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得成
摘 要:張承志創(chuàng)作轉(zhuǎn)型期的代表作《黃泥小屋》與魯迅《過客》有多方面的相似之處,兩文中主人公對于苦難現(xiàn)實都有清醒的認識,并堅決地從這種現(xiàn)實出發(fā),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另一種美好生活,在此過程中兩者都表現(xiàn)出了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斗志。兩位作者在表現(xiàn)這種追尋主題時,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對行走本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從純粹的一種行為上升為對于精神境界的執(zhí)著追求,并且充滿了浪漫氣質(zhì)。
關(guān)鍵詞:行走;追尋;象征;理想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張承志被認為是與魯迅最為接近的一位。這種接近一方面體現(xiàn)在兩人的氣質(zhì)上,兩位作家都表現(xiàn)出一種毫不妥協(xié)的戰(zhàn)斗姿態(tài),敢于與整個時代與主流文化徹底決裂,同樣的深刻,也同樣的激烈。魯迅對于怨敵的態(tài)度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不寬恕”;[1]張承志也扯起他的絢麗的文學大旗,倡導“抗戰(zhàn)文學”,對抗媚俗的時代對于文學的侵蝕,蔑視著文人的墮落。[2]與激烈的批判相應的是兩位作家對于底層人民的溫情,魯迅在《自嘲》中表示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3]張承志也表達了幾乎同樣的思想:“中國的大地人民使我謙和,中國的知識階層使我狂妄”。[4]同時,他們文學形式的變化軌跡也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相似性,兩人都由早期的虛構(gòu)性作品轉(zhuǎn)向散文雜文等直抒胸臆的文學形式,張承志稱其為“藝術(shù)的自然化與樸素化”。在張承志的《黃泥小屋》與魯迅的《過客》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二者相似之處,通過兩文的比較閱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兩位作家深刻的思想與獨特的藝術(shù)表達。
不同的故事 相似的追尋
張承志的《黃泥小屋》講述了一個回民青年尋找理想家園的故事:三年前蘇尕三因忍受不了官家凌辱而用鐮刀割了那官家的脖頸。在他逃離家鄉(xiāng)時,最后一眼看到了那間黃泥小屋在身后化成了兩股濃濃的黑煙,與黃泥小屋同時失去的還有他母親和妹妹。在此后的三年里,他四處奔波,只為尋找一座遮風擋雨的黃泥小屋,但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總是打破他微渺的夢想,所以在文章最后,他還是重新走向了荒山。并且堅信“那大山的彼岸一定會有純凈的歇息處,他倆一定能在那里搭起自己的那座黃泥小屋”,所以他感到了“這片黃山的親切”。[5]
可以看出,故事從一開始直到結(jié)尾,蘇尕三就是在尋找一個他心中的黃泥小屋。小說的結(jié)尾并非故事的結(jié)局,而是另一個關(guān)于尋找的開始,只要那些“活著一世專是糟辱人心的”官家東家之流繼續(xù)存在,這樣的尋找就會一直延續(xù)下去。
綜觀張承志的創(chuàng)作歷程,“追尋”是他作品中一以貫之的一個主題,從《黑駿馬》中白音寶力格對索米婭的尋找,到《北方的河》中主人公對于北方大河的探尋,再到《金牧場》中蒙古額吉遷徙一生只為尋找回憶中的“金牧場”。同樣,在《黃泥小屋》中,蘇尕三也是為了追尋那在他的眼前時時浮現(xiàn)的被煙熏黑的黃泥小屋而不停地奔波在石渣子黃土路上。
在魯迅的《過客》中,作者也塑造了一個追尋中的過客形象,他困窘的外表與內(nèi)心的堅強形成鮮明對照。即使腳已經(jīng)走破了,有許多傷,流了許多血,即使老翁好意的挽留,小孩兒善意的送上裹腳布,但他還是堅定地、義無返顧地往前走去。
如果我們參照張承志和魯迅兩人走過的人生軌跡的話,可以看出他們在作品中所塑造的那兩個形象身上,或多或少有著他們自己的影子。
