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五行之木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隱喻

      2015-03-20 18:12:48賈冬梅
      外語與翻譯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借代古漢語木星

      賈冬梅

      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xué)

      藍純

      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五行之木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隱喻

      賈冬梅

      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xué)

      藍純

      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本文探討體現(xiàn)在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木”概念背后的借代和隱喻。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古漢語中的“木”背后存在概念借代“木代樹的組成部分”和“木代樹制品”以及概念隱喻“具有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木”背后存在概念借代“木代木制品”和概念隱喻“具有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具有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在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體現(xiàn)為“具有樹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和“具有木行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其中前者主要指向“人”,后者在古漢語中指向“東方”、“春季”、“木星”、“木德朝代”及“肝臟”,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主要指向“木星”?!澳尽钡陌l(fā)展變化源于科學(xué)技術(shù)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

      五行,木,概念隱喻,概念借代

      1.五行概述

      五行體系構(gòu)成了古代中國人宇宙觀的基本框架,其基點在于古人心目中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guān)系,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古代思想家把這一整套生克關(guān)系運用到自然界、人和社會,認為萬事萬物及其相互關(guān)系都因五行生克而存在和發(fā)生。比如木行盛時是春季,火行盛時是夏季,土行盛時是夏秋之交,金行盛時是秋季,水行盛時是冬季,五行輪流當(dāng)令引起季節(jié)交替;木生火猶如春為父、夏為子,春主生、夏主長意味著父親的所作所為要由其子繼承并延續(xù)。簡言之,五行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是人與天相互感應(yīng),人文秩序與自然秩序相一致。

      馮友蘭(1998上卷:637-638)認為,我們可以從自然觀和天人感應(yīng)兩個角度來評價五行思想。從自然觀角度看,五行體系的相生相克關(guān)系有現(xiàn)實生活依據(jù),體現(xiàn)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從天人感應(yīng)角度看,五行體系則表現(xiàn)出強烈的神秘主義和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表1總結(jié)了古代思想家對五行的運用。

      表1 五行概念體系

      改編自:Yu,N(2009:107);鄺芷人(1992);龐樸(1999:259);周桂鈿(2002)

      我們認為在認知語言學(xué)的理論框架下分析和比較古代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木”、“土”、“水”、“火”和“金”這五個概念,有助于今天的人們深入理解五行及其歷史變遷和它對漢語及說漢語者的認知的影響。本文的重點是五行中的“木”概念。我們希望通過尋找古代和現(xiàn)代漢語語料所體現(xiàn)的“木”背后的概念借代及隱喻,揭示它在古代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拓展模式、古今兩種拓展模式的異同、以及這些異同所反映的古今中國人在認知世界的方式上的承繼和發(fā)展。

      2.理論框架

      認知語言學(xué)把借代和隱喻視為兩種基本的認知方式,認為它們構(gòu)成人類抽象思維的基礎(chǔ)。語言中的借代表達和隱喻表達是思維中的概念借代和概念隱喻在語言層面的體現(xiàn),也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借代表達和隱喻表達尋找和推斷隱藏在語言背后的概念借代和概念隱喻。

      借助概念借代,一個概念實體(借體)為處于同一理想認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內(nèi)的另一個概念實體(目標(biāo))提供思維通道(Radden & K?vecses 1999; K?vecses 2010)。能夠產(chǎn)生概念借代的結(jié)構(gòu)有兩類:整體ICM與其組成部分之間的借代(整體-部分)以及同一個ICM內(nèi)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借代(部分-部分)(Radden & K?vecses 1999)。我們對“木”的語料分析表明,在物體-組成部分ICM(Thing-and-Part ICM)中,物體可以指代物體的組成部分,在構(gòu)成ICM(Constitution ICM)中,構(gòu)成物體的材料可以指代該物體,二者都屬于整體-部分借代。

      借助概念隱喻,人們把始源域的圖式結(jié)構(gòu)的各項占位投射到目標(biāo)域之上來理解和構(gòu)建目標(biāo)域。始源域通常由較為具象的、有清晰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概念構(gòu)成;目標(biāo)域則相對抽象、結(jié)構(gòu)較為模糊;將始源域和目標(biāo)域結(jié)合在一起的是人類的身體經(jīng)驗、社會經(jīng)驗和文化經(jīng)驗(Lakoff and Turner 1989: 67-72,135; Lakoff 1993: 244-246)。

