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仙枝,胡 麗,易 敏,張丹丹,段中燕,付詩惟
(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
基于符號代碼運用的創(chuàng)新性英語口譯實踐體系構建研究
田仙枝,胡麗,易敏,張丹丹,段中燕,付詩惟
(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摘要:根據高等教育的規(guī)律,從開發(fā)內化教學模式和學生就業(yè)趨勢的要求出發(fā),通過為期兩年的符號代碼的運用與口譯創(chuàng)新性教學實踐,構建了一套創(chuàng)新性口譯實踐體系。該體系構建主要包括信息設備實踐體系構建、三習題庫構建、測試系統(tǒng)構建、評估和反饋系統(tǒng)構建四大部分。實踐證明,新型實踐體系有益于提高學生口譯能力,構建后的體系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符號代碼;口譯實踐;創(chuàng)新
一創(chuàng)新性英語口譯實踐體系的構建背景
口譯是一種即席性很強的語言符號轉碼活動,可概括為:原語輸入→解碼→記憶→編碼→譯語輸出。口譯質量的好壞取決于譯員本身的綜合素質以及對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的熟練駕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口譯研究關注口譯的信息處理,屬認知心理學口譯研究,該時期最為典型的是Seleskovitch模式。七八十年代,神經語言學/神經心理學研究、認知處理范式的口譯研究和IT范式等,也都關注口譯過程中的信息處理。九十年代,口譯研究目標文本產出范式,重點討論口譯質量標準和譯語語篇功能問題,其代表是Gile模式。今天,釋意學派及其理論仍以不同方式影響著當代國際國內口譯研究。廈門大學是國內第一個組建口譯教學科研團隊的學校,“廈大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隨后,武漢大學提倡“筆記法”。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分別結合各自學生特點制定了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培養(yǎng)模式。
民辦高校鮮有人涉足該研究,主要原因是:1.開辦口譯專業(yè)方向的學校并不多,很多學校缺乏經過專業(yè)培訓的口譯老師。2.民辦高校學生英語基礎較差,挖掘口譯培養(yǎng)人才難度較大。3.口譯中涉及到的語碼轉換和符號代碼運用需要長期跟蹤及時監(jiān)控,部分老師覺得費時費力,成效不明顯。
本項目以前人理論為基礎,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的口譯教學中注重統(tǒng)一符號的教授與應用,強化符號的規(guī)范與符號個體特色,將符號及縮略詞的運用作為教學內容之一;在學習和訓練中鼓勵學生開發(fā)適合自己的符號,探索能有效提高口譯效率和質量的符號體系及筆記策略。
本項目基于符號代碼的運用,認為口譯創(chuàng)新性實踐有如下四個注意點:
(一)口譯筆記應記要點,切忌求“全”??谧g筆記是記憶的延伸或補充,不應也不必取代記憶。
(二)口譯筆記求快求精,但不可潦草。
(三)口譯筆記可使用來源語,也可使用目標語,也可以雙語兼用。只要有利于口譯的準確性和流利性,就不必拘泥于某種文字或符號。
(四)口譯筆記使用大量常見略語。
二創(chuàng)新性英語口譯實踐能力訓練
布魯那的認知結構教學理論認為,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能、觀察技能、想象技能和符號運算技能,“動機—結構—序列—強化”原則在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這種理論為創(chuàng)新性口譯實踐體系構建提供了理論依據。創(chuàng)新性口譯實踐能力訓練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步技能訓練
初步技能包括聽取信息、邏輯分析和口譯記憶??谧g中的聽取信息訓練與一般的英語學習的聽力訓練存在差異。首先體現(xiàn)在材料的選擇上??谧g中聽力材料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多側重于社會熱點時事等內容,例如外事接待、禮儀祝辭、商務談判、旅游觀光、大會發(fā)言、宣傳介紹、參觀訪問、人物訪談、文化交流、外交政策和國際關系等。其二,口譯中聽取信息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過精聽實現(xiàn)的。精聽訓練,尤其是英語精聽訓練要求學生聽懂每字每句,做到真正地聽懂原語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和數(shù)字等相關信息均需準確把握;口譯中的邏輯分析十分重要,包括對原語進行縱向和橫向分析。邏輯分析訓練分為縱向分析和橫向分析訓練??v向分析訓練是指分清關鍵信息和輔助信息,即找出邏輯的層次,而橫向分析訓練是指明確各信息點間的邏輯關系。學生掌握口譯中的邏輯分析技能后,可以有效緩解聽取信息的壓力,使目的語的輸出更有條理;口譯中的記憶訓練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訓練。短時記憶訓練側重于突破短時記憶的局限性,即短暫的時效性。為了強化短時記憶,可以訓練學生將記憶轉換為視覺信息,以此延長短時記憶的儲存時間。長時記憶在口譯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通過練習來提高學生對長時記憶中有用信息的提取速度??谧g中的記憶訓練是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訓練的有機結合,二者缺一不可。
(二)中期專業(yè)技能訓練
