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為什么是眼睛
      ——從視覺優(yōu)先性看俄狄浦斯的悲劇

      2015-03-17 07:35:45黃增喜
      關(guān)鍵詞:俄狄浦斯眼睛

      黃增喜

      (中國人民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北京 100872)

      為什么是眼睛
      ——從視覺優(yōu)先性看俄狄浦斯的悲劇

      黃增喜

      (中國人民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北京 100872)

      視覺在古希臘文化中占據(jù)著引人注目的優(yōu)先地位,甚至被提升到人類存在本體的高度。古希臘人對不朽聲名的追求以及對敵人尸體的虐待,均與此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視覺意象大量出現(xiàn)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一劇中,不僅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而且蘊含著深厚的哲學(xué)思考與文化意味??梢哉J為,《俄狄浦斯王》是一出眼睛的悲劇。

      眼睛; 視覺; 形象; 俄狄浦斯的悲劇

      《俄狄浦斯王》的讀者絕不會忘記俄狄浦斯最后自毀雙目那駭人的一幕[1]95。雖然它沒有直接呈現(xiàn)給觀眾,而只是經(jīng)由報信人之口道出,但其血腥與恐怖仍然引起了后來諸多劇作名家的非議。人類自我懲罰的方式有很多種,俄狄浦斯王為什么偏偏選擇了自戕?進一步說,人類選擇自戕的身體部位可有很多處,俄狄浦斯王為什么偏偏指向雙眼?很難設(shè)想,如果換成以他的果斷自殺或其他任何一種懲罰方式結(jié)尾,該劇還能否引發(fā)如此驚人的悲劇效果?觀后,讀者往往沉浸在巨大的震顫與憐憫中,殊不知這一細節(jié)包孕著豐富的文化意味。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的瞎眼解讀為閹割的象征[2]399,不僅牽強,而且武斷。事實上,眼睛在古希臘文化中擁有不可為任何現(xiàn)代學(xué)科所化約的復(fù)雜意蘊。

      一、古希臘文化中的視覺優(yōu)先性

      世界諸多民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對光的來源、太陽與月亮、光明與黑暗的辯證關(guān)系等,均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guān)切。例如,《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描述,世界的初始狀態(tài)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第一天便首先創(chuàng)造了光,區(qū)分晝夜[2]1-5。類似的描述出現(xiàn)在赫西俄德的《神譜》中:“最先產(chǎn)生的確實是卡俄斯(混沌)……從混沌還產(chǎn)生出厄瑞玻斯和黑色的夜神紐克斯;由黑夜生出埃特耳和白天之神赫莫拉,紐克斯與厄瑞玻斯相愛懷孕生了他倆”,其中厄瑞玻斯和埃特耳分別是“黑暗”與“光明”的化身[3]30-31。人對世界的認識起于眼睛對光的感受,因此在人的各種感覺中,視覺被賦予了無與倫比的優(yōu)先地位;相應(yīng)地,眼睛作為連接人與世界的窗口,具有其他諸感官所無法取代的重要性。

      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代,視覺和眼睛的優(yōu)先性地位被反復(fù)討論并加以肯定。在《蒂邁歐篇》中,柏拉圖認為:“諸神最先造的器官是眼睛,它給我們帶來光”[4]30。在對眼睛的視覺原理做了引人注目的探討之后,他又進一步從神學(xué)目的論的角度總結(jié)道:“視覺是給我們帶來最大福氣的通道。如果我們沒有見過星星、太陽、天空,那么,我們前面關(guān)于宇宙的說法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但是,我們看見了晝夜、月份、年份,從而有了數(shù)和時間的概念,以及研究宇宙的能力。于是我們就開始有哲學(xué)。對于諸神能夠給予我們?nèi)祟惖臇|西而言,這是最大的福氣了,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有比這更大的”[4]30-32。這種看法顯然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繼承和延伸。在《形而上學(xué)》的開篇,亞里士多德以人對感覺的喜愛來論證人的求知本性,指出“正如人們所說,和其他相比,我們也更愿意觀看。這是由于,在一切感覺中,它最能使我們識知事物,并揭示各種各樣的區(qū)別”[5]1。在他們看來,眼睛是勾連人與世界的首要窗口,是一切哲學(xué)的起點;沒有眼睛,就沒有人對大千世界現(xiàn)象及其秩序的認識,哲學(xué)也就根本無從談起。海德格爾指出:“原始的真實的真相乃在純直觀中”論題是西方哲學(xué)的基礎(chǔ),“早在希臘哲學(xué)中人們就從‘看的快樂’來理解認識了”[6]198-199。

