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世梅, 熊源新*, 劉良淑, 崔再寧
(1.貴州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2.貴州大學 林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
貴州斗篷山蘚類植物資源調查與區(qū)系分析
鐘世梅1, 熊源新1*, 劉良淑2, 崔再寧1
(1.貴州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2.貴州大學 林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為給斗篷山地區(qū)及貴州省苔蘚植物研究提供基礎資料,采用野外采集與室內鑒定相結合的方法,對貴州省斗篷山地區(qū)苔蘚植物資源、物種結構和區(qū)系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斗篷山共有蘚類植物39科97屬241種(包括亞種、變種)。其中,粗齒卷柏蘚(Racopilumspectabile)和瘤根真蘚(Bryumbornholmense)為貴州省新紀錄種。與貴州其他地區(qū)相比,斗篷山地區(qū)蘚類植物相對較多。該地區(qū)優(yōu)勢科屬的優(yōu)勢明顯,優(yōu)勢科有曲尾蘚科(Dicranaceae)、青蘚科(Brachytheciaceae)和灰蘚科(Hypnaceae)等,優(yōu)勢屬有鳳尾蘚屬(Fissidens)、棉蘚屬(Plagiothecium)和青蘚屬(Brachythecium)等,但單種屬和寡種屬數量較大。土生群落占優(yōu)勢,石生、水生和樹生群落的數量相當。區(qū)系地理復雜,分布類型多樣,東亞成分占優(yōu)勢,溫帶成分占據重要比例。
蘚類植物; 多樣性; 群落; 區(qū)系; 斗篷山; 貴州
斗篷山位于貴州省都勻市西北部、貴定縣和麻江縣的交界處,東經107°17′~107°24′,北緯26°20′~26°25′,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和發(fā)源地之一,總面積61.31 km2。斗篷山因主峰形如巨大的斗篷而得名,為黔南州第一高峰。主峰海拔1 961 m,位于都勻境內。主峰山頂天然形成一座水面2 500 m2左右的天池和上萬平方米的沼澤地,池水終年不竭。斗篷山地區(qū)屬北亞熱帶至溫暖帶濕潤季風氣候,降雨充沛,雨熱同季,立體氣候明顯,是與梵凈山、雷公山共享盛名的貴州東南部三大名山之一,為第五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該地區(qū)因有較好的地理與氣候環(huán)境,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倍受關注。冉景丞等[1-4]先后對該地區(qū)的魚類資源、野生槭屬植物資源和秋海棠野生花卉、林區(qū)氣候資源等進行調查研究。苔蘚植物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在自然界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貴州有大量關于苔蘚植物的研究報道:鐘本固等[5-7]分別對梵凈山和雷公山的苔蘚植物資源及其多樣性進行研究,但尚未見有關斗篷山苔蘚植物的相關報道。為此,筆者于2013年11—12月對該地蘚類植物進行調查,以期為該地區(qū)及貴州省苔蘚植物的研究提供基礎資料,并為斗篷山自然保護區(qū)的植物資源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1.1 材料來源
分別于2013年11月底和12月初分2次到斗篷山進行苔蘚植物的采集調查。所有標本均存放于貴州大學植物標本室。
1.2 樣本采集
采用廣泛采集的方法,根據標本采集地地形隨機設置1 m×1 m樣方65個進行采集。采集的新鮮苔蘚樣品放入牛皮紙袋備用。
1.3 測定內容
1) 采集時詳細記錄各標本的生長基質和海拔等,部分標本進行拍照。2) 采用傳統(tǒng)的苔蘚植物分類學方法,結合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8-16],對所采標本進行室內精確分類鑒定。3) 優(yōu)勢科屬的劃分。以種的豐富性為標準[8],結合總種數和科內種數的實際情況對該地區(qū)苔蘚植物的優(yōu)勢科屬進行劃分,即將科內屬數≥9種的科定為優(yōu)勢科,屬內種數≥5種的屬定為優(yōu)勢屬。
2.1 蘚類植物的種群組成
從表1可知:斗篷山地區(qū)采集的1 000余號蘚類植物標本分屬于39科97屬241種(包括亞種和變種)。粗齒卷柏蘚和瘤根真蘚[17-18]為貴州新紀錄種。從表2可知:與貴州其他相似緯度地區(qū)相比,斗篷山地區(qū)蘚類植物總科數和總種數均多于其他地區(qū)[19-21]。說明,該地蘚類植物的多樣性豐富。
表1 貴州斗篷山蘚類植物名錄
續(xù)表1
續(xù)表1
續(xù)表1
注:*為新紀錄種;每種僅附1份標本號。
Note:* represented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nly one specimen No. recorded for one species.
