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佳
(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傳統(tǒng)意義上的翻譯教學是在結構主義的范圍內進行的。受該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整個課堂中扮演了控制者的角色,通過分析語法、詞匯進行課堂句型操練和翻譯文本。這種教學模式延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對課程容易產(chǎn)生疲勞和倦怠。學生在進行翻譯練習時,遇到生詞就查詞典,把翻譯作為一種簡單的英漢形式的轉換?!皩⒏腻e作為教學手段,將教師提供的標準參考譯文作為翻譯課的終極目的,違背了翻譯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翻譯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1]。
根據(jù)關聯(lián)翻譯理論,翻譯被視為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遵循語言交際的一般規(guī)則。在這個過程中,譯者首先根據(jù)原文作出一系列的假設,對原語作者的意圖進行推理,將原作者的意圖和信息傳達給讀者。翻譯的最終目標是尋求最佳關聯(lián),譯者須保證原作者與讀者進行成功的交流,采用恰當?shù)姆g方法。“譯者必須依據(jù)在語音、語義、句法、語用等各層次所能獲得的全部交際線索,從原文交際者的明示中確定交際者的暗含意義,然后根據(jù)受體的認知語境,從多種可能的譯文中選擇具有最佳關聯(lián)的一種,即能夠最好地幫助受體推導出原交際者的意圖的譯文”[2]。
翻譯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還包含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某種程度上,譯者要考慮讀者所處的語境,找到讀者語境與作者意圖的最佳契合處。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有自己與客觀世界聯(lián)系的獨特方式,如獨特的語言基礎、思維方式、教育背景、對語言的認知、不同的翻譯經(jīng)驗等都是影響他們認知能力的因素。另外,原作者的寫作意圖、心理狀況、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不同譯者的翻譯風格和習慣等對翻譯都有很大的影響。以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為例,對“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這句話的隱含意義到底是什么,文學學者因各自的認知語境不同而爭論了很長時間,莎翁旨在傳達的準確意義已經(jīng)成為一個謎。
在關聯(lián)翻譯理論中譯者負有推理的責任,必須推斷出作者通過語言試圖傳達的交際意圖,同時把這種意圖傳遞給讀者。教師要關注語言的分析,特別是兩種語言之間的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上下文和原作者的意圖。知識并不是一個單向給予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自動調整的體系。學生的角色、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創(chuàng)造能力的再培養(yǎng)等因素是教學需要關注的重點。學生被視為課堂的中心,教師是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和學術顧問。根據(jù)關聯(lián)翻譯理論,翻譯是雙向的溝通過程,在理解原文本的過程中學生既是文本的讀者也是譯者,其任務是盡量準確地考察原文的原始信息,推斷作者的意圖,并嘗試理解原文本的認知環(huán)境,考慮讀者的預期目的,選擇恰當?shù)脑~語。
人生活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經(jīng)驗和不同的人生閱歷,即使生活在相同的物理環(huán)境中,他們的認知環(huán)境也是不同的。認知語境是身體機能的組成部分,是對作者原始意圖的假設。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指出:“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規(guī)、任何理論、任何基本詞義”[3]。
“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要準確理解原文必先重視原文的語境,通過對語境的分析,找出原文與語境間的最佳關聯(lián),從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語境效果。”[4]。理解原文是翻譯的第一步。譯者只有理解了原作品,才可以推斷出作者的真實意圖。從這點上來看,教師不應只局限于翻譯技巧、句子、單詞,更要注重話語分析以及兩種不同語言的對比。教師不僅要傳授必要的翻譯技巧,還要引導學生關注作家的意圖、認知語境、文化差異以及目的語讀者的期待。在課前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的背景信息,鼓勵學生通過交換信息和觀點來相互學習,進行小組討論,比較不同的翻譯版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必要的幫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文化意識、語言交流方式和語言禁忌等,把社會文化知識納入到認知語境中。
例如: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但又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海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魯迅《故鄉(xiāng)》)
①There were so many things then to talk about that I wanted to spew them out like a string of beads….But something seemed to hold me back.Everything just swirled around in my head and I couldn’t speak them out.﹙楊憲益、戴乃迭1956年譯﹚
②After this there were so many things I wanted to talk about,they should have poured out like a string of beads….But I was tongue-tied,unable to pit all I was thinking into words.﹙楊憲益、戴乃迭1980年譯)
第二個版本明顯優(yōu)于第一個版本。它傳達了作者的原始情感和作家多年后再次見到閏土的真實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思考認知語境,推斷和表達作者的真實情感和意圖。
翻譯是一種交際活動。關聯(lián)理論的目標是使自己的意圖能夠被對方所理解,在理想的狀態(tài)時達到最佳關聯(lián)。翻譯課堂的精心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為學生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材料,進行課程設計與選擇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熟悉當?shù)氐奈幕?、思維水平等關聯(lián)信息。有條件的學??梢蚤_設一些翻譯相關課程,如口譯技巧、做筆記的技巧、記憶訓練、中國經(jīng)典名著、中西文化對比等。為了使學生實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法律、外交、外貿、管理等選修課,既滿足學生的興趣,又提高教學質量,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的最佳關聯(lián)。
在翻譯教學中評估工作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在這個階段,應該鼓勵學生提出一些相關問題,并對翻譯進行評論,對比范文可以使學生獲得很大的啟發(fā)。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不足,填補缺失的翻譯。教師也應該幫助學生總結一些翻譯技巧、經(jīng)驗和背景知識,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在分析和理解翻譯文本時,學生更容易獲得翻譯技巧。通過接觸翻譯理論背景,學生可以更多地了解翻譯的本質,形成良好的翻譯習慣。
語言學習絕不是對文本的孤立的理解,語言必須存在于文化理解中,那就要求學生課后積極拓寬視野,注意對百科知識的積累。同時對翻譯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變以往作為控制者和講演者的角色,而要作為引導者和監(jiān)督者,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教學效果。
[1]林克難.關聯(lián)翻譯理論簡介[J].中國翻譯,1994(4):6-9.
[2]趙彥春.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xiàn)代外語,1999(3):273-295.
[3]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127 -144.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