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壇·
從《傷寒論直解》探析張錫駒的學術思想
王東華鄧楊春王彤
【摘要】本文從《傷寒論直解》文本入手,探析張錫駒的學術思想,并評析其學術。張錫駒從兩方面突破,其一以宋儒的治學方法,以“反求諸己”的方式提出了“天人同體”的觀點,使得氣化學說有很大的哲學宇宙觀基礎,進一步著重人體胃氣的重要性;其二以漢儒“言必有據(jù)”的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來對待醫(yī)學,所以非經(jīng)論不言,非圣人之言不信,因此一生著作相對來說非常少。正是因為其能運用此兩種中國古典的治學方法,才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張錫駒不僅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學術體系,整合了五運六氣與六經(jīng)之間的關系,還針對當時的流俗觀點提出自己的針砭之語。
【關鍵詞】張錫駒;傷寒論;氣化說;胃氣
【中圖分類號】R249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課題(2009FY120301)
作者簡介:王東華(1977- ),女,醫(yī)師,2010級在讀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礎醫(yī)學。E-mail:568304613@qq.com
通訊作者:王彤(1968- ),女,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yī)基礎理論。E-mail:tongwang@bucm.edu.cn
收稿日期:(2014-10-27)
作者單位:100029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王東華(碩士研究生)、鄧楊春、王彤]
1言必有所本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
張錫駒是清代乾隆年間錢塘的醫(yī)家,師從張遂臣,和張志聰是師兄弟被稱為二張,時下研究張志聰?shù)娜撕芏啵茄芯繌堝a駒的文章則寥寥無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總結起來大概有三條:其一張錫駒著的書太少,遺留下來的文本不多。其二:《清史稿》上說“其學本于志聰”,《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傷寒論直接提要》說清代研究傷寒的派別有三,其中“但斥叔和序例,虛衷分別是非者,張志聰《集注》及是書是也”??梢娗∧觊g,對張的評價頗高,但后世論及張的學術主張多從“本于志聰”理論,現(xiàn)行版的《中醫(yī)各家學說》也從之,幾乎沒有爭議。其三:張錫駒的學術思想比較純粹,除了幾個鮮明的觀點好像沒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了。
清代學術自顧炎武開山,黃宗羲本于歷史來糾正王陽明心學末流的流弊,還有如王船山等主張的經(jīng)世致用,開始轉向一種比較樸實的、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醫(yī)學上也受到了影響。特別是其師張遂臣的特殊經(jīng)歷,《仁和縣志》:“字卿子。少羸弱,醫(yī)不獲治,乃自檢方書,上自岐鵲,下至近代劉、張、朱、李諸大家,皆務窮其旨,病遂已。世延之治,輒愈?!斐缴圃姽盼模娪小逗习紫录?,學者多稱道之。”一方面作為詩人的張遂臣面臨著明末的衣冠易主,另一方面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也有不幸,再者明末王學空疏,很多讀書人都反對之,所以在治學方法上,就不是坐而論道了,從治學上來說唯有一途,那就是轉向漢儒的治學主張,所以主張實學,張錫駒師承張卿子,在自序中還提及自己的老師,“余尊先志,朝夕于斯,已非一日,復就張卿子師而請業(yè)焉”,可見對老師的感情是很深的。所以張錫駒于情于理都會受其治學方法的影響。所以在《傷寒論附余胃氣論》中說:“凡書不由圣賢,說不載經(jīng)論,具謂之齊東野人之語,流俗之所樂談,君子之所摒棄者也。”不惟如此,再考慮到醫(yī)家司人生死,所以“況醫(yī)者,人之司命,豈可隨流俗之談而不正諸經(jīng)論,不質諸圣賢”?