表2 貴州斗篷山與其他相似緯度地區(qū)蘚類植物的種類比較
2.2 斗篷山蘚類植物的優(yōu)勢現(xiàn)象
2.2.1 優(yōu)勢科屬 從表3可知斗篷山地區(qū)蘚類植物科和屬的組成。1) 優(yōu)勢科。優(yōu)勢科有金發(fā)蘚科(12種)、曲尾蘚科(18種)、鳳尾蘚科(12種)、叢蘚科(9種)、真蘚科(12種)、提燈蘚科(11種)、棉蘚科(10種)、羽蘚科(10種)、青蘚科(22種)、灰蘚科(24種)、錦蘚科(14種)和絹蘚科(9種)等12個科,共計53屬163種,分別占總屬數的54.63%和總種數的67.63%,均占據較大比例。2) 優(yōu)勢屬。該地區(qū)共有15個優(yōu)勢屬,其中含10種及以上的屬有3個,分別是鳳尾蘚屬、棉蘚屬和青蘚屬;含7~9個種的屬有4個,分別是泥炭蘚屬、白發(fā)蘚屬、匐燈蘚屬和絹蘚屬;含5~6個種的屬有8個,分別是仙鶴蘚屬、小金發(fā)蘚屬、青毛蘚屬、真蘚屬、羽蘚屬、長喙蘚屬、偏蒴蘚屬和灰蘚屬。15個優(yōu)勢屬共有107個種,分別占總屬數的15.46%和總種數的44.40%。
表3 斗篷山地區(qū)蘚類植物科和屬的組成
從對斗篷山蘚類植物優(yōu)勢科、屬的統(tǒng)計分析可見,優(yōu)勢科及優(yōu)勢屬在總種數上占相當大的比例,優(yōu)勢現(xiàn)象非常明顯。同時,該地單種屬(只含1個種)和寡種屬(屬內含種較少)數量較多,說明,該地蘚類植物的組成比較復雜。同時,單種屬和寡種屬代表植物進化的2個方向,一是新屬的建立,種類尚未分化,二是古老屬的演化終極,僅有少數種類殘余[8]。斗篷山地區(qū)蘚類植物的單種屬有葫蘆蘚屬、極地蘚屬、曲背蘚屬、仰葉蘚屬、螺葉蘚屬等。寡種屬有多疣蘚屬、網蘚屬、卷柏蘚屬、褶葉蘚屬和明葉蘚屬等。這些屬大多表現(xiàn)為分類上的孤立性和進化的原始性。
2.2.2 群落 苔蘚植物由于沒有真正根莖葉的分化,靠體表直接吸收水分和營養(yǎng)[22],因此,生長基質及小生境類型對苔蘚植物的分布影響較大[23]。根據陳邦杰[24]對中國苔蘚植物群落的劃分和分析,依據苔蘚植物的生長基質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可將斗篷山地區(qū)蘚類植物劃分為4大類型:石生群落、土生群落、水生群落和樹生群落。其中,土生群落包括短命土生群落、林下土生群落和巖面薄土群落,樹生群落包括樹干生群落、腐木生群落和樹基生群落,水生群落包括沼澤生群落、流水石生群落和水邊石生及土生群落。經過對斗篷山蘚類植物樣方群落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該地土生群落占較大優(yōu)勢,土生群落占總樣方群落的50.77%,主要有小金發(fā)蘚、狹葉仙鶴蘚、葫蘆蘚、東亞曲尾蘚、擬小鳳尾蘚和粗葉白發(fā)蘚等;石生群落、樹生群落和水生群落3種類型的差距不大。石生群落有黃砂蘚、皺葉小石蘚、大羽蘚、冰川青蘚、小青蘚和鈣生灰蘚等;樹生群落除蔓蘚科、木靈蘚科等對樹生基質較為專一的種類以外,還有螺葉蘚、彎葉小錦蘚、匐枝長喙蘚、野口青蘚和毛尖孔雀蘚等;水生群落有密葉泥炭蘚、泥炭蘚、大鳳尾蘚、澤蘚和具喙匐燈蘚等。
通過對斗篷山蘚類植物群落類型的分析看出,該地由于植被森林覆蓋面積大,整個山區(qū)水系發(fā)達,無數溪流貫穿而過,且具有天然沼澤和湖泊,為水生群落及樹生群落蘚類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使整個地區(qū)蘚類植物群落類型豐富完整。
2.3 貴州斗篷山蘚類植物的區(qū)系地理成分
