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傳芳
(安徽醫(yī)科大學 宣傳部,安徽 合肥 230032)
1895 年北洋大學??侗毖蠊珜W》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高校校報的誕生。至今,我國高校校報已經(jīng)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史。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薪火相傳,我國高校幾乎都有自己的校報,總數(shù)達到1000 多種。高校校報作為高校校報新聞傳播的主流媒體,承擔著聯(lián)系師生、校友、學生家長與其他社會人士的紐帶作用;是塑造高校品牌,展示高校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擔負著輿論引導、文化育人、新聞宣傳的使命。它既是高校黨委的機關報,又是高等院校的教育報。因此做好高校校報,提升高校校報傳播效果,既能促進高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與校園和諧文化的建設,還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受眾多傳播媒介的影響,高校校報的傳播效果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那么高校校報應該如何迎接這個挑戰(zhàn),實現(xiàn)有效傳播呢?
傳播效果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M行這項傳播工作,完成這項傳播工作有什么意義。換句話來說就是傳播方通過媒介把信息傳達給大眾,對于廣大受眾乃至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有哪些改變。也是指傳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關注,改變了態(tài)度,導致個人或社會某種行為的改變。一般來說,傳播效果具有兩方面的意義:(1)帶有目的性的傳播行為,給大眾帶來思想、行為、心理上的改變。(2)期刊、雜志、報紙等眾多媒體的傳播行為給廣大受眾帶來的有利的、不利的影響。
一般而言,傳播效果都是有目的性的,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傳播的信息內容與方法能否滿足受眾的需求,能否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實際傳播行為中,傳播方、傳播信息、傳播渠道、受眾等眾多因素構成了傳播行為。任何其中某一因素都會影響到傳播效果,嚴重者會使傳播產(chǎn)生無效或負面效果。因此應該更加關注傳播者、媒介以及受眾這三個群體的關系,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實現(xiàn)有效傳播的目的。
與其他報刊雜志相比,高校校報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是指各高校黨委主管主辦的報紙,受眾是全校師生與員工,不以盈利為目的。高校校報作為校園的主流媒體,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對高等教育的傳承與見證,對高校文化的傳播與培育人才的功能等是其他媒體所無法取代的。而傳播行為的目標是傳播效果。因此,必須重視高校校報的生命線——傳播效果。首先,探究高校校報的傳播效果,了解其傳播內容是否滿足廣大師生的興趣與需求,校報版面安排是否符合規(guī)范,傳播信息的過程是否符合傳播規(guī)律。從而全面了解校報傳播活動,促進傳播效果的有效性,為廣大師生提供真正的服務。其次,能夠培養(yǎng)廣大師生對高校校報的閱讀興趣。廣大師生作為校報的主要受眾,與每一期的傳播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校報不能引起師生的共鳴,師生對校報信息內容不感興趣,那么整個傳播活動就失去了意義。第三,能夠科學評估高校校報的質量水平。對高校校報的傳播效果進行探究,能夠對校報的整體工作情況做出科學的評估,從而不斷完善辦報工作。
從理論上來說,我國高校校報作為校園主流媒體與定向師生的分眾媒體,本應在文化建設、組織傳播等活動中大有作為。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校報傳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從近幾年的調查統(tǒng)計來看,高校校報呈現(xiàn)出影響力弱化、地位邊緣化的趨勢。校報的整體傳播效果不理想,學生對校報不太滿意,高校教職員工的評價不高;校報的辦報質量不高,版面安排不合理,內容墨守成規(guī),沒有創(chuàng)新點,基本都是本校的正面信息報道;高校學生對校報不感興趣,很少有學生把高校校報作為日常習慣性讀物來讀。能夠堅持閱讀校報的學生更是微乎其微。這樣,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報紙,卻沒有受眾,既不能發(fā)揮校報喉舌的功能,也不能起到引導學生思想的作用。造成高校校報傳播困境的原因有:
