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南平境內方言研究綜述

      2015-03-20 17:57:33鄭君龍馬夢玲
      武夷學院學報 2015年8期

      鄭君龍,馬夢玲

      (青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南平境內方言研究綜述

      鄭君龍,馬夢玲

      (青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摘要:根據(jù)南平境內的方言分布,分別闡述閩北方言、邵將方言、上麗方言、北方官話北方島等的研究概況。通過對研究情況的梳理,發(fā)現(xiàn)南平境內方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方言的調查描寫、特殊現(xiàn)象的專題研究、歷史音韻研究、爭議方言歸屬等幾個部分。然而也存在著不足,還需加強研究,主要表現(xiàn)為:研究成果比較零散、不夠系統(tǒng)、研究成果比較陳舊、近年來成果較少、語音研究比較多,詞匯語法研究少。

      關鍵詞:閩北方言;邵將方言;上麗方言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俗稱閩北,轄區(qū)土地總面積為26 300 km2,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一個地級市。由于歷代北方移民不斷遷徙至南平,造成南平方言內部差異較大,又因地處閩浙贛交界地帶,人員往來頻繁,方言中表現(xiàn)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xiàn)象。根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南平境內的方言有:閩語閩北片,大致包括延平、建甌、建陽、武夷山、松溪、政和、部分順昌地區(qū);閩語邵將片邵武小片,大致包括光澤、邵武、部分順昌地區(qū);吳語上麗片麗水小片,大致位于閩浙交界的浦城一帶;北方官話方言島,延平市區(qū)及西芹鎮(zhèn)等部分地方[1]。有些鄉(xiāng)鎮(zhèn)據(jù)研究屬于閩語閩中區(qū)[2]。以下根據(jù)國內外對南平境內方言研究情況進行綜述。

      一、閩語閩北片方言研究

      南平境內大部分區(qū)域屬于閩語閩北片(以下稱閩北方言),因此研究的論文專著多集中于此。Phillips Hugh Stowell(1904)The Kien-Ning romanaised dialects是目前所見最早關于閩北方言研究的材料。據(jù)秋谷裕幸(2008)所述,該文章論述四個方面:“(1)歐洲傳教士學習研究建甌方言的情況,(2)建甌方言的音系,(3)建甌方言和建陽方言的差異,(4)浦城縣方言的特殊性。”[3]P3-4唐代至清代1000多年間建甌均是閩北地區(qū)府治所在,因此建甌話被視為閩北方言的代表,至今仍有地方韻書《建州八音字義便覽》(以下稱《建州八音》)流傳于民間。

      1956年全國方言普查閩北地區(qū)調查點便選擇建甌,因此以研究建甌話居多,同時其它閩北方言也有所展開。黃典誠(1957)《建甌方言初探》認為把福建方言分為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南方言不妥,提出閩北方言的代表方言應為建甌話。這促使了以后對福建方言分區(qū)的探討,按現(xiàn)在的方言分區(qū)福州話是閩東方言的代表。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閩北方言研究未有顯著成果。期間,美國學者羅杰瑞 (1969)《福建建陽方言》(the Kienyang Dialect of Fukien)是最早全面描寫研究閩北建陽方言的博士論文。梅祖麟、羅杰瑞(1971)在臺灣發(fā)表了《試論幾個閩北方言中的來母s聲字》,這是目前所見最早關于閩北方言來母讀為[s]這一特殊現(xiàn)象的分析,文章認為這種現(xiàn)象應是上古音的留存。

      八十年代以后,認為上述現(xiàn)象為上古音保留的有:曾光平(1987)《閩西北“來”母字讀s-的再研究》,李如龍(1988)《閩西北方言“來”母字讀s的研究》,平田昌司《漢語閩北の來母s化現(xiàn)象》。而丁啟陣(2002)《論閩西北方言來母s聲現(xiàn)象的起源》則否定了他們的意見,認為閩西北方言的“來”母讀s的現(xiàn)象是一種晚近時代共時音變造成的。詹鄞鑫(1986)《福建建甌方言的古語詞舉隅》開啟了閩北方言詞匯研究的先河。梁玉璋(1986)《洋口話語音系統(tǒng)》具體描寫了順昌洋口話的聲韻調系統(tǒng),其結論是洋口話應屬于閩北方言,但帶有閩西北方言的色彩。

