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英
甲午守歲,未看央視春晚;紅茶續(xù)杯,慢品《檐下聽雨》。
煙雨情懷盡滄桑!唐斯復的祖籍為湖南瀏陽,那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風起云涌的壯懷激烈之鄉(xiāng)。在毛澤東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之前,唐才常就是清末《湘學報》和《湘報》的發(fā)起人。唐才常和譚嗣同被當時的知識界和革命黨人贊譽為“瀏陽雙杰”,一起創(chuàng)辦了時務學堂,以期推動戊戌變法、改良救國。后譚嗣同等六君子因變法失敗、拒絕流亡而在京城菜市口就義。唐才常不久組織了著名的自立軍起義,也是一腔熱血盡灑黃土,1900年犧牲時僅33歲;他就是唐斯復的曾祖父。
唐斯復的曾外祖父,則是末代帝師、學養(yǎng)精深的清末太傅陳寶琛,她家還與福建閩侯的陳氏家族和民族英雄林則徐家族沾親帶故。這些剪不斷的“沾親帶故”不僅僅是榮耀,在祖國山河一片紅的時代則是“說不清楚”的麻煩。1959年,有著辦報基因遺傳但在北京參加高考的唐斯復,是無法選擇新聞專業(yè)的。她成績雖好但最后勉強被中央戲劇學院錄取,也是因為得到了院長歐陽予倩夫婦的照顧;真可謂是“身世浮沉雨打萍”,這是她的第一道雨。
對此,在《檐下聽雨》中作者是這樣感嘆的:“雖然年輕,但是沒有風華正茂,沒有才華橫溢。”“風雨中,這些痛算什么!”在她的心靈史冊中,唐斯復并沒有刻骨銘心地濃墨渲染那些“急風暴雨”。倒是在一個時代的變遷之后,她的身世又戲劇般地“高貴”起來了。此時,淡定的她是這樣淡淡、幽幽地向讀者述說的:“我終于可以進大學了?!ㄓ旰蟮模┞?,挺難走的。說不清是高興還是難過,那年我18歲。二十余年之后,我的出身又被認為很好、很顯赫??墒?,依舊是我。五十年坎坷,我完成了學業(yè),做過演員、編劇,1981年成為《文匯報》駐北京記者,今天,還在做喜歡的事情。”她確能做成事,就如雨后春筍。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倍扑箯湍軌蜃鲎约合矚g的事情,其情懷就源于“聽雨”;聽雨,就是她多年來難以忘懷的意境。她如此接近李叔同的境界,“聽雨,恬靜養(yǎng)性修身。只要心中有雨聲,便能在喧囂和嘈雜中尋回超凡脫俗的心境”。
聽雨的意境與藝術邂逅的場景,是在北京皇家糧倉昆劇《牡丹亭》的演出現場。當時導演的意圖是在北京有六百年歷史的糧倉空間營造出江南廳堂的意境,現場置放了六口大魚缸,內有金魚游弋。演出之中,突然水聲大作,如同驟雨傾盆,原來是魚缸上方安裝的花灑同一瞬間噴出水來;之后,雨聲逐漸減弱,絲絲蔻蔻地持續(xù)到全場驚艷收尾。這種簡潔的創(chuàng)意,在唐斯復看來就是復活了昆曲場景的江南原生態(tài),別具藝術魅力。
“北望神州是故鄉(xiāng),煙雨江南多彩虹”;唐斯復的生活后來漸漸地回到了江南的雨季。她不僅“聽雨”,更是直接“喚雨”迎春歸。最絢爛的那道彩虹,就是她直接促成了北京人藝時隔27年后對上海的重訪。那是1988年,上海邀請北京人藝五臺大戲赴滬演出;原班人馬演繹《天下第一樓》、《推銷員之死》、《狗兒爺涅槃》、《嘩變》、《茶館》。這一文化交融的大事件,當年就被譽為中國話劇史上的奇觀;曹禺、郭漢城、劉厚生、吳祖光等一個個閃亮的名字成為這道彩虹的不朽符號。類似的京滬文化交流盛事,2012年也在上海輝煌過一輪霞光,她也是“喚雨”的使者。而在海峽兩岸之間,她將昆曲《長生殿》聚焦成了傳統經典推陳出新的最大公約數。這些從聽雨到喚雨的故事,《檐下聽雨》中很多,精彩迭出,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