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八二憲法序言中歷史敘事的法理與功能

      2015-03-17 07:35:45葛先園
      關鍵詞:制憲序言憲法

      葛先園

      (安徽財經大學 法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我國八二憲法序言中歷史敘事的法理與功能

      葛先園

      (安徽財經大學 法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我國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不是沒有法律效力的事實記載,而是具有堅實法理基礎的憲法規(guī)范。從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與特定歷史事實的關系來看,我國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是制憲權主體擔當此在責任、寬恕過去罪惡、期待美好未來的憲法意識綜合作用的結果。據此,我國憲法序言中的歷史敘事具有評價憲法正文、證明憲法應具超安定性、指明依憲治國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方向的功能。

      八二憲法; 憲法序言; 歷史敘事

      隨著“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①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成為共識,所有法權主體均須努力理解憲法規(guī)范的涵義,尊重憲法精神,實施憲法規(guī)范,維護憲法權威。然而,憲法規(guī)范的高度抽象性往往導致對其理解的聚訟盈庭,莫衷一是。當然,憲法有權解釋主體的解釋是澄清抽象憲法規(guī)范之具體涵義的最終版本,但此之前憲法理論的疏釋亦定有所裨益。本文關注的是,我國八二憲法序言中的歷史敘事②我國八二憲法序言的第一至第六自然段。按照其所敘述的內容(也是以時間為序),可以分為三大塊。第一自然段敘述了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敘述了1840年以后,近代中國人民前仆后繼,終于在1949年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和統治,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第六自然段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制度改造、政權、經濟、教育、科學、文化、民生等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因其往往被認為是最沒有“法味”的歷史事實記載,難以具有法律規(guī)范的特征,甚至被認為屬于可有可無的“贅述”,可以被忽視。由于筆者不敢茍同此類觀點,所以不昧淺陋,力圖詮釋其法理與功能。

      憲法序言之中寫入的歷史事實,就構成了憲法的組成部分,當然與憲法的其他部分一樣具有法律效力,那種質疑其法律效力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不能把憲法的法律效力等同于其司法適用性。這方面的論證目前已經比較充分③代表性的論證參見黃惟勤:《論我國憲法序言的法律效力》,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2期;殷嘯虎、李莉:《憲法序言的功能與效力研究》,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周鵠昌:《憲法序言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載《法學》1983年第4期。,本文在此沒有必要再展開論述?,F在的問題是,我國八二憲法序言中為什么要寫入這些歷史事實?寫入這些歷史事實對于我國憲法的品質乃至憲法的實施具有什么樣的影響?規(guī)范憲法學顯然回答不了這些問題,其認為這些陳述性的內容沒有太大的意義,可有可無,甚至在我國2004年修憲之時,有人提出了取消或刪除憲法序言的主張。當然,“2004年修正案的高票通過,意味著取消或刪除憲法序言主張的破產”[1]。政治憲法學也未能給出這些問題的完滿答案,其認為憲法(包括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都是由既成事實的政治權力“政治總決斷”[2]而來的。“政治決斷論”極易被專制政權所利用,因而很難獲得普遍認同。

      政治憲法學與規(guī)范憲法學對上述問題的無力,歸根結底是它們沒有能力協調憲法價值與憲法事實之間的沖突。而“憲法社會學是為了解釋和解決憲法規(guī)范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沖突而產生和發(fā)展的,反映了憲法學研究中的價值與事實關系的原理”[3],在憲法社會學研究憲法現象的框架中,憲法產生時的社會條件及其與制定憲法的關系,以及立憲時刻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都是憲法社會學考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相應于社會條件的憲法意識,“是評價憲法社會功能的重要內容,構成憲法社會學的心理基礎”[3],其也構成肯認或質疑事實憲法規(guī)范的心理基礎。以憲法社會學的思維方法來把握立憲時刻制憲權主體憲法意識,進而疏釋我國八二憲法序言中的歷史敘事的法理,能夠柳暗花明,發(fā)現比較圓滿的答案。