從表4可知,參照吳征鎰等[25]對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劃分方法可將斗篷山地區(qū)蘚類植物區(qū)系成分劃分為11種分布類型。其中,東亞成分共70種,占總種數的29.05%,所占比例最高。東亞成分中中國-日本成分有58種,占總物種數的24.07%;而中國-喜馬拉雅成分僅有12種,占總物種數的4.98%。說明,該地與日本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與喜馬拉雅山系較為疏遠??赡苁怯捎诒镜貐^(qū)向東至日本多以平原為主,地勢相對平坦,有利于依靠孢子傳播繁衍的苔蘚植物生長繁殖;而喜馬拉雅以山地為主,使得與本地區(qū)苔蘚植物的交流受到一定的阻礙。同時,斗篷山地區(qū)溫帶成分也占有重要的比例,共有67種,占總種數的27.80%。說明,該地蘚類植物區(qū)系具明顯的過渡性,有不同區(qū)系性質的蘚類植物交匯于此,在蘚類植物的傳播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本地區(qū)也有一定數量的中國特有成分,共28種,占總種數的11.62%,這可能與本地處于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
表4 貴州斗篷山蘚類植物種的區(qū)系成分
貴州斗篷山蘚類植物資源及區(qū)系研究結果表明,該地蘚類植物多樣性豐富,共有39科97屬241種,其中包括2個貴州新紀錄種,粗齒卷柏蘚和瘤根真蘚;相比貴州其他地區(qū)蘚類植物相對豐富。灰蘚科、曲尾蘚科和青蘚科等12科及青蘚屬、棉蘚屬和鳳尾蘚屬等15個屬為優(yōu)勢科屬,構成整個區(qū)系的主體。同時,該地區(qū)單種屬及寡種屬數量較多,并大多表現(xiàn)為分類上的孤立性及演化上的原始性。
根據生境的不同可將該地蘚類植物群落劃分為土生群落、石生群落、水生群落和樹生群落。其中,土生群落占優(yōu)勢地位,石生群落、水生群落和樹生群落比例相當。說明,該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高,水系發(fā)達,蘚類植物群落豐富。從種的區(qū)系類型分析,斗篷山地區(qū)東亞成分占有優(yōu)勢,其中中國-日本成分又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說明,該地蘚類植物與日本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同時,溫帶成分占據重要的比例,表明該地蘚類植物的區(qū)系具有過渡性。
苔蘚植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成員之一,在自然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斗篷山蘚類植物資源豐富,相關部門應加大保護力度,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與破壞,這與該地的植被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 冉景丞.斗篷山自然保護區(qū)魚類資源初步調查[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9(4):4-6.
[2] 郭治友.都勻市斗篷山水源林自然保護區(qū)二種秋海棠科的野生花卉[J].黔南名族師范學院學報,2002,10(6):50-52.
[3] 郭治友.都勻市斗篷山野生槭屬植物資源初探[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5,25(3):48-51.
