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課業(yè)之外:清代塾師與弟子的師生情誼及其變異

      2015-03-19 12:24:53威,王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塾師情誼弟子

      蔣 威,王 碩

      (1.棗莊學院 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2.棗莊市建設路小學,山東 棗莊 277160)

      一、引言

      在私塾之內(nèi),塾師與弟子之交往主要圍繞傳道、授業(yè)與解惑而展開。然而,除卻純?nèi)坏膸熗疥P系外,他們之間的交往還延續(xù)到課外,成為一種具有擬血緣化傾向的師生情誼。在清代,塾師與弟子之間的交往既有和諧的一面,也有不和諧的一面。這里主要揭示的是師生之間的情誼,故而更專注于和諧的一面,而略帶論述這種情誼的變異。

      在傳統(tǒng)社會,師的地位常與君、父并提,有“三本”“三尊”的禮法地位,所謂“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師教之,君治之。缺其一則本不立?!盵1]卷五十二,子18冊,636-637“天地君親師”成為人們經(jīng)常并提的詞匯。如清初張履祥就見其家鄉(xiāng)民間家祠,“其稍知禮者,則立一主曰:‘家堂香火之神’,或曰:‘天地君親師’,而以神主置其兩旁?!盵2]卷十八,531“師父”并稱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課外在師徒情誼方面的重大影響,闡釋此種觀念在清代社會具體實踐中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變異就顯得異常重要了。

      二、師對徒——愛徒若子

      在課堂之外,清代塾師與弟子之間的互動,亦師亦友,既不等,又平等;既無親緣關系,又有擬血緣化特征。此種情誼既有師對徒的關愛,又有徒對師的敬愛,是一種雙向的和諧關系。當然,師徒之間亦有形同陌路的現(xiàn)象,已無情誼可言,并非我們關注與討論的重點。這里主要探討在課業(yè)之外,清代師徒情誼之中師對徒的單向情誼及其對師徒情誼的積極影響。

      (一)憐貧而教

      師徒之間情同父子,不僅體現(xiàn)為徒對師的尊敬,還體現(xiàn)為師對徒的愛憐。其實,清代很多塾師獲得弟子愛戴是建立在愛徒若子、不計經(jīng)濟利益得失、憐貧而教的基礎上的。我們知道,清代的私塾屬于私立學校,經(jīng)濟來源主要依靠學生所交的“束修”,這是塾師的生計所托。然而,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是,一些塾師能夠舍利求義,對于家境貧寒的弟子不收“束修”,無償教授。如嘉慶(1797-1820年)、道光年間(1821-1850年)江寧人陳授,字石渠,號松崖,“家貧授徒,盡心指教,于寒士尤不敢忽。嘗有貧欲廢讀者,不取其修脯,轉以膏火助之?!盵3]卷十二,第1569冊,432陳授不僅不收貧寒弟子的“修脯”,還給以“膏火”資助,可謂對弟子愛護有加。與陳授一樣的塾師還有上海人何潤,字汝霖,號蒼崖,“授徒里中,有 ‘一時名士半門生’之譽。時周家鈺尚幼,書孫也。家貧母老,無力讀書。潤授之讀,時給錢米,使養(yǎng)其母。其愛才多類此。”[4]卷五,第4冊,383山西渾源縣栗毓美,為道光朝名臣?!吧贂r狀貌英俊。家貧,將廢學,業(yè)師某明經(jīng)賞其慧,卻修脯而留課之,與其子共讀?!盵5]卷上,第1冊,54又如道光(1821-1850年)、咸豐年間(1851-1861年)無錫人張尚志,“至十余齡,肄業(yè),族祖粲英先生,潛心力學。念其貧,還其修脯而教誨更切?!盵6]271-272可見,這些塾師不收貧寒弟子的“束修”,甚至還額外資助弟子生活費用的行為,超出了自身的權利范圍,已經(jīng)帶有慈善的性質(zhì)。這種憐貧而教建立在塾師愛惜人才的心境之上,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師父”一詞的內(nèi)涵,所以是師生情誼日益加深的起點。

