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
音樂時空:你今年28歲,已經(jīng)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博士二年級,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詞說,簡直就是“學霸”。我們很想了解你的求學經(jīng)歷,請你簡單介紹一下你是怎樣走上音樂道路的。
劉振濤:我出生在山東省沂蒙山區(qū)一個最普通的農(nóng)村家庭,從小就深深的喜愛音樂,但由于客觀條件,很晚才受到正規(guī)音樂教育。小學時的音樂課,是由校長或數(shù)學老師拿著歌本一句一句教唱,就像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學堂樂歌時期一樣,稱“唱歌課”比“音樂課”更為貼切。到了初中時期,我參加了學校的合唱隊、豎笛隊,利用課余時間排練,對音樂的熱愛與日俱增,但專業(yè)學習音樂的愿望未達成。由于受到一位畫中國工筆畫非常好的鄰居姐姐的影響,我從小學習畫畫,中考時作為美術特長生順利升入高中。高二的時候面臨分班,除了普通的文科班、理科班以外,還有不同門類的藝術班可以選擇。當時我的文化課成績排名在全班第四位,但是我沒有選擇進入文科班或理科班,也沒有依照自己原有的特長選擇美術班,而是出人意料地報了音樂專業(yè)。面對我這種不合常規(guī)的選擇,班主任急了,開始做我的思想工作,對我說如果我選擇美術專業(yè),憑我原有的基礎和幾年的提高,高考時考取理想的學校是十拿九穩(wěn)的。我卻沒有動搖,因為我知道,如果錯過這次選擇音樂的機會,我將遺憾終生。進入音樂班后,我才正式踏上了專業(yè)學習音樂的道路。當時學校只有兩位音樂老師,一位男老師教我聲樂,而樂理、視唱練耳、鋼琴都是由一位叫隋春梅的女老師教授,雖然隋老師僅是一位普通的高中音樂老師,但直到現(xiàn)在,我也認為她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和較高的專業(yè)水準足以達到高校教師的水平,我最初的音樂基礎是跟隨她打下的。學校的鋼琴也只有一架,你無法想象,高音區(qū)、中音區(qū)和低音區(qū)供三個學生同時使用,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從《拜厄》、《車爾尼》彈起,經(jīng)過兩年半的努力,到高考時可以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快板樂章。
音樂時空:這么說來,你的音樂生涯起步確實不算很早,但是如此勤奮,一定如愿考上了自己的目標院校。
劉振濤:我考學時沒多想,就如血脈傳承般的報考了高中業(yè)師隋老師的母校——煙臺師范學院音樂學院,也就是現(xiàn)在的魯東大學藝術學院。當時我報考的音樂表演和音樂教育兩個專業(yè)的分數(shù)都是學校前幾名,再一次面臨抉擇。父母和我的考前聲樂老師冷高波副教授都建議我選擇音樂教育專業(yè),這樣畢業(yè)時會頒發(fā)教師資格證,就業(yè)相對容易,對于家庭并不富裕的我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那時我的內(nèi)心深處向往的是音樂舞臺,所以背著父母在志愿表上填了聲樂表演專業(yè)。入學后,大學一年級的第一堂聲樂課,冷老師就告訴我,近年來省內(nèi)音樂表演專業(yè)的本科生就業(yè)率很低,要我做好考研的準備。他設身處地的為我出謀劃策,建議我報考音樂理論專業(yè),因為在本科四年里,我所有音樂理論科目的成績均在95分以上,可以報考國家級音樂院校,冷老師的建議成為決定我一生的關鍵。
音樂時空:你不僅考上了中國音樂學院,而且還是一舉成功,這在數(shù)十萬考研大軍中都堪稱奇跡,談談你的備考經(jīng)驗吧。
劉振濤:決定報考理論專業(yè)碩士后,我就將目標鎖定在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四所院校,深入研究和比較了各校的招生簡章、專業(yè)設置和考試科目,覺得音樂學專業(yè)更適合我,最終選擇了中國音樂學院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專業(yè)。