高校校報是高校新聞宣傳和輿論思想引導的重要陣地。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校報不能簡單地通過空洞的單向灌輸。這是受眾對宣傳、推銷的東西有一種警惕心理。因此要想讓受眾認可校報,必須通過議題設置、事實選擇,用服務來說服觀眾。尊重校報傳播規(guī)律,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讓受眾更容易理解。然而在校報機關屬性上,許多人存在認識誤區(qū),認為校報在本質上是一種“宣傳單”,許多都是報道會議、領導,報道的方式陳舊,報道語言都是一大堆的空話、套話。這就導致校報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八股之風彌漫。甚至還有一些人將“領導宣傳”與“宣傳領導”混為一談。于是校報逐漸成為發(fā)布活動與領導講話的信息欄。久而久之,許多人對此便失去了興趣,校報的受眾越來越少。
我國許多高校校報在內容上政治色彩濃厚,沒有很好地把思想性、指導性與可讀性結合起來。校報版面大部分多是關于領導活動、會議新聞,很少有貼近廣大師生日常生活實際的新聞。許多高校校報的最后一個版面才是學生投稿的文學作品。其次,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特征就是,校報內容大多報道的是關于本校發(fā)生的事情,對校外的新聞或是同類高校的新聞涉及的比較少。這對于新時代的學生來說,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再加上微博、網(wǎng)絡、微信等信息獲取渠道的多元化與大眾化,很少有師生樂意去閱讀政治味道濃、信息內容狹隘的校報。這就造成了高校校報不受歡迎、實際讀者少的局面。
長期以來,我國校報在版面形式上過于單一,視覺沖擊力不強,無法吸引讀者的眼球。像華師大學校報、暨南大學校報、廣州大學校報等都是采用對開四版的形式進行排版。其中一版是關于高校近期的綜合新聞或近期要聞;二版是新聞、人物、教學、科研活動;三版是新聞、學生、校園生活;四版是師生的文學作品。高校校報的周期比較長,一般分為月刊、半月刊。在半個月或一個月內高校所發(fā)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很多。但是版面是固定的。因此常常會出現(xiàn)版面擁擠的情況,從而導致校報文字多、圖片少,就是放上去的圖片也是非常嚴肅的。這就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網(wǎng)絡時代之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一般是以紙質媒體為主。而校報總是以同樣的一張面孔示人,但仍然能穩(wěn)坐校園主流媒體的位置。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逐漸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報的發(fā)展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中心提供的數(shù)據(jù),截止到2011 年6 月,中國網(wǎng)民人數(shù)達到4.85 億,手機網(wǎng)民的數(shù)量上升到3.18 億,并呈攀升的趨勢。大量的年輕讀者向其他新的媒體轉移。一方面,媒體的選擇范圍更廣,導致受眾分散或分流。同時這就會導致同一種信息可以許多不同的解釋,意見多元化,帶來信息傳播的障礙。另一方面,網(wǎng)絡媒體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傳播的速度十分快。高校校報一般半月或一月辦一期,等到校報出版的時候,許多新聞已經(jīng)成了“舊聞”。綜上所述,造成高校校報傳播效果不盡人意,既有校報自身的原因,也有辦報環(huán)境的原因。
校報是高校傳播信息的重要平臺,也是師生交流的重要平臺,更是高校品牌、形象的窗口。首先,應該充分了校報在高校發(fā)展的地位與作用。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報在引導廣大師生員工了解校園動態(tài)與學校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必須重視高校校報的作用,想方設法地發(fā)揮它的功能,實現(xiàn)高校校報的有效傳播。其次,要改變機制,樹立受眾本位的辦報思想。校報的管理機制是影響校報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它的改變能夠促進校報運行方式與內容安排的根本轉變。在經(jīng)費上,高校校報可以嘗試從過去的完全依賴學校財政部門撥款向“自主經(jīng)營,自負盈虧”的方向發(fā)展。探索出一條既不脫離高校黨委,又能夠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的校報運作道路。比如高校校報是堅決不允許直接刊登廣告。然而高校學生這一龐大的市場群體,早已被許多商家看中。因此可以采取靈活的方式,把廣告資源引入到校園中。同時,還要改變過去那種“我講你聽”、“傳者本位”、“辦報是為了宣傳任務”等傳統(tǒng)觀念,樹立受眾本位的思想,從而使高校校報的內容、形式與風格更加符合廣大師生的需求。