中期專業(yè)技能包括口譯筆記、公眾演講和話語分析??谧g筆記是大量采用筆記符號來記錄原語語意的技能??谧g筆記訓練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記什么?二是怎樣記?記錄的不僅是原語的內容,還要記錄原語的邏輯層次。在初步技能訓練中掌握的聽取信息和邏輯分析技能為學生做口譯筆記打下了良好基礎??谧g筆記是一套個性化的體系,其中雖然有一些普遍采用的符號,但是每位譯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新,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筆記體系和記錄方法。公眾演講技能是口譯訓練中容易被忽視的一項??谧g中的演講技能與一般的演講技能亦存在差異,口譯中譯員不是演講的焦點,而是講話人原語意的忠實表達者,而且在譯文表達的過程中譯員承載著翻譯和表達的雙重任務,其負荷明顯大于一般的演講者??谧g中公眾演講技能訓練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在口譯中做到發(fā)音清晰,語速、音量和語調適中,內容組織有條理,儀態(tài)大方得體。話語分析技能是口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話語分析的方法很多,但口譯中傾向于使用社會文化方法。在此項技能訓練中,要求學生關注與原語相關的文化語境和社會內容,關注講話人的講話內容和講話方式,以及講話人特定的語言特點等。話語分析技能的掌握可以幫助口譯筆記的完成和口譯目的語的順利輸出。
(三)后期綜合技能訓練
后期綜合技能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變技巧和職業(yè)精神。口譯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活動,跨文化交際能力理所當然成為技能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口譯訓練中,要求學生盡可能多熟悉和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習慣,遵循目標群體的語用規(guī)則和一些社會習俗,例如迎來送往、宴請招待等。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中,要求學生切忌完全直譯,而是要根據目標聽眾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等適時地調整輸出內容,達到聽眾能夠完全理解說話人的目的;口譯是一項難度大,任務重,壓力大的工作,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因此要求譯員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在口譯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障礙,例如說話人語音不標準,說話含糊不清,甚至出現(xiàn)重要的口誤,再或者話筒突然沒聲,譯文出錯等。通過這些突發(fā)狀況的應急處理方式訓練學生在高強度工作中的應變能力。
三創(chuàng)新性英語口譯實踐體系的四個部分
課題組根據民辦高校目前的口譯實際情況,結合口譯教學進行調查、采訪和座談等形式,主要科學構建了如下幾個系統(tǒng):
(一)信息設備實踐體系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已經應用于各行各業(yè)。對于同聲傳譯教學改革而言,同聲傳譯教學設備的構建是信息設備實踐體系構建的基礎和根本。一套完整的同聲傳譯教學設備包含了教師使用的操作電腦、操作臺、擴音器、播放器等,學生使用的環(huán)形會議式課桌、單個擴音器、多語言傳輸器等。目前較為先進的整套同聲傳譯設備,包括紅外發(fā)射主機、紅外發(fā)射板、中央控制器、同傳室、譯員機、同傳耳機等。
圖1 口譯實踐中的信息設備實踐體系
目前課題組授課的教室均為現(xiàn)代化信息設備系統(tǒng)(如圖1),學生在環(huán)保材料構建的信息化同聲傳譯室里,根據教師的合理部署,認真完成各項口譯實訓和測試。第一幅圖片是同聲傳譯設備的控制總機,它監(jiān)督和調試同聲傳譯聲音、同聲傳譯設備的音質、同聲傳譯設備的正常運行。第二幅圖是教師實踐實訓時使用的操作電腦,教師事先設置信息庫的電子資料,分階段、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展開口譯實訓。第三幅圖是學生實訓的同傳信息系統(tǒng),中央控制器、同傳室、譯員機、同傳耳機、不同語言通聲傳譯交換室等都在不同角度發(fā)揮著獨特作用。學生分組或圍成會議圈子或者組成小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口譯實訓和實踐。
(二)三習題庫系統(tǒng)
在口譯實踐教學中,開發(fā)內化教學模式尤為推崇。開發(fā)內化教學模式中的“三習”即預習、練習、復習,三習題庫的構建是一項比較漫長的工程,它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進步與否。
三習題庫的構建必須考慮到如下幾個問題:一是教師應該把握好三習題庫設置的目的和實用性。本質上講,三習題庫的建立就是為了增大學生的實訓量,提高學生的自主口譯實訓能力。為達到目的和提高實用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現(xiàn)有的語言知識和能力,結合學生的特點,對不同學習個體學習的內容和材料的深度、廣度、實用性和學習策略進行科學合理地分析,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二是三習題庫的內容必須是階梯型的,題目由易到難,逐步推進。三是口譯三習題庫的建立不僅有文字題目,還配備了形式多樣的音頻視頻資料。圖2是抽查部分學生口譯實踐過程中運用符號筆記法速記的練習。
圖2 口譯實踐中的符號筆記法運用實例
(三)測試系統(tǒng)
測試系統(tǒng)的構建與信息系統(tǒng)構建、三習題庫的構建和實踐教師團隊的構建息息相關。測試系統(tǒng)構建時,教師團隊必須根據三習題庫中“預習、復習和練習”等題目的難度,設置相應的測試題庫,測試題的多少和測試題完成的時間,實踐教師不是憑空臆想的,必須事先在學生中隨機挑選學生進行模擬測試,根據學生測試時使用的時間來規(guī)定一般學生完成的時間。
同時,測試系統(tǒng)中測試學生的內容形式應該多樣。我們一般以“英語中級口譯考試”中所測試的題目類型為模板進行測試系統(tǒng)構建。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的測試,第一階段測試題型包括listening test(主要以spot dictation為主)、listening comprehensive(以statements,talks and conversations為主)、listening and translation(以 sentence translation, passage translation為主)、study skills(以聽完passages并選擇正確答案為主)、translation test(以兩段英翻中,兩段中翻英為主)。在第二階段考試中,題目主要包括口譯題(圍繞給定主題進行現(xiàn)場口譯實演)和口譯題(兩段英翻中,兩段中翻英)。以上測試題型均是在聽完音頻后由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測試系統(tǒng)構建時,實踐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基礎,定期進行測試,根據學生測試結果適當調整好自己的教學進度,使測試為口譯實踐教學服務。
