醉于安定富足、尊貴榮華的感官享受,逐漸喪失了銳意進取、“開創(chuàng)新朝”的斗志。
太平天國過早建都南京,喪失了革命的銳氣,實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它使清廷有了喘息的機會并得以重整旗鼓。1853年3月底,清軍在天京城外東郊扎下了江南大營,4月,又在揚州西北郊建立了江北大營,很快戰(zhàn)場上攻守易位,太平軍反而兩面受敵,其作戰(zhàn)部署不得不以護衛(wèi)天京為要務(wù),在戰(zhàn)略上開始由主動進攻轉(zhuǎn)為被動防御,基本上喪失了在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quán)。
天京事變之后,天朝由于起用陳玉成、李秀成等大批青年將領(lǐng),因而一度扭轉(zhuǎn)了在戰(zhàn)場上的被動局面,出現(xiàn)了中興氣象。但剛過上幾天安穩(wěn)的日子,貪圖享樂的奢糜之風又卷土重來,如李秀成等將領(lǐng)在戰(zhàn)事稍息就又忙于廣置田產(chǎn),花天酒地,及時行樂,而下級將領(lǐng)及鄉(xiāng)官更爭相仿效,“酒食盤游,無復(fù)斗志”[21](P43)。 由于大小王爺汲汲于金錢美色,重振天朝再無人擔當,太平天國終于自食了因貪圖享樂而亡國喪邦的惡果。
太平天國初期,經(jīng)濟上實行的是“圣庫制度”,收成時“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3](P323);戰(zhàn)場上的繳獲、接收清方庫藏及強制征發(fā)等也一律歸公,由公庫統(tǒng)一分配和開支。但隨著戰(zhàn)事的演進,圣庫制度漸漸遭到了破壞,當時違規(guī)私取私藏、截留財物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這既為腐敗滋生洞開了方便之門,更造成了天朝財政的虧空。
洪秀全等人在進入南京后,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在生活上貪圖享樂,追逐女色,錦衣玉食,鋪張排場,而這一切開銷最后都由國庫“買單”。盡管洪、楊口頭上也常講“節(jié)用而愛民”的道理,但在其眼中,國庫不過是當權(quán)者的私財和任意支配的“小金庫”而已。李秀成被俘后曾供稱:“昔年雖有圣庫之名,實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偽都之公帑。”[22]圣庫的性質(zhì)由“公帑”變成“私藏”,足見其已徒有虛名。
當時除首義諸王外,天朝上下有各級文武官員約30萬人,其大部分都是皇親國戚和起義時的功勛兄弟。如此龐大的冗員閑差,如此眾多吃俸祿的人,再加上官員們大肆的鋪張排場、揮霍浪費,太平天國即便真的“金銀如海,百貨充盈”[22],也供養(yǎng)不起那么多的冗官冗員,承受不住官員揮金如土的巨大消費。果不然,在太平軍進入南京后不久,國庫很快就被這幫敗家子掏空花光。
南京是一座富庶的城市,太平軍入城時光收繳庫銀即“不下數(shù)千萬兩”[23],但這些銀兩到了太平軍手里后,很快就被揮霍一空。各級官員的揮霍浪費,加上戰(zhàn)爭軍需開支日增,國庫越來越入不敷出,天國很快就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困難。1854年夏,天京鬧糧荒,“合城食粥”,到1864年,天京糧食完全斷絕,其成了“無糧無兵的孤島”。由于缺乏起碼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沒有支持戰(zhàn)爭的物質(zhì)條件,天京終于在湘軍的進攻下陷落敵手。
太平天國在《天朝田畝制度》中曾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綱領(lǐng),宣稱要剝奪地主土地歸農(nóng)民所有,但在現(xiàn)實中,這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為了“充軍儲而裕國課”,天朝實施的卻是承認地主土地所有權(quán)的“照舊交糧納稅”[7](P168)政策,即仍沿襲清朝征收地丁銀和漕米的舊制,承認租佃關(guān)系,允許地主收租。
在初行“征租賦”時,天朝的賦額還不算太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田賦征收卻不斷加重。以浙江嘉興為例,1861年每畝征糧二斗,而1863年卻增加到征糧四斗八升、錢三千文[24],這還不算正糧之外三四倍的浮收[25]。此外,當時還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如門牌捐、田捐、店捐、船捐、火藥捐、禮拜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丁口捐、犒師費等,有二三十種之多??辆桦s稅猛于虎,當時連地主都有“費大于租”的怨言,農(nóng)民的處境就更加悲慘了。
除了田賦捐稅,各種雜役也是壓在農(nóng)民頭上的一座大山。當時天朝到處大興土木,需要大量的工匠;王爺們的起居生活,也需要大量的差使,這除了可由諸匠營和百工衙派差外,因勞動力缺口太大,還需對外大量地招募工匠,甚至要拉丁抓夫。而“被擄諸匠,雖役不給值也”,他們長年累月從事繁重的勞動,只能果腹,卻得不到任何的勞動報酬,境況十分凄涼。
太平天國的苛捐雜役不僅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造成無數(shù)的農(nóng)民破產(chǎn)、失業(yè)和貧困,而且擴大了社會上貧富的差距,加劇了社會的矛盾和沖突。正是由于洪秀全等人“不修德政,不以軍民為念”[18](P810),橫征暴斂,致使底層民眾在重重的壓迫下,越來越無法正常地生活下去,失去了民眾這個根基和血脈,天國大業(yè)也就難以為繼而終遭滅亡。