      我們從“概念借代”與“從屬借代”、“概念隱喻”與“從屬隱喻”兩個層級來概括語料中出現(xiàn)的借代和隱喻。對于發(fā)生在高層次(superordinate level)范疇之間的映射我們用“概念借代”和“概念隱喻”來概括,如“木代樹的組成部分”,“具有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對于發(fā)生在基本層次(basic level)或從屬層次(subordinate level)范疇之間的映射我們用“從屬借代”和“從屬隱喻”來概括,如“木代樹葉”,“人是木”。

      3.研究方法

      我們的語料為古代和現(xiàn)代漢語中帶有“木”字的表達,其中古漢語部分來自《漢語大詞典》(羅竹風(fēng)2001),現(xiàn)代漢語部分來自北京大學(xué)中國語言學(xué)研究中心的CCL語料庫。

      我們將《漢語大詞典》確定為古漢語語料的來源主要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這部詞典是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成果,是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歷史性漢語語文詞典。它為每條義項精選三至四條書證,涉及經(jīng)部史部、諸子百家、文人別集、戲曲小說、筆記雜著、宗教經(jīng)典、科技著作、學(xué)術(shù)專著、報章雜志、方志、碑刻、出土資料等,能較全面地反映語詞的歷史源流演變;二、該詞典對采自古籍(詞典將其定義為1912年以前的書籍)的例證都給出了精準(zhǔn)釋義,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我們對古漢語語料分析的準(zhǔn)確度。

      《漢語大詞典》雖也收錄了部分現(xiàn)代漢語例句,但在體裁和數(shù)量方面都有較大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北京大學(xué)CCL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語料體裁更豐富多樣,包括北京話口語、小說、散文、報告文學(xué)、人物傳記、新聞報導(dǎo)、科普作品、詞典以及各種應(yīng)用文,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現(xiàn)代漢語的全貌。

      我們從《漢語大詞典》中檢索到帶有“木”字的古漢語例句938條,從CCL語料庫中檢索到帶有“木”字的現(xiàn)代漢語例句13227條。我們隨后使用語料提取軟件Concordance Randomizer1從現(xiàn)代漢語例句總量中隨機提取5%以縮小現(xiàn)代漢語語料樣本。在刪除其中重復(fù)出現(xiàn)的例句以及語境不完整的例句后,最終得到570條現(xiàn)代漢語例句作為分析對象。由于有些例句中含有不只一個帶有“木”字的詞語,因此最終的統(tǒng)計總量為589條。

      考慮到詞典中的古漢語語料經(jīng)過編纂者的挑選,雖然能夠細致全面地反映“木”的語義演變與使用情況,但不一定能真實地顯現(xiàn)其概念借代和概念隱喻在古漢語中的實際分布,所以我們對古漢語語料主要進行定性分析;對來自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語料則兼做定量和定性分析;對古代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木”的比較主要在定性層面進行。

      4.研究發(fā)現(xiàn)

      4.1 古漢語中的“木”

      據(jù)《漢語大詞典》(第四卷第659頁),在古漢語中,“木”的本義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例如:

      (1)山木為良匠所度,經(jīng)書為文士所擇。(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事類》)2

      (2)大修孔子廟,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

      例(1)和例(2)中的“木”都指樹,其中“山木”指山中的樹木,“名木”指名貴的樹木。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古漢語中的“木”通過借代和隱喻從這個本義拓展出更多的意義。

      4.1.1 古漢語中“木”的概念借代

      古漢語中的“木”表現(xiàn)出概念借代“木代樹的組成部分”和“木代樹制品”。前者涵蓋從屬借代“木代樹葉”和“木代樹枝”;后者涵蓋從屬借代“木代木材/木料”和“木代木制品”。

      首先,古漢語中有用“木”代樹葉和樹枝的用法:

      (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登高》)

      (4)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晉陶潛《讀〈山海經(jīng)〉·精衛(wèi)銜微木》)

      例(3)中的“木”指樹葉,“落木”即落葉。例(4)中的“微木”指細樹枝和小木塊。樹葉和樹枝是樹的組成部分,此類借代是“物體代物體的組成部分”這一借代原則的體現(xiàn)。

      古漢語中還廣泛存在用“木”指代樹制品的現(xiàn)象,具體體現(xiàn)為用“木”指代木材或者木料。

      (5)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孟子·梁惠王下》)

      (6)土事不文,木事不鏤。(唐崔融《代家奉御賀明堂成表》)

      例(5)中的“木”指建筑房屋用的木料;例(6)中的“木”指木材或者木料,“木事”即建造房屋木結(jié)構(gòu)或者制造木器等的工藝。木材、木料是樹的產(chǎn)物,以“木”代木材、木料的用法也是“物體及其組成部分ICM”內(nèi)“物體代物體的組成部分”這一借代原則的體現(xiàn)。

