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青年藝術(shù)家的畫像》主人公成長之新解

      2015-03-20 15:59:08吳趙萍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5年3期
      關(guān)鍵詞:喬伊斯斯蒂芬倫理

      吳趙萍

      (蘭州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問世于20世紀初的長篇小說《青年藝術(shù)家的畫像》(以下簡稱《畫像》)帶有鮮明的時代和民族烙印,反映了一個愛爾蘭藝術(shù)青年如何在孤獨、異化的環(huán)境中,突破重重障礙的艱難成長過程。這部作品是喬伊斯突破傳統(tǒng)小說模式、運用意識流手法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朝著現(xiàn)代主義的文學實驗與革新邁出的難能可貴的第一步。[1]因此,作品未像傳統(tǒng)小說那樣,以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取勝,而主要聚焦于人物的精神世界,顯示了內(nèi)省的現(xiàn)代主義傾向。本文試從成長小說的角度,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文學倫理學理論,突顯小說的成長特質(zhì)及倫理緯度,重新闡釋文本內(nèi)容。

      一、成長小說的特點

      從文類上說,《畫像》屬于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Bildungsroman來源于德語,德國的文學評論家常常用它來指代青少年成長小說。在這種類型的小說中,“主人公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挫折或磨難后,最終踏上了正確的道路而發(fā)展成為成熟和完善的人。”[2]因此,成長小說又被稱作“發(fā)展小說”(the novel of development)。而藝術(shù)家小說(Kunstlerroman)是成長小說中比較典型的一類,其展示的是作家或藝術(shù)家從童年到成熟階段的成長過程;成熟階段標志著主人公不僅意識到了自己的藝術(shù)使命,而且具有了藝術(shù)家的特質(zhì)[3]。《畫像》中的主人公斯蒂芬的成長經(jīng)歷取材于喬伊斯本人的生活體驗。但是它絕非簡單的自傳,而是一部虛實結(jié)合的藝術(shù)作品。斯蒂芬從呀呀學語到滔滔不絕地討論美學理論,再到信誓旦旦地表露追尋藝術(shù)道路決心的成長歷程,使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準確地說,《畫像》屬于成長小說類型中的藝術(shù)家小說。

      從結(jié)構(gòu)上說,成長小說的“典型情節(jié)模式既是對原始的成年儀式的模仿,又是對人類共同的成長經(jīng)歷的模仿?!保?]無論是原始的成長儀式還是人類共同的成長經(jīng)歷,年輕人在從兒童過渡到成年時,都必須經(jīng)歷象征式的或是現(xiàn)實中的考驗,通過親身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獲得對自身、社會及人生的認識。所以,成長小說的基本結(jié)構(gòu)大體為:主人公離家反叛,經(jīng)歷考驗后倍感迷茫,但最終頓悟,認識了人生和自我。毫無疑問,如果成長小說中的主題是“成長”,那么“反叛”則是貫穿這一主題的主旋律,是成長的內(nèi)在動力。當然,《畫像》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主義成長小說,它淡化了傳統(tǒng)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采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及感官印象、內(nèi)心獨白和自由聯(lián)想等意識流技巧,更深刻地揭示了在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中,斯蒂芬如何同阻礙他自由成長的外部社會勢力之間進行著激烈的沖突。但是,作為一部以心理探索為主的現(xiàn)代主義成長小說,作品本身并沒有脫離成長小說的基本結(jié)構(gòu)框架。在都柏林道德癱瘓的環(huán)境中,斯蒂芬不時受到來自社會、教會和家庭的消極影響,嚴重阻礙著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長。他的成長過程即是經(jīng)歷種種磨難、穿過重重迷霧最終獲得頓悟從而發(fā)現(xiàn)自我的漫長心路歷程。

