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遠軍
在談論《西游記》時,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會立刻浮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中,他們都是非常鮮明的人物形象。實際上,記敘文中的形象包括人象和物(景)象兩類。我們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生動豐滿、極富感染力的形象呢?可以說,無論是人象還是物象,都可以從正面和側面兩個方面來描寫。
從正面描寫形象,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畫龍點睛”?!爱孆垺本褪敲鑼懀梢圆捎谩胺纸?、造句、組合”的方法來展開。分解,就是將一個整體分成若干組成部分:如果是人,我們可以將他分解為臉、眼睛、神態(tài)、手、典型的動作等,如果是植物,我們可以將它分解為根、干、葉、花等;造句,就是以這些組成部分為主語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寫;組合,就是按照一定的順序?qū)⑺麄兘M合成一個有機的畫面。在具體實施時,我們要注意詳略得當,而不能“平均使用筆墨”;還要注意特征的一致性,而不能“互相打架”?!包c睛”就是要適當?shù)刈h論?!爱孆垺币鷦?,“點睛”要精練。請看:
楊老師從教近十年,時間并不算長,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眼前的這本論文集,記錄了他孜孜以求的歷程。我看到了一幅幅這樣的寫作畫面:一盞孤燈,一臺電腦,活躍的思維,一個跋涉者正在用靈敏的手指在深夜敲打著鍵盤,滴答滴答!一篇文章誕生了。他揉揉酸脹的雙眼,甩甩酸疼的手腕,微笑著小聲誦讀自己的文章,沉思,刪改。執(zhí)著的追求,不倦的探索,終于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這是一個寫人的片段,首尾是“點睛”,中間是“畫龍”,在“畫龍”時,作者將楊老師分解為思維,手,典型的動作:敲打、揉、甩、刪改等,分別造句后采用“逐漸聚焦”的方法,組織成篇,和諧統(tǒng)一,不僅有極強的畫面感,而且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再看:
春天來了,河上的冰全都融化了,小鴨子們都出來“洗澡”了,看!它們一邊“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邊“嘎嘎”地叫著,那叫聲仿佛在說:“春天來了,春天多美呀!”小河清澈見底,遠遠望去,正如一塊潔白無暇的碧玉,又如一面明亮的鏡子,又如大地的一條飄帶,又好像是一條碧綠的哈達,逶迤著伸向遠方。河底成群的魚兒,有的在歡快地嬉戲玩耍,有的在玩捉迷藏,有的在比賽跑步,有的在悠然自得地獨自游玩,有的在閉目養(yǎng)神,還有的在焦急地尋找食物……
河岸邊的小草從松軟的泥土里鉆出了小腦袋,用驚奇的目光打量著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一旁的柳樹又重新抽出了綠葉,陽光照在柳樹上,透過樹葉的密縫,一些零碎的陽光照在小河上,使小河閃閃發(fā)光,如金子般閃耀。柳樹姑娘在河邊照著鏡子,梳洗著自己被陽光點綴著的、閃閃發(fā)光的秀發(fā),自言自語:“看,我就是西湖邊上的西施!”而我不由得朗誦起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贝汗媚镉謸]舞著手中的魔法棒喚來幾只百靈鳥,它們唱著歡快悅耳的歌,自由地飛翔在柳枝間,歌聲也飄蕩在河面上……
這是一個寫景的片段,作者的觀察很細致,描寫很細膩。他在不自覺地使用“分解、造句、組合”的方法。這里,水面上的鴨子,水面,水里的魚兒,岸邊的小草、柳樹,空中的小鳥,動靜結合,視聽結合,順序井然。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也采用了這樣的方法,描寫了荷葉、荷花(姿態(tài)、香氣)、荷莖、塘水等。再看:
在戈壁上趕路,還能經(jīng)??吹竭@樣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壯結實的胡楊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個剛剛經(jīng)歷了惡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死亡的胡楊林挺立著身子不肯倒下,一條條高高舉起的蜷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藍天,密密麻麻的胳膊匯成了一片吶喊的海洋,為活著的伙伴和為死去的自己?;哪瓯谏想S處可見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敗草的尸體,唯有枯死的胡楊林的方陣總使我熱淚盈眶。
這是一個寫物的片段,作者將胡楊林分解為身子、胳膊,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生動地表現(xiàn)了胡楊林死而不屈的性格。
鮮花還需綠葉襯,只有正面描寫,還不能充分表現(xiàn)形象的特征,因為它太“單一”了,在比較中,形象的特征才能更鮮明、豐滿。這就要從側面來描寫。
從側面來刻畫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襯托。上文中第三個片段的最后一句話就是很典型的襯托。為了突出形象,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襯托:
首先,以環(huán)境來襯托。第一個片段,就將楊老師置于深夜,以表現(xiàn)他的孜孜以求。很多學生為了表現(xiàn)母愛,就喜歡描寫隆冬深夜,寒風刺骨,大雪紛飛,而自己發(fā)了高燒,母親焦急地背著自己深一腳淺一腳地趕往醫(yī)院的情景。為了表現(xiàn)某個同學的見義勇為,一個小作者就先描寫了深秋季節(jié),剛下了一場大雨,寒氣逼人,而又波濤洶涌的環(huán)境。
其次,以具體景物來襯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通過雪和火來襯托林教頭的悲劇命運和“一忍再忍”后的猛烈爆發(fā)的性格。
復次,以同類形象來襯托,具體說,就是以人襯人,以物襯物。周敦頤的《愛蓮說》就以牡丹、菊花來襯托蓮花;用世人愛牡丹、陶淵明愛菊花來襯托自己愛蓮花,以表現(xiàn)自己的情操。
當然,這幾個方面往往會綜合起來使用,例如:
冬天的早晨,凜冽的寒風不知疲倦地撕扯著,呼呼地怒吼著。人們禁不住這刀似的寒風,個個將自己深埋在厚厚的棉衣里,躲藏在自己的溫室里。我迎著風艱難地前行,眼前什么都沒有,除了白茫茫厚厚的積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突然,一點翠綠鉆進我的眼簾,在陽光的照耀下,灼灼閃耀,仿佛綠色的寶石?!斑@是什么?在這寂滅的世界里還有如此旺盛的生機!”我的心被震撼了,加快腳步向它走近,哦,松,是青松,是一株在冰天雪地里與死寂抗爭的孤松!它的身軀傲然挺立著,細長的柔枝背負著積雪向上伸展,絕不屈服!“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我的身體也不自覺地挺直了許多。然后,我迎著風,輕快地踏著積雪,繼續(xù)前行,為自己美好的理想,為實現(xiàn)自己高遠的價值!
這里的主體形象當然是“我”,為了突出“我”的變化,作者先用環(huán)境(凜冽的寒風)來襯托,然后用同類形象(人們)來襯托,最后用物(青松)來襯托,它們形成了合力,增強了形象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