      一、我國八二憲法序言之歷史敘事的法理

      我國八二憲法序言之歷史敘事的語匯中,反復呈現了中國近代以來“革命”這一歷史社會事實,分別是第一自然段的“革命傳統”,第三自然段的“辛亥革命”,第四自然段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次數接近整個憲法中總次數的一半*我國八二憲法中含有“革命”語匯的段落或憲款共有7處。另外4處分別是在憲法序言第六自然段、第九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第29條第2款。其中第29條第2款的內容是“國家加強武裝力量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guī)化的建設,增強國防力量”。因為“革命化”并非“革命”概念的類型,所以我國八二憲法提及“革命”這種人類社會現象的內容實際上只有6處。。如果以革命勝利后立憲時刻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來審視憲法序言中的歷史敘事,也就是說,把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與革命歷史事實結合起來審視,則憲法序言之歷史敘事的法理就會清晰地呈現出來——隨著人民主權學說的興盛,人民是制憲權主體已無疑義。人民冀望制定什么樣的憲法?這與人民的憲法意識有關。人民的憲法意識是法律意識的一種,是立憲時刻人民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客觀環(huán)境的價值判斷和利益追逐的綜合心理狀態(tài),包括憲法倫理意識、憲法策略意識等。革命洗禮后的人民的憲法意識的輸出端,就表現為制憲機關制定的憲法。具體來說,我國八二憲法序言中的歷史敘事具有如下三大法理基礎:

      (一)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是制憲權主體“擔當此在責任”憲法意識使然

      成文憲法國家的憲法往往都是在革命勝利之后制定的——法國、美國、中國等國家皆不例外*需要言明的是,我國立憲時刻制定的憲法是五四憲法,該憲法序言中也有歷史敘事的內容,只是具體表達與八二憲法略有不同而已。追根溯源,八二憲法的源頭是五四憲法,所以本文皆以八二憲法文本作為分析對象,這樣更有現實意義。另外需要指出,不成文憲法國家也存在“制憲時刻”。譬如,英國1215年《大憲章》、1688年《權利法案》、1700年《王位繼承法》、1867年《議會改革法》等憲法性法律的制定時刻。只不過像英國這樣的不成文憲法國家有在日常的政治過程中化解沖突和解決糾紛的傳統,政治過程也頗具規(guī)范性,那種充滿心靈震撼力量的大革命圖景難以出現。這正如格里菲斯所言,“英國憲法延續(xù)不斷,有什么發(fā)生,憲法就是什么,所以它每天都在變。發(fā)生的每件事情都合乎憲法,即便什么也沒發(fā)生,那也合乎憲法?!眳⒁姾斡兰t:《政治憲法論的英國淵源及其誤讀》,載《清華法學》2014年第3期,第34頁。。是時雖然革命成功的喜悅充溢心頭,但是革命與暴力,乃至與戰(zhàn)爭的勾連,及其所造成的社會的滿目瘡痍和個人的草芥化,在人民的心靈上烙下難以磨滅的印跡。人民在革命初期的熱情已經消褪,此時縈繞在心頭的首先是彷徨與掙扎,是在感悟“自身時刻牽掛著的世界的非定局性”[4]17,尤其是在感悟“戰(zhàn)爭所造成的大滅絕,威脅著以革命來解放全人類的希望”[5]1。就算是沒有戰(zhàn)爭的政治驟變(譬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顏色革命),其暴力和暴力傾向以及短期內的無解所帶來的社會動蕩、經濟蕭條、犯罪猖獗、公民基本權利的蒼白等,也導致“此在”個人尊嚴的蕩然無存。作為人民一員,“此在”的普通個人,常發(fā)現自己處于孤立無助、軟弱無力的境地,無論身在何地都覺得自己像是處在人類的邊緣[4]17。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人民一員,但又覺得人民不是自己?!按嗽凇钡拿總€人都感悟到革命中的個人比“面對國家的個人”更渺小。

      困境折磨心靈,也型塑了人的心靈直面困境的態(tài)度。人所特有的反思能力告訴自我,彷徨和掙扎不是人的本真存在。歷經革命過程的洗禮,人的心靈逐漸自覺,震撼于革命的理想、暴力、洪流和結果。人民心靈的自我反思,天然地指向人民自己要擔當作為“此在”的“革命”的后果?!叭绻嬖谡媸窍扔诒举|的話,人就要對自己是怎樣的人負責”[6]8。立憲時刻的人民意識到了歷史責任,明白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要把自己存在的責任完全由自己擔當起來,且認識到,當說對自己負責的時候,并不是指僅對自己的個人負責,而是對所有的人負責[6]8-9。