      二、斯蒂芬的成長陰影

      (一)兒童時期的成長陰影

      兒童時期是人生成長中最為關(guān)鍵的啟蒙階段。在這一時期,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影響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作為一名都柏林人,斯蒂芬的成長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災難和宗教氛圍的熏染。斯蒂芬的家庭背景來源于作者喬伊斯的真實背景:父親是愛爾蘭獨立運動領(lǐng)袖帕內(nèi)爾的忠實追隨者,母親則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從他父母身上,我們能看到當時愛爾蘭社會的兩股勢力(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和保守的宗教勢力)已經(jīng)是無孔不入,嚴重地麻痹著愛爾蘭人民的精神和思想。小說的一開始,在嬰兒斯蒂芬的眼中,父親滿臉胡茬、形象不佳,母親給墊上的油布有股怪味,暗示了家庭將在他的成長中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隨后,在一次圣誕晚宴上,學童時代的斯蒂芬親眼目睹了父親、丹特姑媽和客人凱西先生之間因為帕內(nèi)爾派分裂而進行的激烈爭吵。懵懂的斯蒂芬恐懼地看到“父親眼里滿含著淚水”[5]。這次爭吵給年幼的斯蒂芬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對這一家庭場景,作者用長達十幾頁的篇幅以戲劇性對白的形式進行了描寫,實則是以小見大,揭露了愛爾蘭的道德癱瘓和社會腐敗。在小斯蒂芬就讀的第一所學??死矢缢构珜W(一所天主教會學校),也同樣彌漫著社會腐敗、道德癱瘓的氣息。通過他的種種感官印象,讀者會發(fā)現(xiàn)在這所教會學校里,雖然學生的在校生活與宗教活動緊密結(jié)合,但是孩子的道德意識存在極大的問題。學生中恃強凌弱、相互攀比、偷雞摸狗、污言穢語此起彼伏;更有甚者,某些老師一面滿口仁義道德地教育學生,一面不分青紅皂白,以簡單粗暴的方法體罰學生。

      通觀小說的第一章的四個部分,家庭和教會學校的場景交替出現(xiàn),而每一場景都充斥著令小斯蒂芬不愉快的聲音。例如:第一部分,丹特姑媽因小斯蒂芬喜歡異教家庭小女孩而恐嚇他,說老鷹會啄掉他的眼睛;第二部分,在克朗格斯公學,把他扔進廁所便池的韋爾斯在眾目睽睽之下對他無情地嘲弄;第三部分,家庭圣誕晚餐上,父親和親戚朋友之間爆發(fā)了粗暴無禮的爭吵;第四部分,教導主任多蘭神父蠻橫無理地體罰小斯蒂芬的同時,對他進行著言語侮辱。這些刺耳的聲音不僅象征著整個愛爾蘭社會的腐敗和道德的癱瘓,而且暗示了斯蒂芬心理成長過程中的陰影。顯然,懵懂、敏感的小斯蒂芬以稚嫩的心靈承受著來自外界的沖擊,顯得有些不安和困頓。當然,與此同時,“反叛”的力量也同時在斯蒂芬的身上初露端倪。在同學的慫恿下,忐忑不安的斯蒂芬終于鼓起勇氣找到校長,為自己無故受罰討回了一個公道的說法。

      (二)少年時期的成長陰影

      青春期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guān)鍵時期。這一時期是由兒童邁向成年的過渡時期,身心的發(fā)展會產(chǎn)生巨大的變化,“反叛”的心理也會顯得格外突出。在第二章中,伴隨著家道中落、頻繁地搬家,少年斯蒂芬的學業(yè)也隨之中斷了一段時光,他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時間在都柏林骯臟狹窄的街道上四處游蕩。置身于充滿腐敗癱瘓氣息的氛圍中,斯蒂芬感到難以正常呼吸和成長。一方面,斯蒂芬父親的高大形象已在他年幼的心目中轟然倒塌。在他眼中,父親是個夸夸其談、滿腹牢騷的好酒之徒,令他難以產(chǎn)生尊敬之情。因此,父親教導他要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年輕紳士的話語不僅顯得空洞陳腐,而且讓少年斯蒂芬更加狂躁不安。另一方面,在少年斯蒂芬隨后就讀的貝爾維迪爾公學里,天性敏感的他已感覺到自己和同學及那里教會學校的氛圍格格不入,于是把全部的精力投注到讀書中,尤其是讀反叛作家的作品,來填補精神的不安和空虛,希冀能捕捉到內(nèi)心深處的那個虛無縹緲的自我形象。這些激進作家的譏諷和言辭深深打動了他,并讓他在模仿習作中找到了暫時的樂趣。終于,同學眼中的“模范青年”斯蒂芬,在作文大賽獲得一筆不菲的獎金后,試圖重新恢復舊日的“小資”生活秩序,以阻擋外部生活的濁流。然而,這一切終歸是徒勞的。最終,在內(nèi)心春潮的涌動下,斯蒂芬走進了骯臟的小巷,投入了妓女的懷抱。此時的斯蒂芬已完全告別了簡單天真的孩童時代,成為一個傲慢、淡漠、狂躁、墮落的少年。對于他的這次墮落,社會、家庭和學校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都柏林作為整個愛爾蘭社會的縮影,在喬伊斯的筆下是骯臟黑暗的;在天主教的統(tǒng)治下,這座城市愈發(fā)顯得腐敗和凋敝。而家庭和學校作為斯蒂芬成長過程中最早接觸的外在環(huán)境,在宗教的裹挾之下,讓天生充滿自由和靈性的孩子難以健康正常地成長。