      (二)擇徒為婿

      在清代民間社會,塾師擇徒為婿的現(xiàn)象并不罕見。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塾師對其弟子的品行與學識極為贊賞與喜愛,便會將其愛女嫁給其弟子。如江陰人周世齡在其姊夫劉兆蓉傳記中寫道:“甫弱冠就學于先君子。先君子以君行樸遫而性伉爽,遂為余姊相攸焉。”[7]235“相攸”即擇可嫁之所也,后因以稱擇婿。又如嘉定人李際鼎,字方禹。有女2人?!伴L適姚于佶,縣學生,以能文稱,出先生所教,將次歲貢而卒。”[8]卷十四,集168冊,53據(jù)此可知,江陰人周世齡之父與嘉定人李際鼎是因弟子才德兼?zhèn)涠贿x為女婿的。

      一些塾師甚至因為弟子才品較佳,即使家境貧寒也選擇為婿。如乾隆(1736-1796年)、嘉慶年間(1796-1820年)桐城散文家劉開,字明東,“以孤童牧牛,聞塾師誦書,竊聽之,盡記其語。塾師留之學,而妻以女?!盵9]卷四百八十六,13426塾師愛劉開之才,不僅教其讀書,而且并不在意其孤貧,而“妻以女”。又據(jù)《然脂余韻》卷6載:“金壇于翁,宿儒也,為徐雨松中丞之婦翁。開門授徒,意在擇壻。中丞少孤,負笈于氏之門,相攸及之。而慮其貧弗當女意。一日授左氏傳,至重耳齊姜事,令女詠之。女口占曰:‘愿從公子志,不作女兒悲?!滔?,婚遂定?!盵10]卷六,第1冊,826于翁“慮其貧弗當女意”,而在教授女兒《左傳》時以史實試探與化導,可見其對弟子徐雨松喜愛之深,可謂是用心良苦。特別是這種愛才不嫌貧的態(tài)度,更是值得今人學習。

      (三)喪徒心痛

      清代塾師對德才兼?zhèn)涞牡茏又矏?,主要基于兩個原因:其一是有才華的弟子可以給自己帶來無限的榮耀,能夠體現(xiàn)自己教書育人的職業(yè)價值;其二是塾師本人的學識可以傳于弟子,有一種絕學可傳、心靈知音之感。一旦出現(xiàn)愛徒早逝,這些塾師往往如喪其子,痛不欲生。如青浦人王有光,自稱素史氏,“家居授徒。有程生燦,青年飽學,舉業(yè)之外兼攻詩古書畫,才藝俱優(yōu)?!烁敢宰淤|(zhì)厚重,兼因后母,不早完婚。聘媳先逝,生抑郁載余,二十七歲沉疴不起。素史氏具挽一聯(lián),‘十年文戰(zhàn)渾如夢,一載心喪也斷腸’。由是遂撤課徒之業(yè)?!盵11]卷二,55王有光在材料中不厭其煩地敘述程燦的才華,可見其對弟子的得意與賞識。對于程燦未婚早逝,王有光深表惋惜,告誡世人要“男大須婚,女大須嫁”,并作挽聯(lián)“十年文戰(zhàn)渾如夢,一載心喪也斷腸”,表達哀痛之情,最終也因此“撤課徒之業(yè)”。

      清初平湖人李天植在《哭門人王仲云》詩前小序中悲痛地寫道:“立秋前一日,兄伯云以訃聞,因病不能走吊兼視含殮及藁葬事。是王子平昔視予猶父,而予不得視猶子也。痛哉!”序后詩云:“井梧一葉墮秋聲,傷逝偏驚此日情。遂使白頭愁轉?。ㄉ嫌袃衫希?,忍拋黃口愛何輕(去歲初得一子)。佩分董豹嗟無及,步學邯鄲惜未成。不信壯年成此別(年方三十四),老懷難寫恨難平?!盵12]蜃園詩續(xù)集卷一,7輯19冊,531在序中,李天植直言與弟子王仲云情同父子,并以詩表達其喪徒之痛。

