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彥麗(河北省平鄉(xiāng)縣第五中學 054500)
淺析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巧用語言藝術
豆彥麗(河北省平鄉(xiāng)縣第五中學054500)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高超的語言藝術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至關重要。它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同還可以化解課堂風波,展現(xiàn)教師的教學藝術。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不善于利用語言的藝術提高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使學生無法體會到語文的情感魅力,更談不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筆者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語言藝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方法研究
清朝人李漁曾經(jīng)說過:“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币虼?文章開頭必須追求一定的落筆藝術。語文教師在導入新課的時候也該如此'一定要起到引人入勝、先聲奪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學生渙散游離的注意力在最短時間內(nèi)集中到書本的內(nèi)容中去。
在分析詞的意音形義時'我以一則有趣的笑話作為開場白:《捐官答上司》。有一天上司要來巡察下情'便問一個捐官:“現(xiàn)在的百姓如何?”捐官趕緊低頭回答:“白杏只有兩棵'紅杏倒有不少。”上司又解釋說:“我問的是黎庶。”捐官趕緊回答說:“梨樹倒是很多'可結的果實卻不怎么大。”上司不耐煩地說:“我不是問你什么梨杏'我問的是你的小民?!本韫倜?zhàn)戰(zhàn)兢兢地起身答道:“我的小名叫狗兒?!睂W生頓時哈哈大笑。我緊接著問:“鬧出這樣的笑話是為什么呢?”學生很自然地就回答出:“同樣的音卻有不同的字形來表達?!边@樣師生進入正題講解知識點。這則簡單的笑話在引入課堂教學目的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很大的效果'使本來很枯燥的字詞、語義變得生動活潑'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易再開小差'也反映了教師的語言智慧??偠灾?師生在歡快的課堂氣氛中開始了一節(jié)課'給整堂課打下了良好的基調(diào)。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庇纱丝梢?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也要充分展現(xiàn)教師的語言藝術。一方面'提問的要切合時機'有一定的價值。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是'無疑而問。在不需要設置疑問的地方提問題'沒有價值。例如'在講《雪》這篇散文時'一位教師提問:大家見過雪嗎?雪是什么顏色的?學生紛紛回答:見過'雪是白色的。之后呢?試想這樣的問題在教學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呢?二是'問得太模糊'學生無從下手。提問要貼近主題'也就是教學目標'偏離教學任務的提問只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還會使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云。三是'要給全體學生發(fā)言的機會。提問要難易適中'為不同成績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自由的發(fā)展。總之'提問只在發(fā)揮如下功能。
(一)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切中問題的要害'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問題的表面一步一步進入到中心'實現(xiàn)從表面到實質的思維方式。這樣'學生不會因為問題太難而打消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變色龍》一文時'我認為可以分層次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奧楚涅洛夫斯的典型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教師再問學生:他是如何表現(xiàn)“善變”這一特征的。這下一來'學生的熱情高漲'便紛紛搶著回答“翻云覆雨”“反復無?!薄坝薮乐畼O”“好笑”等。趁著學生的熱情'教師可以繼續(xù)問:他雖變來變?nèi)?可是有一點卻始終未變'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基礎'因此可以不費勁地回答:“墻頭草'見風使舵。”就這樣'教師因勢利導'一步一步提出較大深度的問題:他為什么會變來變?nèi)?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樣一個形象?如此一來'教師給出了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連串設問'逐漸引導學生深入的思考'使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就變得容易簡單了。
(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課堂中的提問'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同時要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該注意提問的角度和深度。教師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向學生提出問題'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課文課上為了理清文章的脈絡'需要進行段落劃分'有時不止一種劃分方法'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標準進行劃分。又或者'在分析文章的人物性格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分析、從古今的對比中分析'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就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例如'在學習《愛蓮說》后'教師可以挖掘文章的情感陶冶、品德教育的因素'問學生:社會上哪些人具有“蓮”的優(yōu)秀品質?當今社會如何發(fā)揚“蓮”的優(yōu)秀品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包含著什么耐人尋味的哲理?然后'教師可以聯(lián)系當今的思潮'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又如'教學《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時'教師先向學生展現(xiàn)竺可楨持之以恒的求學、工作的精神'然后提問80后、90后為什么很難養(yǎng)成這樣高尚的品質。通過種種的“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學習、生活、做人緊密聯(lián)系起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交叉發(fā)展'還向學生開展了豐富的人文教育'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人格。
語文學科很注重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因此'在一堂課的結束時'教師也要發(fā)揮語言的價值引導作用'挖掘課文中的人文關懷的素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的發(fā)展'探尋諸多情感陶冶的語境'提升學生的精神內(nèi)涵。畫龍點睛之筆會使學生把課堂所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給知識賦予靈魂'使語文教育更加能夠觸及心靈。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因為語文有其藝術性和思想性。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藝術可以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為了全方位綜合性的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每一位語文教師應義不容辭地探求教學語言的技巧、發(fā)揮語言的藝術'使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1]劉朝綱.以語文觀組織和實施語文教學.1994.
[2]露益萍.閱讀學習實驗與探索.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3]葉圣陶.寫作雜談.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
[4]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責編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