      顯而易見,阻礙小斯蒂芬成長的外在壓力主要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而貫穿其中的最大的勢力莫過于宗教。生活在濃郁宗教氛圍之中的斯蒂芬在多次偷食禁果之后,內(nèi)心充滿了恐懼和悔恨,心理的成長一度處于停滯狀態(tài)。喬伊斯在第三章用長達幾十頁的筆墨,描寫牧師對罪與罰、地獄和魔鬼的布道,充分體現(xiàn)出了一個無知少年的精神壓力之大。起初,斯蒂芬試圖通過懺悔來滌清罪惡;但是,宗教這個阻礙他成長的最大心魔,怎么可能讓他真正地獲得精神上的解脫呢?如果說,肉欲的滿足難以填補心靈的空洞,那么錯誤的心靈寄托只會造成無法填補的黑洞。那么,斯蒂芬將如何走出這重重的陰影?

      三、斯蒂芬的倫理選擇

      (一)精神分析視角下斯蒂芬的最終選擇

      通常,成長小說有一個共性,即青春萌動期的主人公在與激情的抗爭中,內(nèi)在心理矛盾重重。一般情況下,成長小說均以矛盾的最終平息及主人公人格的健康發(fā)展而告終。《畫像》雖然是一部現(xiàn)代主義的小說,但是它作為成長小說依然遵循了這一共性。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統(tǒng)理論,人類成長的過程,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這三種人格力量的不斷角逐和追求健康平衡的過程?!氨疚摇彼裱脑瓌t是“唯樂原則”,“自我”遵循的是“唯實原則”,而“超我”則遵循“道德原則”[6]。當三者處于平衡時,個性就正常發(fā)展;當三者處于矛盾狀態(tài),神經(jīng)就出現(xiàn)毛病,個性發(fā)展就受到阻礙。[7]少年斯蒂芬由于心靈的空虛,墮落于“本我”唯樂的深淵中不能自拔,才會使自己的欲望在妓女的身上得到滿足。這種有反常態(tài)的沉淪,正是他人格力量內(nèi)在沖突暫時不可調(diào)和的一種表現(xiàn)?!氨疚摇壁厴返幕鹧娓邼q,暫時填充了他空虛無助的心靈。然而狂歡過后,斯蒂芬從噩夢中清醒過來,宗教所宣揚的道德力量猛抬頭,給他的內(nèi)心注入了一股強烈的負罪感。經(jīng)過劇烈的心理斗爭后,他終于決定去教堂懺悔。然而,懺悔過后帶來的不是料想中的輕松和平靜?!氨疚摇钡牧α窟€依然蠢蠢欲動,不時地敲打他的心靈,讓他絕不要囿于宗教的迷宮不能自拔。最后,在海邊與“鴿女”的邂逅讓他產(chǎn)生了頓悟,從而獲得了再生。她召喚斯蒂芬“去生活,去犯錯,去墮落,去成功,從生活中重新創(chuàng)造生活!”[5]生活對斯蒂芬來說突然有了新一層的意義:宗教是對生活的否定,而藝術(shù)才是對生活的肯定。所以,他義無反顧地拋棄了宗教信仰,皈依了“藝術(shù)”。