太平天國初期,在“天下總一家,凡間皆兄弟”[2](P92)的語境下,拜上帝會眾之間相對還是平等的。但隨著永安封王建政,特別是建都天京之后,天朝內(nèi)部的封建等級逐漸形成了。在等級制度之下,洪秀全儼然就是封建皇帝,其下所有的受封諸王均按不同的官階,享受種種不同的特權(quán)和待遇,過著衣食無憂、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而下層士兵特別是廣大的農(nóng)民卻承受著生活的重壓,苦不堪言。
天朝的等級十分森嚴,洪秀全深居天王府,連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人也不能隨便出入,有事要見均須預(yù)先奏請并獲“旨批”,諸王臨朝時亦只能府身站在朝門之外。等級的鴻溝不僅使“兄弟同打江山”的手足之情逐漸冷談,關(guān)系日益疏遠,而且各級官員之間的隔閡也日益加深,“往之倚為心腹股肱者,今乃彼此睽隔,猜忌日生”[1](P172)。 由于王侯將相各有既得利益,因而“各顧自己,不顧大局”[26](P289),一些人甚至擁兵自重,抗命中央,從而造成了內(nèi)部的分裂和對立,引發(fā)了諸多的矛盾和沖突。
廣大農(nóng)民身處社會底層,他們被置于近乎嚴酷的軍事化管理之下,被按性別年齡編在男營女營或男館女館里,除了上戰(zhàn)場打仗外,還要從事體力勞動。他們沒有任何私有財物,沒有家庭生活,甚至連生存的必需品也得由圣庫定額供給,受到種種限制,活得沒有自由、沒有體面、沒有尊嚴,“平等”對他們而言猶如鏡中花水中月。
金田義事初起時,太平軍到處搭臺“講道理”,極力鼓吹“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但現(xiàn)實中暴露出來的等級森嚴、貧富懸殊的事實,卻與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百姓從希望到失望乃至絕望。封建等級像催化劑一樣,它使天朝社會不斷撕裂,官官隔閡越來越大,官民對立越來越尖銳,天國正是在內(nèi)部的對立和分裂中逐步走入窮途末路。
太平軍自金田首義,所向披靡,其發(fā)展如此之快,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條就是有一個堅強團結(jié)的領(lǐng)導(dǎo)班子,全軍上下齊心協(xié)力。但建都之后,洪秀全“深居天王府”,意志消沉,整日耽于享樂,荒于政事。而楊秀清則“自恃功高,一切專擅”[1](P46),“威風張揚,不知自忌”。為了顯示威權(quán),楊經(jīng)常以酷刑嚴懲那些他看不順眼的人,他不僅杖責韋昌輝、秦日綱等高官,而且多次以“天父下凡”的名義懲罰洪秀全。
楊秀清的驕橫,造成了他和洪秀全及諸多朝臣的積怨,眾人“積怒于心,口順而心不息,少怒積多,聚成患害”[7](P486),終于演變成了一場互相廝殺的內(nèi)訌。1856年8月,楊逼封“萬歲”,洪感到了威脅,于是密詔韋昌輝等回京。9月2日深夜,韋率3000精兵包圍東王府,誅殺了楊秀清及家屬、部下2萬多人,并企圖加害石達開。韋的濫殺激起了廣大將士的憤怒,11月,洪秀全下令將韋處死。
韋被處死后,石達開再度回京,受到了全城軍民的歡迎,眾望所歸,“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wù)”。但此時的洪秀全對外姓已不再信任,他表面上任用石,但同時又重用王長次兄以牽制之,對石“重重生疑忌”并有“陰圖戕害之意”[27]。1857年6月,石在忍無可忍之下率十余萬精銳負氣出走,離開天京,遠征西南。
天京變亂是腐敗引致政治上爭權(quán)奪利之必然結(jié)果,兄弟間互相殘殺,自折股肱,無異于自毀長城。這場悲劇不僅使太平軍損失了幾十萬精銳,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元氣大傷,更嚴重的是“天父權(quán)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28]神話破滅,它摧毀了軍民心中的信念和敬畏,時有民謠曰:“天父殺天兄,江山打不通;長毛非正統(tǒng),依舊讓咸豐?!盵29]天京事變成為了太平天國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點。
定都南京后,洪秀全等人由于抵擋不住權(quán)力、金錢和美色的誘惑,貪圖享受,終致玩物喪志而亡國。太平天國腐敗亡國的慘痛歷史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導(dǎo)致人亡政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太平天國為世人敲響了警鐘,給后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反思,也成為了后來無數(shù)職業(yè)革命家立國理政之歷史鑒戒。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早年曾深受太平天國歷史的影響,“聞?wù)労闂罟适拢瑵摫Ц锩笾尽盵30]。正是在天國壯舉的啟發(fā)和鼓舞下,他與一大批革命志士毅然走上了反清的道路,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民主革命的洪流之中。