      又如番禺人虞必芳,字子馨,“天性孝友,操履醇潔,貧而益介,為童子師以自給。七應學政試,錄取古學者再,后或以疾未預正考,竟卒,年三十二。自少從吾師陳蘭甫先生游,先生聞其卒,哭之慟。既序其遺稿,復取史家傳文之法,取其所撰《袁督師祠堂碑文》一篇以為傳?!盵13]卷十二,第179冊,107虞必芳之師陳蘭甫不僅“哭之慟”,而且“序其遺稿”,“取其所撰《袁督師祠堂碑文》一篇以為傳”??梢婈愄m甫對弟子才華的喜愛之深,對弟子早逝的悲痛之深。

      三、徒對師——孝敬如父

      “天地君親師”的理念在清代民間社會有很大的影響。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上諭,“五倫為百行之本。天地君親師,人所宜重。而天地君親之義賴師教以明?!盵14]卷六,第7冊,5989清代詩人周壽昌(1814-1884年)也說:“俗以 ‘天地君親師’五者合祀,比戶皆然?!盵15]卷九,第1161冊,450師是除父兄之外對弟子影響最大之人,不僅教授其讀書識字,而且教育其怎樣做人,在此基礎上形成為堅實的師生之誼,致使一些弟子對于師的孝敬幾與父相等。

      (一)為師祝壽

      清代民間社會有為老人做壽的習俗。一般來說,做壽的年齡有50、60、70、80歲等各個層次,主要是親朋好友特別是子女想借助祝壽活動表達對老人的孝敬之心與恭祝老人長壽的愿望。一般來說,弟子作為晚輩,也會參加甚至主持老師的做壽活動。晚清湖南巴陵人吳敏樹在《孫由庵六十壽序》中寫道:

      “由庵孫君,年未三十之時,余家延之塾中,教童子句讀。連更八歲,童子皆稍知文義。而由庵為師名益著,乃別開館余里中,里中學者多從之……君年周一甲子,諸弟子與吾兒輩在門者,將相率為君壽,而請文于余。余嘗以謂近代以文壽人者最不合古義,多迫于時俗應酬,故不欲為人作。及聞由庵弟子之請,則喜甚……而今諸弟子之壽于其師,非有可依附,取矜重于世,獨相隨于清貧寂寞之中,烹豚治酒博長者之一歡,其尤可貴也。由庵雖窮老,得不以是為大樂?”[16]卷八,第 1534冊,217

      孫由庵60歲時,“諸弟子與吾兒輩在門者,將相率為君壽,而請文于余”??梢姷茏訛閹熥鰤蹮崆樯醺?,而做壽的最終目的也是“獨相隨于清貧寂寞之中,烹豚治酒博長者之一歡?!笨梢?,師徒之間感情之純真,并無世俗攀附權勢之俗氣。

      (二)侍疾

      長輩得疾病臥床,子孫侍疾為應盡之義務。然而由于諸種原因,在一些塾師臥病在床之際,常常只有弟子陪伴左右,朝夕侍奉。一種情況是塾師在塾館得病,子孫并不在身邊。如順治五年(1648年)平湖人王仲云為糊口計,訓蒙山中。“王子士鳳受業(yè)三載,其兩大人敬愛交至,歲時之需,供我不乏。迄今二十四年如一日。王子性躁多病,臥疾山中,亦三載。病愈亦訓蒙山中。子于丙午(按:康熙五年,1666年)病,棄故園,棲山舍。王子晨夕侍奉,即家人父子不是過也?!盵12]蜃園詩續(xù)集卷一,7輯19冊,531另一種情況是塾師子孫凋零,或者子孫貧困交加無力養(yǎng)親,此時弟子代親子迎養(yǎng)。如康熙(1622-1722年)、雍正年間(1723-1735年)嚴自公夫子,“館于永清,亦老且病”,其徒陳浩常往候問,“及聞疾篤急,迎之以歸。侍疾不兩旬而卒。既歸其柩,即于別舍設虛位于伯舅之左,而服心喪焉?!盵17]卷一,9輯23冊,374可見,嚴夫子在臨死前約有兩個月全靠弟子陳浩朝夕侍奉,猶如其子之盡心盡力。還有一種情況是弟子在師臥病在床之際侍奉左右,及時地供其使喚。如乾隆年間(1736-1796年)婁縣生員莊師洛,字莼川,病時“命其所授業(yè)生何其偉一再過余(按:指作者王芑孫),求為文著其生平,且曰待此以瞑目?!盵18]卷十四,第1481冊,144可見,何其偉一直侍奉在莊師洛左右,所以才能不斷地請求王芑孫為文著其師生平。