      立憲時刻人民這種自我擔當的意識形態(tài),在人類靈魂中具有久遠的基礎。兩千多年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就對自己、對朋友、對自己教誨的受眾、對自己冒犯的法律擔當——慨然赴死。蘇格拉底是在對自己的存在負責。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也要求人們?yōu)樽约旱摹霸铩?個人的自由意志)負責。近代哲學家帕斯卡爾更認為,人是為了思想而生的,思想是人的全部的尊嚴和人的全部的優(yōu)異;且人的全部的義務就是要像他所應該的那樣去思想,去行動,去擔當[7]。立憲時刻人民心靈的擔當意識,就是要去為自己在革命過程中的“存在”負責。革命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但其畢竟破壞了秩序。何況,革命雖是波瀾壯闊的奇觀,但“在這一奇觀中最奪目的是,沒有一個行動者可以控制事件的進程”[5]40。也就是說,革命一旦啟動,就會受到“匿名力量”的把持,革命的過程必然有許多盲目的暴力和破壞。因此,革命成功后的立憲時刻,人民的立憲權不僅僅是人民重新創(chuàng)制法秩序的權力,也是人民必須恢復法秩序的義務——人民意識到了這一點。

      由此可見,我國憲法序言中的歷史敘事,記載了革命歷程的艱苦卓絕和革命成功的歷史事實,不是要記錄“成王敗寇”的陳詞濫調,亦不是政治實體或者制憲機關的恣意決斷,而是人民“擔當此在責任”的憲法意識使然,其目的是要求國家盡可能迅速地恢復法秩序,且警示制憲機關制定的憲法須是足以構建憲法秩序的憲法。勝任構建憲法秩序的憲法至少要在如下方面有完善的制度化安排:公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力;國家權力之間(包括橫向與縱向)相互制約;憲法有序發(fā)展(即指憲法修改程序、憲法變遷情形等);憲法之根本法地位、國家之法制統一的保障(即指某種形式的違憲審查)。如果制憲機關制定的憲法不能擔此大任,則必然不斷地被推倒重來。就此而言,就算在制憲權理論的發(fā)源地法國也概莫能外?!胺▏検纷x來無疑是一部乏味的記錄,其中,即便是在革命期間,也是一部憲法接著一部憲法,而那些掌權者無法實施任何革命的法律和法令”[5]147??梢哉f,人民“擔當此在責任”的憲法意識要求在憲法序言中必須展開革命歷史的敘事,以省思革命、終結革命,而非對革命的狂熱和繼續(xù)。否則,怎么會在憲法中展開歷史敘事呢?畢竟,憲法的特質是保守性、安定性,而非持續(xù)的革命性。

      (二)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是制憲權主體“寬恕過去罪惡”憲法意識使然

      一般而言,通過革命打破舊世界,掃除舊罪惡是人民用盡常規(guī)手段但仍無法奏效后而采取的別無他途的手段,是人民行使抵抗權的體現。而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好說明了容忍、寬恕是革命的人民的美德,是人皆有之的美德,只不過任何人的寬恕都有一定的原則和限度而已。從思想史上考察,寬恕在中西傳統思想中都是極受珍視的倫理價值?;浇探塘x不厭其煩地教導人們要有寬恕之心:“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于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并且將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們?!?《新約·哥林多后書》,第5章第17~18節(jié)。而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把“恕”與“仁”等值,并把“恕”的方法與“推己及人”的黃金規(guī)則聯系在一起:“恕者,仁也。如己之心,以推諸人,此求仁之道”[8]。從哲理上思考,寬恕既是一種功利主義哲學,也是一種人道主義哲學,寬恕“是一種創(chuàng)生力量,這一創(chuàng)生力量使被恕者從過與罪的萎頹中毅然決然地抽身而返,返至一種中正、至善、潔靜的創(chuàng)化中”[9]。雅克·德里達說,“沒有一種倫理文化可以脫離與惡、過錯、背信的關系”,“因而我們不能只研究道德而不去探討過錯或罪惡,也不能不研究那可能就是構成承認過錯及要求得到寬恕的東西”[10]。人類自身的悖論行動構成了寬恕的客觀人性基礎。

