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223001) 張 軍
閱讀教學中“真讀”現(xiàn)象探究
江蘇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223001) 張 軍
語文閱讀教學需要真正有感情的朗讀。為促成學生“真讀”現(xiàn)象的涌現(xiàn),需要教師追根溯源,審視閱讀教學中的“真讀”誤區(qū),在潛移默化中描繪閱讀教學“真讀”模樣,最終實現(xiàn)學生真正的、有感情的朗讀。
朗讀 素養(yǎng) 真讀
小學閱讀教學中,瑯瑯的讀書聲是課堂上奏響的最美的旋律,因為這是幾十個和諧的音符在共同演奏著完美的樂章。但再側耳傾聽,里面還是有很多不真實的聲音。究其原因,是一些學生并未走進文本,因而無情可抒,他們只是在附和著其他同學,機械齊讀,效果當然可想而知。真正有感情的朗讀應是學生個體由于對作者和文本深入解讀而生發(fā)出的一種感情的外顯形式。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需要反思這點缺失,呼喚并努力達成學生“真讀”的涌現(xiàn)。
1.一味生搬硬套,固化閱讀教學
當下,閱讀教學似乎形成了一種模式。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時,總是習慣性地讓學生說說該用什么語氣來讀。一些學生這時候也就“投師所好”——應該用洪亮的聲音來讀、應該用低沉的語氣去讀、應該用沉醉其中的感覺來讀……此時,學生的形而上學的猜測或者說淺層次感悟的朗讀方法,是不是準確呢?即使準確,學生是不是就能夠靈活運用,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呢?課堂呈現(xiàn)的情況恰恰就不能如人所愿。學生們大多鸚鵡學舌,缺乏對文本的深層次感悟,朗讀當然也不能打動人心。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舍得花時間和精力,引導學生去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思想。當學生與文本中刻畫的人物、作者情感產(chǎn)生共鳴時,有感情的朗讀自然會水到渠成。
2.過度沉湎模仿,閱讀教學錯位
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些課堂,如教《猴子種果樹》,教師引導學生讀人物對話時,缺乏情境的營造,生硬地要求學生用“烏鴉”“喜鵲”“杜鵑”和“猴子”的語氣去讀;在教《鞋匠的兒子》時,教師指導學生要用總統(tǒng)的語氣去讀林肯說的話;在教《三打白骨精》時,教師非要學生模仿電視上唐僧和孫悟空的語氣去讀他們各自的話。誠然,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根據(jù)人物身份讀出相應的語氣是值得提倡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畢竟是課文朗讀,不能等同于表演,學生的聲音條件也無法同專業(yè)的演員媲美,陷于簡單模仿的拿腔作勢中,只會給人膚淺、做作的感覺,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素養(yǎng)毫無意義。
1.科學組織朗讀訓練的過程
從眾多教師的教學實踐看,培養(yǎng)學生朗讀課文的能力可以按以下程序:(1)初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2)精讀課文,品析字詞句段。(3)自由試讀,揣摩感情基調(diào)。(4)小組共讀,豐富朗讀感悟。(5)朗讀展示,樹立朗讀信心。當然,根據(jù)學生實際,有些環(huán)節(jié)可以跳過,有些環(huán)節(jié)可能還需要多次反復進行,已達到真正提高朗讀水平的理想效果。
2.基于文本傳授朗讀的方法
一要把握作品的基調(diào)。教師要從分析文本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入手,概括提煉,明晰文本的基調(diào)。然后再根據(jù)文本基調(diào)設計朗讀指導策略。如《第一次抱母親》,課文重點記敘了“我”與護士、母親的對話,簡潔生動地描寫了“我”先后兩次抱母親的情景,表達了“我”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字里行間飽含著一股濃濃的親情?;谖谋具@樣的解讀,教師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說自己母親在生病或者勞累的時候,自己是怎么做的,或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病時,爸爸媽媽又是怎么照顧他們的……教師充分挖掘?qū)W生已有的經(jīng)驗,調(diào)動學生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情感參與學習,能使學生很快地入情入境,繼而用低沉的聲音和緩慢的語速讀出自責,讀出深情的語氣。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jù)不同人物的年齡和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語氣、語速朗讀。如針對孩童、年輕女性、性格直爽、活潑機靈的人的描寫,朗讀時可以親切、歡快一點;而對老人、成年男性的描寫,就應讀得緩慢、低沉一些。
3.關注朗讀訓練的全員參與
審視當下的一些公開課,很多時候是上給聽課老師或者評委老師看的。因為視角的錯位,教師便一味地想展示精彩,課堂就變成了少數(shù)學生的“才藝展示”,大部分學習能力滯后的學生,其朗讀素養(yǎng)的提升卻被擱置在一旁,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一些朗讀素養(yǎng)好的學生,展示的機會越多,越自信,能力越是不斷提升;而更多的恰恰需要強化朗讀訓練的學生,因為被遺忘,絕少有展示的機會,越發(fā)羞于開口,越發(fā)沒有信心。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尷尬的現(xiàn)狀,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端正教學思想,并且在組織朗讀訓練的方式上,應多進行自由練讀。在指名讀時,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實施有梯度的要求,適當向朗讀能力弱的學生傾斜。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好讀的句段,有意識地請能力較差的學生讀;安排一些短小的片斷,請朗讀不太好的學生讀,培養(yǎng)他們讀書的自信;把一些難讀的片斷,交給朗讀素養(yǎng)較好的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我們期冀學生在教師富有智慧和情趣的引領下,能邊讀邊想象畫面,使文本中描寫的人、事、物、景猶如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歷;我們期冀學生能讀出文字背后的意思,真正感受到語言的生命力。相信通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就能沉浸在作品之中,繼而將自己和文本、作者融合在一起,真正發(fā)自肺腑地朗讀詞句,朗讀文本,讓心靈與文字比翼齊飛,并通過朗讀將閱讀的感受傳遞給其他人。
(責編 劉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0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