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靖
根號三,是一個無法開方的數(shù),只因帶了根號,在數(shù)字中顯得那么不自然。它的本質(zhì)還是數(shù),卻因為無法開方而永遠躲在根號下,陷入無盡的循環(huán)和黑暗中。這樣的它們,被人們稱為“異數(shù)”。
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或多或少都會有那么幾個與環(huán)境氣氛格格不入的孤獨影子,他們用沉默與自閉包裹自己,像刺猬一樣豎起刺兒,遮住那些像針似的密密扎來的異樣眼光,他們用了一種最安全的方法保護自己,卻也刺傷了想靠近他們的友好的人。這樣的他們,被人們稱為“異類”。
異數(shù)是數(shù),異類到底他是人類,為什么他們無法融入平凡中呢?
根號三是因為背上的根號是其他數(shù)字所沒有的,所以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根號上,成為焦點的根號就被無限放大,以至于遮擋了下方的自然數(shù),于是,它開始變得不平凡,再也無法融入自然數(shù)中。而異類則是因為他們的言行或舉止,思想或談吐與常人不同,所以人們將目光放在他們行為的細節(jié)上,而這些細節(jié)被無限地放大,遮蓋了他們身上其他美好的品質(zhì)。所以他們變得沉默封閉,被周圍異樣目光的聚焦灼燒,陷入痛苦的淤泥里,被流動著巨大悲傷的孤獨大河沖擊,進退不得。
喬爾丹諾·布魯諾,是文藝復興時期聞名的思想家,作為思想自由的象征,成為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但他生前始終“異端”,并因此顛沛流離,最終被宗教裁判所燒死在鮮花廣場上。他是名副其實的“異類”,但他也是捍衛(wèi)真理的勇士,是近代科學興起的先驅(qū)者,是捍衛(wèi)科學真理并為此獻身的殉道士。而人們卻因為他的理論與社會主流理念相悖,葬送了這位偉大的先驅(qū)者。
梵高,一位易激動而富于神經(jīng)質(zhì)的藝術家,在其短暫的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藝術,是心靈的表現(xiàn)。他筆下的畫作,意蘊深遠,熱情絢爛。因為有豐富的游歷,他的視野變得開闊,于是畫風擺脫了當時的社會主流——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甚至與其背道而馳,但保守的社會卻沒有給予他包容和理解,以至于這位后來才被贊譽萬千的畫家窮困潦倒,最后在精神病中抑郁而終。
喬爾丹諾·布魯諾、梵高是大眾眼中的“異類”,難道他們與人類不同嗎?不,他們僅是擁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維和理論而已,然而是什么讓他們被主流、大眾排斥,被孤獨淹沒?是人們的不理解和不包容,是人們異樣的眼光。倘若有理解他們的“伯樂”,懂得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何以致其于無盡的孤獨寂寞中?正如根號三,倘若有另一個帶根號的三與之相乘,不就能得出一個普通的自然數(shù)了嗎?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精神病人總是幻想自己是一朵蘑菇,于是蹲在墻角不眠不休,不說話也不進食。于是他的主治醫(yī)生就蹲在他的身邊,說自己也是蘑菇,過了一會兒,醫(yī)生站起來到處走,病人疑惑地說:“你是蘑菇,怎么能走路?”“誰說蘑菇不能走路,我還能吃飯呢!”醫(yī)生回答說。病人覺得有道理,于是也站起來走路、吃飯,不久就與正常人無異了。
同樣,對于我們身邊的怪人、異類,我們不如換用他們的思維來思考,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忽略他們身上與我們不同的細節(jié),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所擁有的美好品質(zhì)。實際上,異數(shù)也可以變成普通的自然數(shù)。
當你遇見根號三時,不要排擠他,孤立他。不如帶上一個根號,與他相乘,你也許會收獲一份美好的友情呢!
【作者系廣西玉林市實驗中學高一(1314)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