      對古希臘文化中視覺的優(yōu)先性地位,當(dāng)代法國古典學(xué)家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發(fā)表過不少深刻分析和精彩論述。他結(jié)合詞源學(xué)的分析,得出視覺之能獲得優(yōu)先地位的兩個理由:首先,“看到”(voir)和“知道”(savoir)是一個整體,看是認識的前提,認識要根據(jù)看的模式來解釋和表達,因此它實際上也是一種視覺的形式;其次,看見(voir)和經(jīng)歷(vivre)同樣也是一個整體,要想活著,就得同時既看到太陽的光芒,又能被所有人的眼睛看到,離開生命,意味著同時丟失視野和可視性,“拋棄白日的光明,深入到另一世界中,黑夜的世界,迷失在黑暗中,在那里,人被整個地剝奪了他的形象和他的目光”[7]199-200。概言之,視覺是對世界的一種認識形式,而認識本身也是一種視覺判別,視覺與認識是二而一的。與此同時,只有在看與被看之間,人的存在才得以體現(xiàn),人之所以活著,是因為還在看世界,還在被世界觀看著。視覺區(qū)分著光明與黑暗,區(qū)別生命與死亡,失去視覺便如同失去了生命,“看見”的對立面并不是“失明”,而是死亡。視覺之于人的意義完全超出了當(dāng)代人的日常理解。

      基于這樣的哲學(xué)與文化背景,就不難理解荷馬史詩為何記敘某一英雄在戰(zhàn)場上死去時,在詳細交待了其致命的受傷部位后,還要不厭其煩地附上“烏黑的夜霧把雙眼蒙罩”之類的句子[8]126,141。由此,俄狄浦斯王之自刺雙目的嚴(yán)酷意味開始浮現(xiàn)出來。

      二、看與被看:活在他人眼中與人生榮耀

      視覺的意義被提升到個體形象之本體的高度,直接影響了古希臘人對生命與人生意義的理解、以及他們對自我形象的鑄塑。

      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傳達了古希臘人所理解的視覺原理:視覺產(chǎn)生于人內(nèi)在的“純火”與諸神發(fā)明的“不會燃燒但卻能放出柔和光線的火”之間“同類相通”的交融[4]30-31。依照這一原理,眼睛不可能單獨發(fā)揮視覺的作用,它有賴于人的內(nèi)在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的某種依存性、相似性和親緣性。韋爾南就此分析道:“因為太陽照亮了萬物,所以,它也是在天上看到萬物的一只眼睛;如果我們的眼睛看到東西,那是因為它輻射出某種可與陽光相媲美的光芒……傳播者客體和接受者主體,光線和視線屬于同一種現(xiàn)實范疇,人們可以說,它不知道有物理和心理的對立,或者說,它既屬于物理范圍,又屬于心理范圍。光線就是視覺,視覺是有光的”[7]200-201。換言之,經(jīng)由視覺中介,人在外部世界看見他自己——正如眼睛無法看見自身、人不能認識自己,除非通過他人的眼睛,每一個體只能透過他人的目光來認識和確證自己的形象。因此,從某種方式上說,人本質(zhì)上是一道目光:通過觀看他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本質(zhì)、形象和靈魂。每一個人的本質(zhì)都在與另一個人的交往中,通過目光的交織和話語的交流得到揭示,人之本體的可見符號,人奉獻給所有人目光的這副面貌,他自己卻永遠也無法觀賞,除非從其他人的眼睛中去尋找鏡子,從外面反映出他自己的形象[7]205-206。

