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湛江開發(fā)區(qū)第四小學中學部 李 泉
德育,乃品德教育也。人無德不立,業(yè)無德不興。此古人之認識深矣。學校教育目標應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男氯?。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是決定人生品性優(yōu)劣的特殊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應僅寄望于班會或校會上,而應滲透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語文課的責任更不可推卸。那么,在“有效課堂教學人人達標”的教學中,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做到既能增長知識,又能提高學生道德素養(yǎng)呢?
要做到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首先,我們要充分認識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實施的必要性。不要誤認為“有效課堂教學人人達標”僅指文化知識方面的達標,更應結合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要讓學生德育和智育都得到“達標”。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體的未來成長,更是間接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的高低,乃至國家整體文明的優(yōu)劣和續(xù)斷,這不可以說不是大事了。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那他在這個社會中將到處碰壁,寸步難行。初中生是個比較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處于可塑性很強的狀態(tài),身體處于發(fā)育階段,心智不成熟,逆反心理強,很多同學還沒有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這都需要我們教師重視,在教育教學中要朝正確的方向加以引導。教師只有真切體會到德育的重要,才能在實際教學中自覺地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
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優(yōu)勢以及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不失時機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每個學科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點,思想性成了學科知識的內在屬性,它們是互相聯系,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的。在教育教學中,就品德說品德是空洞的說教;反之,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也是蒼白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落實教學目標,文道結合是必要的。對于具有豐富而生動的德育材料的語文學科而言,這一點更是關鍵。我們可以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指導朗誦,引導學生賞析范文,穿插與文本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故事,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或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學習感悟等方式,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能夠具體可感地、自然而然地獲得思想品德教育。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qū)別的獨特而穩(wěn)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人格在社會上指人品,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個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兩個基本屬性,我們不能在語文教學中只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和綜合性。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體現其工具性,又要體現其超越工具的人文性,只有這樣才會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從而通過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分清美丑,明辨是非,陶冶情操,學會做人,以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對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又要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行為習慣、意志情操等進行培養(yǎng),把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寓于語言教學之中,鼓勵學生敢于思考、分析、評論,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敢于為尋求真知灼見而爭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自由、民主和熱烈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還應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和電教平臺,讓學生從語言文字、直觀感性的材料中體驗語文內在的美,將知識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統(tǒng)一起來,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并促其變得不斷高尚。
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和智育是水乳交融、相輔相成的。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利用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時要注意德育具有很大的隨機性,教師要根據學生與文本交流的情況,課堂的生成情況,靈活把握,只要一有可能就立刻實施教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教育。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如有感情朗讀,小組討論,個人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相互評價,寫讀后感,或用講授式、提問式、啟發(fā)式等教學法都可以。但有一點不可忽視的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這樣學生的心靈才能受到震撼,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也就是說,要使學生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在學習中不是被動接受教育,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但不能對其中的思想內容視而不見,或只是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或無意挖掘文本內容,失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好機會。同時,在語文課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也要避免丟開文本,任意發(fā)揮,把語文課變成思想品德課。如果教師在講臺上唾沫橫飛,用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取代了對優(yōu)美作品的品味,取代了對作品深層意蘊的挖掘,取代了生動活潑的課堂互動,學生心情就容易煩躁,以致開小差,而教師不反省自己,還大罵學生的話,其結果必然導致教育的失敗及語文課的活力缺失。所以語文教師必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專業(yè)素質,只有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專業(yè)素質提高了,才能在教學中把握好尺度,恰如其分、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和思想境界。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德育的滲透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闭Z文教學如果做到德育的滲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話就容易實現,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道德準則就有親身體驗、獲得和追求機會,當道德準則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之后,學生就產生精神上收獲的喜悅,反過來對語文的學習也就更有興趣。因此,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既有利于學生的思想教育,也有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