      此外,斯蒂芬在海邊頓悟也絕非偶然。因為,任何形態(tài)的水通常都被心理分析學家解釋為女性的象征,特別是母親的象征。[8]進入青春期與家庭日漸疏離的斯蒂芬,在海水里找到了象征性的母親;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他回到了子宮里,他在母體里經(jīng)歷了象征性的死亡和再生;同時,他還在頓悟中,找到了精神上的父親——希臘神話中的能工巧匠迪德勒斯,他要像神話中的迪德勒斯那樣運用自己的力量逃出都柏林這座迷宮,去追尋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在結(jié)尾處,當斯蒂芬掙脫了禁錮靈魂的種種枷鎖,準備奔向他的自由生活道路時,他在日記中的殘章斷句中祈求“古老的工匠”——老父親在冥冥之中為他保駕護航。顯而易見,墮落的斯蒂芬終于通過自由意志和理性選擇獲得了再生。

      (二)文學倫理學視角下斯蒂芬的倫理選擇

      作品中,主人公小斯蒂芬的成長軌跡與他的信仰軌跡密不可分。從小生活在濃郁的天主教氛圍中的斯蒂芬,先是顯示出對宗教迷狂和執(zhí)著,接著是迷茫和彷徨,最后則是將其徹底地拋棄。宗教對人性的壓抑,讓青春期的斯蒂芬走向叛逆之路。在經(jīng)歷了肉體和世俗的罪惡親密接觸之后,斯蒂芬如同生活在煉獄,經(jīng)受著靈魂和肉體之間的痛苦搏斗。然而,就在教會召喚他皈依圣壇的時刻,他沒有對從事圣職的光輝前程所動心,反而因水邊的少女而頓悟,毅然決然地與天主教決裂,義無反顧地奔向追尋藝術(shù)之路。喬伊斯以頓悟的手法描述了少年斯蒂芬靈魂升華的過程。頓悟(epiphany)一詞來源于宗教,本來是指剛出生的人主被展示給三圣人時基督的顯圣;而喬伊斯把“頓悟”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技巧,來展示其作品人物在關(guān)鍵時刻的精神覺醒,即一種猝然的心領(lǐng)神會[9]。乍一看,這種精神變化讓人感覺匪夷所思;而實際上,這是一個量變到質(zhì)變的飛躍過程。

      按照文學倫理學的觀點,人作為個體的存在,等同于一個完整的斯芬克斯因子,因此身上也就同時存在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斯芬克斯因子由人性因子(human factor)和獸性因子(animal factor)兩部分有機地組合而成。其中人性因子是高級因子,獸性因子是低級因子,而只有在前者的控制下,人才會成為有倫理意識的人[10]。但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其倫理意識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培育和發(fā)展,人性因子還無法對獸性因子形成有效的約束與指導,因此他們必須經(jīng)歷倫理選擇才能真正長大成人[11]。成長過程本質(zhì)上就是倫理選擇的過程。只有順利完成了倫理選擇,才能擁有成熟的倫理意識,獲得辨別是非善惡的理性,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倫理。然而,由于成長中的孩子自身的倫理意識并不成熟,無法獨立完成倫理選擇過程,所以他們在經(jīng)歷倫理選擇的時候,就需要得到已經(jīng)完成了倫理選擇的成人的教育和指導。同時,讀書學習的過程是倫理選擇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只有通過閱讀,成長中的孩子才能從書本中獲取大量的知識技能與道德經(jīng)驗,從而加快自己倫理選擇的過程。顯然,《畫像》中的小斯蒂芬無法從家庭和學校那里獲得幫助他完成倫理選擇的教導。幸運的是,主人公從小就表現(xiàn)出對語言文字敏感、喜好閱讀和思辨的天性。外表文弱的小斯蒂芬內(nèi)心孤傲,沒有停止過追尋自我的步伐。無論是在克朗哥斯公學、貝爾維迪爾公學或在都柏林大學學院,他一直在鍥而不舍地追尋心中那個時隱時現(xiàn)的自我。他喜歡讀《基督山伯爵》,欣賞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對阿奎那的美學原則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這一切似乎已經(jīng)暗示著斯蒂芬必然會成為如同復仇的基督山伯爵一般的叛逆者,浪漫詩人拜倫一般的異端或“不道德的人”;同時也暗示著他必然會成為拜倫式的藝術(shù)家。