      于是,可發(fā)現(xiàn)古希臘人其實遠沒有達到現(xiàn)代所謂的個體之“覺醒”,他們對自我及其與社會、宇宙的關(guān)系的理解,迥異于近代以來笛卡爾、萊布尼茨等人的單子式的認識。古希臘人以“存在于世”的風(fēng)格,駐足于自我與他人的相互依賴之中,在與他人的看與被看的交互關(guān)系中,建立起自我的形象。韋爾南認為這種彼此關(guān)系構(gòu)成了一種獨特的“羞恥與名譽的文化”[7]206。每個人都不是自足的存在,他生活于一個“面對面”的社會中,在他人的目光中遭遇羞恥,也在他人的目光中博得榮耀。伯納德·威廉斯也認為這是一種“羞恥文化”(a shame culture)或“恥感文化”[9]5,101,并在荷馬史詩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伊利亞特》中的埃內(nèi)阿斯激勵他的同伴:“拿出男子漢的勇氣,我的朋友們,抖擻精神,不要讓伙伴們恥笑,這是你死我活的拼殺!大家要以此相誡,使更多的人避離死亡;逃跑者既不能保命,也不能爭得光榮!”[8]135當(dāng)安德洛瑪克試圖勸阻赫克托耳出城作戰(zhàn)時,赫克托耳這樣回答她:“我將感到羞辱,在特洛伊人和長裙飄擺的特洛伊婦女面前無地自容,假如像個懦夫似地躲避戰(zhàn)斗”[8]171。這種強烈的羞恥意識顯然超出了一般倫理學(xué)意義上的責(zé)任感,而與希臘人對不朽名聲的追求緊密相連。

      古希臘人對凡俗生命的短暫、脆弱、痛苦與虛空,表現(xiàn)出深刻的焦灼,在其神話傳說、赫西俄德的詩歌《工作與時日》、荷馬史詩、戲劇和哲學(xué)中,彌漫著濃重的悲觀主義色彩*有關(guān)希臘人的悲觀主義,可參閱雅各布·布克哈特《希臘人和希臘文明》,王大慶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1-163頁。?!抖淼移炙雇酢分杏幸痪渲母柙~:“一個凡人在尚未跨過生命的界限最后擺脫痛苦之前……別忙著說他是幸福的”[1]110——它幾乎濃縮了古希臘人對生命本相及其意義的全部理解。悖謬的是,正是在這極度悲觀主義的人生觀背后,恰恰洋溢著希臘人對美好生命的感悟和眷戀。用基托(H.D.F.Kitto)的話說,希臘人對凡人悲劇命運之“必然性”(necessity)的接受,“伴隨著一種幾乎是狂熱的快樂生活,一種對人類成就和人類個性的極度喜悅”[10]54。這導(dǎo)致他們一方面怨嘆凡人的普遍痛苦,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去追求個體的卓越(arete)*“arete”是個希臘詞語,普通英譯為“virtue”(美德),但基托認為其原義應(yīng)為“卓越”(excellence),中文英譯為“阿瑞忒”。這個人被普遍地運用于古希臘所有領(lǐng)域中,“一匹賽馬的‘阿瑞忒’在于它的速度,一匹拉車的馬的‘阿瑞忒’在于其力量。如果這個詞用在人身上,在一般的語境中,它意味著人所能有的所有方面的有點,包括道德、心智、肉體、實踐各方面?!币虼?,對“arete”的追求在古希臘往往代表著身體與心靈、力量與智慧的全面發(fā)展。奧德修斯和阿喀琉斯是典型的代表人物。見H.D.F.基托:《希臘人》,徐衛(wèi)翔、黃韜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6頁。;一方面歷數(shù)生命的無意義,另一方面卻又孜孜不倦地奔走于各種比武、賽會及其他公共活動之間。生命越是短暫,就越是要去追求不朽;人生越是沒有意義,就越是要賦予其意義。故此,阿喀琉斯寧愿在世上為奴,也不愿在哈得斯做王;毅然選擇戰(zhàn)死疆場而名垂不朽,也不要長壽終老而默默無聞。今人應(yīng)當(dāng)如何理解希臘人這種生命哲學(xué)與人生姿態(tài)之間的尖銳矛盾?