      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用只言片語,言簡意賅地指明了法國大革命后,制憲權主體寬恕過去罪惡的客觀可能性(當然,法國大革命未能把握好這一點)。他說,“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fā),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fā);因此在這些制度的桎梏實際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顯得最無法忍受”[11]64。托克維爾當然不是在鼓吹應該選用更加專制的苛政來阻斷革命的發(fā)生,而是要說明在舊制度罪惡不是特別深重的地方,人民的權利意識更容易覺醒,革命的爆發(fā)更有可能。而在舊制度罪惡特別深重的地方,也許會有貧民暴動和農民戰(zhàn)爭,但卻沒有近代意義的革命。另外,托克維爾還非常有新意地指出,在大革命爆發(fā)的國度,革命成功之后的制憲權主體也最具有寬恕舊罪惡的主觀可能性——爆發(fā)大革命的國家,人民都很有修養(yǎng),也都是追求理想的人。他說,法蘭西民族是“世界上最有文學修養(yǎng)。最鐘愛聰明才智的民族”,因而法蘭西是“在精神上生活的作家建造起來的那個理想國”[11]180。不管托克維爾此處的論述是否充滿了法國人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但是此處他提出的兩個命題不能說不能成立:其一,過去的罪惡并不一定都是罪大惡極而絕不可赦;其二,人性的修養(yǎng)以及對政治文明的追求,促使制憲權主體寬恕過去的諸多罪惡,形成“寬恕過去罪惡”的憲法意識。

      阿倫特則以時間和行動的不可逆性來證明革命成功之后的制憲權主體必然要具有寬恕過去罪惡的胸懷。她說,“對于不可逆性,即一個人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他所做的事情,他也不能取消他曾經做過的一切,擺脫其困境的可能的拯救之道是寬恕的能力”,“如果不是寬恕讓我們擺脫我們所做事情的后果,我們的行動能力就會被束縛在一個我們永遠無法補救的單個行為上;我們就永遠是其后果的犧牲品”[12]184。也就是說,每個人在舊制度里犯下罪惡的時候,他并不能非常充分地意識到他的罪惡;同時,時間的不可逆性讓他更沒有能力意識到未來之善的標準。如果革命成功后的人民糾結于舊制度的罪惡不放手,以仇恨和報復待之,那么革命不但沒有結束舊制度的罪惡,反而被舊罪惡所縛,使得包含在每一個行動(包括制憲)中的仇恨與報復的作用鏈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無休止地惡性循環(huán)下去。

      20世紀90年代南非立憲時刻制憲權主體和制憲機關的表現,堪稱寬恕過去罪惡的典范;遠者如美國的立憲會議、南北戰(zhàn)爭后對南方將領的處置、憲法修正案第13~15條的制定等。凡是沒有寬恕精神且鼓倡繼續(xù)激烈斗爭的憲法,都會很快遭到人民的厭棄。就此而言,我國1975年憲法算是一個適例。而我國八二憲法,既堅持原則又有寬恕精神,所以是一部很好很有生命力的憲法。其寬恕精神主要體現在:其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把當下與過去鏈接起來,建構兼容并蓄的民族國家;團結的基線是愛國,其對象范圍包容全世界的華人;尤其是憲法序言的第十段,要求把社會各階級階層、各民主黨派都團結起來,以多黨合作、政治協商作為制度化的載體來實現團結。其二,精心構建憲法上的“他者”,把其范圍壓減到最小程度。我國現行憲法所建構的“他者”,僅僅指歷史上的帝國主義者、封建主義者、官僚資本主義者,現實意義上的“國內外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以及對世界構成威脅的“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13]。無論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還是最大限度地縮減“他者”的范圍,都需要制憲機關在制定憲法時秉持寬容、寬恕的心態(tài)。