      閩北方言聲調和中古聲調對應不整齊,學者們紛紛對閩北方言聲調進行探討。羅杰瑞(1986)《閩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音和清塞擦音》認為閩北方言超出“四聲八調”的原因是原始閩語存在第三套清塞音,清塞擦音弱化之后形成閩北方言的“第九調”。這引起大量學者關于“弱化聲母”和“第九調”性質的探討。平田昌司(1988)《閩北方言“第九調”的性質》則認為此現(xiàn)象不能用上古音來解釋,而是吳語閩語兩方言接觸的結果,是后起的現(xiàn)象。李如龍(1990)《建甌話的聲調》通過建甌話與清代地方韻書《建州八音》對比,認為建甌話的聲調分化依然有規(guī)律,只是影響聲調分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王福堂(1994)《閩北方言弱化聲母和“第九調”之我見》在肯定平田昌司的觀點上,具體論證了閩語向吳語所借“第九調”的方式。羅杰瑞(2000)《石陂話的濁聲母》(Voiced Initial s in Shyrbei)認為閩北話的濁音是受吳方言影響的說法仍然需要檢驗甚至否定。黃金文(2001)《方言接觸中的規(guī)律面向—從音變規(guī)律的“條件項”論閩北方言陽平乙調清化送氣音》通過閩方言清化讀送氣的字在各方言轄字的差異,認為閩北方言陽平乙調清化送氣音應是方言接觸的現(xiàn)象。黃金文(2001)《“方言變體”間的競爭—論閩北方言陽平乙調清化不送氣音》認為閩北地區(qū)陽平乙調不送氣清音其實是受閩南方言的影響。韓哲夫(2004)《閩北方言的調值與“弱化聲母”的擬測》認為“弱化聲母”不可能是借入或層次造成的。王洪君(2012)《也談閩北方言的濁弱化聲母—兼論原始語構擬如何鑒別和處理借用成分以及平等混合造成的無條件分化》在前人基礎上對閩北方言濁弱化聲母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其指出:“《切韻》音類在漢語方言中的無條件多分現(xiàn)象是方言平等混合的結果,有特定的語音-社會條件限制。方言混合現(xiàn)象與文白疊置、方言借用屬于語文接觸的不同類型?!盵4]沈瑞清(2012)《閩北方言語音性質研究—以石陂方言為例》(Exploring Phonetic Properties of Northen Min—a Case Study of Shibei)利用實驗語音學的手段對石陂方言的聲調系統(tǒng)進行詳細的聲學描寫,并根據(jù)石陂聲調實驗結果的差異性探討了當前的音韻理論。沈瑞清(2014)《閩北石陂方言聲調的音系表達—兼論其“清濁對立”的語音性質》同樣運用實驗語音學的手段證明石陂方言表現(xiàn)出的清濁對立實際上是聲調對立?!叭趸暷浮焙汀暗诰耪{”的問題一直成為研究熱點,目前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方言接觸原因,一是方言內部原因。韻母方面,羅杰瑞(1988)《福建政和話的支脂之三韻》揭示了止攝支脂之三韻在政和話當中仍然可以區(qū)分,而不像多數(shù)漢語方言那樣止攝已經(jīng)合流。連金發(fā)(1990)《建甌方言中的互競韻母系統(tǒng)》以保留上古漢語特征豐富的建甌話韻母為例,離析出上古漢語特征及其演變,以及演變過程中所涉及的內部演變和接觸引發(fā)演變的互動現(xiàn)象。方言調查方面,秋谷裕幸(1993、2004)《閩北語松溪方言同音字表》《福建石陂方言音系》分別描寫了松溪、石陂兩地的語音系統(tǒng),并制作了同音字匯,該同音字匯對閩北方言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分音詞方面,潘渭水(1994)《建甌話中的衍音現(xiàn)象》討論了建甌話詞匯中特殊的一種構成方式。這種現(xiàn)象類似晉語“嵌l詞”,福州話“切腳詞”,也叫分音詞。潘渭水(1999)《福建建甌“鳥語”探微》描寫了建甌話的隱語,并認為這種隱語形成恰與分音詞有關。這種分音詞也分布在閩中地區(qū)(閩中方言與閩北方言關系密切,因此有關研究情況一并放此敘述),鄧享璋(2006)《閩中、閩北方言分音詞》,鄧享璋(2007)《閩中、閩北方言分音詞的性質與來源》描寫并揭示了分音詞現(xiàn)象,其認為閩中、閩北方言的分音詞從語音結構的模式上說是一種特殊的重疊形式,可以用“重疊加有定詞框架說”來解釋,也可能與上古漢語復輔音有關。此外,羅杰瑞(1995)《建陽方言否定詞探源》認為建陽話否定詞從語源上說是上古漢語“無”字。李如龍(1996)《松溪政和方言的諧音變讀》揭示了松溪政和一帶方言連讀音變,并認為這種音變是一種多音詞的諧音變讀,而不是以一定的語音環(huán)境或語法關系為條件的系統(tǒng)變讀。鄧享璋(2004)《閩中、閩北方言的名詞后綴》,鄧享璋(2004)《閩中、閩北方言的名詞綴“子”》對閩中、閩北共同的名詞后綴進行過初步的研究。鄧享璋(2007)《閩北、閩中方言語音研究》是對有著歷史淵源的閩中、閩北兩個方言區(qū)進行綜合研究,通過橫向比較、縱向考察、專題討論等方式對兩方言區(qū)的共性和差異進行了有效的探索,是目前對內陸閩語研究最充分的博士論文。另外,李嵐(2006)《石陂詞匯研究》,李嵐(2007)《石陂話與建甌話的詞匯差異》,李嵐(2009)《石陂方言語音與中古音系的對應關系》,李嵐(2010)《閩北石陂方言形容詞重疊式》石陂方言語音、詞匯、語法都有較深入的研究。