      實際上,希臘人建功立業(yè)、追逐不朽的民族心理,仍然與其視覺優(yōu)先的文化樣式密切相關(guān)。在一個“面對面”的社會中,人是別人看到的那個樣子。人們要想互相“認出”,就必須在一種追求榮耀的不停競爭中,超出對手一頭,每個人都處在他人的目光下,每個人都由這一目光而存在[7]207。對于希臘人來說,個體不能脫離他的所作所為、以及其他能使他的生命得到延伸的東西——作品、功績、孩子、親屬、父母、朋友等,因為這些東西共同構(gòu)筑著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每個人在生命中都同化于其他人所看見、所說到的他,人就存在于他所做的事之中,在把他跟他人相連的事之中。脆弱的、必死的凡人如何才能超出自身的局限性,達到不朽呢?既不是通過我們內(nèi)在的靈魂,也不是通過莫須有的肉體再生,而是通過此生的榮耀;唯有榮耀能使你的名字和功績成為未來萬世萬代的共同財富?!安恍嘈哉窃⒂谶@里:在人們的記憶中。”[7]410-411阿喀琉斯式在花季之年命喪沙場的死亡,被韋爾南稱為“漂亮之死”,因為它使死者超越于普通人的榮譽之上,獲得了一種特別的身份:“必死性與不朽性不但不對立,反而在他身上彼此結(jié)合,相互滲透”[7]506。

      此外,如果說個體可以通過建功立業(yè)而在他人的目光中確立不朽的形象,那么也可以通過破壞另一個體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毀損其原型,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古希臘文學(xué)中有很多“禁葬”情節(jié),如在《安提戈涅》中,克瑞翁禁止將波呂尼刻斯的尸體下葬;在《埃阿斯》中同樣出現(xiàn)了阿伽門農(nóng)兄弟禁止埋葬埃阿斯尸體的情節(jié)?!敖帷辈⒉粌H限于阻止死者尸體的埋葬以達泄憤之目的,它往往還意味著施于死尸的諸多侮辱和暴虐行為,如鞭打、示眾、暴曬、飼之鷹犬等。阿喀琉斯與赫克托耳之間本不乏惺惺相惜之情,但前者對后者尸體的施虐幾乎達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虐待尸體、剝奪死者下葬的權(quán)利,這樣的做法在古代很多民族中都曾存在。除了特定的宗教文化或人類學(xué)的解釋之外,還可以經(jīng)由希臘人獨特的視覺觀念得到啟發(fā),它包含著這樣一個意圖:“要在敵人身上毀掉人類面貌的一切痕跡,要消滅他們社會的和個體的存在,把他們永遠拋棄在他們所屬于的文化之外,拋棄在一種混沌的存在中”[7]470,使其由此被剝奪了人類的身份,“從活人的世界中消失,從社會關(guān)系的機體中被抹卻”,成為“一種缺席,一種空無”[7]526。簡言之,“漂亮之死”讓英雄永遠活在后人的記憶中,虐待尸體、禁止下葬則破壞、毀滅死者的形象,讓死者永遠消失于世人的目光之外。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眼睛往往習(xí)焉不察,殊不知其背后蘊藏著如此之多的人性秘密和文化意味。如果說俄狄浦斯王的自刺雙目等同于殺死了自己的生命,那么能否進一步得出這樣的推斷:他此后拖著殘肢長年流浪四方,幾乎等于剝奪了自己的葬儀,從而永久地抹除其此前任何光輝或羞恥的印記?