      (三)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是制憲權主體“期待美好未來”憲法意識使然

      制憲權主體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知性把握,體認到“歷史決定論”面臨諸多困難。按照歷史變動不居的慣性,如果制憲權主體僅僅要求制憲機關開門見山地規(guī)劃未來,那么憲法未來的實際效果往往是充滿變量的未知數。未來的不可預見性深深地植根于人性和人的境況?!耙环矫娌豢深A見性在于‘人心靈的黑暗’,即人基本上是不可靠的,誰也無法保證今天的人明天會怎樣;同時,不可預見性的另一方面在于,在一個由平等者組成的、每個人有同等行動的共同體內,不能預見一個行動的結果”[12]189-190。因此,制憲權主體通過“擔當此在責任”和“寬恕過去罪惡”的憲法意識,召求制憲機關完成與過去罪惡的辯論及和解,最大限度地縮減“他者”的范圍,譜寫團結憲章,構建穩(wěn)健的國家權力制約機制。權力制約和團結“他者”夯實了實現制憲權主體“指引美好未來”憲法意識形態(tài)的根基。

      制憲權主體對所有美好未來之期待的憲法意識,歸結為一點,那就是對人的尊嚴和權利保障的期待。具體而言,其一,自由是制憲權主體憲法意識的核心期待。權利的普遍原則就是關于人的自由的原理,即“任何一個行為,如果它本身是正確的,或者它依據的準則是正確的,那么,這個行為根據一條普遍法則,能夠在行為上和每一個人的意志自由同時存在”[14]。自由屬于人的先驗的知性范疇,是不證自明的人性,甚至連神學都承認,“萬能的上帝”也無法控制人的自由意志。奧古斯丁認為,上帝造人并把自由意志賜予人,如果沒有自由意志,人就不可能正當地生活,就不可能超越自然必然性而成為真正的人;上帝賜予人自由意志是為了讓人正當地生活,而不是讓人藉此作惡,人濫用自由意志作惡,錯不在于上帝,而在于人本身[15]。其二,平等對待是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的重要期待。西耶斯指出,舊制度下之所以“第三等級什么都不是”,是因為他們受到了不平等的對待,所以在革命成功之后的立憲時刻,制憲權主體對“推己及人”的平等對待原則的重要性,感悟極深。其三,擁有人道的人之生存的基本物質基礎,也是制憲權主體“期待美好未來”憲法意識的組成部分。

      制憲權主體“期待美好未來”的憲法意識往往要通過憲法正文的系統規(guī)定而實現,但因這些內容實在太重要了,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就必須要有所指引。因此我國憲法序言第五自然段指出,“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第六自然段呈現了已經部分實現了的立憲時刻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人剝削人的制度已經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增強了國防”;“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yè)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農業(yè)生產顯著提高;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廣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等*前文腳注已經指明,我國八二憲法并非立憲時刻的憲法,其是立憲時刻憲法即五四憲法的延續(xù),所以八二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呈現了部分實現了的立憲時刻期待的生活。如果是立憲時刻的憲法,當然只會有展望美好未來生活的內容,而不會有實現了的立憲時刻期待的生活。。

      二、我國八二憲法序言之歷史敘事的功能

      (一)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具有指引、評價憲法正文的功能

      以八二憲法序言第五自然段之“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為例。首先,正是在“人民成為國家主人”的精神指引下,八二憲法第33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八二憲法的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33~56條),規(guī)定公民不僅享有廣泛的自由權,且享有眾多的社會權。最后,為了切實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條件,2004年憲法修改時增寫了一款作為第14條第4款:“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其次,“人民成為國家主人”也具有評價憲法正文的功能,與《經濟、社會和文化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相比較,八二憲法對多項公民基本權利尚缺乏規(guī)定或規(guī)定得不夠全面。既然“人民成為國家主人”,則“對于國際公約中的這些基本人權,凡我國不持保留意見的,在修憲時應該自覺考慮與之銜接和協調,將它們載入憲法,明確規(guī)定為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16]。既然“人民成為國家主人”,則憲法未列舉權利并不等于其不重要,其要逐漸獲得制度化的憲法保障和參與社會資源分配的資格。

