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 采訪/李娜、Kathy Jia、王威 文/王曉瑜
孩子:挑戰(zhàn)
編輯/張艷紅 采訪/李娜、Kathy Jia、王威 文/王曉瑜
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時,給予愛,給予尊重,以及陪伴中的彼此成長!《孩子:挑戰(zhàn)》一書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發(fā)?
“在尊重孩子、給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時,讓孩子尊重規(guī)則、承擔責任、贏得合作,這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礎課題,也是現(xiàn)代父母要面對的永恒挑戰(zhàn)?!边@是《孩子:挑戰(zhàn)》一書的核心理念。這部家庭教育代表作到底有著怎樣的吸引力?我們邀請了閱讀推廣人李娜老師、導讀師Kathy Jia老師以及抓馬寶貝創(chuàng)始人王威老師,與家長們一起分享。
李娜
Kathy Jia
分別為“三課”發(fā)起人和導讀師。三課(sanclass)是自助助人的媽媽成長部落,成立于2014年,以經典親子教育書籍為基礎,開展每周一次的線上交流,讀書會舉辦過50班(截至2015年11月)。致力于打造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知實型家長(有知識、有行動力)的學習互助平臺。
李娜:當時選書我們有一系列親子育兒方面的書籍,那為什么最終選了這本呢?是因為: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工具是什么。很多人都已經看過《正面管教》了,可能覺著還是缺點什么,想去看看,這個大師發(fā)明《正面管教》這個事兒,她當時是怎么想的?當年是怎么樣的?有什么樣的理論基礎?基于我們想更深層次地去探究教育方式,然后也是希望讀到一本更有條理性的書,所以選擇了《孩子:挑戰(zhàn)》,而沒有去再讀一遍《正面管教》。然后很坦誠地說:是因為《正面管教》之前也讀過,這也的確是另外一個原因。這本書也的確像一位爸爸所說:“它的特點是有好多例子。如果不明白,那你就看例子,可能也就明白了?!被谶@幾個原因吧,就選擇了這本書。
李娜: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悟是“尊重”。你看里面好多章節(jié),提到“和善而堅定”,還有怎么去跟孩子贏得合作,避免權利之爭……這么多章講述,我自己的感覺就是“尊重”。真的能尊重孩子了,你才可能對孩子很和善,否則你就把他當一個很小的孩子去處理,會一上來就“你怎么這樣啊,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啦”。你想想,如果我們對同齡人就不是這樣——即使對方做了一件讓你很生氣的事情,因為你有最起碼的尊重在。因為你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所以他一哭一鬧,“哎呀,算了,我就忍讓一次吧”,因為你覺得孩子不需要什么原則。所以,我最重要的感覺就是“尊重”,你要真的讀完這本書,多讀幾遍,說自己真的能做到“尊重”,這也就是一個很大的收獲。
Kathy Jia:其實,我覺得很多父母的養(yǎng)育,容易停留在表面,就像今天一位爸爸分享的,最后他花很多精力去處理這個行為本身。這本書因為作者的背景是兒童心理學家,所以更多地是告訴父母要通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要知道孩子這樣做背后的原因。其實是回到了最根本的,就是人性的需求。哪怕只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也是有需要的。我特別喜歡這本《孩子:挑戰(zhàn)》,它不只是停留在技能層面,孩子應該怎樣做?背后的信念,背后孩子為什么這樣做,包括李娜老師說的“尊重”,當你把他作為一個個體,他有他的需要,你要去尊重他那份需要,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行為上。
王威
抓馬寶貝CEO,畢業(yè)于北京交通大學MBA學院,而后在英國考文垂大學獲得了管理學碩士學位。在2007年,有了自己的女兒后,她意識到中國現(xiàn)有的教育體系并不能充分發(fā)掘孩子的潛能。基于此,她決定從英國引進教育戲劇的理念,并于2009年成立了抓馬寶貝(Drama Rainbow)。
王威:我們這群父母是在權威社會長大的,唯一可以慰藉的,就是兄弟姐妹多一些。我們沒有受過現(xiàn)代的家庭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已經不接受我們小時候的那種教育,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挑戰(zhàn)”還是很大的,我們的經驗沒有辦法再用到下一代中。然后,我們怎么去學習理解?讓自己有更好的修養(yǎng)去應對。
其實,這本書不是特別好讀,我當時跟李娜老師溝通的時候,就覺著這本書不算是親子類、教育類書籍中好讀的書,但是我們覺得這書寫得特別好,想看能不能在需要引導時找到一種方法,可以帶著家長去理解這件事情。因為家長如果理解了他們好多權威的做法已經沒有辦法直接移植到現(xiàn)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這種理解就很可能幫助到他。所以,這是我們當時選這本書的原因,在這種困惑和擠壓中的家長還是挺需要幫助的。書中運用了大量的案例,這些案例中你是可以看見自己孩子的影子的,實際上是由于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局限,不太能理解對方的行為,還是挺有力量的。
王威:這本書講到了“邊界感”和“尊重”,中國人的信仰是家族,在家族當中這種界限感有的時候會慢慢削弱下來,就會相互覆蓋,但這種相互覆蓋會帶來一些一直困擾每一個人的問題,然后一直延伸到再去發(fā)展新的分歧的過程中。由于這種界限感不太分明,也不會去做一些事情,如果能更好地理解界限感的話,實際上對于整個家庭的健康關系也是一種幫助?;蛘呤窃偻獍l(fā)展,并不是說你不去幫助孩子,而是說你要分清楚,哪些事情是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能夠自己幫助自己,并不需要你過多干預的;哪些東西是在他年幼的時候,需要你的支持和幫助他才能夠完成的。所以,如果時時刻刻都去做好父母,有能力就去幫他,那他將來也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并不是說,做了好父母,孩子就能成長得很好,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我覺得對孩子的教育,并不是需要你給他們更多地做什么,這種需求反而比我們那時候減少了。因為我們那時候是權威社會,父母替你負責任,但現(xiàn)在的孩子有要求,他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在這種互動關系中反而比你為他們做了什么更重要,哪怕你只是理解了沒有做什么,可能比你完全誤解他,甚至替他做了很多,他的感受還要強。
這本書最后介紹了家庭會議,大家在一件事情爭論不休的時候,或者是孩子拒絕去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但是他已經長大了的時候,可以定時辦家庭的體育活動來增加在一起的時間,這時候你不會在社會的擠壓中,而是全心全意地陪伴他,有這么一個時間大家可以相互聊一聊自己的事情,去享受這沒有壓力的時間,同時對整個家庭關系來說也可以彌補你不能做到的。而有一個很好的溝通,讓孩子知道父母在不承擔壓力的情況下也可以很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