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胡建新/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遼寧大連116029)。
文藝復興是對歐洲有極大影響的文化運動,它起源于意大利,于16世紀在歐洲大陸全面擴展開來,幾乎影響著歐洲的文學創(chuàng)作、哲學探索、音樂、政治乃至宗教等各個方面。在這場浩浩蕩蕩的運動中,文藝復興大師將人文主義嵌入其研究學術領域,倡導“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撼動“神權”。
“人文主義”一詞來自于拉丁文“humanitas”,作為文藝復興的主題,它引導人享受現世的歡樂,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提倡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平等,帶領歐洲從中世紀的黑暗中走出來,整個社會仿佛置身于破曉時刻。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因此各位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都反映了現實的生活。如達·芬奇的作品不僅能像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理性指導創(chuàng)作,從自然界中選擇美的事物加以表現,壁畫《最后的晚餐》、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杰作;科學方面,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文學方面,莎士比亞等文藝巨匠的作品無一不體現了現實生活,無一不在倡導人文主義。這些作品和成果與整個時代交相輝映,共同奏響了人文主義的主旋律。
人文主義者提倡發(fā)揚人的個性,享受現世幸福和人間歡樂,提倡科學文化知識。所以,人文主義的理念,其重點是“人”,是“人”的本能的發(fā)揮,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動力。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十四行詩以特有的技巧結構、漂亮的語言成為經典。而這些經典,與文藝復興的時代主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
作為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在其十四行詩中注入了人文主義的精神。莎士比亞在作品里寫道:
別把我的愛當作偶像崇拜,也別把我的愛人看成偶像,盡管我所有的歌聲都只為了贊美同一個人,永不更改。我的愛,今天溫暖,明天也依然,那美妙的感覺始終如一;所以,我的歌飄蕩著忠貞的聲音,只表達一種情緒。真善美就是我的全部,真善美萬變不離其宗,這變化盡顯我的創(chuàng)造,三位一體,魅力無窮無盡。真善美過去是不相關,今天,匯集一處,融為一體。
由此可見,莎翁的主題創(chuàng)作與文藝復興大背景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密不可分的。既然“真善美就是我的全部”且“三位一體”,那么就讓我們領略這三個“全部”在其十四行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1.真。在第七首十四行詩中,詩人認為,人的一生就仿佛日出到日落的過程。旭日東升,噴薄著向上的生命力,壯闊、神圣,充滿了希望與朝氣,此時的太陽猶如人生的青年階段,擁有著“花樣的年華”。當太陽having climb the steep-up heavenly hill,也就是正在攀上陡峭的蒼穹之頂時,最強、最耀眼,對應的是一個人resembling strong youth in his middle age.正如一個人事業(yè)和狀態(tài)的頂峰時刻。這個時候,人最應該把握好時間和機會,努力向上。否則,人生將like feeble age he reeleth from the day,the eyes‘fore duteous,now converted are.From his low tract and look another way.時間不等人,若在應當奮斗時懶惰,等到垂暮之年,也就是日落時分,人生如同西下的夕陽,后悔也為時已晚。在這首詩中,詩人將一天中太陽的東升西落比作人的一生,真實地揭示出生活的真諦。除此之外,在第三十三首十四行詩中,他這樣描寫太陽:sovereign eye,也就是“至高無上的目光”,這種目光可以普照萬物,可以 kissing with golden face the meadows green,用它金色溫暖的臉龐溫柔地親吻著茵茵綠草。