張承志從早年的紅衛(wèi)兵到插隊內(nèi)蒙草原,考古時期走遍新疆南北,深入天山腹地,后走入回民的黃土高原,近年來更是遠赴西班牙,經(jīng)考察寫出了《鮮花的廢墟》一書,所有他的這些經(jīng)歷都在展現(xiàn)給我們一個不安分的靈魂。他在《金牧場》中說:“我獨來獨往的歡樂地走在我的流浪路上。我在茫茫人世中不異與別人,但我知道我的血在驅(qū)使著我流浪。我看見了唯我才能看見的美好,于是我追逐著一次又一次的啟程了?!盵6]
魯迅的人生軌跡顯示的更是追尋的一生,探索的一生,也是不屈的奮斗的一生。他在《寫在<墳>后面》中說:“我只很確切的知道一個終點,就是:墳?!瓎栴}是從此到那的道路。那當然不止一條,我可正不知哪一條好,雖然至今有時也還在尋求?!盵7]他的這種尋求早在17歲時就開始了,當年他就告別親人,離開故鄉(xiāng),“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8]前往南京求學。此后去日本學醫(yī),以及棄醫(yī)從文,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尋求人生的意義。
浪漫的行走 路上的魅力
兩篇文章中的“走”這個行為都不只是一種純粹的動作,張承志和魯迅都對這個動作賦予了一種象征意義。
張承志在小說結(jié)尾對“走”賦予了特別的意味,賦予了一種浪漫的氣質(zhì),“蘇尕三緊束著腰帶,單手提著镢頭,在清冷的殘夜中大步走著。女子撩撩夜風擾亂的頭發(fā),提著籃框緊跟著他”,“蘇尕三緊緊攥住了那女子的手,女子也用溫熱的手掌使勁握住他”。[9]這種前途未知而絕不回頭或者說是明知前方兇多吉少的出走帶有一種悲壯的意味,就像荊軻的刺秦王之行,一種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是呵,走吧,哪怕走下去再苦再難,哪怕真是從此走進火獄,反正是絕不回頭了。反正是決不能回頭了。走吧,哪怕是走上這一輩子,哪怕走到這片茫茫大山的盡頭”。[10]
過客也跟蘇尕三一樣,對于要走到哪里去沒有明確的目標,只知道“從我還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么走,要走到一個地方去,這地方就在前面”。[11]但是他堅持走下去的信念從未改變,雖然經(jīng)受了很大的磨難,腳破了,流了很多的血,偶爾會有徘徊、沉思,但最終都會昂起頭,奮然向前走去。因為前面有聲音在召喚著他,使他息不下,這呼喚的聲音來自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雖然這美好的世界他還沒有體驗過。就像作者在《故鄉(xiāng)》中所說的那是一種為我們還沒生活過的新的生活。
兩篇文章都設置了兩類人物的對比,一類安于現(xiàn)狀,滿足于當下的生存環(huán)境;另一類有著更高更遠的目標,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黃泥小屋》中,前者如老阿訇、韓二個,后者如蘇尕三;在《過客》中,前者如老翁,后者如過客。
老阿訇經(jīng)歷過了人間的種種慘痛,見過的血流過的血數(shù)不清,大半輩子人生在監(jiān)牢里度過,住過墳墓,他對現(xiàn)世已經(jīng)絕望,所以勸說蘇尕三放棄尋找,安于現(xiàn)狀。韓二個則幾乎對生活的苦難麻木了,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在他的眼里只有滿坡的洋芋,刨完這一塊地他就換一塊地,再毒的日頭也奈何不了他,只要有滿眼的洋芋,他就心滿意足,不會再去有別的指望,所以丁拐子罵他“摟住洋芋活像摟著媳婦”。
老翁從過客同樣的路上走來,也曾與黑暗社會拼搏過,追求過光明和理想,也曾聽到過前面的聲音,但后來失掉了希望和理想,喪失了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意志消沉,永遠的休息下來了。
絕望的反抗 不屈的斗志
通過與這兩類人物的對比,蘇尕三和過客的形象更顯得突出。他們身上展現(xiàn)出了對現(xiàn)實苦難的清醒認識,這種對苦難的清醒認識正是促使他們無法停下腳步,頑強不屈地去追求的動力所在。一個社會也只有清醒的認識到它的弊端,才有改良的可能,進步的空間。雖然蘇尕三和過客對自己未來目標的認識不同,蘇尕三目標堅定地要追尋夢中的黃泥小屋,而過客只知道內(nèi)心有個聲音在召喚著他向前走去,至于前面是個什么去出,并不知道,而且料不定自己能否走完,但他還是要堅定地走下去,閃現(xiàn)出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在他身上也體現(xiàn)出了魯迅“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