      三、《俄狄浦斯王》:眼睛的悲劇

      人是什么?他在宇宙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這不僅是《俄狄浦斯王》、而且是幾乎所有希臘哲學(xué)都在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對于俄狄浦斯王的最終抉擇,學(xué)者多回到特爾斐神廟那句“認識你自己”的格言中,結(jié)合索??死账箷r代的思想背景尋求解釋,但實際上還是繞不過古希臘人對眼睛的哲學(xué)思索。

      希臘人在賦予眼睛崇高位置的同時,保留著對視覺可靠性的警惕。傳說中的戈耳工美杜莎擁有殺人的目光,任何見到她的人都會立刻化為石頭。據(jù)《神譜》載,宙斯派遣赫淮斯托斯為人類造了一個美麗的女人潘多拉,令人們在為美貌的視覺誘惑中讓各種禍端來到人間。在荷馬史詩中,諸神常常利用幻術(shù),使一個人的形象或一個場景發(fā)生變化,瞞過凡人的眼睛。美狄亞醞釀復(fù)仇毒計之際,正是其在伊阿宋面前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溫順體貼之時。在悲劇《埃阿斯》中,埃阿斯因雅典娜的幻術(shù)而將牲畜錯看成阿伽門農(nóng)等一干仇人,血洗軍營,于是,在奇恥大辱之中,他憤怒地詛咒自己的眼睛……因此,在希臘人看來,呈現(xiàn)于人類肉眼中的世界或許是美麗的,但也往往是虛幻、不真實的,甚至是危險的;越是美麗的事物就越虛假,也越危險,死亡和悲劇因而常常由眼睛的誤判而來。

      既然眼睛有著如此顯著的不可靠性和欺騙性,那么人如何去認識世界并自立于宇宙之中?古希臘人將其訴諸于心靈之眼——人類獨有的理性能力——以及由此而來的科學(xué)知識。隨著自然科學(xué)、哲學(xué)和醫(yī)學(xué)的興起,希臘人對世界的理性考察逐漸取代了神話傳說的解釋,由此開啟了精神的啟蒙。傳統(tǒng)的人神關(guān)系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諸神逐漸從自然逃逸,世界以井然有序的面貌呈現(xiàn)在人類面前;人類的內(nèi)心之眼克服了肉眼的局限,逐漸穿透大千世界的神秘面紗,理性的地位不斷攀升[11]5。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俄狄浦斯對斯芬克斯的取勝是一個具有標(biāo)志性意味的事件,《俄狄浦斯王》一劇是對新時代上演的人神之爭所做出的激烈而深刻的反思。

      俄狄浦斯顯然是以人類理性與智慧的代表出現(xiàn)在忒拜王宮舞臺上的。面對乞援人的求助,他對自己的理性能力表現(xiàn)出極度的自信:“你祈求神靈,其實,只要肯聽信我的話,并治療自己的疾病,你就有希望,找到救助,擺脫苦難”[1]17。隨著先知特瑞西阿斯(阿波羅神諭的代表)的出場,案情的矛頭逐漸指向俄狄浦斯本人,神諭與理性的沖突逐漸尖銳化。俄狄浦斯輕蔑地稱特瑞西阿斯是一個“又聾又笨又瞎”的人,根本不可能據(jù)有真相的力量,并傲然宣稱:“一個無邊黑夜中長大的人,你呀,傷害不了我或任何看得見陽光的人”[1]28,“直到我來終止了它(斯芬克斯)的為害,一個不懂占卜的俄狄浦斯,不靠飛鳥的暗示,只憑自己的智慧”[8]29。反諷的是,他的理性智慧正逐漸讓位于本能的直覺,毫無依據(jù)地斷定特瑞西阿斯與克瑞翁合謀覬覦自己的王位?!扒那牡年幹\者加緊向我逼近的時候,我也必須迅速采取對策;如果我等著挨打,不采取主動,他陰謀就會得逞,我就會失敗。”[1]44-45此前俄狄浦斯尚懷抱幾分信任的神諭,此刻已被拋諸九霄云外,完全讓位于人的主觀能動性了。