但另一方面,經(jīng)過明代王學的洗禮,士大夫的思想還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放,所以至于心學“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觀點還是有一定的流行,所以結合這兩點來看,張錫駒的治學方法有兩方面的傳承,其一是漢學的所謂考據(jù)之法,言必有據(jù);其二則是宋學,或者說是心學的“反求諸己”的方法。明白了他的治學方法就很容易理解張錫駒所提出來的學術觀點了。
2“天人同體”的氣化觀點
按前面所說,張錫駒的治學方法有兩方面的,按照宋明理學的治學方法,那么醫(yī)學上的觀點就會有《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陸象山說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陽明說的“天下無心外之物,心包萬物,心包萬理,萬物皆在我心中”,這些方法論在張錫駒的學術觀點之中體現(xiàn),如他在《傷寒論直解卷二》[1]中說:“天有此六氣,人亦有此六氣,與天同體者也。天之寒氣感于人,人即以己之寒氣應之,所謂兩寒相得,兩氣相從者也。”這也很好的解釋了人為什么會傷于寒,其實傷于寒的觀點被轉化成了“感于寒”,這樣就把所有的疾病的原因都歸結為了自身的問題,如果自身的“寒氣”沒有出現(xiàn)問題,就不會感于外面的寒氣,這比成無己等的注解要高明的多。這也正是因為張錫駒吃透了《內經(jīng)》的緣故,因為《內經(jīng)》始終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要自己體內的寒氣沒有出現(xiàn)異常,就不會感于寒。在解釋第三條時,說:“本寒而加外寒,兩寒之氣凝斂于中,故陰陽俱緊也。”這比成無己等所主張的“風傷衛(wèi),寒傷營”更加的深刻。
正是因為有了“天人同體”,所以人體的氣化才和外界的五運六氣息息相關,所以他說:“且三陰三陽上奉天之六氣,下應地之五行,中合人之五臟,合而為一,分而為三,所該者廣?!边@種見解直接就超脫了前人的以傷寒六經(jīng)為臟腑的觀點,也超越了以傷寒六經(jīng)為經(jīng)絡的觀點,傷寒六經(jīng)的實質不僅僅是臟腑,不僅僅是經(jīng)絡,所以他說:“不知臟腑有形者也,三陰三陽無形者也,無形可以該有形,有形不可以概無形?!碧貏e地指出了以六經(jīng)為臟腑學說的缺陷。
正是因為六經(jīng)不僅僅是指臟腑,經(jīng)絡,還與氣化有關,所以張錫駒大膽的提出:“夫此書之旨,非特論傷寒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無不悉具,豈特六淫之邪而已?”《傷寒論》所論的范圍不僅僅是傷寒,而是所有疾病都包含在內,所以說“內而臟腑,外而形身,以及氣血之生始,經(jīng)輸之匯通,神機之出入,……詳細明備,至矣,盡矣?!彼哉f《傷寒論》非專為傷寒而設,而是為所有疾病而設的,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為什么張錫駒會一輩子只注解《傷寒論》而無其他治療雜病之書了。
3標本異氣的生理病理觀
3.1正邪六經(jīng)傳變的次序
人體氣化是整個生命得以進行的基礎,所以有必要澄清這個問題,張錫駒非??粗貍鹘?jīng)的規(guī)律,所以說:“傳經(jīng)乃傷寒之大關鍵,傳經(jīng)不明,雖熟讀是書無益。”認為有病之人六經(jīng)的氣傳變次序是由陰到陽,“無病之人,由陰而陽,由一而三,始于厥陰,終于太陽,周而復始,運行不息,莫知其然”,但是對于有病之人,則剛剛相反,“病則由陽而陰,由三而一,始于太陽,終于厥陰,一逆則病,再逆則甚,三逆則死”。
3.2六經(jīng)的標氣、本氣、中氣
張錫駒的注解很重要一點,被后世看重的就是關于六經(jīng)氣化標本中氣的觀點,通常的觀點認為傷寒、中風發(fā)熱的原因是因為“郁”,如成無己說“陽經(jīng)咈結而成熱”。但是張錫駒則從標本中氣來解釋,所以對于太陽病的發(fā)熱、惡寒,解說“發(fā)熱者,得太陽標陽之熱化也”,“太陽以寒為本,故無論已未發(fā)熱而必皆惡寒也”,和張志聰?shù)娜梭w之氣與天地之氣相感生病不同,張志聰認為寒熱進入人體的經(jīng)脈時,人就開始生病。張錫駒認為人身之寒氣與外界之寒氣本來就是相通的,所以會隨著變化,這也是張錫駒的高明之處,也是他的不足之處,也正是張錫駒的謹慎的治學態(tài)度的表現(xiàn),所以后世醫(yī)家陳修園在《傷寒論淺注》時多取自張錫駒而不取自張志聰,從此也可以看出在陳修園眼中,張錫駒學術水平在張志聰之上。
對于陽明病,也是以標本中氣為解,“天有此燥氣,人亦有此燥氣,燥氣者陽明指本氣也。燥化太過,無中見太陰濕土之化,此陽明胃家自實”,這完全是“陽明之上,燥氣主之”的詳解,“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乎中氣 ”是《內經(jīng)》中的一個重要見解,如果不從中氣之濕,反而從本氣燥化就是“陽明病”了。