      在對閩北方言進行共時平面探討的同時,也有學者通過歷時的角度探討閩北方言的演變。清末傳教士為了傳教之便往往編輯翻譯一些適用于當?shù)厝藢W習教義的書,利用這些材料可以探討當時的語音情況。秋谷裕幸(1994)《Gospel of Matthew,Kien-yang Colloquialの音系》探討了清末建陽話寫的《馬太福音》聲韻調系統(tǒng)并與當代建陽話進行對比,分析近100年來的音系變化情況。由于古人操方言的影響,古人在作詩押韻、編寫韻書時往往會不經(jīng)意間保留自己的方音。邵榮芬(1995)《吳棫〈韻補〉和宋代閩北建甌方音》通過建甌籍學者吳棫編寫的《韻補》反切系統(tǒng)考察宋代建甌話的聲韻系統(tǒng)。劉曉南(1998)《南宋崇安二劉詩文用韻與閩北方言》通過崇安(今武夷山)詩人的用韻,考察閩北方言的歷時演變。另外,古代地方韻書對方言的語音歷時演變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建州八音》是乾隆時間閩北的地方韻書。潘渭水(1986)《〈建州八音〉剖析》首先對這流傳于民間的韻書進行初步的介紹。張琨(1988)《讀建州八音》認為《建州八音》在聲韻調等方面已有著各種層次的分別。張琨(1988)《〈建州八音〉的聲調》對《建州八音》的聲調系統(tǒng)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其研究對討論閩北方言復雜的聲調系統(tǒng)有很大的作用。張凡(2002)《〈建州八音字義便覽〉音系研究》把《建州八音》聲韻系統(tǒng)分別與上古音、中古音、普通話等進行比較研究,研究乾隆時期建甌方言的語音特點。

      近年來,在閩北政和發(fā)現(xiàn)了一部反映明代政和方言的地方韻書《六音字典》。馬重奇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和剖析,產(chǎn)生了一大批有價值的論文,其主要研究成果見于馬重奇(2014)《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系研究》(見下文分析不再贅述)。以上兩部地方韻書的研究成果將有利于閩北方言語音史的研究。