      無疑,斯蒂芬是個唯美主義者。他總感到自己會墮落。而“墮落”(fall)一詞在這部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隱含了特殊的意義。根據(jù)圣經(jīng)故事的描述,原罪是由人類祖先亞當、夏娃違背上帝意志,偷食禁果而來,是人自我迷失后的墮落。而在彌爾頓《失樂園》最后兩卷中,亞當通過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理性選擇了再生,建立起了他內(nèi)心的樂園,從而揭示了“幸福的墮落”的隱含之意。那么,人如何找回迷失的自我呢?唯一的途徑就是救贖,即靠自己的意志和理性磨礪靈魂,歷經(jīng)磨難,從惡中知善,從災難中認識真理。而善惡是人類倫理的基礎。由此不難看出,小斯蒂芬經(jīng)歷靈與肉暴風雨般的洗禮,是沖破宗教這個無處不在的精神枷鎖,走向認識自我的必由之路。在經(jīng)歷了靈與肉的墮落之后,斯蒂芬身上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出現(xiàn)了此消彼長的變化,獲得了辨別善惡的能力,理性逐漸得以成熟。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他身上的獸性因子逐漸被人性因子所控制,他才能通過倫理選擇逐漸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理性的人。所以,斯蒂芬是在未曾間斷地閱讀思辨的過程中最終找到了自我發(fā)展的藝術(shù)之路,而肉體與世俗的罪惡親密接觸則像催化劑般,最終導致了他與宗教的決裂,使其義無反顧地走向追尋藝術(shù)的道路。

      四、結(jié)語

      《畫像》跟所有的藝術(shù)家成長小說一樣,帶有強烈的自傳性質(zhì)。而曾經(jīng)備受爭議的一代文豪喬伊斯本人即是一個道德觀極強的人。在1906年致倫敦出版商格蘭特·理查茲的一封信中,他曾寫道:“我的目的是為我國譜寫一部道德史。我之所以選擇都柏林為背景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城市是癱瘓的中心?!保?2]在喬伊斯看來,祖國愛爾蘭的癱瘓狀態(tài)不允許個性的發(fā)展,于是他才選擇了自我放逐之路。因此,《畫像》中的主人公斯蒂芬的成長陰影和倫理選擇也是作者本人青少年時期在都柏林這座癱瘓之城中所親歷的。

      [1]李維屏.喬伊斯的美學思想和小說藝術(shù)[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15

      [2]Henry & Mary Garland.The Oxford of Company to German Literatur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76:83.

      [3]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193.

      [4]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84.

      [5]James Joyce.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M].London:Penguin Books,1996:44,196.

      [6]Wilfred L.Guerin.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31.

      [7]邱運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7.

      [8]賴干堅.西方文學批評方法評介[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148.

      [9]Chris Baldick.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72.

      [10]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論理選擇與斯芬克斯因子[J].外國文學研究,2011(6).

      [11]李綱.《海蒂》中兒童的倫理選擇與成長[J].外國文學研究,2013(1).

      [12]A.Walton Litz.James Joyce[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66:48

      猜你喜歡
      喬伊斯斯蒂芬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論維柯對喬伊斯小說詩學的影響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輪椅上的天才——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G·雷茲《完全音樂理論教程》述評
      樂府新聲(2019年3期)2019-10-17 02:17:34
      不給善良增加負擔
      喬伊斯·卡洛爾·奧茨作品綜述
      斯蒂芬·庫里招牌動作之掩護投籃
      NBA特刊(2017年10期)2017-08-08 03:01:46
      斯蒂芬·霍金:探知外太空,保人類長存
      醫(yī)改莫忘構(gòu)建倫理新機制
      天水市| 高邮市| 镇远县| 寻乌县| 花垣县| 于田县| 垣曲县| 出国| 得荣县| 承德县| 保亭| 金堂县| 旬阳县| 黑山县| 潞西市| 石嘴山市| 白朗县| 元氏县| 星座| 仙游县| 德钦县| 云龙县| 驻马店市| 牟定县| 五台县| 随州市| 崇阳县| 馆陶县| 长寿区| 化德县| 白玉县| 晋州市| 金秀| 泰宁县| 乌拉特前旗| 揭阳市| 九江市| 正镶白旗| 武平县| 云霄县|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