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華
永遠都不能有嫉妒心理
☉羅建華
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認為,凡事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它告訴我們,萬事萬物有高就有低,有優(yōu)就有劣,有長就有短,有強就有弱,有好就有差,有大就有小,有寬就有窄。同樣,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能力素質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能一線平齊。因此,無論是他人能力素質超越我們,還是落后我們,都要視之為一種正常存在的合理現象,既不能因他人領先自己而嫉妒他人,也不能因他人不如自己而輕視他人。理智而正確的態(tài)度,就是始終帶著謙遜的心態(tài),學他人的一切之長,補自己的一切之短,以達到不斷提高完善自己的目的。
實踐中,部分同志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更多時候更多情況下只愿看到自己領先他人,不愿看到他人超越自己,一旦看到他人強于自己,就會不服氣,心里極不舒服、極不自在。在這種情形下,不愿正視和接受他人領先自己這一事實,不僅缺乏向他人虛心學習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對他人的優(yōu)勢視而不見,而且為了平衡和寬慰自己的虛榮心,往往對他人吹毛求疵、百般挑剔,總是找他人缺點不足。其結果,不僅使自己形成了嚴重的嫉賢妒能的畸形扭曲心理,而且也喪失了自我成長進步的空間和機會,使自己與他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正所謂,十個指頭有長短,人的素質有高低。每個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與人之間能力素質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承不承認、正視不正視、接受不接受,它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面對他人的領先和超越,是承認接受、虛心學習,還是不以為然、吹毛求疵,不僅反映出一個人的胸襟氣度,而且也決定著一個人的成長進步。一個人只有承認并正視自身與他人的差距,才能有向他人虛心學習的意識,也才能不斷成長進步。反之,一個人如果自以為是,對他人不屑一顧,也就會固步自封,難有向他人學習提高的意識,那么成長進步的空間和機會也就喪失了。
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都有不甘落后的積極上進心理。但這種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積極上進心理,并不是指目空一切、藐視一切。它不是盲目的、偏執(zhí)的,不是明知自身與他人存在差距,而不愿承認和接受的固執(zhí)與虛榮。而是理性的、謙虛的,是在正視與他人差距基礎上的奮力趕超,是放下傲慢心態(tài)后的虛心學習。可以這樣說,明知不如他人,卻仍然不愿正視和接受這個客觀事實,不僅不是爭先創(chuàng)優(yōu),相反卻是固步自封、愚昧無知,只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不僅永遠都無法實現超越和領先他人的目的,而且只會使自己與他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從一定意義上講,不愿承認和正視同他人的差距,反而去抹煞和詆毀他人,本身就是一種嫉妒心理的表現。這種心理,使自己心中裝著的不是他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考慮的不是如何學習他人,相反對他人充滿的卻是排斥和敵意。在這種情形下,既不利于自身的成長進步,也不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
謙虛是心胸寬闊者的美德,能使人不斷成長進步;嫉妒是心胸狹隘者的毒藥,會使人不斷下墜退步。面對他人的領先,我們需要的是永不服輸、奮力趕超的決心和斗志,而不是極不服氣、不以為然的傲慢與不屑。作為機關干部,必須牢固確立“謙虛使人進步,嫉妒讓人落后”的思想觀念,辯證認識“先進才光彩,落后就可恥”的榮辱觀念,始終正視“人人不一樣,個個有差距”的客觀現實,理性看待自身與他人差距的合理性。始終以領先者為榜樣,以自身差距為壓力,大膽拋開一切面子思想和虛榮心理,勇于承認自身與他人的差距,自覺端正“能者為師、強者為友”的思想認識,誠心向身邊一切的戰(zhàn)友同事學習。唯此,就能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身不斷成長進步。也唯有如此,才能與人為善、同人為友,使人際關系和諧融洽。也許我們一直努力趕超,最終也不一定能超越他人,但只要有一股拼搏不息、奮進不止的永不服輸勁頭,不僅自身問心無愧,而且也能贏來他人尊重。
【作者系73087部隊保障部直政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