      研究南平境內閩北方言的專著不是很多,有些散見于其它研究著作的部分章節(jié)。陳章太、李如龍(1991)《閩語研究》是第一部全面描寫福建境內閩語的方言調查報告,書中《閩北方言》部分描寫了閩北方言八個方言點,分別是建甌、峽陽、松溪、政和、洋墩、石陂、建陽、崇安(今武夷山),詳盡的描寫對閩北方言研究是莫大的幫助。閩北地域廣闊,內部差異大,多點的描寫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準確性,避免以點帶面。李如龍、潘渭水(1998)《建甌方言詞典》是第一部描寫閩北方言代表方言建甌話的詞典,該詞典收詞豐富,釋義精當,對閩北區(qū)其它方言詞匯研究有借鑒意義。林連通、潘渭水(1998)《建甌話音檔》主要包括字音庫、詞語庫、語法例句及長篇語料庫,該書有聲地記錄了建甌話語音,對閩北方言這一弱勢方言的保存有重要的意義。黃金文(2001)《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認為閩北復雜的語音現(xiàn)象與方言接觸有密切關系,并嘗試離析出閩北原有反映層、客贛方言層、閩南方言層和官話方言層等層次。潘渭水(2007)《閩北方言研究》主體部分是研究建甌話,第一部分第一章便描寫了建甌話的語音、詞匯、語法系統(tǒng),第三部分是作者研究建甌話論文的匯集。秋谷裕幸(2008)《閩北三縣市方言研究》是目前閩北方言調查研究中最為詳備的著作。該書對浦城石陂鎮(zhèn)、政和鎮(zhèn)前鎮(zhèn)和建甌迪口鎮(zhèn)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并列出語音、詞匯對照表,對于復雜的閩北方言來說提供了大量鮮活的材料,對研究閩北音韻史有很大的價值。方言一定程度上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潘渭水、陳澤平(2008)《建甌方言熟語歌謠》收集了大量建甌話中的諺語、歇后語、慣用語、民歌、童謠,對方言與文化關系研究有很大的價值。歷史音韻方面,馬重奇(2014)《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系研究》是關于新發(fā)現(xiàn)閩北政和地方韻書《六音字典》系統(tǒng)研究,對探討明正德年間迄今五百年來閩北政和方言音系演變及其閩北方言史有重大的價值。其它的著作散見于地方志的記載。黃典誠、李如龍(1998)《福建省志·方言志》有專章敘述閩北方言及其內部差異。李如龍(2001)《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有關閩北區(qū)方言志的有建陽方言志,崇安(武夷山)方言志,浦城方言志,其內容包括概說,語音,詞匯、語法等部分,很有利用價值。此外各縣市地方志也有相關方言記載,但比較簡略。

