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翔(重慶日報,重慶. 400010)
淺談典型人物的報道
——以重慶日報農村版人物版為例
王. 翔
(重慶日報,重慶. 400010)
典型人物報道是我們日常新聞報道中經(jīng)常使用到的一種重要報道形式。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典型人物報道,不僅讓讀者難以忘懷,還對傳遞社會正能量、弘揚時代精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慶日報農村版從2010年起,專門開設了人物版,每周都會推出一些典型人物的報道,挖掘發(fā)現(xiàn)出了眾多“感動中國”、“感動重慶”人物,以及獲得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等殊榮的大批典型人物。本人作為重慶日報記者,長期參與農村版稿件采寫。本文就以重慶日報農村版人物版為例,就如何做好典型人物報道的問題,從“典型人物的選取”、“如何把握好細節(jié)描寫”、“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等三個方面,淺談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成功的典型人物報道為何能取得巨大的社會反響?我認為,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稿件真實的還原了當時條件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優(yōu)秀典型。同時,特定環(huán)境和時間的限定,讓典型人物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征,讓讀者能夠形成共鳴,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莫不如此。正如我國著名記者郭梅尼所說:“如果你抓住了時代的‘興奮點’,時代就會對你的報道產生強烈的反響”。
因此,在典型人物的選取上,應優(yōu)先考慮其是否符合時代特征,這也是做好典型人物報道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具體的判斷上,可以按以下標準進行初步挑選:一是可作為學習和效仿的對象。二是可集中體現(xiàn)時代精神和社會主流價值觀。三是位于時代前沿,能夠獲得社會認同和共鳴的。四是既是崇高的精神象征,又是平凡的社會角色。
2013年11月,重慶日報農村版人物版稿件《與時間賽跑的母親 姚厚芝:只想多為孩子留點什么》,該典型的選擇就充分符合了以上典型人物選擇的標準。
該文講述的是農婦姚厚芝在身患重癥的同時,與時間賽跑,拖著重病的身軀進行《清明上河圖》刺繡,“想多為家中的孩子留點什么”的感人故事。不僅展現(xiàn)出了偉大的“母愛”,也體現(xiàn)出了“堅忍不拔、無悔奉獻”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作為一位偏遠地區(qū)貧困家庭中的普通農婦,實實在在的來自我們身邊,也讓讀者有了一個可以學習和效仿的榜樣。該文見報后,典型宣傳效果非常好,各地都掀起了學習姚厚芝的熱潮,姚厚芝也被評為2013年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一個典型人物報道,在真實的基礎上,如何做到突出主題、讓人“難以忘懷”,是其報道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如果稿件只是把典型人物的前前后后等情況,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那么,文章就沒有了重點,只能讓讀者知道人物每一步所做的內容,且容易形成流水賬,篇幅冗長,乏味而平淡。這也是典型人物稿件寫作過程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把握好細節(jié)描寫,可以是語言、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也可以是肖像、神態(tài)、服飾等的細節(jié)描寫。其目的就是通過對細節(jié)的展現(xiàn),顯示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內心活動、處世態(tài)度、思想品質等等,進而給讀者留下強烈而深刻的印象。
2010年重慶日報農村版刊發(fā)的稿件《山村教師趙世術:12年里 靠妻子背送堅守講臺》,文中就采用了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只有多識幾個字,多懂得一些道理,這些山里的娃娃們才有希望”,“吃飯時梁言書總是先給丈夫把飯盛好、菜夾好后才自己端碗,遇到燉排骨、豬腳時,她總是仔細地將骨頭上的瘦肉撕下來,放到丈夫碗里……”這些典型的語言、動作細節(jié)描寫,雖然沒有直接點明趙世術的工作生活狀況,但卻巧妙生動的從側面刻畫出了趙世術的“內心世界和思想品質”,讓這一個個畫面能夠長久定格在讀者心中,起到了較好地典型宣傳效果,趙世術也被評為了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
在現(xiàn)今的網(wǎng)絡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逐漸在變化,精煉的文字以及鮮明的圖片成為了許多人的閱讀的主要方式。那么,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紙媒,如何實現(xiàn)傳播效益的最大化?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從目前來看,圖文并茂、新穎的版面設計、全媒體播報是三個較為有效地提高傳播效果的方式。
首先,要做到圖文并茂。從原有報道來看,圖文組合的成功宣傳案例數(shù)量遠遠大于單獨的文字宣傳,因此,如果要想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圖片必不可少。通過優(yōu)秀圖片的展示,形成視覺沖擊,在方便讀者閱讀的同時,讓讀者有一種強烈的“帶入感”,引起讀者感情共鳴。
其次,通過核心提示、感言、資料小鏈接、記者手記、圖片群等各類欄目的組合設計,達到了簡單易讀的效果,讓讀者可以清晰地判斷稿件的內容和價值,進而實現(xiàn)深度閱讀,擴大傳播效益。
第三,全媒體傳播。在紙媒發(fā)布的同時,通過網(wǎng)站、微博微信等多渠道發(fā)布,讓讀者受眾覆蓋面更廣。
2011年5月11日的《“開縣武訓”潘光權》,報道了重慶市開縣臨江中學退休教師潘光權,四十多年如一日,關愛幫助自己的學生,真切踐行“雷鋒精神”故事。該稿就采用了核心提示、大幅圖片、圖片組合、資料鏈接等方式進行展示,并通過紙媒、網(wǎng)站等進行同步播報,形成了巨大的傳播影響力。后來,潘光權獲得了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作者簡介:王翔,重慶日報記者。
中圖分類號:GG221122......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335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