大學時所學的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和民族民間音樂課程都是張紅梅教授所教,她是中央音樂學院鄭祖襄教授中國古代音樂史專業(yè)的碩士生,所以張老師教授音樂學課程的教材和課件都來自中央音樂學院,這為我音樂學專業(yè)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袁靜芳教授主編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周青青教授著的《中國民歌》,我都配合譜例和音響逐字逐句地讀了數(shù)遍。通過碩士研究生入學統(tǒng)考,我以音樂學系、民族音樂類專業(yè)第一名的成績順利進入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師從李月紅教授。李老師是位極為和藹可親的老師,會以對待自己孩子般的心懷對待每一個學生。而且李老師有著寬廣的多學科視野,她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碩士和博士分別畢業(yè)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民族音樂理論和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專業(yè),曾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作為訪問學者進行了一年的民族音樂學學習。李老師對于教學非常認真、嚴謹,雖然我以很好的成績考入中國音樂學院,但李老師告訴我,相比中國音樂學院五年制的音樂學系本科生,我的基礎并不扎實。于是在入學后,我利用兩年時間,將音樂學本科的所有專業(yè)基礎課完整地學習了一遍。
音樂時空: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中國音樂學院對你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
劉振濤:中國音樂學院“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理念和濃厚的民族音樂學氛圍對我影響很深?!罢堖M來,走出去”是中國音樂學院自1964年建院以來就堅持的教學方針,我在中國音樂學院學習的三年里,向“陜北歌王”王向榮和辛禮生學習了陜北信天游和山西山曲,向昆曲“葉派唱口”第七代傳人周雪華學習了昆曲唱段,以及湖南桑植民歌、壯族嘹歌、傣族民歌等。學院將最地道、最優(yōu)秀的民間藝人請到學校,使我受益良多,我現(xiàn)在隨口可唱的許多民歌曲目、戲曲唱段,很多都是在中國音樂學院學習的。在學術研究方面,中國音樂學院的沈洽、杜亞雄、趙塔里木、陳銘道等教授都是國內(nèi)著名的民族音樂學家,可以說,他們引領了國內(nèi)民族音樂學學科的發(fā)展。在碩士研究生的三年中,我的碩士導師李月紅教授鼓勵我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研究,于是我學得有滋有味。除了導師李老師,陳銘道教授和楊紅教授對我的影響也較大。陳老師開設的《民族音樂學的歷史與文獻》課程中一系列經(jīng)典原文的閱讀與學習帶領我走進了這個學科,使我對西方民族音樂學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原來民族音樂還可以這樣研究——從文化層面進行描述和分析,比如音樂與政治、音樂與性別,以及社會變遷對音樂的影響等等,這為我打開了新的研究思路。楊紅老師的《民族音樂學方法論》和《田野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兩門課程,使我學到了北美民族音樂學最新的學科理念。同時,中國音樂學院教學調(diào)整之后,學院要求每一位在讀研究生都必須到指定的綜合類大學選修一門非音樂類課程。由于我當時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偏向西方民族音樂學,而民族音樂學的許多理論方法借鑒于人類學,我就選擇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蔡華教授的《人類學理論方法》研討課。這門課的學習使我加深了對于人類學學科的理解,進而促進了對于民族音樂學學科的把握。人類學主要關注非現(xiàn)代文明的文化類型,例如亞馬遜叢林居民、非洲原始部落。民族音樂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也是非城市與非專業(yè)的音樂類型,我覺得探索人類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音樂時空:音樂人類學與民族音樂學是否可以當作同義詞互換?
