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列克
說起“佛家七寶”,各類媒體多有提及,但漢傳佛教中的“七寶”與藏傳佛教中的“七寶”有何不同,則少有人問津。而為何稱之為“寶”,“寶”的內(nèi)涵究竟又是什么,只有佛法高深的高僧大德方能解說。但硨磲這一吸納天地海洋之精華的物種在禪宗、密宗的“七寶”中都位列其中,尤其藏傳佛教將之列為“七寶”之首。因此硨磲無論是從珠寶角度、人文角度,還是從自然生物進化角度和歷史角度都值得考究。
歸為寶石類的硨磲本身的化學(xué)成分并不復(fù)雜,其為90%的碳酸鈣和10%殼角蛋白。多數(shù)人對化學(xué)成分并沒概念,更不用說網(wǎng)絡(luò)搜索中對硨磲掛一漏萬的解釋,無疑對它增加了似是而非的神秘感。假如我們將它的化學(xué)成分與象牙的成分對比,會慨嘆:哦,原來差不多。
陸地上的瀕危保護動物大象,我們通過攝影攝像的鏡頭對它有著相當(dāng)全面的直觀了解,對原始及加工后的象牙也并不陌生。而對于被國際公約保護的海洋瀕危物種硨磲,由于受各種條件限制,加之活體硨磲的稀有,確實知之甚少?;铙w硨磲受國際公約保護,法律明文規(guī)定不得捕撈,因而不是本文涉及的重點。但不得不憂心現(xiàn)代工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和人類有意無意之間的“無序擴張”,造成活體硨磲生存空間及潔靜環(huán)境地被侵蝕和擠占,數(shù)量銳減,體型明顯變?。ㄒ妶D1,長徑29.5cm,寬徑<半殼>17cm),但“棱角”分明,內(nèi)殼油潤細膩,外殼橫向密布的線條分明,清晰地記錄著它的年輪和歷史的印記。
硨磲屬雙殼類物種,它剛?cè)岵?、四平八穩(wěn)、含蓄兼容、隨時間推移納宇宙精華的體態(tài)特征,似乎給予了佛教將它歸為“七寶”隱約可考的詮釋。特別是它外殼附著如珊瑚、小貝類等其他海洋生物的特有狀態(tài),亦有“普度”的禪意在其中。
本文著重介紹的是庫氏硨磲(俗稱大硨磲)。除國外海域的硨磲分布狀況,我國海域范圍內(nèi)(硨磲死亡后沒人海底),出海沙現(xiàn)世的硨磲屬黃巖島附近最好,南沙群島附近次之,三沙市附近再次之。所謂好,一是個頭大,分量足,最長約1.5m,重達近1t;二是形態(tài)完整;三最重要的是殼內(nèi)側(cè)組織在幾百年上千年甚至幾千年的緩慢進程中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玉化”,而且由內(nèi)表及里、由點到面、由局部到大面積深層次的“玉化”,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寶石。
硨磲的玉化結(jié)果與“玉化樹”有本質(zhì)的不同。玉化樹是大樹深埋地下數(shù)百年上千年后的演變,不僅玉化部分呈斑斕的瑪瑙或琥珀狀,其化學(xué)成分已從木質(zhì)中分離生成另外的品種氧化硅。
大硨磲壽終或非正常死亡后落到海底沙面,經(jīng)過多種外力的因素及幾百上千年的時間一點點沒人海沙、最終沉入海沙五米以下甚至更深。然后它們外形悄然發(fā)生變化(見圖2,長徑73cm,寬徑<半殼>50cm),附著在硨磲殼外的海洋生物,尤其是珊瑚等也隨它“凋零”,顏色從多樣變成灰白,就連“筆山”狀的外殼邊沿由“山峰”狀逐漸磨平為“山丘”狀,但硨磲的“肉質(zhì)”部分,厚厚的殼內(nèi)碳酸鈣組織沒有任何變化,且隨著時光流淌“玉化”的效果越來越好,成為寶石飾品的品質(zhì)越來越高。它溫潤細膩,散發(fā)著珍珠的光澤,讓我們對它為成為佛家七寶之一有了直觀的感受,更不用說它承載的歷史歲月,它潔白中透出高尚,它沉于海底但體內(nèi)組織的變化生生不息,都對佛學(xué)的精髓有著別樣的詮釋。