      引人注目的是,歌隊作為整個劇幕的旁觀者,其對人神之爭的立場,起初是站在人的立場上的:“在他的預(yù)言得到證實之前,我決不同意責(zé)罵俄狄浦斯。因為,當(dāng)初那長翅膀的妖女朝他走來的時候,大家看見了他的智慧,看見他經(jīng)受住了考驗,挽救了城邦。因此,若問我心里的想法,我認為他永遠不會被判定有罪”[1]36。然而,當(dāng)事情急轉(zhuǎn)直下、證明人終究無法在不可知的命運中認清和把握自己時,歌隊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了翻轉(zhuǎn):“如果神的預(yù)言不能讓大家看到它的靈驗,我就不會再敬畏地去到大地中央不可侵犯的神殿,也不會去忒拜的廟宇或奧林匹亞的圣地。不,我的王啊——如果稱你為‘王’不錯,統(tǒng)治一切的宙斯!別讓這件事逃過你,逃過你永恒不朽的權(quán)力。關(guān)于拉伊奧斯的古老預(yù)言已被遺忘,不再有人提起,于是不再有地方可以看到對阿波羅的崇敬,對眾神的崇拜正在衰落”[1]64。這樣的逆轉(zhuǎn)也讓人理解了索??死账箘?chuàng)作該劇的目的:他意識到了人類知識的有限性和不可靠性,堅決站在傳統(tǒng)宗教的立場上,扮演保守、反啟蒙的角色來對抗時代的啟蒙精神,希望挽回傳統(tǒng)宗教機構(gòu)的聲望,尤其是先知體系和神諭體系,使它們承受住由步步緊逼的啟蒙產(chǎn)生出來的懷疑[11]7-9。由此,古老的傳說便與時代焦點緊密地結(jié)合。

      不論是作為感官的肉眼還是認知工具的心靈之眼,“眼”都在《俄狄浦斯王》中占據(jù)了極其關(guān)鍵的位置,二者相互交織于“視覺”意象中,呈現(xiàn)出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整個追查真兇的過程反復(fù)以肉眼來比照心靈之眼,以雙目清明比照理性之真確[12]24-25。深具意味的是,在俄狄浦斯的明眼與特瑞西阿斯的失明之間,存在著諸多暗含張力的悖論:俄狄浦斯多次恥笑特瑞西阿斯的瞎盲,自詡為“看得見陽光的人”,并將肉眼與心靈之眼等同起來,以為自己知曉一切,但實際上他讓自身的傲慢遮蔽了原就有局限的智慧;特瑞西阿斯雖然生不見光,無法看見表象的世界,對世界的本質(zhì)卻洞若觀火,“明眼人成了盲者,富人成了乞丐”[1]33——這既是特瑞西阿斯對俄狄浦斯王最終結(jié)局的預(yù)言,也是索??死账箤θ祟惷\之不確定性和理性知識之不可靠性的洞察,同時是理解俄狄浦斯悲劇命運的鑰匙。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俄狄浦斯也許多了一只眼睛”*這句話源出于荷爾德林,海德格爾在《形而上學(xué)導(dǎo)論》中曾有引用并對其做了大量的闡釋。。海德格爾將此說與自己對真理的討論結(jié)合起來,認為“這多的一只眼睛乃是一切偉大的問知的基本條件,又是其唯一的形而上學(xué)根據(jù)”,俄狄浦斯戳瞎眼睛是走出表象世界、進入真理的無蔽境界[13]110-111。言下之意,這“多出的一只眼睛”,象征著人類理性和智慧的心靈之眼。這一“多出的眼睛”使俄狄浦斯王躍出了肉眼的局限,參破了斯芬克斯之謎和榮登忒拜王的寶座。然而,理性是有局限的。俄狄浦斯過分相信自己的理性,反而被一步一步地引向了與非理性瘋狂的直接沖突中[12]32。斯芬克斯之謎僅僅揭示了人類肉眼中的自我形象,卻將真實的謎底永遠帶進了無底深淵,俄狄浦斯只不過從一層謎面跳到了另一層謎面,卷入了更深的困惑之中*圍繞“俄狄浦斯也許多了一只眼睛”而展開的討論,可參閱劉小楓:《“這個女孩兒的眼睛為我看路”——紀(jì)念羅念生先生逝世十周年》,《讀書》,2000年,第12期;另參閱劉慧儒:《俄狄浦斯的眼睛》,《讀書》,2004年,第8期。。