劉振濤:這個問題要從學科的引入和成立說起,民族音樂學于1970年代末傳入中國,以1980年南京會議為標志在中國正式成立。自此,學科名稱就層出不窮,從最開始的民族音樂學、音樂民族學,到中國音樂學、音樂民俗學等,近年來又有學者提出音樂人類學的名稱。這種問題在西方國家就不會出現(xiàn),我們和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的數(shù)位民族音樂學教授交流時,他們說每個人都在做具體的研究,沒有誰會對學科名稱進行討論。我覺得,中國出現(xiàn)這么多學科名稱,其實主要是一門西方學科傳到中國后,學科名稱的翻譯問題,捎帶著有一點學科傾向。而無論稱民族音樂學還是音樂人類學,最重要的是,學科的研究方法是將音樂放到它生成的文化背景中,探討音樂與文化背景的共生關系,回答音樂“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
音樂時空:近年來,音樂人類學的確備受國內(nèi)學者關注。
劉振濤:是的,可以說它是音樂學學科中出現(xiàn)較晚,但成長迅速的學科,到現(xiàn)在已然成為一門顯學。音樂人類學的確為民族音樂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研究理念,這種視角和理念與以往西方藝術音樂以音樂作品為主的研究方式大不相同。目前,音樂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已經(jīng)滲透到音樂學各子學科之中。以我碩士就讀的中國音樂學院的民族音樂類專業(yè)為例,在本科教學中,這套理論已經(jīng)占據(jù)了半壁江山,而對于研究生教學來說,幾乎占了統(tǒng)治地位。這種對于音樂文化背景的過度關注,直接導致學生不重視音樂本體的形態(tài)分析和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產(chǎn)生了一些不好的后果。比如說“旅游對某一地區(qū)、某一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影響”,研究的核心在社會層面,而不太關注音樂形態(tài)自身的變化。趙塔里木院長在課上時常以ethnomusicology(民族音樂學)已經(jīng)成為eth-no-musicology(沒有音樂的民族音樂學)說起這種現(xiàn)象,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伍國棟先生在《得失有三思皆可以為鑒——民族音樂學理論及方法傳承反思錄》一文中稱脫離音樂本體研究的民族音樂學正在“自斷血脈”,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嚴厲抨擊。
音樂時空:你的碩士論文選題是什么?是否也存在這個問題呢?
劉振濤:我碩士論文選題出現(xiàn)過一個小轉(zhuǎn)折,由于我在碩士入學前以山東老家的地方音樂品種為研究對象,曾對魯中秧歌、膠東道樂進行過考察研究。于是,碩士論文的選題自然就首先考慮山東的地方樂種,本科導師冷高波副教授介紹煙臺棲霞的山歌在山東省內(nèi)很有特點,有位百歲老人掌握很多曲目,可以考察一下。于是,2010年暑假,我在棲霞住了一個多月。可是那位百歲歌王剛剛?cè)ナ?,另外幾位歌手有的由于家里變故無心唱歌,有的只掌握幾首曲目,調(diào)查結果很不理想,這樣就寫不下去了。正巧當時我的碩士導師李月紅教授去廣西參加會議,結識一位當?shù)馗枋?,那位歌手送給李老師一本民歌集。李老師回來后把這本歌集給我看,一拿到書我有些喜不自禁,我發(fā)現(xiàn)書的內(nèi)容正是小時候電視里播放的劉三姐唱的歌,頓時讓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這位歌手就是后來我碩士論文的主要采訪對象——廣西歌王李隆球先生。經(jīng)過查找資料,并去當?shù)剡M行考察,覺得這個課題可以做。于是,經(jīng)過數(shù)次采風,最終完成了碩士論文《廣西大苗山官話山歌的歌唱模式》。這篇論文主要使用了音樂民族志的寫作方法,并借鑒了文化人類學中文化模式的研究理論。論文答辯時得到了答辯評委的認可,評為當年的優(yōu)秀碩士論文。我當時沾沾自喜,覺得寫得挺好。跟隨周青青教授讀博之后,才慢慢發(fā)現(xiàn)論文的一些問題。周老師評價這篇論文只是調(diào)查報告加文化分析,并未從中總結出音樂的普遍規(guī)律,而且套用學科理論,還沒有到達科學研究的層次。我在這里把這些問題說出來,其實是想以我為例,讓大家知道民族音樂學當下研究的一些弊病。
音樂時空:樊祖蔭教授也曾提到過青年學者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對音樂本體關注不夠,對于這個問題,你是否進行過反思?
