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關鍵詞】數學教學 生活情境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88-01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重要性。要讓他們認識到數學與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領略到數學的存在價值。那么,如何讓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一、從生活中感知數學的存在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模式比較簡單,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將生活中的常識與數學聯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熟知的事物,從中發(fā)現數學問題,拓展思維想象的空間,不斷總結積累與數學相關的經驗體會。例如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時,先不出示長度距離,而是以比身高、比長短來讓學生感知長度單位與測量的關系。由比較引出不同的測量長度工具,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測量單位。然后再出示實物如圖釘、發(fā)卡、鉛筆等,讓學生動手測量其長度,并逐漸過渡,測量距離更大的物體,如教室長寬等。通過不同長度的測量,讓同學們自主感知不同長度所應使用的長度單位,在不斷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就不會產生枯燥乏味之感。
二、在生活環(huán)境中展現數學知識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以生活中的場景為背景,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聯系的同時,很自然地將數學知識放在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中來展現。在教學“絕對值”時,筆者這樣引入新課:
(一)從我校走200米到車站記作:+200米,那么從車站走到我校要記作 米。(-200米)
(二)從我校乘出租車到車站5元,讓作:+5元,那么從車站乘出租車到我校需5元,要記作 。(學生討論)
第一題方向不同可用正、負號來區(qū)分,第二題能否用正、負號來區(qū)分呢?如果+5元表示乘客拿5元給司機,-5元就要表示司機拿5元給乘客,這顯然不符合生活實際。所以第二題的兩個“5”就是同學們要學習的新概念“絕對值”。這樣,就很自然地將生活中的“絕對值”與數學中的“絕對值”掛鉤起來。
數學是基礎學科,其學術知識多數已經固定,如果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僅僅按照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教學,就會缺少活力和吸引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盡量把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將學習材料生活化、多樣化,使之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這里說的教學中的生活環(huán)境,并不一定是純粹的生活場景,也包括在課堂中進行現場模擬的生活小情境。呈現的學習材料也可根據教材內容加以整合。在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下展現數學知識,解決了教材中有些素材與學生生活脫節(jié)的現象,讓教學素材更貼近學生的經驗基礎和知識基礎,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知識。
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小學生年齡小,判斷能力與應用能力不強,教師要千方百計為學生營造數學生活環(huán)境,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了體積單位、容積以及如何進行測量計算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測量家里櫥柜的長、寬、高,計算其所用的材料面積及所占的空間大小等,以此加深學生對體積和面積的理解,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據。這樣的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以獨有的思維視角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并運用于生活中。
教師要通過生活化教學來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理念,將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使數學真正為學生所理解運用。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通過生活化將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從課堂中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運用數學,這樣數學教學才會變得更有活力,才能引導更多的學生喜好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積極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