      延伸而言,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具有衡量制憲機關制定的憲法是否符合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的功能。我們皆知,與古希臘城邦國家不同,就算是最小的近現代國家也人口眾多,制憲權主體無法全體直接參加制憲,須以代議制的制憲機關的形式制定憲法。制憲機關與制憲權主體的關系是:應然層面,制憲權主體委托制憲機關制憲;實然層面,并不實際存在這種委托*西耶斯指出,制憲權通過如下三個時期連續(xù)行使:“在第一個時期,我們設想有一群數量相當多的孤立的個人想要聚集起來(即一個國家全體人民的聚集——引者注)”;“第二個時期的特點是共同意志的發(fā)揮作用”;“在第三個時期,起作用的不再是真正的共同意志,而是一種代表性的共同意志”。[法]西耶斯:《論特權 第三等級是什么?》,馮棠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60頁、第63頁。西耶斯承認,“有一群數量相當多的孤立的個人聚集起來”僅僅是假設,因而制憲權主體委托制憲機關制定憲法并不實際存在。。既然制憲機關制定憲法僅是基于制憲權主體的虛擬委托,則制憲機關制憲違背制憲權主體的制憲意識而制定憲法不但是有可能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是對眾所周知的歷史事實的描述,根據常人的情感和理性,制憲權主體因該歷史事實而產生的憲法意識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正是在這層意義上,“公意始終是公正的,永遠以公共的福祉為宗旨”[17]32-33。易言之,作為整體的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是限定的,恒定的,而不是恣意的,但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并不能被直接地觀察出來,因為不存在全民直接參加制憲表達其憲法意識的形式。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是以與立憲時刻的歷史事實的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因而,制憲機關制定的凡是能夠經得起憲法序言之歷史敘事推敲的憲法正文,就是與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相吻合的憲法,就是人民立憲意志作用下的憲法,具有正當性。

      (二)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具有證明我國憲法超安定性的功能

      除了“朝令不可夕改”這個古今中外的法理常識之外,憲法要比一般法律更具安定性,是有它深刻的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根源的。制憲權主體的憲法意識具有主觀的形式,但是擁有客觀的內容。該客觀內容就是憲法序言之歷史敘事所言說的革命的歷史事實。制憲權主體“擔當此在責任”的憲法意識是由“革命的歷史事實”的沉重性決定的?!霸谌艿囊饬x上,制憲權事實上就是革命”[18]。坦誠而言,制憲基本上都是以革命為前提的開端啟新的事件。就人類的政治生活來說,開端啟新意味著萬般未曾預料到的事件都有可能發(fā)生,且絕大多數都與暴力相聯——暴力比較容易創(chuàng)造一個政治開端。人的復數性導致“再精密的頭腦也沒有辦法預測公民政體中實質變遷的全部運作”,而是“變化相隨,永無窮期,直到共同體中熱愛和平、品行優(yōu)良的那部分人厭倦了這種改變、動蕩和無序,以至于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能夠帶來社會穩(wěn)定的政府”[19]。不斷地革命與制憲,并非總是文明的進步。制憲權主體還意識到,革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我國八二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警示人民動輒訴諸革命和制憲的不可欲性,證明了制憲權具有應該謹慎啟動的本質。否則,制憲權就把本應屬于社會常態(tài)之短暫插曲的革命,鼓呼成循環(huán)不斷的滾滾洪流而不可收拾。歷史敘事雄辯地論證了制憲權主體“擔當此在責任”的憲法意識特別珍視已存憲法的安定性,指明了只有真正的革命且革命成功之后才能重新制定憲法,制憲權不能任由激情的推動出爾反爾地行使。革命的概念要有確切的含義,不能把自稱革命的事件都當作革命來看待,要把革命與純粹的戰(zhàn)爭、純粹的暴力事件區(qū)別開來。即使真正的革命,也與暴力具有內在的聯系,其像“原罪”是人類開端一樣,畢竟是一種“罪惡”。所以我國八二憲法序言歷史敘事的第一要義在于說明,中國近代以來的革命是偉大的革命,是正義的革命,但同時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的苦難史,所以革命值得緬懷,但不可輕言革命,亦不可輕言立憲,憲法應具超安定性。