劉振濤:作為“80后”民族音樂研究者的一員,我們這代人從小學習的音樂知識都是西方音樂體系的,而且主要是來自書本上的內(nèi)容,從小學到高中的教育理念不鼓勵甚至反對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使得年輕學子對于民間活態(tài)音樂事象的積累明顯不足。試問當代民族音樂學或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專業(yè)的研究生,有幾位整出整出的看過戲曲劇目,有幾位可以把一首首中國民歌隨口唱來,有幾位可以將中國音樂的形態(tài)理論如數(shù)家珍般的娓娓道來?我覺得這除了個人興趣之外,更多的要靠教育的引導。同時,民族音樂學盲目的繁榮,或者說盲目的虛榮,也是導致民族音樂學研究傾向文化層面的重要原因,大家覺得只有這樣研究才被認可,才是學術前沿。從文化的角度進行研究,看幾本民族音樂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書就能夠套用理論寫出文章,省去了大量繁瑣的音樂分析得出一點認識的艱苦工作,因此備受廣大學子們的追捧。
音樂時空:我們回到你的學術“登塔”經(jīng)歷,考博的過程與考研一樣順利嗎?
劉振濤:我2012年碩士三年級時參加中央音樂學院的博士入學考試,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方向所有統(tǒng)招考生全部落榜,我也不例外。這時我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去向的抉擇,要么接受現(xiàn)實去地方院校當一名老師,要么面對巨大壓力再考一年。但再考一年的話,如果再次失利,那么連地方院校的教職也錯過了。最后我還是選擇了后者,因為我問過自己的內(nèi)心,我需要為了理想再次奮斗,即使再次失利,我也不后悔。第二年考的時候,正趕上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入學考試改革,學院取消了死記硬背式的知識記憶型試卷,而代之以“申請—審核制”考察學生的研究能力。這對每一位考生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是博考改革的第一年,誰也沒有經(jīng)驗可以借鑒。直到在考場拿到試卷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和聲、曲式、復調(diào)不是不考了,而是以更為綜合的音樂學分析方式考察。我就調(diào)動了以往作品分析和學西方音樂史積累起來的知識,完成了五個小時的筆試考試??谠嚟h(huán)節(jié)也同以前不同,每個考生都要在20分鐘的時間內(nèi)陳述所報方向的學科研究現(xiàn)狀,并就將來研究課題作以扼要說明,導師們也會針對提交的論文和口試中的問題隨機提問。整個口試環(huán)節(jié)需要40多分鐘,每位進入口試環(huán)節(jié)的考生都要經(jīng)歷博導們的“質(zhì)疑”和“拷問”。所幸,我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成為中央音樂學院2013級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而更為幸運和令人興奮的是,我得以師從自本科時就崇拜的周青青教授。
音樂時空:中央音樂學院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兩個研究方向,除了后者側(cè)重研究少數(shù)民族音樂以外,還有其他區(qū)別嗎?
劉振濤:現(xiàn)在我國研究生考試的研究方向在每個院校有所不同,以具有招收博士資格的三所“國家級”院校的民族音樂類方向為例,中央音樂學院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兩個方向,中國音樂學院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民族音樂學兩個方向,上海音樂學院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音樂人類學兩個方向,三所院校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專業(yè)設置上均相同,但在另一個方向則不同,出現(xiàn)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三個方向名稱。民族音樂學和音樂人類學的問題在前面已經(jīng)說過,這里我說一下中央音樂學院兩個方向的情況。兩個方向各有研究側(cè)重和歷史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方向主要是繼承了我國以往的民族民間音樂理論研究范式,以形態(tài)分析為主,分析和總結音樂形態(tài)的規(guī)律,對象則主要針對漢族傳統(tǒng)音樂。而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則以研究我國邊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為主,從20世紀80年代民族音樂學在我國成立以來,受其影響,更多的采用文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和音樂民族志的寫作方式。
音樂時空:對你而言,中央音樂學院的教育與中國音樂學院有何不同?