      從指代樹制品出發(fā),古漢語中的“木”還被用于指代木制品,例如:

      (7)‘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易·渙》)

      (8)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例(7)中的“木”指船或者筏;例(8)中的“木”指柝,是古代打更用的梆子。“木”的這一拓展是“構(gòu)成某物體的材料代該物體”這一借代原則的體現(xiàn)。

      4.1.2 古漢語中“木”的概念隱喻

      語料分析顯示,古漢語中的“木”還通過概念隱喻“具有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進一步拓展。這一隱喻表現(xiàn)出兩個變體:“具有樹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和“具有木行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前者主要指向“人”,表現(xiàn)為隱喻“人是木”,具體體現(xiàn)為“人體是木體”和“人性是木性”。例如:

      (9)賈瑞聽了,身子已木了半邊。(《紅樓夢》第十一回)

      (10)生睹之,神情搖動,木坐凝思。(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蓮花公主》)

      (11)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

      (12)“英華”一日謂輝遠曰:“君索居於此,妾欲侍巾櫛可乎?而君介然,不蒙顧盼,亦木心石腹之人也!”(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五)

      例(9)中的“木”指身體感覺不靈敏或者喪失了感覺。例(10)中的“木”指神態(tài)癡呆。例(11)中的“木”指人的品性敦厚質(zhì)樸。例(12)中的“木心”與“石腹”都指人意志堅定,面對誘惑不動心。

      我們認為,“木”向人的拓展源自人在生活中對樹的認識。樹有直立的外形,能夠生長發(fā)育,材質(zhì)堅硬厚重,這些特質(zhì)皆被投射于人,表現(xiàn)人的質(zhì)樸、耿直、堅定等性格特點。樹不會移動,沒有意識,這兩種特質(zhì)也被投射于人,表現(xiàn)人在失去知覺后或者癡呆時大腦喪失意識、身體仿佛木頭一般沒有感應(yīng)的狀態(tài)。

      “具有木行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在古漢語中的表現(xiàn)相較于“具有樹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更加活躍,具體體現(xiàn)為“東方是木”、“春季是木”、“木星是木”、“人體肝臟是木”和“木德朝代是木”等。這是因為在五行中,木行被認為具有生發(fā)、舒展、條達等特性,而五方中的東方、四季中的春季、五大行星中的木星、人體的肝臟、木德朝代等都被認為也具有這些特性。例如:

      (13)歲星曰東方春木,於人五常仁也,五事貌也。(《漢書·天文志》)

      此例中“木”被明確地與“歲星”(即“木星”)、“東方”和“春”相配。用五行命名五大行星的做法始于漢代(鄺芷人1992:228)。《漢書·律歷志》中記載“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熒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歲星,土合于填星?!惫湃俗⒁獾綒q星通常在清晨于東方升起,黃昏于西方落下,而五行中木主東方、主生發(fā)、主春季,故此“東方是木”,“春季是木”,“木星是木”。又如:

      (14)木氣不能輸達,勢必上侵脾土,飲食無味。(《紅樓夢》第八三回)

      例(14)中的“木氣”指肝氣。這是因為五行思想將人的五臟與五行相配,把五行的特性與五臟的功能聯(lián)系起來。中醫(yī)理論認為人的肝臟喜條達惡抑郁,主要功能為疏通氣血和調(diào)暢情志。這些特點與木行相似,所以中醫(yī)學(xué)把肝與木相配,認為肝屬木。

      “木”在古漢語中還體現(xiàn)出與歷運更替的關(guān)聯(lián)。古漢語中“木德”、“木祚”等用法都反映出概念隱喻“木德朝代是木”的存在,如:

      (15)“庖犧”以木德稱王,故曰春皇……位居?xùn)|方,以含食蠢化,葉于木德,其音附角,號曰“木皇”。(晉王嘉《拾遺記·春皇庖犧》)

      (16)及武王伐紂,樵夫牧豎探高鳥之巢,得玉璽,文曰:“水德將滅,木祚方盛?!蔽慕源笞?,紀(jì)殷之世歷已盡,而姬之聖德方隆。(晉王嘉《拾遺記·殷湯》)

      (17)木行已謝,火運即興,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終之象。(隋李德林《為周禪隋詔》)