2.善。詩人為了表達對當時“劇目審查上演制度”的強烈不滿,在第六十六首十四行詩中寫道:“對這些都倦了,我召喚安息的死亡,譬如,見到天才注定了做乞丐,見到草包穿戴得富麗堂皇,見到純潔的盟誓遭惡意破壞,見到榮譽被可恥地放錯了位子,見到暴徒糟踏了貞節(jié)的處子,見到不義玷辱了至高的正義,見到瘸腿的權貴殘害了壯士,見到文化被當局封住了嘴巴,見到愚蠢象博士控制著聰慧,見到單純的真理被瞎稱作呆俊,見到善被俘去給罪惡將軍當侍衛(wèi),對這些都倦了,我要離開這人間,只是我死了,要使我愛人孤單?!蔽覀儾浑y發(fā)現,莎士比亞用了十一個“見到……”的排比句式,將利刃直指當時社會的弊端。正是此制度,使得包括詩人在內的創(chuàng)作者不得不通過歷史劇的形式來揭示當時當地的現實問題。受歷史條件的制約,劇作家的人格受到輕視,更不必談及作品。在當時,此類文學作品不被認可,禁止登上大雅之堂。莎士比亞說,“我曾經到處地往來,讓自己穿上花衣供人們賞玩”;“罪惡女神”“讓我干有害的事業(yè)”。同樣,詩人認為“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萬惡的社會,世人是一群惡蟲,即使他們死了,也會變成更惡的惡蟲,現實社會與地獄沒有什么區(qū)別”。詩人在十四行詩的創(chuàng)作中無情批判和揭露以及唾棄當時的社會弊端,正因為認識到這種惡,揭露這種惡,抨擊這種惡,才會更加深刻理解善的意義,才會表達出詩人內心對善的追求以及渴望。
3.美。在莎士比亞第十八首十四行詩中,詩人選取了很多景色來表達感情,如“夏天的太陽”“五月可愛的嫩蕊”等等。從這首十四行詩中,我們不難發(fā)現,詩人用“the eye of heaven”來形容朋友的樣貌,認為友人的容貌猶如溫暖和煦的陽光,將朋友比作夏日里的太陽。然而讀到這里,也許中國讀者會有這樣的困惑:夏日的太陽刺眼又熾熱,路人躲陰涼都來不及,怎會感受到“溫暖、和煦”?其實,由于地理原因,英國夏日里的太陽猶如中國春日里的陽光,照射在人的身上溫暖而不熾熱,舒服而不讓人煩躁。詩人將友人比作這樣和煦溫暖的陽光,顯示出在詩人心中,友人的美和愛,仿佛英國夏日里的太陽,照亮了前行的路,也溫暖了詩人的心。除此之外,本詩中還有另外一個比喻,就是將友人比作“五月可愛的嫩蕊”,相信此比喻是不分地域的,無論是在英國還是中國,五月伊始,萬物復蘇,花朵含苞待放,樹木萌發(fā)新芽,小草也伸展開來……這些都是最美的景色,一定是心存美好,眼里才能看得到這些美麗。詩人將友人比喻成如此美景,才會讓讀者領會到友情和友人皆是如此美好。
脫離了中世紀的黑暗,整個時代充滿陽光,友誼和愛情,這正是人們內心所渴望的。太陽、夏日、玫瑰,都給人以溫柔。對讓人厭倦的世態(tài),詩人給予強烈抨擊,是為了喚醒世人的善念并與惡斗爭,也是為了提醒人們生活不僅僅只有美好和溫存。美好與惡劣并存,這才是生活。莎士比亞每首十四行詩的創(chuàng)作都是為人們提供一個生活的縮影,其藝術性正是來源于此。真善美是主題的全部,真善美也是整體的藝術。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主題鮮明,意象生動,結構工整而富于變化,語言流暢而寓意深刻,尤其擅長用最后兩行歸納全詩,點明主題。又有人文主義思想貫穿始終,其作品與時代相呼應。莎翁同其他文藝復興大師一起,為文藝復興時代主題添上了極重要的色彩。
[1]張明芳.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自然意象分析[J].作家,2011(7).
[2]管秀麗.真善美的融合—淺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創(chuàng)作[J].才智,2009(2).
[3]金濤.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玫瑰意象[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3).
[4]李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與文藝復興[J].芒種,2014(8).
[5]賀寧杉.淺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人文主義精神[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