劉振濤:坦白地說,博士一年級過得很艱難,因為我面臨著研究思路的轉(zhuǎn)型,要將之前在中國音樂學院所學的音樂民族志的研究方式,轉(zhuǎn)變?yōu)閷τ趥鹘y(tǒng)音樂本體的形態(tài)分析和規(guī)律把握。這就意味著要將研究的著眼點回歸到音樂本身,也意味著要有大量的采風經(jīng)驗和民間音樂積累,這對我們“80后”博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我的博士導師周青青教授就將研究著眼點立足于音樂本體,并將音樂學研究上升到科學研究的高度。周老師是位非常具有科學研究精神的學者,她認為在音樂學領域中最能夠接近科學研究的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科學研究需要實證,需要有實驗數(shù)字的量化支撐,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研究需要這種科學精神和科學手段。比如我所研究的廣西民歌,絕不是簡單分析三五首譜例就可以的,一定要盡可能搜集當?shù)孛窀?,在大量音樂的支撐下得出符合音樂?guī)律的結論。為了能夠拿到這種研究資料,就必須要深入民間生活,因此,采風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中非常重要。
音樂時空:誠如和云峰教授所言“生于田野,死于田野”。
劉振濤:的確如此,采風是得出研究結論的根源,因為你看到的資料并不一定真實可信,只有自己親手采到的第一手資料才是最真實的,你得出的結論才能夠越發(fā)接近事實真相。如果資料有所偏差,結論將會背離事實真相。我這樣講并不是說要質(zhì)疑所有現(xiàn)有資料,他人的研究成果是可以作為補充的,但只有拿到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才能夠辨別第二手資料的真?zhèn)?。同時,田野考察的時間長短和深度決定了結論的深度。舉個我自己采風的例子,碩士時期我考察膠東棲霞民歌時,采訪對象是一位六十多歲的民間歌手。他居住的小村子十分偏僻,每天從縣城到那里只有兩趟車。當我坐了三個多小時汽車達到村子后,剛踏進他家門就看到床上躺著一個半邊頭骨塌陷的人。老藝人告訴我,這是他的兒子,在一場車禍中變成了這副樣子,兒媳無法接受現(xiàn)實,離了婚也把孩子帶走了。原本幸福的家庭變得妻離子散。當我表明來意,希望他能夠唱出他所會的所有民歌時,他說“我兒子都變成這樣了,我還唱什么歌啊?!钡菫榱俗屛也煌鞔诵?,最終他還是唱了幾首,當天所唱的民歌基調(diào)都是悲傷的。設想,如果我有足夠的時間,在村子里住上一年,說不定能夠聽到這位歌手演唱更多歡快的曲目。只有對音樂大量的積累,才能把握其基本規(guī)律。
音樂時空:在采風過程中,怎樣面對異文化沖擊?和我們分享一些你的采風經(jīng)歷吧。
劉振濤:曹本冶先生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是生活,當學術與人性沖突時,首選人性,決不能為學術不擇手段?!辈娠L所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習慣,我們要尊重,并要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們,因為對于你所研究的音樂事象,他們就是你的老師。在我的采風經(jīng)歷中有太多的人要去感謝,他們閃現(xiàn)的是人性的光輝。2010年11月、12月和2014年2月,我先后三次前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融水苗族自治縣采風,接受我采訪的是該縣的一位民間歌王,就是前面提到的李隆球先生,我現(xiàn)在稱他為李老師。得知我的研究意向后,他將當?shù)孛袼谆顒优e辦的日期詳細地和我說了一遍,并親自帶著我去了四、五個苗族和侗族村寨。苗、侗等少數(shù)民族在當?shù)鼐幼〉亩际亲顬槠У拇笊缴钐?,交通極為不便,有些地方根本不通車。李老師就聯(lián)系他的侄兒梁舉劍先生駕著自己的車一路陪同。李老師身體不好,每天的奔波吃不消了,李老師的夫人就接著陪我們走村串巷,每次都是早上六點出發(fā),半夜十二點以后才回到縣城。