      二、閩語邵將片方言研究

      根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南平境內光澤、邵武、部分順昌地區(qū)屬閩語邵將片邵武小片。馮愛珍(1987)《福建省順昌縣境內方言的分布》通過調查確認了順昌縣的東片方言應劃歸閩語閩北片,順昌縣的西片方言應劃歸閩語邵將片。邵將片方言毗鄰贛語撫廣片,帶有贛方言特征,所以歷來對邵將片方言的歸屬有較大的分歧,國內外學者紛紛對其進行探討。陳章太、李如龍(1991)指出:“這七個縣市的方言紛繁復雜的狀況。它們之間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但彼此音的差異也很大,究竟這里是不是一個方言區(qū),屬于哪種方言,很值得研究?!盵5]P219羅杰瑞(1987)《邵武方言的歸屬》認為:“由于邵武話在語音和詞匯上的特殊之處,可以把邵武話看作西部閩語的一個次方言。[6]張雙慶、萬波 (1996)《從邵武方言幾個語言特點的性質看其歸屬》根據(jù)邵武方言古全濁塞音、塞擦音聲母今讀性質,知組今讀性質以及其他語音詞匯特點,認為邵武方言屬于贛語。劉曉南(2002)《從宋代邵武文士用韻看歷史上邵武方言的特點及其歸屬》將宋代邵武文士用韻特點與江西文士和福建文士的用韻特點進行比對,認為宋代邵武方言應是閩語閩北方言的次方言。萬波、張雙慶(2006)《論宋代以來邵武方言的演變》從聲母系統(tǒng)格局的變化和聲類轄字范圍變化入手,探討了宋代以來邵武方言由閩語轉變?yōu)橼M語的過程。由上述各家爭論不難看出邵武方言底層應該是閩語,而后宋元以來江西移民的不斷影響,贛語特征不斷累積,逐漸演化成一種兼具部分閩語特征和贛語特征的過渡方言。邵將片方言語音研究起步比較早,一直連綿到現(xiàn)在仍然有較多的成果。熊正輝(1960)《光澤、邵武話里的古入聲字》是邵將區(qū)語音研究的開端,首次記錄了邵將方言特殊的入聲現(xiàn)象。這引起了以后學者對邵武方言入聲的研究。陳章太(1983)《邵武方言的入聲》詳細描寫了邵武方言部分入聲字有鼻音韻尾、舒聲字促化等特殊入聲現(xiàn)象,并試圖做出解釋。陳章太(1984)《邵武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對邵武方言語音進行了全面的描寫和系統(tǒng)的研究。雷伯長(1984)《說邵武方言》在前人的基礎上從邵武方言夾雜閩、客方言成分;陰聲韻、入聲韻尾不同演進方向;聲調對音變的影響三個方面啟發(fā)后人對邵武方言研究。馮愛珍(1986)《福建省順昌(城關)方言的連讀變調》描寫了順昌城關話的連讀變調,發(fā)現(xiàn)了部分來源不同的同一單字調并在連讀變調可將其還原。陳忠敏(1993)《邵武方言入聲化字的實質》認為邵武方言入聲化現(xiàn)象實質是一種“?化小稱”形態(tài),并且嘗試說明其演變過程。羅杰瑞(1995)《閩北邵武和平方言同音字匯》(2012年由沈瑞清翻譯)記錄了邵武和平方言1500多個俗傳詞。鄭曉峰(2001)《福建光澤方言》討論了光澤方言的共時音系、歷史音韻,將光澤方言與周邊的閩語、贛語、客家話進行比較,試圖揭示光澤方言語音特點,并且還運用方言地理學討論閩語的特征。龍安?。?007)《福建邵將區(qū)方言語音研究》深入探討了邵將方言所包含的閩語成分、客贛方言成分以及整個邵將方言的內部差異和方言接觸融合形成的共同特征。龍安?。?010)《福建邵武方言濁平入化的性質》揭示了邵武方言濁平字入聲化與閩北方言“陽平甲”調有密切的關系。龍安隆(2011)《邵武方言小稱變調質疑》認為舒聲字讀入聲不屬于贛語性質,濁平字讀入聲反映的是閩語特征,其他舒聲字讀入聲則來源于周邊方言和普通話。栗華益(2012)《試析邵武、光澤方言的入聲鼻音韻尾》認為邵武方言在宋元時受到贛語強烈的影響,從而使具有閩語主要特征的邵武方言在入聲韻尾演變類型上趨同于贛語。邵將片的詞匯語法研究相比語音研究比較少,其中郭必之(2008)《邵武話動態(tài)助詞“度”的來源—兼論邵武話和閩語的關系》認為早先邵武話的“度”與閩語一致都是動詞,而后邵武話“度”獨自經(jīng)過了語法化過程形成動態(tài)動詞,而其它閩語則仍然停留在動詞階段。另外,陸招英(2007)《閩順昌方言古越語底層詞初探》,陸招英(2008)(順昌方言中的古語詞》,陸招英 (2009)《福建順昌方言部分本字考》,陸招英(2009)《閩西北順昌方言詞匯的特點》,謝英(2009)《福建光澤話的狀態(tài)形容詞》都對邵將片詞匯語法有所揭示。其它的論著多見于各縣市地方志的記載,質量參差不齊。

      三、吳語上麗片、閩語閩中片和方言島研究

      南平境內除閩語閩北片、邵將片之外,吳語上麗片,閩語閩中片、方言島分布地域小,研究論文也偏少。吳語主要分布在浦城縣北部,鄭張尚芳(1985)《浦城方言的南北分區(qū)》對此進行了初步的調查研究,文章分析認為:“浦城縣城南浦鎮(zhèn)以及北部十二個公社說的是吳語的浦城方言;南部的石陂、水北、濠村、山下、臨江等五公社說的是閩北話的石陂水北方言?!盵7]張雙慶、郭必之(2005)《從石陂話“水類字”看南部吳語對閩北方言的影響》找到若干證據(jù),認為“水類字”的擦音化現(xiàn)象主要是受了南部吳語的影響,通常閩語中“水類字”讀為塞擦音,而吳語中卻讀為“擦音”,因此作者認為石陂話中有一層很厚的吳語層。秋谷裕幸(2010)《福建南平王臺方言的歸屬》從幾個重要的音韻特點出發(fā),認為南平王臺方言應從屬于閩北區(qū)方言歸入閩中區(qū)方言。目前發(fā)現(xiàn)南平境內主要有兩個方言島,一是南平北方方言島,一是順昌縣埔上閩南方言島。蘇華(1994)《南平方言同音字匯》對南平市區(qū)北方方言島進行了系統(tǒng)的描寫。南平北方方言島現(xiàn)在幾乎處于瀕危狀態(tài)?!坝捎诳谷諔?zhàn)爭時期福州淪陷,大批福州居民遷居南平。加之建國以后,省城福州與南平的交往更加密切,福州話在南平漸漸興盛,因而說官話的人越來越少,地道的南平官話只有在世居城關的家族中才能聽到?!盵8]如今在普通話強烈的沖擊下這種方言可能面臨消亡的危險,因此《南平方言同音字匯》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南平市志編纂委員會(1994)《南平市志》方言篇記有南平城區(qū)“土官話”,但比較簡單。陳章太、李如龍《閩語研究》也有專門一節(jié)論及南平市區(qū)北方方言島的語音特點。順昌縣埔上閩南方言島鳥的研究情況見于《閩語研究》。這些方言島語言的研究對社會語言學、語言接觸研究都有很大的作用。

