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是一個新聞爆炸式發(fā)展的全新社會,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fā)展,使生成輿論、影響輿論的能力日漸增強,信息流通渠道的增多提高了大眾的對新聞的關注度。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電視人來說,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也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做好電視新聞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將黨的意志和人民心聲有機結合,使節(jié)目形成良性互動成了我們當前的任務。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116-01
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最能夠衡量其崗位基本技能的就是記者的提問技巧。這就對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下的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更注重與被采訪人的溝通與交流,而提問是記者獲取新聞信息的一項重要手段,記者在為被采訪人營造寬松舒適的氛圍同時還要把握問題的切入點和順序性,在關注被采訪人心理變化的同時還要把握新聞的核心,結合實際工作經(jīng)驗,本人就在新聞采訪中記者的提問從三個方面進行粗淺的分析研究。
一、前期準備階段
要從現(xiàn)狀、歷史和轉化認識被采訪者,艾豐在《新聞采訪方法論》一書中指出“三個階段”是基本的采訪方法之一,可操作性高,這三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對事物橫的認知在這一階段要做到初步完成,可以完整的了解事物現(xiàn)狀;第二階段,對事物縱的認知在這一階段要得到完善,要了解到事物的歷史性,通過了解了事物的歷史行可以加深對事物現(xiàn)狀的認知;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最主要的目的是完善對變的認知,具體來說就是要去了解矛盾的各個方面的轉換形式。通過這整個一系列的流程可以使得采訪者思路更清晰,這樣可以避免丟掉一些重要的采訪話題。因此,我覺得這三個階段正是我們在采訪中進行提問前所應該去深入了解的。
(一)敏銳觀察、抓住熱點、還原真相
新聞采訪是電視記者通過觀察詢問和傾聽記錄,獲取新聞資源的活動也是新聞報道流程中難度最大的,記者作為新聞采訪工作的核心,需要和被采訪者直接接觸,提問是展現(xiàn)新聞資源的開端。電視新聞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如果記者不能把握住這個“熱度”,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因此,記者就是新聞傳播的主角,要成為千里眼、要做順風耳,調動洞察力、敏銳力,善于觀察、悉心了解,在遵循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探尋新聞內在的根源所在。
(二)調查研究、抓住關鍵、了解歷史
一個熟練的記者常常因為提問技巧得當,贏得被采訪者的信賴和配合,從而獲得真實可靠的新聞資料,然而這個技巧就需要記者多年的經(jīng)驗積累和對被采訪者、對新聞事件背景歷史的了解程度等因素所決定,新聞采訪不是坐在辦公室里得來的,為了獲取有價值的新聞資料,就需要記者了解被采訪者周圍的人和事,深入調查研究,探尋歷史背景,做大量前期準備工作才能抓住新聞事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的放矢。
(三)明確目的、制定計劃、準確提問
新聞記者每次采訪活動都要做到目的明確,準備充分;針對不同對象提前做好采訪提綱,始終要本著想觀眾所想、問觀眾所需這一理念,列出采訪提綱,制定采訪計劃,確保采訪問題清晰明確,直擊新聞本質。擬寫采訪提綱,有利于記者在采訪中根據(jù)提綱發(fā)問;也可以提前溝通,把采訪的目的、內容告訴被采訪者,便于對方提前做好準備,達到心中有數(shù),方便溝通的目的。
二、新聞記者的采訪技能
(一)對采訪對象的心理研究
社會活動是采訪活動的基礎,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社會活動是專門和人打交道。記者在整個采訪過程中,看似只是在向對方搜集材料,但事實不僅僅是這樣,采訪過程中還需要記者和被采訪者之間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還是一個心理交流的過程。若想獲得事實的一手資料,取得信任是前提,只有在被采訪者可以真誠的與記者交流與合作的時候才能更順利地進行采訪。每一個被采訪者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脾氣性格也完全不同,有爽快的有不善言談的還有因為各種原因回避問題的。面對各種類型的被采訪者,記者要做到用最短的時間去分析對方的心理活動,然后根據(jù)分析的結論去靈活運用提問方式,盡可能的達到彼此談話以一種融洽的氛圍進行。在采訪過程中,無非會遇到兩種被采訪者,一種是合作的,另一種是不合作的。
(1)采訪對象樂意接受采訪而又善于同記者交談。這類被采訪者往往善于言談,頭腦靈活、思路清晰、落落大方、毫不拘束,或者被采訪者剛剛也需要這次采訪。例如,采訪是支持他們工作,報道的本身就有利于他們自身的發(fā)展。當然,還要包括信任,信任的產生可以從兩個方面闡述:大的一方面可以是信任采訪的機構或者單位;另一方面是信任記者,談到對記者的信任,這個信任來自兩方相互交流過程中產生的那種友誼,或者是記者的言行舉止中表現(xiàn)出來的風度、修養(yǎng)等。所以,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注意言談舉止、行為態(tài)度以及對待被采訪者的態(tài)度等。記者要善于調動輕松、穩(wěn)定、愉快的情緒,對方可以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打開話匣,敞開心扉。
(2)不合作的采訪對象的心理特征。1)“謙虛”,一些先進人物,盡管身上有許多先進事跡,他們一般都有謙虛的品德,不大愿意宣傳自己,比較低調。2)“緊張”,許多人一看見攝像機就覺得非常緊張,有的不善言談,有的沒有做好思想準備,這些都會產生緊張心理。3)“反感”,有些人對采訪有反感的心理,產生反感的原因很多,曾經(jīng)吃過新聞報道的虧,覺得接受采訪就是出風頭,怕接受采訪后,遭本單位同事的孤立,一些違法人員怕被曝光等等。
(3)社會群體影響心理的因素。1)行政官員、機關干部:比較善談,政策性強,善于分析問題,但往往比較正統(tǒng),官話、套話多,實質性的東西很少。2)農牧民、居民群眾:很容易接近,樸素直爽,實話實說,但受文化程度的影響,有些面對鏡頭緊張,方言重,也有語無倫次的情況,需要記者用平和的口語和他們交流,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3)專家學者:這類人群有自己的專長,工作繁忙。因此,記者才采訪中就要對他所從事的專業(yè)有所了解,如果對他們的成果、著作等一無所知,就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就會覺得你對他不重視、不尊重,不樂意接受采訪,草草了事。
(二)提問技巧
(1)要學會聽,聽全面、聽關鍵。全面是相對而言,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問題的發(fā)展變化。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