深埋在海底海沙中的大硨磲,它的密度一般在2.7g/cm3左右,“玉化”程度高的可達2.86g/cm3,比象牙高出許多,也高于瑪瑙、水晶、岫巖玉,僅次于和田玉的2.95g/cm3。因此硨磲飾品上刀刻劃更隨心,雕刻更傳神,包括透雕在內(nèi)的多種工藝均可施展。
硨磲作為寶石類飾品是因其折射率已達1.54,與水晶不相上下。加之“半透光”的珍珠般溫潤光澤,使其具有水晶、瑪瑙所不具備的魅力。未打磨時貌不驚人(見圖3),稍加打磨便寶光四溢(見圖4)。
硨磲可隨形制成擺件(見圖5),甚至稍作切割、打磨,它張弛有度的“山子”狀,就能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天然“黃皮”部分的保留,更添視覺享受。擺件的形制有多種選擇(見圖6)。
硨磲制成的章料,有文人情懷的人甚是喜愛。不僅讓閑章(見圖7)可把玩、可欣賞,亦讓方正規(guī)矩的印章料(見圖8)大小適宜,壓印清晰。原始切割的硨磲,摩挲時依稀可感受到細微的紋路,但稍加打磨拋光,那圓潤、細膩、端莊、純潔的感覺便渾然天成。
硨磲制成的掛件最是千姿百態(tài)。硨磲佛珠(見圖9)相較其他佛家六寶無論從色彩、質(zhì)地、光澤、寓意均呈現(xiàn)出它的圣潔和高貴,其微透光和半透光的性質(zhì)在陽光下折射出色彩斑斕的效果,讓人感嘆,也只有硨磲獨有。未加打磨的硨磲飾品精光內(nèi)斂,打磨拋光后的油脂光澤讓人注目回味(見圖10)。
硨磲的品質(zhì)決定若是將其制成手把件,以圓雕或淺浮雕的雕法最為合適。各類蔬果、童子、生肖均是其常用題材(見圖11),筆者求名家將硨磲制成一佛頭(見圖12),苦等數(shù)日后,經(jīng)打磨、拋光、檢測,這件佛頭小巧而圓潤,生動而傳神,面部歡喜自然,凹凸和垂肩耳比例恰當(dāng),這件佛頭雕刻得栩栩如生而又形神兼?zhèn)?,我既不舍佩戴,更不舍把玩,僅偶爾端出錦盒端詳、欣賞、冥想……
最后介紹一下硨磲的保養(yǎng)與鑒別。硨磲從海底現(xiàn)世,性寒、無毒是基本藥性。它的藥用價值主要是安神、解毒,并不像網(wǎng)上及有些媒體的夸大其詞,說什么延年益壽、防衰老、防骨質(zhì)疏松等等。
正因成百上千年沉入海底海沙中,一般性的腐蝕奈何它不得,戴得時間久了,若沾有了污跡,用洗手液小心清洗即可。如所有寶石一樣,防止磕碰是第一要律。特別要提示的是因硨磲是水生物,忌烈日暴曬、高溫炙烤。
硨磲辨?zhèn)屋^為容易,真正達到“玉化”程度的硨磲有以下特征:
1 微透明或是半透明。
2 對照陽光肉眼可見像“象牙紋”般的柔和(不交叉)的紋路。
3 細膩而有質(zhì)感。
4 油潤似珍珠光澤。
5 白的程度有細微差別,但絕無“死白”感覺,牙白是基本顏色狀態(tài)。即使碰到極少“金硨磲”,黃色也是深淺不一,離純粹的金黃亦有一定差距。
6 最易讓收藏者“打眼”的是以次充好。如根本離“玉化”程度相差甚遠,或者干脆用硨磲粉壓制而成。這樣的成品或章料往往顏色均勻無細微變化,稍厚重,絲毫沒有“殼狀”感覺,強光燈下透明度差,更談不上承載著歷史的美妙紋路。
硨磲的圣潔與精深在于它的“白”,如同邢窯、定窯、德化窯的“白”,是那么與眾不同,卻又耐人尋味沁人心脾,它承載著歷史的悠久和厚重,包含著自然科學(xué)和人文科學(xué)的多樣化,不愧為佛家七寶之首,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