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軍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日益引起教師的重視。新課改對廣大歷史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戰(zhàn),該研究者在總結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基礎上,吸取經驗教訓,采取多種策略來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不斷適應課改需求。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壓力和困惑 教師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c)-0148-02
2015年的高考帷幕已經悄然拉開,對于這些戰(zhàn)斗在一線的高三教師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新的征程,所以我們對高考的關注也將越來越多,對新課改的反思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
2009年河北省融入了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教學的有效性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同時這也是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對廣大歷史教師而言,新課程改革充滿了挑戰(zhàn),尤其是高三歷史教師,他們如何在時間短、任務重的情況下,實現(xiàn)高效的歷史教學,是擺在每位高中歷史教師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與舊教材比較,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刪掉了歷史舊版本教材中“繁、難、偏、舊”的內容,給歷史教學增加了很多新內容,甚至包括一部分比較前沿的歷史研究成果,使得當前的高中歷史課堂逐漸“活”了起來,充分顯示了新課程改革的無限活力。然而,涉及到具體的教學時,很多歷史教師產生了這樣的困惑:該如何解決歷史教材單元教學內容多、教學任務重,而課時少、難以在規(guī)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的難題,初高中歷史教學又該如何銜接?于是,不少高中歷史教師發(fā)出感嘆:高中歷史課改,想說愛你不容易!
面對新課程,筆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惑,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困惑一:教材體系和內容的缺陷。新課標教材淡化通史觀念,弱化了歷史階段特征。學生對歷史的掌握都是支離破碎的,但高考強調對歷史整體及發(fā)展過程的把握,必做題涉及選修教材甚至初中教材內容也很正常。不少試題看似孤立地考查某個考點,實則考查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如果考生無法正確把握歷史進程和重大事件的階段特征,就無法對試題做出正確解答。教學能否注意彌補教材缺陷,已成為關系考生得失分的一個重要因素。
困惑二:學生從思想上不夠重視。由于我們地區(qū)中考歷史是開卷考試,學生在心理上處于放松狀態(tài),比較忽視,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很多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勢,把歷史學習看作副科,認為考前突擊一下就行了,很少有學生認真學習歷史??傊?,學生學習歷史課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困惑三:歷史專業(yè)知識基礎薄弱。學生的歷史基礎相對較弱,追溯到初中時代,只是簡單的背誦歷史,而不是真正地理解歷史。例如,什么是聯(lián)邦制、邦聯(lián)制、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等學生都不理解,如果不講的話學生不理解無法做題,如果講的話又會對新課程教學形成沖擊,教學目標很難實現(xiàn)。
困惑四:高考命題“源于教學大綱,又不拘泥于教學大綱”,其難度系數(shù)超過了大綱和教材的劃定范圍,2013年高考第35題地圖題就是課本之外的知識,致使許多學生失分,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所以學生怎樣尋求突破,在重基礎的高考大綱下適應新課程改革,以在高考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迫切問題。
新課程標準下采取一標多本的形式,在市面上流行的教材有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等,所以課本就是我們的參考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參考一下其他課本,注意其中歷史前沿性結論等。所以新課改體制下的歷史教學必須要一改以前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交流。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要努力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不斷發(fā)展,總結經驗教訓,采取多種策略使自己不斷提高。
(1)注重歷史線索的整體把握。歷史具有連貫性,其知識體系結構相對完整、系統(tǒng),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初中時期的歷史學習,主要是采取通史線索安排,教學時主要以時間為主,例如中國古代史按照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思想文化等。高中時期的新課改學習,以模塊為基本單位。在專題教學體系下,相對初中,知識容量寬泛,知識點條目眾多,而學生很難全面掌握。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老師在教課時,要注意歷史脈絡的發(fā)展,找出其深層含義和聯(lián)系,明晰每節(jié)課、每個專題、每個模塊的具體線索,做到心中有史。也就是說,我們的歷史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統(tǒng)籌聯(lián)系,注重政治文明、物質文明、思想文明及選修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
(2)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本身離我們太遙遠,并且枯燥無味,我們在教學中盡量提高歷史課的趣味性、生動性、故事性,讓學生融入其中,切身體會歷史。因此,教授歷史知識的時候,教師要將知識性、趣味性緊密結合,讓學生產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可以在學習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時,對于責任內閣制如何確立及運轉時,讓學生分角色來表演議會、國王、內閣、首相等,這樣既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又能讓他們很好地去了解歷史,還原歷史。