      例(15)中出現(xiàn)兩個“木德”,一個“木皇”。“木德”指五行中的木行;“木皇”指庖犧,即伏羲,也稱“太皞”或者“太曎”。秦漢陰陽家以五帝配四時五方,認為伏羲以木德王天下,因而配東方、配五音中的角,是司春之神,即“春皇”、“木皇”。例(16)中的“水德”指以水德王的朝代,“木祚”指木德朝代,“水德將滅,木祚方盛”即水德朝代即將為木德朝代所取代,這與五行生克關(guān)系中的水生木相匹配。例(17)中的“木行”和“火運”分別指木德朝代和火德朝代,“木行已謝,火運即興”即火德朝代取代木德朝代,這與五行生克關(guān)系中的木生火相吻合。例(15-17)都是通過五行的運轉(zhuǎn)來附會王朝的歷運。

      圖1呈現(xiàn)的是本節(jié)所討論的古漢語中“木”的語義網(wǎng)絡(luò)。圖中圓形表示“木”的原型意義,圓角矩形表示具體的語義拓展,實線箭頭表示借代拓展,虛線箭頭表示隱喻拓展。

      4.2 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木”

      通過對現(xiàn)代漢語語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木”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原型相較古代漢語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擴展與偏移。一方面,“樹木的總稱”這一意義繼續(xù)保留在“樹木”、“林木”、“灌木”、“喬木”等詞語中;另一方面,原來的“木代木材/木料”進入“木”的原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樹木的總稱”這一本義的中心位置。由這一新的原型出發(fā),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木”主要通過概念借代“木代木制品”以及概念隱喻“具有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繼續(xù)拓展其意義。我們對現(xiàn)代漢語語料所做的定量統(tǒng)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木”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具體使用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木”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原型意義與概念借代和概念隱喻的頻率

      從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現(xiàn)代漢語中“木”的原型意義用法遠遠多于它的借代與隱喻拓展用法;另一方面,“木”指樹和指木材木料的用法出現(xiàn)頻率旗鼓相當(dāng),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我們對于“木”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原型所產(chǎn)生的變化的判斷。

      首先,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木”代木制品的用法:

      (18)……不允許在故居內(nèi)再興土木。

      (19)(積木)兒童玩具,是一套大小和形狀不相同的木塊,大多是彩色的。

      例(18)中的“土木”本義指建筑工程所用的土石和木料,在這里進一步指代建筑工程。例(19)中的“積木”是一種兒童玩具,其中的“木”指彩色木塊。

      其次,在現(xiàn)代漢語語料中我們也觀察到概念隱喻“具有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及其兩個變體:“具有樹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和“具有木行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前者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同樣主要指向人,在全部語料中共計出現(xiàn)40次,多與人的身體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即“人體是木體”:

      (20)我震驚得幾乎“木”了,連頭上蜿蜒躦行的理發(fā)推子也感覺不到了。

      (21)石并掏出一個小筆記本,戴上老花鏡翻了翻:“用了三千八百五十個原木,也就是活人作細菌試驗。”

      (22)“你這才明白!木頭腦袋!”

      (23)(賀玉梅)一路上沒頭沒腦地亂想,越想越怕,直到進了病房,看到謝躍進正坐在賀芳床前,她仍是沒有反應(yīng)過來,腦袋木木的。

      在例(20)中,“木”指人失去感覺的狀態(tài)。例(21)中的“原木”指被日軍用于細菌試驗的人,“木”在此處的用法表現(xiàn)出用于試驗的活人對于日軍而言就是沒有意識和生命的木頭。

      人的身體是木頭意味著身體如同木頭一樣僵直、沒有感覺,意味著大腦也是木頭,思維相應(yīng)地攜帶著木頭的特點。例(22)中的“木頭”即指頭腦像木頭一樣沒有反應(yīng),暗示人的思維遲鈍。例(23)中“木木的”則指人的思維處于停滯狀態(tài)。

      “木”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引申出“冷漠”、“木訥”的意思,與人的性格相關(guān),表現(xiàn)出隱喻“人性是木性”。

      (24)此公近年已被阿諛風(fēng)吹得麻木,再吹無用。

      (25)高建群給人的印象是呆頭呆腦、出言木訥,無論是開會坐在那里,還是與人交談, 總是神不守舍。

      “麻木”在例(24)中不是指身體對外界刺激失去感覺,而是指人的心理冷漠,對外界刺激不產(chǎn)生反應(yīng)。例(25)中的“木訥”則指人性格質(zhì)樸,不善辭令,像木頭一樣醇厚。

      不同于“具有樹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具有木行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大為萎縮,僅體現(xiàn)為“木星是木”,在全部語料中只出現(xiàn)了4次。例如:

      (26)1994年搞彗木碰撞的巡回展出……

      例(26)中的“木”即指木星。現(xiàn)代漢語延用“木星”一詞是對用五行配五星傳統(tǒng)的延續(xù),但相比古漢語中的鮮活,“木星是木”在現(xiàn)代漢語中更像是一個孤立的死隱喻?!澳拘恰彪m然仍被稱作“木星”,但現(xiàn)代中國人在思維中未必借用木行概念來理解這一行星。

