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明+李艷
進入新世紀已經有十余年的時間。語文教學卻似乎遇上了重重壁壘。試看如下幾種現(xiàn)象。
現(xiàn)象一:一套教案打天下。只要上過一次了,就能夠一勞永逸。幾年以后重上,換了對象重上,總是一模一樣。任他風雨變幻,我自巋然不動,好不便捷瀟灑。
現(xiàn)象二:沒有教參就上不了課。課文拿到,翻開教參,總結要點,照本宣科。好不輕松愉快。
現(xiàn)象三:集體備課,形成教案,寫出程式,嚴格執(zhí)行。聽聽同一備課組的不同老師上同一篇課文,居然如出一人。好不整齊劃一。
現(xiàn)象四:脫離文本的多媒體課件,放完讀完,東拉西扯,稱做拓展知識。學生一個接一個漫無邊際地發(fā)言,叫做以學生為主體。好不熱鬧新奇。
現(xiàn)象五:全力應試,發(fā)試卷,對答案,研究解題技巧,爭創(chuàng)分數(shù)新高。好不認真負責。
語文遇上了什么壁壘?走入了怎樣的困境?
壁壘一:沒有創(chuàng)造熱情,簡單重復自己或他人——教師勞動的異化。
如果可以一套教案上到底,那么教學工作就是一種簡單重復。過著日復一日相同日子的人,能夠成長嗎?教師如果成了熟練工,那么自然就只能制造機器,不可能培育出活生生的有個性有思想的人。
對于教案永遠不變的教師,和照本宣科讀教參的教師,他們的教學不是沒有缺陷,而是不去尋找缺陷,不是發(fā)現(xiàn)不了缺陷,而是不去解決問題,不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而是根本不想解決問題。從這種懶惰中,可以看到語文教學熱情的缺失。普通教師和優(yōu)秀教師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在學識上?在教學方法上?也許兩方面都有,但是無論哪方面的差距,往往都能找到一個根源,那就是對于語文教學的激情和投入度的差距。
為什么不肯思考,不肯改進自己的課堂?因為沒有語文教學的熱情。為什么沒有語文教學的熱情?因為教學只是謀生的工具。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同于將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撲在工作上的傳統(tǒng)做法,當前的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個體的生活空間。人們開始看重休閑娛樂,開始將工作的時間和屬于自己個人的時間分開。這當然是社會的一種進步,這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但是工作和休閑不應該割裂開來,休閑是為了更好地工作。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師也不同于其他工作。語文從某種意義上講,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而語文教師承擔著傳承人文的重任,更應對自己有不同于其他職業(yè)的要求。語文教學本應該是語文教師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方式,是獲得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而不應該僅僅是謀生的方式。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勞動的異化說:“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此,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詈螅瑢と藖碚f,勞動的外在性質,就表現(xiàn)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別人?!?/p>
對號入座,新時代背景下的語文,從教師勞動的角度講,有異化的傾向。語文失落了部分從教者的熱情和責任心。語文碰上了包圍自己的牢固的壁壘。
壁壘二:技術至上主義,重視教學之“術”,輕視教學之“道”——教學過程的異化。
現(xiàn)象三和現(xiàn)象四表面看來有所不同,實際上指導思想?yún)s是一致的,那就是技術至上主義。集體備課可以互相啟發(fā),當然很好,但是由此否定了作為個體的教師的教學個性,那就得不償失。把教案當成程式執(zhí)行,那么老師就成了機器,成了流水線上的工人。如果不是從技術主義出發(fā),怎么會認為教學過程可以程式化?其實對語文教學來說,重要的不是外在的技巧,重要的是內在的東西。討論的方式就一定行?筆者見過有的討論課,看上去很熱鬧,其實學生所說空話居多,每人發(fā)發(fā)言,時間很快過去,老師被動應對,一直在肯定學生,結果學生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思想認識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這不叫以學生為主體。滿堂灌就一定不好嗎?如果灌得學生如癡如醉,灌得學生愛上了語文,灌得學生課下拼命閱讀,那又如何評說?技術當然重要。但是教師不但要“進乎技”,更要“入乎道”,追求的重心放在技術上,極易產生弊病。
新時代背景下的語文,從教學課堂的角度講,有異化的傾向。語文失落了教學的根本,舍本逐末,碰上了從教者親手筑起的另一個牢固的壁壘。
壁壘三:“育分”而不“育人”,提升解題技巧,不提升語文素養(yǎng)——學習行為的異化。
于漪老師一直批評“不聞書聲瑯瑯,只見試卷紛揚”的現(xiàn)象。然而,過了這么多年,語文教學課堂的陣地,很大程度上仍舊被應試教育占領。
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是什么?難道就是為了在考試中得到個好的分數(shù)嗎?美國教育家杜威有個觀點:學習的目的在于成長。而成長應該是快樂的。換言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習主體獲得人文的素養(yǎng),促成人格的成長,也促成語文能力的成長??荚嚤緛碇皇且环N檢驗手段,成長才是目的。但是現(xiàn)在本末倒置,手段變成了目的。學習由此也就異化了。異化的學習,無法帶來樂趣和成就感。所以學生厭惡學習,而又為了功利的目的不得不學習。所以他們衡量自己的投入和產出,認為時間花在語文上不值得。就算是時間花在語文上,也應該花在與分數(shù)直接相關的應試技巧上。不斷閱讀思考,提升自己真正的語文素養(yǎng),這本來是學生和老師最應該做的,而現(xiàn)在卻遭受冷遇,少人問津。
新時代背景下的語文,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講,有異化的傾向。語文失落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樂趣,碰上了包圍自己的最牢固的壁壘。
路在何方?語文教學能否破壁而出,找到出路?我們作為教育者,缺了很多東西,但是最根本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夠不斷突破自我,不被模式所困,能夠不落入技術主義,能夠“育人”而非“育分”?
實際上,上文所述的種種現(xiàn)象都可以歸結為基于實用主義的功利追求。這個時代是個功利的時代。相對于花大力氣閱讀文化典籍,閱讀教育教學著作,在教學中不斷改進自我的方式,直接搬別人的教案,或者不斷重復自我,當然更有效率。技術至上主義所以流行,也是因為技術往往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從根本上提升的成本則比較高。至于看重解題技巧,更是出于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心態(tài)。
功利主義是目光短淺的表現(xiàn)。其實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就要從根本上提升自我,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再輔以應試解題技巧的提升,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
如此看來,克服功利主義,要在目光長遠。一個教師,只有養(yǎng)就闊大的文化視野,才能堅持自己的追求,走自己的道路,在種種教法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當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致力于語文之“道”,真正教書育人,讓學生終生受益。
其實,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語文教師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其一,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是科技高度發(fā)達的時代。這使得資料的查找更加便利,討論交流更容易實現(xiàn)。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工具,如果在教學中善加利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電子圖書等,使教師的閱讀學習更加方便。
其二,當今時代的教育教學研究,比過去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教師更容易接觸到自己需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法。
其三,當今時代,教師普遍具有以前的教師較難具備的能力。例如,許多教師掌握了一種或幾種外語,同時有很多出國交流的機會,這將有利于站在新的角度思考國內語文教育教學。
除了以上幾條,不管何時何地的語文教師,都具有一個最大的優(yōu)勢,那就是語文是美的,是詩意的,是值得為之付出的,是可以作為生活方式的,是可以作為信仰的,基于這樣的理由,筆者相信,語文一定能突破壁壘,杏壇的春天總會到來!
(王希明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復旦附中 200000 李 艷 莒縣第二中學 27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