      (三)哭師與葬師

      俗語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比缛袈劼犂蠋熯^逝,弟子多悲痛欲絕,痛哭流涕。弟子往往在哭聲中回憶師徒交往之事,感念師之恩情。昭文(今江蘇常熟)人陳錫桂在《聞雨涇顧業(yè)師訃》中嘆道:“得信驚同霹靂過,臨風遙想痛如何。未親往視心長嘆,尚冀傳聞語或訛。一病幾曾虞到此,群醫(yī)原許保無侘。侯邑最愛恩師重,今后難禁涕淚多?!盵19]第11冊,64同為常熟人的單學傳在《哭單聞聲業(yè)師》中嘆道:“名著文章易,身全道德難。古今不再得,天地獨猲輕??达L去桐枯,泉聲玉葵寒。一哀千點淚,暮雨亦漫漫?!盵20]第10冊,246陳錫桂與單學傳都用詩歌的形式表達了喪師之痛與哭師的情形。

      民間社會以死者為大,講究入土為安,能否妥善地處理好長輩的后事是衡量子孫是否孝順的一個重要標準。但在清代民間,喪葬之費數(shù)量巨大,少者也需幾十兩,貧寒家庭一般難以承受,而不少塾師的家境就較為貧寒,在其死后子孫往往難以安葬。此時,一些弟子出于對師的孝敬,便會解囊相助,禮葬其師。如秀水(今浙江秀水)人周廷熹,字會升,一字霽堂,“以疾卒于禾中之楞嚴寺。貧無以葬,越若干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其徒金溶“典漕來浙,與同門釋明中率其遺孤世誠,葬先生于秀水縣南秋字圩之原。”[21]卷十七,第1428冊,197可見,周廷熹能夠被順利安葬,全賴其徒金溶與釋明中二人之力。

      乾隆(1736-1796年)、嘉慶年間(1797-1820年)崇明(今屬上海)人張詒,字景謀,自號南溪,“忽忽不自聊,得疾以卒,年六十余矣。無子,有一妻兩妾,二女。先生歾(殤),妾去妻歸。其寡女、門弟子葬先生于其父墓,收遺藁藏焉。始茂才受業(yè)先生所……獨茂才與其同門宋生者,啟手啟足,部署有條?!盵18]卷七,第1481冊,53一般民間料理喪事者多為男性。張詒無子,其喪事料理的重任就落到了其弟子茂才與宋生肩上,可見師徒之間的關系有擬血緣化傾向。

      又如武進人劉文堅,“嘗業(yè)邵子文蓀先生,親炙熏陶文人章羅之席,行參狂狷之風,固一時高弟也。后邵子卒,倡義助金為殯殮費,心喪哀毀毋失禮?!盵7]167

      (四)祭師

      在民間,孝道講究“事死如事生”。子孫對父母祖先的孝敬并不隨著埋葬和守制的完成而結束,掃墓與祭祀便是喪葬禮儀活動的延續(xù)。在清明、過年等節(jié)氣或死者忌日,子孫祭祖與掃墓主要是為了追念祖先以盡歲時之敬。此種禮儀一般不及于弟子。然而,由于師與弟子之間的關系經(jīng)常比照父子,所以在清代民間社會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弟子祭師掃墓的現(xiàn)象。如乾隆年間(1736-1796年)嘉興人王師隲,字文岳,號密成?!霸綌?shù)載,君造廬勸歸,聚居城北。訪塾師某墓,躬親祭掃,歲久無廢?!盵22]卷一,9輯19冊,333嘉定人何介繁,“家貧,賣茶為業(yè)。其蒙師王羽九卒四十余年。每清明節(jié)必拜掃其墓,歲首必設立供奉。敬禮之意,終身不懈?!盵23]第3冊,849