(四)評估和反饋系統(tǒng)
目前,我們按照“主觀評估”+“客觀評估”相結合的思路去構建評估和反饋系統(tǒng)。主觀評估體系主要是由教師根據測試成績對不同學生進行評估和定期反饋。盡管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主觀評估是建立在客觀測試成績的基礎上的。主觀評估體系采取打分、等級評估、語言評估等主要形式,其中語言評估是在定期口譯交流反饋會上當面完成的,多名口譯老師根據口譯實踐學生的表現(xiàn)和測試成績給予客觀的語言評價,對口譯亮點進行點評,對口譯不足進行指正。學生根據評估教師的意見開展下一步的口譯實踐訓練。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及時糾正自己口譯實踐訓練方法的不足,使學生在口譯訓練中有的放矢。同時,客觀評估主要在設計好的信息系統(tǒng)中完成,一部分是口譯分數(shù),一部分是顯示口譯失分的分析,這種評估雖然有些機械,但能反映出學生口譯實踐中存在的基本問題。兩種評估方式相得益彰,口譯實訓老師在不斷地評估和檢測中對評估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進行完善,使得口譯實踐真正落到實處。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口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谧g教學是培養(yǎng)口譯員的主要途徑。為提高口譯人員培養(yǎng)的有效性,本文結合了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開發(fā)內化教學模式的要求以及學生就業(yè)趨勢的要求,通過為期兩年的符號代碼的運用與口譯創(chuàng)新性教學實踐,構建了一套創(chuàng)新性口譯實踐體系。該體系包括信息設備實踐體系構建、三習題庫構建、測試系統(tǒng)構建、評估和反饋系統(tǒng)構建四大部分。實踐證明,該新型實踐體系有益于提高學生口譯能力。當然,該體系主要以三本學生為研究對象,其適用性還有待同行進一步實踐檢驗。
(責任編校:余中華)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Pratcie System for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Symbol Codes
TIAN Xianzhi,HU Li,YI Min,ZHANG Dandan,DUAN Zhongyan,FU Shiwei
(School of Law and Foreign Languages,Wuchang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223,China)
Abstract:From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and Internalization Teaching Model” and the requirement of students employment trends,the authors has constructed a set of innovative practice system for interpretation after two years of practices on code application . The system mainly includes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equipment,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system,construction of “3-exercise” mode, construction of testing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It prov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ll the practice systems will improve interpretation abilities of learners with its further improvements.
Key Words:symbol code; interpreting practices; innovation
作者簡介:田仙枝(1976— ),女,湖北麻城人,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國文學與應用語言學。胡麗(1982— ),女,湖北武漢人,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與教學。易敏(1979— ),女,湖北武漢人,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用學。張丹丹(1982— ),女,湖北武漢人,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用學。段中燕(1980— ),女,湖北武漢人,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與教學。付詩惟(1990— ),女,湖北武漢人,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譯與教學。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符號代碼運用的創(chuàng)新性英語口譯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14B305。
收稿日期:2015-03-11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5)03-01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