      另一方面,我國八二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記載了“改造過去罪惡”的手段和成就,證明了憲法本身的正義性。八二憲法序言第六自然段第一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人剝削人的制度已經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這說明我國憲法的制憲權主體(人民)以博大的寬容精神和高超的智慧,構建了以團結和發(fā)展為主題的新憲法秩序,并取得了如下成就(憲法序言第六段第二句以下):人民民主專政得到鞏固和發(fā)展;中國人民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增強了國防;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yè)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農業(yè)生產顯著提高;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廣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

      概而言之,我國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既警示了人們應避免重蹈動蕩與暴力的苦難,應維護憲法權威,擔當此在責任,也展現了我國憲法秩序所帶來的團結、發(fā)展,人之尊嚴生存的美好現實圖景。前者說明我國憲法應具超安定性,后者說明我國憲法本身構建的憲法秩序具有超安定性的內在本質。

      (三)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具有指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方向的功能

      仍以八二憲法序言第六自然段對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敘事為例來說明。第六自然段敘明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制度改造、政權建設等成就,尤其是“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yè)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農業(yè)生產顯著提高。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廣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這樣的歷史敘事乃制憲權主體“期待美好未來”憲法意識使然。以“隱藏”在此類歷史敘事背后的人民的憲法意識為根本,在“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背景下的改革,只能是在加強權力間的制約、增進群體間的團結包容、提升權利保障的范圍和力度三個面向上展開。另外,以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來指明改革的方向,就不能不置評改革過程中的“良性違憲”問題。在我國當下的社會轉型期,所謂的“良性違憲”現象層出不窮,導致學界對其有不同的看法*代表性論爭參見郝鐵川:《論良性違憲》,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4期;童之偉:《“良性違憲”不宜肯定——對郝鐵川同志有關主張的不同看法》,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郝鐵川:《社會變革與成文法的局限性——再談良性違憲兼答童之偉同志》,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以八二憲法序言歷史敘事的本質審視之,制憲權主體的三類憲法意識與變動不居的社會改革之間必然存在沖突(甚至激烈的沖突),因而筆者認為“良性違憲”可以存在,但必須是能強化權力制約、提升權利保障、增進團結包容的“真正的良性”,則其本質就沒有違憲*所謂真正的“良性違憲”視為合憲,南非憲法法院的一則判例對我們頗有啟發(fā)。2011年12月7日,南非憲法法院對GTLA案作出判決,要求Tshwane Metropolitan市政當局只有在提供了合適居所的前提下,才能強制逐出非法搭棚住在該市Golden Thread公司私有土地上的約170戶無家可歸者。該看似簡單的判決,是有“違憲”嫌疑的。實則不然。該判決強化了權力間的制約(憲法法院對行政權的制約),提升了南非憲法第26條第1款對弱者群體居所權的保障力度,侵犯的第三人的合法權益輕微且易于通過其他方式得以彌補,因而無損憲法文本的權威,且與“隱性憲法”(即制憲權主體立憲時刻的憲法意識)高度一致。。畢竟,憲法社會學的基本假定是,“任何國家的憲政運作實際上都依賴不成文憲法,憲法是社會規(guī)范的表現形式”[20]。

      三、結 語

      綜觀全文,我國八二憲法序言之歷史敘事的法理與功能,映證了新分析實證主義大師哈特的論斷:法律是“初級規(guī)則與次級規(guī)則的結合”[21],憲法也不例外。包括憲法序言中的歷史敘事在內的憲法文本是憲法的初級規(guī)則,其本質和有效性源自憲法的次級規(guī)則——制憲權主體(人民)的憲法意識。如果人僅是感性的動物,則會滿足于“制憲機關制定了憲法”是憲法的本質和有效性之源,則會對我國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的法理感到茫然。然而,人還是知性的動物,要找尋更深層次的緣由。本文通過對八二憲法序言歷史敘事背后的歷史社會條件信息、該社會條件促生的制憲權主體(人民)產生何種憲法意識,以及憲法序言歷史敘事與該憲法意識的關系的分析,駁斥了“憲法序言歷史敘事可有可無”的觀點,證明了我國憲法序言的歷史敘事在引領我國社會轉型期深化改革方面的實踐意義。

      [1] 謝維雁.論憲法序言[J].社會科學研究,2004(5):76-81.

