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阿里地區(qū)高級中學 于艷竹
近年來,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對詩歌意象的鑒賞越來越受到重視,
本文嘗試對古代詩歌中出現(xiàn)的常見意象進行梳理,并對其含義進行概括。
詩歌是依靠意象來表情達意的,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從字面意思上來分析,要有“意”和“象”兩個層面的東西?!耙狻笔侵饔^層面的東西,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高興、憂愁、思鄉(xiāng)之情等;“象”是客觀層面的東西,指外在的物象,比如萬重山、楊柳、蟬等。當作者主觀的情感與外在的物象契合在一起,出現(xiàn)所謂的“意中之象”,這個時候“意象”就產生了。比如明代政治家于謙的一首托物言志詩《詠石灰》“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了于謙以天下為己任,為了社稷蒼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堅強意志和決心,以及兩袖清風清清白白做人的價值取向。詩人這種情感,與 “石灰”這個物象不怕“千錘百煉”、不怕“焚燒”,以及“粉身碎骨”仍然清白留世的特點相契合,形成了詩人心中的“意中之象”,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外在物象達到了完美契合。
古代詩歌大多是通過意象來表情達意的,而在長期的運用中,一些常見意象就有了約定俗稱的含義。比如“楊柳”往往與離別之情緊密相關,“月亮”則意味著思鄉(xiāng)之情,“落花”則有著惜春傷時的概嘆,“菊花”則往往是詩人高潔人格的。下面對古代詩歌中常見三類意象加以分類梳理及概括分析。
楊柳與酒是表達送別之情的代表意象,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皸盍敝绷芭c“留別”之“留”諧音,且楊柳的依依之態(tài)和離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融合在一起,因此古人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如《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范仲淹《蘇幕遮、懷舊》“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另外“長亭”“南浦”等意象也是較為常見的送別類意象,比如“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月亮與鴻雁是思鄉(xiāng)之情的代表意象。月亮照在天涯的兩端,一端聯(lián)在故鄉(xiāng),一端照在詩人,因此月亮有了思鄉(xiāng)懷人的意蘊,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韋莊《女冠子》“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王建《十五夜望月》“一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都用月亮的意象傳達出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感。鴻雁每年秋季由南飛北奮力回巢,與游子羈旅他鄉(xiāng),無由返故鄉(xiāng)形成鮮明對比,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羈旅之愁。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劉禹錫《秋風引》“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都通過“大雁”的意象傳達這種情感。另外“搗衣”“吹笛”(吹蘆管)等意象也是較為常見的思鄉(xiāng)類意象,比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等。
梧桐與子歸(杜鵑)是表達愁苦之情的代表意象。梧桐雨滴給人以凄涼悲傷的感覺,與詩人的愁苦之情相契合。如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愁苦之情都通過“梧桐”這個意象傳達出來。杜鵑(子規(guī))啼血的典故賦予了其哀怨、凄涼的意蘊,與詩人愁苦之情相契合,而成為表達愁苦之情的常見類意象,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朱淑真《傷春》“生怕子規(guī)聲到耳,苦羞雙燕語穿簾”等。另外“細雨”“寒蟬”等也是較為常見的愁苦類意象,如“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細雨細如愁”“長安古道車遲遲,高柳亂蟬嘶”等。
一些約定俗成的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比如梅花、菊花、松樹、竹子都有著高潔不同于流俗的含義,古代詩歌浩如煙海,意象繁多,不是上述三類意象可以囊括的,需要在不斷積累中學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