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靜
劇作家蕭伯納作品中體現(xiàn)的基督教文化
蘇靜
基督教自產生以來一直主宰著西方文化,而且還通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充分地影響西方文化中哲學與科學的發(fā)展。[1]因此基督教文化也是西方文學精神的重要構成因素,對西方作家的思維方式和西方文學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浇涛幕械闹黝}在許多西方作家的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本文將以劇作家蕭伯納為例。
基督教文化主題;蕭伯納;劇作品
蕭伯納是愛爾蘭著名的劇作家、批評家和社會改革家,他被讀者認為是英國戲劇史上除莎士比亞外最著名的劇作家。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五十一部戲劇,涉及喜劇、悲劇、諷刺劇、哲理劇、社會劇,[2]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T·S艾略特認為:“我們的藝術正是形成和發(fā)展于基督教中……我們的一切思想也正是由于有了基督教的背景才具有了意義。一個歐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實性,然而他的言談舉止卻都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傳統(tǒng),并且必須依賴那種文化才有其意義?!保?]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構成因素,為西方作家釀就了深厚的情感底色。自中世紀以來,基督教對西方作家的思維方式、藝術理念、價值觀念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蕭伯納出生于1856年,在他的兒童時期,每個星期天都要去愛爾蘭的圣公會教堂做禮拜,要上一個小時的主日學,這樣的經歷讓他十分厭惡。蕭伯納的父親是一個新教徒,他把兒子送到都柏林的韋斯利教派學校讀書。每天早上所有的寄宿生都要接受宗教的熏陶,而蕭伯納是走讀生,有遲到的權利。到了15歲,他曾經給某雜志寫過一封信,表明自己是無神論者。長大后,他的思想發(fā)生了些許變化:他承認耶穌在世界上所產生的影響;承認耶穌在當今時代還是一個活躍的、生氣勃勃的力量;認為人類只有一個辦法能逃脫災難和痛苦,那就是貫徹耶穌基督的意志;認為對上帝的真正信仰對現(xiàn)代人來說是必要的。[2]基督教文化中愛、救贖、死亡的主題在蕭伯納的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
耶穌提倡愛應該廣施于人,應從言行上接近弱者、病人和遭輕視的人,給弱者帶來力量,給一切無所適從者帶來希望。耶穌對窮人特別關照,他首要的祝福都是給窮人的,而蕭伯納與耶穌有一些相似性。蕭伯納曾有一次在信中說:“唯有兒童的貧窮是值得重視的貧窮。曾在幼年度過貧窮生活的成年人永遠不能忘記貧窮的冷酷?!保?]他的父親做過法院的小官吏,收入微薄,后來離開法院做糧食生意,但酗酒成性,無力養(yǎng)家,蕭伯納十五歲就開始工作。作為低級職員的工作職責是每星期二都要外出收取房租,這使他親眼看見了貧富差距和貧窮等社會問題。后來他到倫敦投奔母親,在開始的九年中,他幾乎一無所有。當他進入戲劇創(chuàng)作后,把關注的焦點對準了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人。
曾斬獲奧斯卡八大獎項的電影《窈窕淑女》改編自蕭伯納的《賣花女》。在劇中,蕭伯納塑造了一個貧窮粗俗卻自尊自愛的賣花姑娘伊莉莎。她從未因為自己的貧窮和社會底層的身份而放棄自尊,在接受了六個月的語音訓練后,她的身份突轉,社會地位提高,但她仍舊不愿意依賴別人,堅持要靠自己創(chuàng)造未來,身份卑微的賣花女有著獨立而高貴的靈魂。
在社會問題劇《華倫夫人的職業(yè)》里,蕭伯納揭示出娼妓存在的原因不在于女性的墮落或男性的放蕩,而是貧窮的女人被人瞧不起,不得不通過這樣的方式保持她們肉體和精神的統(tǒng)一。[4]通過華倫夫人與女兒薇薇的對話,觀眾可以了解華倫夫人的過去,她并不是開始就從事這種職業(yè)的。她有三個姐妹,其中兩個姐妹做了正經人,但她們的下場卻是悲慘的。她的另一個姐妹利茲把她引上了這條路,后來她當了老板,在幾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妓院??恐@些收入,她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劍橋大學接受高等教育,過上等人的生活,使她免受自己所遭受過的苦難。在華倫夫人的觀念里,“……給人家當奴隸,你還怎么能保持自尊心?一個女人沒有自尊心還有什么價值?”[1]正是由于貧窮,使華倫夫人和其他像華倫夫人一樣的女人走上了出賣自己的人生道路,賣淫的根源在于貧窮、不幸。[3]