      如此看來,不論是肉眼還是心靈之眼,都無法讓凡人真正看清世界,也就無法完成認識自我的使命,那么人類究竟當(dāng)何以自處?俄狄浦斯經(jīng)過長年的流浪之后似乎也沒有找到答案。在《俄狄浦斯在科洛諾斯》一劇中,他一方面選擇了謙卑地承受自己的命運,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所受到的懲罰過重,顯得無法釋懷[1]115,122,155。換言之,不論有沒有眼睛,俄狄浦斯都沒能走出困惑,進入海德格爾所說的澄明境界。這一永恒的困惑,無疑正是俄狄浦斯的故事能不斷點燃后人思想火花的重要原因。

      [1] 索??死账?古希臘悲劇喜劇集:第2卷-索福克勒斯悲劇[M].張竹明,王煥生,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2] 弗洛伊德.釋夢[M].孫名之,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4.

      [2] 中國基督教會.圣經(jīng):中英對照版[M].2007.

      [3] 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神譜[M].蔣平,張竹明,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1.

      [4] 柏拉圖.蒂邁歐篇[M].謝文郁,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xué)[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3.

      [6] 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

      [7] 讓-皮埃爾·韋爾南.神話與政治之間[M].余中先,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8] 荷馬.伊利亞特[M].陳中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9] 伯納德·威廉斯.羞恥與必然性[M].吳天岳,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4.

      [10] H.D.F.基托.希臘人[M].徐衛(wèi)翔,黃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 施密特.對古老宗教啟蒙的失敗:《俄狄浦斯王》[M]∥盧白羽,譯.劉小楓,陳少明,編.索福克勒斯與雅典啟蒙.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12] 希利斯·米勒.解讀敘事[M].申丹,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

      [13] 馬丁·海德格爾.形而上學(xué)導(dǎo)論[M].熊偉,王慶節(jié),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

      Why the Eyes?On the Tragedy of Oedipus from the Vision's Priority

      HUANG Zeng-x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The vision enjoys a noticeable priority in the ancient Greek culture, and is even promoted into the ontological height of human existence. Both the pursuit of ancient Greek for the immortal reputation and their abuse of the enemies’ corpses have the significantly internal connection with it. The vision images abound inOedipusRexby Sophocle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while containing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HenceOedipusRexcan be regarded as a tragedy of eyes.

      eyes; vision; image; tragedy of Oedipus

      2015-07-13

      黃增喜(1981-),男,瑤族,廣西富川人,中國人民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宗教文化與西方文學(xué)。

      I 106.3

      A

      1004-1710(2015)05-0017-0

      猜你喜歡
      俄狄浦斯眼睛
      如何“機器地”思考倫理學(xué)?——以德勒茲《反俄狄浦斯》為分析中心
      讀畫筆記·自我放逐的俄狄浦斯
      讀者欣賞(2020年4期)2020-04-19 10:06:54
      擦亮你的眼睛
      我有一雙探索的眼睛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眼睛在前
      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實太重要了
      從《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臘悲劇的特點
      語文知識(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5
      保護眼睛,從現(xiàn)在開始!
      高淳县| 揭阳市| 石楼县| 黑水县| 渝北区| 丽水市| 环江| 商丘市| 深州市| 龙陵县| 潍坊市| 布尔津县| 揭东县| 蓬安县| 浮梁县| 边坝县| 磐安县| 富顺县| 彰化市| 黎川县| 郁南县| 棋牌| 九江县| 望江县| 安阳市| 从化市| 安西县| 浮山县| 滁州市| 巴东县| 金沙县| 麦盖提县| 霍林郭勒市| 新余市| 济宁市| 株洲市| 山丹县| 北流市| 秭归县| 嘉鱼县|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