在當前新聞媒體行業(yè)中,慢新聞往往會被快新聞所淘汰。媒體若能在第一時間搶得新聞,便占了先機,贏得了受眾。因此必須開拓新的傳播方式,及時傳播高校信息。一方面,要做到網(wǎng)絡媒體與紙質媒體相結合,做到優(yōu)勢互補。條件允許的話盡可能地創(chuàng)辦校報的網(wǎng)絡版。網(wǎng)絡版的校報傳播速度快,影響力深遠。這就要求校報內容要“新”,“全”??筛鶕?jù)內容編寫鏈接式的文章,增加一些信息,以彌補校報在內容、作用、時效方面的不足之處。創(chuàng)建網(wǎng)絡版的校報,要重視編輯人員、學生記者團的作用,認真辦好校報,為廣大師生更好地服務。另一方面,高校校報要及時報道新信息。這就要求高校校報編輯部實時了解校園動態(tài),盡可能地以最快的速度向廣大師生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每年高校都會舉行運動會,可在事先做好其他工作安排。爭取在運動會結束不久后就作出報道,而不是在許多師生已經(jīng)了解該事件后才報道出來。這樣校報工作便失去了意義。此外,對于校園的一些突發(fā)事件,也要做到以最快的速度把握住最新的消息。做好了以上兩點,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校報的時效性。與其他新媒體相比,校報也不會相差太遠。
高校校報身肩傳播校園文化、思想輿論引導與育人等多種職責。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校報要想繼續(xù)保持作為校園的主流媒體地位,發(fā)揮思想輿論引導的作用,就必須完善校報傳播內容,從而實現(xiàn)校報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一方面,要重視校報內容的深度報道。所謂深度報道,是從思想的科學性、內容的深刻性與表現(xiàn)形式的豐富性等三方面去體現(xiàn)。校報要想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就必須揚長避短。著眼于學校的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來的新聞,抓住學校的幾個重大新聞進行深度報道。如2013 年3 月廣州大學校報結合“三八婦女節(jié)”,針對當前高校女學生炫富、追逐富二代的社會熱點問題,對幾位自立自強的女大學生進行了采訪。報道內容十分深刻。同時校報深度報道要從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這就十分考驗校報編輯的策劃能力。其次,校報傳播內容要突出特色。由于高校校報受眾是廣大師生,報道內容要體現(xiàn)高校特色。常言道,校報唱“四季歌”,每年都有新生入學,畢業(yè)生離校,各種校園活動等往往都是周而復始。這就要求校報要突破重復,拓展視野,融入時代特色。
美國著名新聞學者曾經(jīng)說過:“報紙必須和他的讀者共同分享一種感覺,一系列的興趣、愛好和價值。”這種感覺便是傳播學上所講的親和力。校報的親和力提升了,才會讓讀者產(chǎn)生認同感。提高校報的親和力不僅要貫徹受眾本位的思想,還要增強校報的可讀性。因此,校報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融入情感地去做好報道,塑造校報溫和的形象,從而贏得關注。只有遵循傳播學的理念,強調傳者與受者的平等地位,由政治性的宣傳向柔性的說服轉變,這樣才能更容易讓讀者接受??傊咝P笠⒆銓W校實際,又不能拘泥于本校,除了一些教學教研、科研進展等常規(guī)性的話題外,還要引入與師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如高教動態(tài)、師生生活等。只有這樣傾注真情,深入基層,才能使校報成為傳播者與讀者的溝通的橋梁,成為師生交流的平臺。
隨著新媒體的日益壯大,高校校報要在夾縫中生存與發(fā)展,就要順應當前網(wǎng)絡發(fā)展的環(huán)境,適應辦報的環(huán)境,尋找與網(wǎng)絡資源的契合點,從而求得新的發(fā)展空間。《草根播報》便是高校校報走社會化發(fā)展之路的成功典例。一是在校園內部,高校校報要以主導的姿態(tài)整合校園內其他媒體資源,從而形成媒體合力。二是以當?shù)氐纳鐣襟w為平臺,加強與其他校外媒體的交流與合作,了解新聞界的最新動態(tài),學習新聞傳播技巧,從而提高校報質量。三是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加強與校友等其他社會人士的聯(lián)系,提高了校報的知名度,擴大了校報的社會影響力。
在新媒體時代下,各媒體之間競爭激烈。再加上高校校報自身的問題,高校校報傳播效果整體欠佳。因此高校校報只有從自身的情況出發(f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努力改善校報傳播現(xiàn)狀,不斷深化改革,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共贏,才能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從而發(fā)揮其自身的實際價值,更好地為廣大師生員工服務。
[1]胡勇.要講究并追求校報的版面功能[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2]張彥.報網(wǎng)互動語境下高校校報的處境與發(fā)展[J].大眾文藝(理論),2009,(13).
[3]康玲玲.新媒體時代下的網(wǎng)絡問政探微——兼論科塞的社會沖突理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4]譚永軍,毛廷貴.高校校報的定位及其發(fā)展路徑[J].廣西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