少陽病也一樣,因為“少陽之上,相火主之”所以才會有苦從火化的口苦咽干,但是沒有說明白為什么“少陽從本”,可見張錫駒的理論體系還有一些未完善的地方。太陰篇對太陰從本和陽明燥氣氣化之間的關系說的就很有深度了,太陰中見陽明燥氣,燥氣氣化太過,則濕熱相摶,就會有發(fā)黃之證,如果陽明燥氣氣化不及,則太陰為至陰之臟,寒濕之氣作害,所以太陰篇最好的治法就是用理中、四逆輩治療。厥陰病不從標本,也就是不從風木之化,不從厥陰之標,從乎中氣少陽相火之化,所以才有消渴、氣上撞心的癥狀。
縱觀張錫駒的標本中氣的生理病理觀,完全突破了以六經(jīng)為經(jīng)絡,以六經(jīng)對應臟腑的范疇,擴而充之,變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當然其中在解釋標本中氣怎么作用的也不夠清楚,相比于張志聰?shù)膶W說,顯得更加的簡單,其實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張錫駒的謹慎態(tài)度,使得張錫駒的學術思想更加具有開放性。
4胃氣為本的立極點
張錫駒正是因為從“反求諸己”的方法進行考察,所以在“天人同體”的論點之后,自然而然的就會引出“人以胃氣為本”的觀點了,所以在正本《傷寒論直解》中,張錫駒不斷地強調,多處提及胃氣,在注解平脈法的時候,說:“合下四節(jié),以明人之五臟,上合天之四合三陰,下合地之五方五行,而四時又皆以胃氣為本?!彼詮堝a駒在注解完傷寒論之后意猶未盡,還寫了一篇《胃氣論》,一方面是為了糾正當時俗諺“餓死傷寒”的偏誤,以《傷寒論》中用藥顧及胃氣的文字作為說明,另一方面在張錫駒的心目之中,胃氣的確有非比尋常的地位,為了說明胃氣的重要,張錫駒首先從疾病的傳變入手,《胃氣論》[2]:“邪氣之中人,始于皮膚,留而不去,傳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傳舍于經(jīng),留而不去,傳舍于俞,留而不去,傳舍于伏沖之脈,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倘先虛其腸胃,則風寒之邪,未有 不乘虛內入,真所謂迎賊入門者也”。所以張錫駒亟言傷寒強絕其食之非,所以說:“凡人子始于腎。資生于胃,蓋以腎為先天,胃為后天,先天之氣賴后天之水谷以生?!?/p>
5指出前人學術觀點之偏頗
明代醫(yī)家習慣性地把劉張朱李為四大家,而把張仲景與金元四大家之中的劉完素、朱丹溪、李東垣相提并論,并稱“四子”。這些觀點在明代是非常流行的,王倫的《明醫(yī)雜著》,還有《醫(yī)宗必讀》諸多書籍都是持這種觀點,但是張錫駒指出其舛誤之處。并針對朱丹溪的“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觀點針鋒相對,說:“不知素問所謂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者,蓋言陽道該常有余,陰道該常不足,譬如天晴為陽,雨為陰,一月之中,晴十日雨三日,則陽有余也,陽有余則萬物生?!边@些觀點不可謂無見,確實能給后世很多思考的啟迪,后世火神派對這點就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和論述。
在評價一個學術體系是否合理,或者學術體系如何發(fā)展時,美國科學史家?guī)於髟谄浯碜鳌犊茖W革命的結構》[3]中提出科學的發(fā)展都是一個范式跟另一個范式的不斷更換的過程,而其所謂的范式具有兩個特征:(1)范式在一定程度內具有公認性,范式是一個由基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相關的儀器設備等構成的一個整體,它的存在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綱領。(2)范式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提出了很多問題,但并未解決。中醫(yī)學術的發(fā)展由兩漢醫(yī)學而魏晉南北朝醫(yī)學,隋唐醫(yī)學,宋代醫(yī)學,金元明醫(yī)學,清代醫(yī)學,每一個醫(yī)學時間段都有其特色,而氣化學說就是清代醫(yī)學的一個主流醫(yī)學,如何來評價學術體系呢?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張錫駒的六經(jīng)氣化模式是中醫(yī)史上的一種“范式”,提出了一種模式,開創(chuàng)了一個學派,有很多人認同它,但是又遺留下來很多未解決的問題,相比于張志聰?shù)摹胺妒健?,顯然是更為成功的。
參考文獻
[1]虞舜,王旭光.傷寒類醫(yī)著集成·傷寒論直解[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78.
[2]虞舜,王旭光.傷寒類醫(yī)著集成·胃氣論[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503.
[3]托馬斯·庫恩. 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7.
(本文編輯:蒲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