      [2] 卡爾·施密特.憲法學說[M].劉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4.

      [3] 韓大元.試論憲法社會學的基本框架與方法[J].浙江學刊,2005(2):11-17.

      [4] 阿圖爾·考夫曼,溫弗里德·哈斯默爾.當代法哲學和法律理論導論[M].鄭永流,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 漢娜·阿倫特.論革命[M].陳周旺,譯.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譯林出版社,2011.

      [6] 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7] 帕斯卡爾.思想錄[M].李斯,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74.

      [8] 劉寶楠.十三經清人注疏: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250.

      [9] 高予遠.論儒家的“忠恕”與基督教的“寬恕”[J].宗教學研究,2006(2):108-112.

      [10] 張寧.德里達的“寬恕”思想[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1(5):15-24.

      [11] 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M].馮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12] 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 張勁.團結憲章——憲法的中國意義[J].政法論壇,2014(1):3-16.

      [14] 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40.

      [15] 趙林.罪惡與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原罪理論辨析[J].世界哲學,2006(3):77-85.

      [16] 楊海坤.憲法基本權利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

      [17] 盧梭.社會契約論[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8] 陳端洪.人民既不出場也不缺席:西耶斯的民族制憲權理論解讀[J].中外法學,2010(1):81-103.

      [19] 郝伯特·J·斯托林.反聯邦黨人贊成什么——憲法反對者的政治思想[M].汪慶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1.

      [20] 韓秀義.中國憲法實施的三個面相——在政治憲法學、憲法社會學與規(guī)范憲法學之間[J].開放時代,2012(4):50-70.

      [21] H·L·A·哈特.法律的概念[M].許家馨,李冠宜,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75.

      [責任編輯:王 怡]

      Legal Philosophy and Function of the Historical Narration in the Preamble of the 1982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E Xian-yuan

      (Law School,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The historical narration in the preamble of the Constitution of PRC is not the fact records without the legal force, but the constitutional norms which have a solid legal basi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subject that establishes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facts, it is a comprehensive result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that the subject establishing the Constitution takes on the present responsibility, forgives the sins of the past and expects the bright future. Accordingly, the historical narration in the Constitution preamble has the function of evaluating the Constitutional text, proving a super-stability nature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under the context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

      1982 Constitution of PRC; preamble of the Constitution; historical narration

      2014-11-17

      安徽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AHSK11-12D185);安徽財經大學重點科研項目(ACKY1417ZD)

      葛先園(1971-),男,安徽六安人,法學博士,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研究。

      D 921

      A

      1004-1710(2015)05-0091-07

      猜你喜歡
      制憲序言憲法
      序言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1:56
      序言
      航空學報(2022年4期)2022-06-08 03:40:32
      序言
      憲法伴我們成長
      《名人傳》序言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40
      《憲法伴我們成長》
      王世杰與1946年中國制憲進程中的政體之爭
      法律史評論(2020年2期)2020-04-13 05:56:36
      各方輿論視域下的1946年“制憲國大”建都之爭
      近代史學刊(2018年1期)2018-12-06 09:21:08
      尊崇憲法 維護憲法 恪守憲法
      人大建設(2018年4期)2018-06-26 08:38:16
      委內瑞拉再選舉,制憲大會能否緩和危機
      海外星云(2017年16期)2017-08-25 04:15:10
      永登县| 上思县| 绥化市| 祥云县| 兰州市| 中牟县| 海原县| 永靖县| 涞水县| 普兰店市| 如皋市| 林州市| 夏河县| 静海县| 如皋市| 宜良县| 赤峰市| 海门市| 连平县| 大方县| 南岸区| 丹巴县| 余姚市| 沭阳县| 南溪县| 南平市| 南宁市| 蒲城县| 盐津县| 古交市| 图们市| 彭山县| 泸定县| 德令哈市| 马山县| 黄冈市| 专栏| 怀宁县| 乐清市| 秦安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