      有的弟子不僅祭師,而且還不時地救濟其家屬。如乾?。?736-1796年)、嘉慶(1797-1820年)、道光年間(1821-1851年)靖州人儲其材,字德華,別字碧山?!吧偈聴钗鲗?、李助朝二先生。楊歿,迎其室于家,事之如母,歲必展其墓,三十年罔間。李先生身后家如洗,公斥貲贍之,館中設二先生木主,朔望拜謁如禮?!盵24]卷二十,第1549冊,323吳江人徐鳳苞,字鳴陽,少孤貧。“震澤趙存誠寓溪教授,鳳苞入塾僅一年,為織縑家挽花。及長,頗自悔,復從存誠學書,講究經(jīng)史,后教授鄧尉山中。存誠歿,無子,常以薪米遺其家。歲時且為展墓,其至性有過人者?!盵25]卷六,第11冊,815

      除祭師外,甚至還有弟子為師遷葬者。如江陰人劉澄源,字瀾伯,“于師誼尤篤。先師錢洛九無后,墓在亂冢中,公為擇地遷葬?!盵7]239

      四、師徒情誼之擴展及異動

      上述所論之師生情誼為最為和諧的一面,體現(xiàn)出清代在師徒關系中“師徒如父子”的擬血緣化傾向,這種情誼主要表現(xiàn)為師對徒的憐貧而教、擇徒為婿和喪徒心痛的過程及徒為師祝壽、師病侍疾、師死哭師、葬師與祭師的過程之中。因為師與弟子之間特殊的擬血緣關系,所以有的塾師在老無所依之時,常常會投靠弟子。如無錫人高樂志,年17歲補博士弟子員?!皨D以病死于家,兒女稚弱。君終以貧故不能歸,授徒四方?!鼻∥迨辏?788年),重試京兆,謂秦瀛曰:“吾老矣,若更罷還。吾有弟子翁生者家太湖之洞庭山,將依之以居?!盵26]卷六,第1465冊,272除此之外,尚有一些現(xiàn)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由于師徒關系的擬血緣化而導致此種關系的泛化及師徒關系之異動。

      在師徒關系擬血緣化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弟子與塾師家庭其他成員關系的擬血緣化現(xiàn)象,這主要體現(xiàn)在弟子迎養(yǎng)師娘如母,待師子如兄弟。如嘉定學者錢大昕之祖父錢王炯,幼時相依太倉李翁景初課誦,“李翁誨之備至。翁歿無子,府君迎其配黃孺人,敬養(yǎng)三十余年。歿,為制服葬,而除之歲時,必設位致祭焉?!盵27]卷五十,869鎮(zhèn)海人方義路,字正甫,“少時所從塾師歿,其子貧,欲廢讀。君歲饋以金使卒業(yè),歷數(shù)十年無間?!盵28]卷五,第 776冊,799

      其實在清代,師徒關系也有不和諧的一面,甚至出現(xiàn)了形同陌路的現(xiàn)象,毫無師生情誼可言。上述師徒之間情如父子的情形多體現(xiàn)在有素養(yǎng)的士人之間,一般的平民百姓則視情況而定。同時,不同歷史時段的民風、民俗各異,師徒關系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桐城人姚文然(1620-1678年)在《送王石仲訓導上元序》中寫道:

      “里門王石仲先生,篤行君子也。居于里以教授為務。其訓弟子不專以文萟,時取古人嘉言懿行反復誘掖之,至竭盡底蘊乃已。居則坐木榻,衣冠儼然。安視徐步,舉止皆可法,良師也。嗟乎,師道之難言久矣。古者易子而教,又曰 ‘作之君,作之師。’以君之尊,以父之親,乃有不能得之于其臣若子者,而以屬之師,蓋其難哉!上而國學兩司成、督學使者,及廣文先生與庠塾師,其義一也。嗟乎!弗思耳矣。予少事潤甫王先生,間嬉弗率教,王先生起抶之抵幾于地,氣結頰赤,或至減七箸,竟其日無愉容,蓋痛之也。切故怒之也深,此與嚴父之視子又何間焉?石仲于王先生若稍和,而其視弟子猶子,才不才憂喜共之。庶幾知師道者。嗟乎!今世師弟相與之間何漠如也。其弟子以偶輩視其師,其師以他人子視其弟子。以傳舍視其塾,營營焉別有其意之所在。弟子而才曰可矣,而不才曰嘻予甚矣,憊揚揚焉,褰裳而去之。嗟乎!何弗思之甚也。若石仲先生者,可以風矣。石仲既以司鐸得上元,將梓其語錄以行世,予受而讀之,其意一于誨人,勤勤懇懇,可念蓋始終以師道自任者,嗟乎!君子哉?”[29]卷十三,7輯18冊,363