      與古漢語不同,現(xiàn)代漢語語料未見“東方是木”、“春季是木”、“木德朝代是木”以及“人體肝臟是木”等隱喻拓展。

      圖2呈現(xiàn)的是“木”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義網(wǎng)絡(luò)。

      5 結(jié)論

      對比古代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木”,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整體框架相同,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差異。首先,現(xiàn)代漢語中“木”的原型相較古漢語發(fā)生了擴展和偏移,古漢語中的借代“木代木材/木料”已進入現(xiàn)代漢語“木”的原型。不過現(xiàn)代漢語繼承了古漢語的另一個借代“木代木制品”。這一借代的保持和延續(xù)應(yīng)該是因為木材從古至今都是人的生產(chǎn)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zhì)資料。

      其次,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體現(xiàn)出概念隱喻“具有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及其兩個變體“具有樹木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和“具有木行的特征的存在是木”,其中前者在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體現(xiàn)為“人是木”;后者在古漢語中十分活躍,涵蓋了“木星”、“東方”、“春季”、“木德朝代”、“肝臟”等目標(biāo)概念,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則萎縮至一條死隱喻“木星是木”。

      總體而言,“木”在古漢語中向自然界、人和社會這三個認知域延伸,拓展為自然的一個類別、人的身體和一種性情以及社會所處的一個歷史時期。“木”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向自然界和人這兩個認知域延伸,拓展為自然的一個類別以及人的身體和一種性情。但與古漢語中的“木”不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木”沒有發(fā)生向社會的拓展。

      可以看出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木”的差異與現(xiàn)代社會對五行思想的繼承和摒棄緊密相關(guān)。社會發(fā)展至今已使五行思想中與現(xiàn)代科技、醫(yī)學(xué)、哲學(xué)和社會體制不符的內(nèi)容退出舞臺,反映在語言上,就是相應(yīng)語詞和概念的消失。

      注釋:

      1 Concordance Randomizer (2008)由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許家金博士與熊文新博士設(shè)計,在此特別致謝。

      2 《漢語大詞典》用繁體字呈現(xiàn)古漢語例證,本文沿用這一做法。

      K?vecses,Z.2010.Metaphor:APracticalIntroduction(2nd edi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G.1993.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Ortony A.(ed.).MetaphorandThought[C].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251.

      Lakoff,G.& Turner,M.1989.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adden,G.& K?vecses,Z.1999.Toward a theory of metonymy[A].In Panther K.& Radden G.(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C].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7-59.

      Yu,N.2009.TheChineseHeartinACognitivePerspective:Culture,Body,andLanguage[M].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馮友蘭,1998/1999,《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上卷、中卷、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鄺芷人,1992,《陰陽五行及其體系》[M]。臺北:文津出版社。

      羅竹風(fēng)(主編),2000,《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龐樸,1988,《稂莠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龐樸,1999,《當(dāng)代學(xué)者自選文庫·龐樸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周桂鈿,2000,釋“天人合一”——兼論傳統(tǒng)價值觀的現(xiàn)代意義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換[J],《山東社會科學(xué)》(1)。

      (賈冬梅: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xué)外語系博士;

      藍 純: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通訊地址:100070首都師范大學(xué)外語系

      H14

      A

      2095-9648(2015)01-0036-06

      2014-11-20

      猜你喜歡
      借代古漢語木星
      精練幽默用借代
      新少年(2023年11期)2023-12-05 12:21:30
      飛向木星
      軍事文摘(2023年12期)2023-06-12 07:50:26
      五彩斑斕的木星
      熱木星是什么星?
      古漢語疑問句末“為”字補證
      初識借代手法
      借代句
      快樂語文(2019年18期)2019-09-02 01:59:18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木星
      談?wù)劰艥h語的翻譯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1
      澎湖县| 郎溪县| 望城县| 水城县| 德安县| 诏安县| 吴旗县| 浏阳市| 北川| 蓬莱市| 惠州市| 大冶市| 枣庄市| 浠水县| 卫辉市| 达孜县| 海盐县| 广平县| 新化县| 南漳县| 赣榆县| 高碑店市| 绥宁县| 辽中县| 名山县| 舒兰市| 马尔康县| 军事| 颍上县| 天祝| 渑池县| 柳河县| 本溪| 古浪县| 博罗县| 房产| 东辽县| 额济纳旗| 于都县| 大埔县|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