      四、結語

      通過對南平境內方言研究概況的梳理,可以看出南平境內方言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出如下幾個方面:

      (一)閩北方言“弱化聲母”和“第九調”的專題討論,主要集中在弱化聲母是方言內部演變和方言接觸的爭論上;閩北來母讀s的專題討論,主要爭論點在其是否為上古音遺留及其構擬還是晚近時代的現(xiàn)象;邵武方言入聲化字和小稱變調關系上的討論。

      (二)歷史音韻的研究。利用閩北籍學者、詩人在其著作、詩文中所隱含的方言成分探討歷史音韻;利用傳教士著作,地方韻書探討明清方言音韻。

      (三)單點方言調查描寫與多點調查比較研究。整理出多處方言點的音系和同音字匯及部分詞匯、語法條目,有些涉及多方言點的比較研究。

      (四)方言分區(qū)和歸屬研究。主要是邵將片方言歸屬,其爭論的焦點在于歷時標準和共時標準上的分歧;順昌、浦城、延平等邊界地區(qū)方言的認定與歸屬。

      相比于閩南語成熟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閩北方言研究還有所不足,具體表現(xiàn)為:研究成果比較零散,不夠系統(tǒng),許多方言點尚未涉及;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較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語音,詞匯研究比較薄弱,語法研究幾乎空白;單點方言研究較多,方言片區(qū)整體比較研究較少;閩北方言史研究欠缺。南平境內方言研究尚有加強的必要和空間。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秋谷裕幸.福建南平王臺方言的歸屬[J].方言,2010(4):338-345.

      [3]秋谷裕幸.閩北三縣市方言研究[M].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8.

      [4]王洪君.也談閩北方言的濁弱化聲母:兼論原始語構擬如何鑒別和處理借用成分以及平等混合造成的無條件分化[J].語言學論叢,2012(46):1.

      [5]陳章太,李如龍.閩語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6]羅杰瑞.邵武方言的歸屬[J].方言,1987(2):112.

      [7]鄭張尚芳.浦城方言的南北分區(qū)[J].方言,1985(1):39.

      [8]蘇華.南平方言同音字匯[J].方言,1994(1):37.

      (責任編輯:林建峰)

      中圖分類號:H17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5)08-0006-05

      收稿日期:2015-04-04

      作者簡介:鄭君龍(1990-),男,漢族,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漢語方言學。

      A Reviewing Research on Dialect in Nanping Area

      ZHENG Junlong,MA Mengling

      (School of humanities,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Qinghai,Xining 810008)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dialects in Nanping area,this thesis aims at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dialect in North Fujian,Shao-Jiang dialect,Shang-Li dialect and Northen Mandarin dialect island.By reviewing of research results,we can find that results of dialects mainly focus on dialect research,seminar of special phenomana,historical phonology and the affiliation of controversial dialects,etc. howerer,we can aslo find that results of dialects are not insufficient,which need to be given more attentively study.It also shows that the study results are comparatively scattered,outdated and not systematic,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Among those studies,voice study is more fruitful tha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tudy.

      Key words:dialect in North Fujian;Shao-Jiang dialect;Shang-Li dialect

      汝城县| 金寨县| 台北县| 丰都县| 夹江县| 且末县| 呈贡县| 化州市| 宁城县| 延吉市| 井研县| 溧阳市| 德阳市| 平利县| 绥德县| 兴安盟| 翁源县| 肥东县| 汪清县| 遂溪县| 乌兰县| 积石山| 寿光市| 多伦县| 金阳县| 通辽市| 香港 | 邯郸县| 从江县| 武冈市| 遂昌县| 马鞍山市| 牙克石市| 西和县| 吴旗县| 海门市| 宝坻区| 普陀区| 香河县| 额敏县|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