[4] 穆 彪.斗篷山林區(qū)氣候資源及其成因分析[J].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1999,18(6):370-375.
[5] 鐘本固,江守忠.梵凈山苔蘚植物初步研究[J].貴州林業(yè)科技,1983,20(6):10-28.
[6] 石 磊,牛克鋒,楊業(yè)勤,等.黔金絲猴活動區(qū)苔蘚植物多樣性研究[J].廣西植物,2011,31(6):754-763.
[7] 周 艷.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苔蘚植物區(qū)系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7.
[8] 王荷生.植物區(qū)系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9] 高 謙.中國苔蘚志(第一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10] 高 謙.中國苔蘚志(第二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11] 黎興江.中國苔蘚志(第三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12] 黎興江.中國苔蘚志(第四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3] 吳鵬程,賈 渝.中國苔蘚志(第五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4] 吳鵬程.中國苔蘚志(第六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5] 胡人亮,王幼芳.中國苔蘚志(第七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6] 吳鵬程,賈 渝.中國苔蘚志(第八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7] HE S,GAO C. Moss Flora of China English: Version Vol. 3[M].Science Press(Beijing,New York) &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2003.
[18] Schuster R M. The Hepaticae and Anthocerotae of North America[M].Vol.Ⅲ.New York:Columbia Univ Press,1992.
[19] 孫中文,趙 財,熊源新,等.貴州盤縣八大山地區(qū)苔蘚植物研究[J].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2013,32(6):471-478.
[20] 王美會,熊源新,賈 鵬,等.貴州龍頭大山自然保護區(qū)苔蘚植物研究[J]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2010,29(5):381-386.
[21] 崔瑞華,熊源新,孫中文,等.貴州獨山都柳江源自然保護區(qū)蘚類植物研究[J].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2012,31(6):490-493.
[22] 汪 慶,賀善安,吳鵬程.苔蘚植物的多樣性研究[J].生物多樣性,1999(7):332-339.
[23] Crites,Dale M R T.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bryophytes,lichens,and fungi in relation to woody substrate and success ionalstage in aspen mixed wood boreal forests[J].Can J Bot,1998,76(4):641-651.
[24] 陳邦杰.中國苔蘚植物生態(tài)群落和地理分布的初步報告[J].植物分類學報,1958,7(4):271-293.
[25] 吳征鎰,孫 航,周浙昆,等.中國種子植物區(qū)系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王 海)
Investigation and Floristic Analysis of Moss Resources in Doupengshan Mountain of Guizhou
ZHONG Shimei1, XIONG Yuanxin1*, LIU Liangshu2, CUI Zaining1
(1.CollegeofLifeScience,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 2.CollegeofForest,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for research of bryophytes from Doupengshan mountain of Guizhou, the bryophytes resources, species structure and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through field acquisition and indoor identification. Results: 241 moss species belonging to 97 genera and 39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including subspecies and variations). And two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Guizhou were found,which wereRacopilumspectabileandBryumbornholmense. Compared with other places of Guizhou, more moss did Doupengshan mountain had. Obvious dominance did dominant families and genera had, dominant families included Dicranaceae,Brachytheciaceae and Hypnaceae,the main genera wereFissidens,PlagiotheciumandBrachythecium, but the monotypic and oligotypic genera were rich. Geophytia made up the majority of the moss, petrophytia, hydrophytia and epixylophytia had no much difference. Distribution patterns varied, the east Asian element was dominant,while some temperate pattern also occurred.
moss; diversity; community; floristic; Doupengshan mountain; Guizhou
2014-12-23; 2015-05-07修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黔北丹霞苔蘚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3116004),“苗嶺苔蘚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31360041)
鐘世梅(1989-),女,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植物系統(tǒng)進化與分類。E-maill:1198774937@qq.com
*通訊作者:熊源新(1954-),男,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苔蘚植物學研究。E-mail:xiongyx@vip.sina.com
1001-3601(2015)06-0341-0223-07
S181; Q949.3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