1911年,革命黨人發(fā)動武昌起義,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結(jié)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從而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在領(lǐng)導(dǎo)辛亥革命中,孫中山曾多次探究“洪秀全之所以失敗”,認為“最大原因,是他們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爭皇帝,閉起城來自相殘殺”。鑒于當時許多人存在著嚴重的“皇帝思想”,為了避免重蹈太平天國覆轍,孫中山“決定采用民權(quán)制度”,他說:“我們宣傳革命主義,不但是要推翻滿清,并且要建設(shè)共和……我們革命黨于宣傳之始,便揭出了民權(quán)主義來建設(shè)共和國家,就是想免了爭皇帝之戰(zhàn)爭。 ”[31](P268)他認為太平天國是“英雄革命”,而他所領(lǐng)導(dǎo)的是“國民革命”或“平民革命”,革命成功之后,“由平民革命以建立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quán),大總統(tǒng)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gòu)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32]
可見,孫中山的民權(quán)主義雖然主要是來源于西方資產(chǎn)階級政治學說,但其中也有以太平天國作為歷史借鑒的重要因素,換言之,太平天國腐敗亡國的經(jīng)驗和教訓也是其重要的思想來源。
中國共產(chǎn)黨人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未竟事業(y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shè)的過程中,毛澤東等人也十分重視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毛澤東對太平天國的歷史十分稔熟,他在高度評價洪秀全的同時,對洪所犯的錯誤也毫不掩飾。他認為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一是斗爭的手段錯了;二是沒有依靠和發(fā)動群眾;三是內(nèi)部分裂不團結(jié);四是勝利后脫離群眾、居功自傲。
1944年3月,郭沫若在《新華日報》上發(fā)表了《甲申三百年祭》,對李自成起義從勝利走向失敗的歷史教訓進行了總結(jié)。毛澤東從郭文中讀出了其對全黨教育的重大意義,十分贊賞,不僅批示《解放日報》轉(zhuǎn)載,在延安印發(fā)單行本,而且把它列為延安整風的學習文件。11月21日,他給郭去函:“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倘能經(jīng)過大手筆寫一篇太平軍經(jīng)驗,會是很有益的……”[33](P242)
毛澤東十分重視汲取太平天國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他曾反復(fù)強調(diào),在黨內(nèi)要警惕勝利后就驕傲的毛病。李自成進入北京后,農(nóng)民首領(lǐng)生活腐化、脫離群眾,終致功敗垂成;而洪秀全領(lǐng)導(dǎo)的太平軍在攻入南京后,幾乎是犯了和李自成同樣的錯誤,最后也以失敗告終。當時正是抗日戰(zhàn)爭處于決定性勝利的前夕,對即將面臨進城考驗的共產(chǎn)黨人來說,這無疑是極好的歷史鏡鑒。毛澤東在關(guān)鍵時刻告誡全黨,要以李自成、洪秀全失敗的歷史為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34](P948)。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特別是改革開發(fā)以來,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和國力的日益強盛,執(zhí)政黨的作風建設(shè)也暴露出了嚴重的缺陷和弊端,在黨政機關(guān)、黨員干部特別是領(lǐng)導(dǎo)干部中,鋪張排場、揮霍浪費、貪圖享樂的奢靡之風在滋生蔓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奢靡之風不僅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財富分配的不公、苦樂貧富的懸殊、社會矛盾的加劇,而且成為了消極腐敗滋長蔓延的溫床,嚴重侵蝕執(zhí)政黨的肌體,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使不少領(lǐng)導(dǎo)干部違法犯罪。據(jù)統(tǒng)計,在1982-2002年的20年間,被查處的腐敗分子縣處級65399人,廳級5525人,省部級286人[35]。而近10年來,貪污受賄的窩案串案、玩忽職守、濫用職權(quán)、買官賣官等腐敗現(xiàn)象愈發(fā)突出,據(jù)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最近發(fā)布的消息,“十八大后全國已有61名省部級及以上官員落馬”[36],其中有周永康、徐才厚、蘇榮、令計劃等副國級以上的“大老虎”,而中小“老虎”及“蒼蠅”就更數(shù)不勝數(shù)了。
