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勝南
(西北民族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網絡媒介審判
——關于媒介審判的新發(fā)展
盧勝南
(西北民族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隨著網絡快速的發(fā)展,網絡媒體產生并在人們的生活中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逐漸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網民數量不斷增多的前提下,網民所形成的呼聲與力量也越來越大,由此,媒介審判出現了新發(fā)展,變?yōu)榫W絡媒介審判?,F今,社會各界對網絡媒介審判都有著比較廣泛的關注,在本文中,對網絡媒介審判的成因和特點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網絡;媒介審判;新發(fā)展
所謂媒介審判,是指在司法未對案件判斷時,新聞媒介就已經對案件作出判斷,同時,對涉案人員進行定罪、定性的判斷。實際上,媒介審判的主觀性比較強,缺少判斷的客觀性、科學性,會導致法治原則受到影響、司法權威受到侵害。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fā)展,媒介審判向著網絡化的方向發(fā)展,并呈現出了新的媒介審判特點。
(一)網絡匿名性與“把關人”缺失
與現實生活不同,網絡世界屬于虛擬世界,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網民可以隨意地發(fā)表自己的言論、看法、建議等,而且還可以利用匿名來發(fā)表,這就會導致網民在發(fā)表言論的過程中,不考慮言論的后果,直接發(fā)表。在現實世界中,對于一些小的分歧,人們會選擇隱忍或者不在乎的態(tài)度,不過在網絡世界中,因為不用承擔后果,這些小的分歧就會被放大,進而直接發(fā)泄自己的不滿,甚至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委屈之后,在網絡中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同時,匿名性會讓很多網民的安全感增強。因此,在表達對某個事件的看法時,會更加的肆無忌憚,這就導致一些不負責任言論的出現,由此,就產生了網絡媒介審判。在群體傳播的過程中,會存在“把關人”這個角色,在進行傳播之前,對信息進行審核,只有符合的信息才能傳播出去,傳統(tǒng)媒介中,“把關人”的角色多由編輯、記者來承擔,也有可能是傳統(tǒng)的媒介組織,通過篩選和過濾之后,將規(guī)范的信息傳播出去。盡管“把關人”在把關的過程中會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但是,信息的真實性與權威性是可以得到有效保證的,但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中,“把關人”的角色并不存在,這導致一些不負責任、偏激的網絡言論流傳于網絡中,導致網絡媒介審判的產生。[1]
(二)網民媒介素養(yǎng)比較低
在網民數量急劇增多的背景下,網民的素質與道德品質越來越參差不齊。再加上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量越來越大,這導致很多虛假信息摻雜其中,網民在瀏覽信息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然而,由于網民的媒介素質比較差。因此,會有很大一部分的網民盲目跟風,并且在針對某個事件發(fā)表言論時,過分感性,這樣一來,媒介審判就會產生比較嚴重的負面效應,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2]傳統(tǒng)媒介具有一定的輿論引導作用,然而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這種引導力量明顯不足,進而導致網絡媒介審判現象的產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媒介審判隨意化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自覺的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從而符合對自身角色和身份的定位。但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中,人們本身就具備很強的隨意性,再加上匿名性的存在,使人們的網絡行為變得無限制性。當案件發(fā)生時,人們就可以隨意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做出一定的判斷,甚至有些人會借此來發(fā)泄自身的不滿,這樣一來,媒介審判的隨意化變得越來越嚴重。網民在對新聞事件發(fā)表看法時,很少從理性的角度出發(fā),更多的是以個人的好惡來判斷,或者盲目的跟隨某一種觀點,這樣一來,任何正面的解釋和辯駁都不會起到作用,由此導致網民媒介審判出現了偏差,逐漸地走向了偏激化的方向。網絡具備非常強的開放性,在網絡中,發(fā)布權不再只是媒體的權利,網民也可以發(fā)布相關的信息,這削弱了網絡媒體“把關人”的作用,從而導致網絡輿論失范。
(二)媒介審判主體多元化
在網絡環(huán)境下,傳播者不再只是網絡媒體,任何一個個人或組織都可以是傳播者,他們在進行信息傳播時,不會受到任何限制,由此一來,媒介審判中的主體變得越來越多。[3]傳統(tǒng)的媒體在進行媒介審判時,更多的是由媒體人員進行控制,大眾的看法和建議并不完全被采納,但是在網絡媒體中,原有的媒介審判模式被打破,在媒介審判中,匯集了越來越多的網民,而且,網民參與的方式也變得多元化。超鏈接是網絡媒體的一大特色,據此,新聞事件在網絡中的傳播速度非???,這也促使媒介審判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且吸引大量的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由于數量眾多,媒介審判所具備的影響力就更大。
(三)與傳播媒介審判緊密互動
對于新聞案件的報道來說,傳統(tǒng)媒體所具備的權威性、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因此,網絡媒體在進行同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時,會轉載傳統(tǒng)媒體的稿件或視頻,從而有效地提升網絡媒體的影響力。[4]網絡媒體在進行轉載時,會綜合多家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案件信息,從而全面地將新聞事件展示在受眾面前,在新聞事件傳播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媒介審判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傳統(tǒng)媒體會對網絡媒介審判進行密切的關注,以便于適時地對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由此看來,傳統(tǒng)媒介審判與網絡媒介審判之間的互動性越來越強,通過二者之間的互動,實現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
在網絡媒體發(fā)展的過程中,網絡媒介審判隨之形成,由于網絡的開放性、特殊性、匿名性等特點,導致很多網民在針對新聞案件發(fā)表自身的言論時,不考慮言論的后果,進而導致一些偏激的言論出現,最終形成負面的媒介審判,影響司法審判的正常進行。為了避免網絡媒介審判向著錯誤的方向發(fā)展,就需要提升網絡媒體的防范意識,增強網絡媒體“把關人”的作用,對網民的言論進行適時的引導,同時,還需要提升網民的媒介素質,從而建立起良好的、規(guī)范的網絡環(huán)境,避免發(fā)生媒介審判影響司法審判權威的現象。
[1] 王語嘉.新媒體背景下我國的網絡媒介審判現象研究[J].科技傳播,2015(01):227-229.
[2] 黃茜.我國“網絡媒介審判”現象的分析及防范策略[J].今傳媒,2012(02):31-33.
[3] 時瀟銳.網絡媒體環(huán)境下媒介審判的新特征——以藥家鑫案與李天一蘇楠案為例[J].東南傳播,2012(07):79-80.
[4] 徐夢瑤.從傳統(tǒng)“媒介審判”到網絡“媒介審判”[J].東南傳播,2015(05):92-94.
G206.2
A
1674-8883(2015)14-0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