在基督教文化中,只有懺悔自身的罪孽,經過苦難的凈化,才能得到救贖?;浇绦磐叫欧钊棠痛耸赖耐纯啵瑢Q得死后在彼世界的無盡幸福?;浇涛幕赶虻奈磥砝硐雵疤靽保谡紊?,是在世界范圍內,人人享有平等權利,充滿信仰、自由、博愛而無戰(zhàn)爭的共和國;思想特征是至愛至善的;在經濟上,奉行互利自給的政策。[3]
蕭伯納在多部劇作中有力地攻擊了現(xiàn)存社會制度的種種弊端。他所代表的“費邊社會主義”也描繪出一個理想國的藍圖,主張生產資料社會化,平均分配,收入平等?!胺艞壱磺胸敭a,讓它成為公共產業(yè)的一部分。使你的工作和金錢的報酬脫離關系。如果你使一個孩子挨餓,你就是使上帝挨餓?!痹谒囊恍┳髌分谐尸F(xiàn)了一個理想社會,它是對人類終極目標的關懷,也是費邊社會主義一直以來的追求。
在《華倫夫人的職業(yè)》的最后,薇薇選擇與母親分道揚鑣,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不僅是與老鴇母親決裂,更是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面目(“社會希望你成為體面的人,不管你干的是什么事情,社會并不深入追究的你利益來源”[2])決裂。薇薇所代表的“新”女性,不僅是女性意識上的覺醒,更是靈魂上的救贖。在《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蕭伯納更是借克干神父的話道出了他心中的理想國,是與“天國”具有相似性質的國度,是人人享有平等權利、充滿信仰、自由的理想化生存狀態(tài),是人類得以救贖的圣地。只有在理想國里,人們才能從悲慘的人生中得到救贖,如同到達了“天國”這個至善至愛的世界,獲得了彼世界無盡的幸福,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和自由。這是蕭伯納的理想,也是基督教文化中一直追求的主題。
自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在西方文學中有了全新的含義,死亡只是肉體的滅絕,復活是靈魂的重生和永恒。
法國女英雄貞德犧牲500年紀念日這天,蕭伯納在廣播談話節(jié)目中說道:“……因此,在論及貞德與基督耶穌這樣的人物時,不要只想到耶穌是被釘死的,而貞德是被燒死的。而是應該考慮,這些人有什么樣的品質,值得我們在他們去世500年、1900年以后仍然在談論他們?!保?]
貞德是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中法國著名的軍事家,在十六歲的時候,她聲稱受到了“上帝的啟示”,成功地解放了被英軍包圍的奧爾良,最終在戰(zhàn)爭中被俘,由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火刑。
蕭伯納筆下的貞德有著非同凡人的勇敢和機智,英勇善戰(zhàn),無所不能。在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戰(zhàn)斗中被箭刺穿了喉嚨,但她最終把英國入侵者趕出了法國。在陰森的宗教法庭上,貞德受教會法官的蠱惑,在悔過書上簽了字。但是,當她識破了宗教法庭的詭計之后,毅然選擇了火刑架。
蕭伯納指出,貞德“事實上是基督教最早的殉教者之一”[4]。在這部劇作中,蕭伯納熱情地謳歌了以貞德為代表的正義的力量以及來自人民的力量;諷刺了國王貴族的懦弱與無能以及教會的自私和虛偽。貞德雖與耶穌的命運不一樣,存在的時間也相隔甚遠,但都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其生命都夭折于普通人的罪孽中。在民眾的心里,他們的精神都得到了永生,靈魂都得以復活。
[1]Abbott·Anthony S,Shaw and Christianity,New York:The Seabury Press,1965.
[2]T·S艾略特.基督教與文化[M].楊民生,陳常錦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3]弗蘭克·赫理斯.蕭伯納傳[M].黃嘉德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
[4]何其莘.蕭伯納和他的社會問題?。跩].外國文學,2000.
[5]黃嘉德.蕭伯納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
[6]理查德·塔納思.西方思想史[M].吳象嬰,晏可佳,張廣勇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7]王瑩.論蕭伯納戲劇的基督教淵源[J].河南大學學報,2005.
[8]王佐良.英國文學論文集[M].外國文學出版社,1980.
[9]蕭伯納.華倫夫人的職業(yè)[M].賀哈定,吳曉園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10]易曉明.意義與形式[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丁金榮
I106
A
1671-6531(2015)02-0019-02
蘇靜/湘潭大學在讀碩士(湖南湘潭4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