被查處的腐敗案件,其性質(zhì)之惡劣,程度之危重,涉案金額之巨,牽連人數(shù)之多,后果影響之壞,可謂觸目驚心,令人發(fā)指。如原鐵道部長劉志軍案,“已逮捕15名局級以上官員,涉案金額2000億”[37];山西“塌方式腐敗”,落馬的省部級官員達7人;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409人受黨紀政紀處分;廣東茂名窩案,涉嫌行賄買官人員159人[38]。再如去年查處的周永康案,盡管其尚未結(jié)案,但已牽扯到一大批高官及商界精英,他們糾結(jié)利益集團,權(quán)錢交易,權(quán)色勾連,鯨呑國家資財,收受巨額賄賂,涉案金額近乎天文數(shù)字。
中共建黨已有93年,建國執(zhí)政也已65年,但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執(zhí)政黨如果漠視民生,不恤民情,甚至像當年天朝王爺那樣揮霍享樂、追求奢靡、貪污腐化,其結(jié)局必然是亡黨亡國。天朝腐敗亡國敲響了警鐘,也正是在總結(jié)了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之后,黨的幾代領(lǐng)導(dǎo)人一再發(fā)出了“執(zhí)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guān)黨的生死存亡問題”“人心向背關(guān)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警示。因此,我們一定要加強作風建設(shè),堅決地開展反腐敗斗爭,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遏制腐敗滋生蔓延的勢頭,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chǔ)和執(zhí)政地位。
廉政興邦,腐敗亡國,這是歷史一再昭示的真理。正是為了避免重犯像太平天國那樣的歷史錯誤,避免亡黨亡國悲劇的重演,十八大之后,新一屆中央領(lǐng)導(dǎo)集體出臺了加強黨風廉政建設(shè)的 “八項規(guī)定”,并在全黨開展了一場以為民務(wù)實清廉為內(nèi)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其目的就是要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點是要解決在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領(lǐng)導(dǎo)班子和領(lǐng)導(dǎo)干部中嚴重存在的“四風”問題,即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好大喜功、不求實效的形式主義;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獨斷專行、辦事推諉扯皮的官僚主義;精神萎靡、貪圖安逸、比排場闊氣、鋪張浪費的享樂主義;吃喝玩樂、花天酒地、驕奢淫逸、腐化墮落的奢靡之風?!八娘L”不僅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損害黨群干群關(guān)系,而且是滋生腐敗與丑惡現(xiàn)象的溫床。
其實,當下肆虐之“四風”也并非什么新東西,從150年前洪楊治下的天京城里,從太平天國的名利場上,從天朝王爺?shù)纳钊χ?,我們都不難找到歷史的影子,不難尋覓到相同或相似的事例。歷史何其相似乃爾,而時空卻穿越了一個半世紀。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盵39]
天朝奢靡腐敗為當下的反“四風”提供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它一再告訴我們,一個政權(quán)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作風建設(shè),聽任奢靡之風滋生蔓延,放任消極腐敗泛濫成災(zāi),其必然會失去民心并喪失政權(quán)。為此,全黨同志尤其是領(lǐng)導(dǎo)干部一定要以史為戒,以洪秀全等太平天國領(lǐng)導(dǎo)人為反面典型,以天朝腐敗亡國作為警示教材,徹底地清除“四風”積弊,以確保共產(chǎn)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碧斐鰢m然已經(jīng)過去150年,但是,其奢靡腐敗之往事并不如煙,其腐敗亡國的警鐘仍長鳴耳際。在當下,滋生腐敗的土壤仍未徹底鏟除,天國悲劇重演的危險性依然存在。因此,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牢記歷史經(jīng)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39],要時刻敲響反腐敗的警鐘,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線,從而避免重蹈天國腐敗亡國的歷史覆轍。
[1]張德堅.賊情匯纂[A].太平天國:第三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洪秀全.原道醒世訓[A].太平天國印書:上冊[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
[3]天朝田畝制度[A].太平天國:第一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幼學詩·朝廷[A].太平天國:第一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5]天命詔旨書[A].太平天國:第一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建天京于金陵論[A].太平天國:第一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文書匯編[C].北京:中華書局,1979.