      從此段材料可以看出,其一是“君”“父”“師”三者關系的并列是我國文化長期發(fā)展的結果,在民間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其二是像王潤甫、王石仲這樣對弟子負責、愛徒如子的塾師在社會上是存在的。這種塾師一般需要很高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其三是“今世師弟相與之間何漠如也”一句,在某種程度上點出了師徒關系的異動,即“其弟子以偶輩視其師,其師以他人子視其弟子。”師不能視徒如子,弟子也不能視師如父。這種師徒關系的異動在民間社會還有一定的生存土壤??偟膩碚f,清代塾師與弟子加深情誼的表現(xiàn)與形式值得我們今天去發(fā)揚與繼承,民間社會出現(xiàn)的師生關系之異動也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1][明]鐘人杰.性理會通[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6.

      [2][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清]陳作霖.可園文存[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清]張人鏡.月浦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上海:上海書店,1992.

      [5][清]李孟符.春冰室野乘[M]//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一輯).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6]馬小林,鮑國強.族姓史料叢編·張氏[M].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0.

      [7]馬小林,鮑國強.族姓史料叢編·劉氏[M].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0.

      [8][清]張云章.樸村文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9]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清]王蘊章.然脂余韻[M]//清代閨秀詩話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11][清]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清]李天植.李介節(jié)先生全集[M]//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3][清]桂文燦.經(jīng)學博采錄[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清世宗實錄[M]//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

      [15][清]周壽昌.思益堂日札[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清]吳敏樹.柈湖文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清]陳浩.生香書屋文集[M]//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8][清]王芑孫.淵雅堂全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清]顧崇善.里睦小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上海:上海書店,1992.

      [20][清]單學傳.釣渚小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上海:上海書店,1992.

      [21][清]沈大成.學福齋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清]錢陳群.香樹齋文集[M]//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3][清]張啟泰,輯;陸世蓋,編.望仙橋鄉(xiāng)志稿[M]//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上海:上海書店,1992.

      [24][清]李元度.天岳山館文鈔[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清]錢墀.黃溪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上海:上海書店,1992.

      [26][清]秦瀛.小峴山人詩文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7][清]錢大昕.潛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8][清]王榮商.容膝軒文稿[M]//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9][清]姚文然.姚端恪公集[M]//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塾師情誼弟子
      濃濃的鄉(xiāng)村年味 深深的少年情誼
      兒童時代(2022年1期)2022-04-19 12:42:02
      做人要自強
      林宣佑:見證跨越海洋的中韓情誼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
      感受書中真摯的情誼
      中華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34
      弟子規(guī)
      改對聯(lián)
      三月三(2017年10期)2017-10-25 17:50:48
      段祺瑞的寬容
      弟子規(guī)
      段祺瑞的寬容
      幸福(2017年20期)2017-01-30 13:51:20
      歲月如酒,情誼如酒
      小說月刊(2015年2期)2015-04-23 08:49:52
      石城县| 万全县| 连云港市| 广德县| 庆阳市| 舒兰市| 长子县| 长沙县| 手游| 孝昌县| 青岛市| 忻州市| 临泉县| 定南县| 石楼县| 江川县| 宣威市| 陆川县| 肇庆市| 郑州市| 石狮市| 南陵县| 富裕县| 双峰县| 周至县| 上栗县| 那坡县| 湖南省| 金溪县| 万安县| 石门县| 彰化县| 梓潼县| 淮北市| 长丰县| 瑞丽市| 兴文县| 三河市| 丹棱县| 桂东县|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