蘇尕三與過客所處的環(huán)境也極為相似,前者所處的月亮山是“焦干焦干的”荒山,四周是“滾燙的干黃土”。后者經(jīng)過之地為不知名的“或一處”,“天天看見天,看見土,看見風”;二者所經(jīng)歷的生活或所在的處境也是一樣的不能容人。蘇尕三三年來“避著躲著,走了三年石渣子黃泥土的山路,串遍了幾州幾府的偏荒去處。走得又累又乏,一心盼著尋上塊地方讓這顆心歇息一陣”[12],但這個地方一直沒有找到。過客不知從哪里來,從還能記得的時候起,就這樣走著。只記得來時的地方“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qū)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眶外的眼淚”,所以“我憎惡他們,我不回轉(zhuǎn)去”[13]。
促使蘇尕三出走的勇氣主要來自于黃泥小屋的吸引,同時也是由于東家的力量過于強大,辱人的手段過于殘毒,從某方面來說,這二者是統(tǒng)一的。蘇尕三在心底里已經(jīng)將逼迫賊娃子致死的東家和三年前侮辱他的官家形象重疊在一起,他們都是些專糟辱人心的殘毒的人。而總是夜夜怕東家糟蹋的那個和奶奶相依為命的女子,也成了和他一樣遭侮辱的群體,正因為這種同病相憐,最終他才能帶著那個女子遠走他鄉(xiāng),離開這個人無法忍受的地方,即使她是個漢民,即使老阿訇堅決反對也罷。
小說中的這個東家形象猶如魯迅《這樣的戰(zhàn)士》中的無物之物,戰(zhàn)士的投槍看似“正中了他們的心窩”,“一切頹然倒地”,但“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jīng)脫走,得了勝利”[14],最終他只能在“無物之陣中衰老,壽終”。蘇尕三用镢頭劈裂門板時,只看到“正房里黑洞洞的,沒有聲響”“黑夜中,整個莊院都是一片死寂。不像有一個活物,簡直像個墳圈子般一派陰森的死寂”[15],這樣狡猾陰險的對手是無法戰(zhàn)勝的,所以他只能選擇離開這骯臟的殘人之地??梢钥闯?,不管是張承志筆下的東家,還是魯迅筆下的無物之陣,都是一種象征,象征著黑暗社會中黑暗勢力的強大。
“‘黃泥小屋作為一種象征已在當今文學評論中具有它獨特的魔力,成為貧瘠狀態(tài)下一種精神向往的代名詞”[16]。它的的象征意義在整個人類的普遍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美好的精神追求,正如張承志自己所說那里“永遠有對于人心、人道和對于人本身的尊重”。而對于具體生活在中國這個漢文化大環(huán)境下的少數(shù)民族弱勢群體來說,它首先應該是一個可以保護自己的信仰,堅守自己的心靈不受侵犯的地方。所以我們從文本中看到,無論是蘇尕三第一次從家鄉(xiāng)逃離,還是第二次帶著那個漢族女子開始新的旅途,都與信仰的被玷污,心靈的被侵犯有直接的關(guān)系。而這種沖突,不管是內(nèi)心的焦慮還是實際的歧視在當下生活在主流文化群體中的弱勢群體生活中是一直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黃泥小屋》不會陳舊,也不會過時,因為它所揭示的的問題一直存在。
參考文獻:
[1] 魯迅.《死》,《中流》,1936(2).
[2] 張承志.《無援的思想》,《清潔的精神》,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3] 魯迅.《自嘲》,《魯迅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4] 張承志.《藝術(shù)即規(guī)避》,《荒蕪英雄路》,中信出版社,2001.
[5][9][10][12][13][15] 張承志.《黃泥小屋》,《張承志回族題材小說選》,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11] 魯迅.《過客》,《魯迅散文雜文鑒賞》,長江出版社,2008.
[6] 張承志.《金牧場》,作家出版社,2006.
[7] 魯迅.《寫在<墳>后面》,《魯迅文集·雜文卷》,九州出版社,2006.
[8] 魯迅.《吶喊·自序》,北京新潮出版社,1923.
[14] 魯迅.《這樣的戰(zhàn)士》,《魯迅文集·散文卷》,九州出版社,2006.
[16] 鄧玉環(huán).《當代文學中關(guān)于“居住”的精神性話語分析》,《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