[8]幼主詔旨[A].太平天國:第二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9]陳承镕給黃再興招集工匠建造宮殿札諭[A].太平天國印書:上冊[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
[10]羅爾綱.太平天國史跡調(diào)查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8.
[11]呤唎.太平天國親歷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12]貶妖穴為罪隸論[A].太平天國:第一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滌浮道人.金陵雜記[A].太平天國:第四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4]太平天國史料譯叢:第二輯[C].上海:神州國光社,1954.
[15]富禮賜.天京游記[A].太平天國:第六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6]洪大全自述[A].太平天國:第二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7]永安月刊:第16期[Z].上海:文匯出版社,1939-1949.
[18]李秀成自述[A].太平天國:第二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9]黃文英自述[A].太平天國:第二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0]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補本[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61.
[21]王運.湘軍志:卷五[M].清手書上板木刻本.
[22]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十五[C].光緒金陵版.
[23]浙江巡撫何桂清奏折:咸豐五年[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24]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一冊[C].北京:中華書局,1961.
[25]沈梓.避寇日記[A].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四冊[C].北京:中華書局,1962.
[26]蕭一山.清代通史:下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7]李續(xù)賓.李忠武公遺書:書牘卷下[A].郭廷以.太平天國史事日志[C].上海:上海書店,1986.
[28]天情道理書[A].太平天國:第一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9]滄浪釣徒.劫余灰錄[A].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二冊[C].北京:中華書局,1962.
[30]宮崎滔天.孫逸仙傳[J].建國月刊,1931,5(4).
[31]孫中山.三民主義[A].孫中山全集:第 9卷[C].北京:中華書局,1986.
[32]孫中山.軍政府宣言[A].孫中山選集: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3]毛澤東.1944年11月21日致郭沫若信[A].毛澤東書信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4]毛澤東.學習與時局[A].毛澤東選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5]寒竹.堅守公私界限才能遏制腐敗[J].社會觀察,2013,(8).
[36]十八大后61名副部以上官員落馬 [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ywkx/n/2015/0105/c363762-26326074.htm,2015-01-05.
[37]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昨日被提起公訴[EB/OL].http://news.163.com/13/0411/06/8S5KNJ9900014AED.html,2013-04-11.
[38]媒體解讀習近平所提“政治規(guī)矩” 要做到五個必須[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1/29/c_127433741.htm,2015-01-29.
[39]習近平.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3/c_1112807354.htm,20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