(3)互換角色。新課程改革下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高中生因為年齡的原因,喜歡模仿和表演,我們尊重學生的這種愛好和選擇。教師可以走下講臺,學生可以走上講臺。我們在講到有些容易理解的章節(jié)時,可以和學生互換角色,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在講到中國古代商業(yè)經濟時,提前一天布置任務,由學生來進行講解,問題由他們自己提出,自己解決。使其真正融入到教師的角色中。通過活動,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在愉悅氛圍課堂中,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4)復現(xiàn)歷史情景的教學模式。著名的心理學家赫瑞特拉曾研究證實:人類感知的信息83%來自于感覺器官,有11%來自于聽覺器官,二者共占94%。這一現(xiàn)象說明,視覺和聽覺是我們得到信息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影像的再現(xiàn),用試聽方式還原歷史,將與教學相關的信息傳遞給學生,讓歷史“活化”,更為真切,如身臨其境般,同歷史人物一起共同經歷事件發(fā)展,真正地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熱愛和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生動的視聽情景之中,領悟道理,實現(xiàn)由感性認知到理性分析的學習過程。具體而言,可以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來達到這一目的,如可以利用音像器材、多媒體電腦、多功能教室、實物投影儀等設備設施來還原或營造歷史情景,學生借此走近歷史、感受歷史。在講授高中新課標《歷史》必修2中的“明清的徽商與晉商”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展示徽園的圖像,帶領學生走進徽州,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的徽州情結,“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復現(xiàn)歷史情景的教學模式,將我們帶到徽州的山水之間,而真正令我們贊嘆的還有那傳奇的徽商。endprint
(5)歷史探究活動課。歷史探究活動課是新教材中新添加的科目,它著重于歷史學習向課堂外延展的發(fā)展趨勢,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等顯著特點,是實現(xiàn)學生由“個體的人”向“社會的人”轉變的有力引導。為了融合這一新變化,學校設立了校級探究活動課,以“三個一”小組為概念,即一課、一沙龍、一興趣,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拓展訓練。如歷史人物點評課,學校會定期請歷史專家或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到學校進行學術沙龍活動,學生通過成立感興趣的歷史小組,如手抄報創(chuàng)作組、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組、歷史漫畫創(chuàng)作組,得到了充分鍛煉,在動手和參與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
(6)努力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及教師素養(yǎng)。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教師資源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認為歷史教師作為一種人力資源,其能力狀況對歷史課程的教授與改革具有重要意義,課程資源能否完全開發(fā)、開發(fā)的程度如何,均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因而,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現(xiàn)代化設備不斷涌現(xiàn),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越發(fā)多元化,教師不再具有決定作用,在某些知識方面,學生的知識水平甚至比教師要高很多,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種情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尤為常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應該擴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識,不斷給自己充電,提高業(yè)務水平。
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我們不僅僅在要課堂傳授歷史知識,還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以史為鑒,將歷史課堂與當今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揭示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做到古為今用。讓學生明白歷史學習的真正目的是怎樣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師,其應該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博覽古今、精通內外,不斷吸取當今史學研究成果來充實自己。歷史是貫通古今、旁征博引的一門學科,時空跨度比較大,內涵十分豐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在這種復雜的大環(huán)境下,歷史教師必須具有貫通古今的知識結構,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技術,更要迅速學習掌握新的教學管理手段和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手段。
(7)教師對教材內容應大膽取舍。新課改實行一標多本形式,我們河北省用的為人民版教材,許多內容只是該版本所具有,其他版本不涉獵,所以“該不該講?講到什么程度?”這是在教學實踐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其中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這個內容該不該講,二是如果要講,講多少,講到什么程度。例如人民版必修二專題五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中第一節(jié)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分散的文明和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兩框題其他版本不涉及,所以我們可以忽略不計。這樣就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也可以有充裕的時間來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有些內容人民版教材只是一帶而過但高考又是重點,所以還應該補充相應的知識,例如洋務運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等在2013年高考選修中均有涉略。
新課程以培養(yǎng)滿足時代需求的學生為目標,他們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步伐,對于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斷繼承和發(fā)揚,尊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精神,在國家法律范疇、公民道德意識指引下實現(xiàn)人生價值,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努力擔負社會責任。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高中歷史教師必須突破自己,以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來滿足新課標要求;同時,也只有堅持新課程的發(fā)展理念,歷史教師才能夠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取得勝利,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從而教育更多的學生。
作為一名高三歷史教師,面對新課程改革,筆者真切地體會到“在艱難中求索,在兩難中抉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有本著求真務實的工作態(tài)度,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實際進行教學設計,才能在新課改中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不斷適應課改需求,才能在2015高考的這場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周小山.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