如果沒有李老師一家人的鼎力幫助,我的采風不會這么順利。2014年參加完在貴州貴陽舉辦的第十四屆少數(shù)民族音樂學會年會后,我只身一人留黔采風,當時一點采風線索都沒有。是在無意間遇到了一位當?shù)厮嚾?,采風線索才一點點展開,幾位藝人對我的無私幫助令我至今感激不已。這里我不用總結什么大道理,就把幾次印象深刻的采風經(jīng)歷與大家分享。在年會上有一個節(jié)目令我印象很深,年會結束后我就到后臺采訪他們,接受我采訪的正是貴州省貴定縣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的傳承人蘭衡先生,他非常熱情的接受了我的采訪,并留下聯(lián)系方式。我于數(shù)十日之后與蘭先生聯(lián)系,想要對長衫龍?zhí)J笙舞做進一步調(diào)查,蘭大哥到車站把我接到家里,把家里最好的房間讓與我休息,而自己睡在偏屋,并自己掏錢租車同我前往當?shù)氐摹昂]饷纭碧J笙制作師傅那里。離開貴定縣后,我又來到貴州省凱里市三棵樹鎮(zhèn)的苗族村寨,這里要舉行一年一度的“七月半蘆笙節(jié)”,聯(lián)系人楊清大哥也是位非常熱心的人,把我接到家里住,并買來豬肉、從稻田里捉來還沒長成的鯉魚款待我這位遠方來的客人,楊大哥說:“我們苗家一向熱情好客,你無論到哪家,他們都會熱情招待你?!彪S后的采風,我轉(zhuǎn)戰(zhàn)黔西北的畢節(jié)市,當我坐從貴陽開往畢節(jié)的大巴時,旁邊一位素未謀面的小伙子得知我來意后,邀請我到他家中住,并帶領我考察當?shù)夭┪镳^,他的家人也像對待親人一樣接待了我。此次采風的最后一站是畢節(jié)市的織金縣,接待我的正是參加過2008年CCTV電視歌手大獎賽原生態(tài)組的貴州省苗族“三眼簫組合”成員之一的楊德虎先生,至今,楊大哥用苗家背簍背起我?guī)资镏氐男欣钕浯┧笤隗涿缑苊艿闹窳种?,走了一個小時崎嶇陡峭山路為我送行的場景仍鮮活在心。采風中認識的各位民間藝人,現(xiàn)在我們依然會聯(lián)系,每次聯(lián)系都感覺像親人一般。我現(xiàn)在常想關于貴州、關于苗族的人和事,如此貧瘠的土地何以孕育出極富熱情的貴州人?曾無數(shù)次戰(zhàn)敗后被迫遠距離、長時間遷徙的苦難民族——苗族,為何仍會張開溫暖的懷抱對待遠方客人?在采風中,我不僅獲得了研究資料,更收獲了人生經(jīng)驗。
音樂時空:除了實證法以外,還有哪些科學研究方法可用于傳統(tǒng)音樂研究呢?
劉振濤:科學研究的起點就是問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好的問題的提出就是科學研究??梢妴栴}意識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英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曾在其著作《科學知識進化論》中將科學研究的一般規(guī)律總結為“P1→TT→EE→P2”的“知識進化四段論”圖示,圖示中P1代表問題的提出,TT代表提出一個假說,之后EE則代表對提出的假說進行批判性驗證,從而產(chǎn)生新的問題P2,如此循環(huán)。波普爾的理論是在總結了大量科學成果之后提出的,是對于科學研究普遍現(xiàn)象的把握。而在音樂研究中,這樣富有科學精神的學者不多。黃翔鵬先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黃先生提出的“同韻三宮”理論假說,以及著作《天問》中對于古樂的百問,就是在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支撐下提出的。
音樂時空:根據(jù)我刊了解,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多期《音樂學研究方法與治學理念》的專家講座,哪些學者的治學理念對你有所啟發(fā)?
劉振濤:“音樂學研究方法與治學理念”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博士生的必修課,課程采取講座的形式。2013年和2014年的兩輪講座我都參加了,講座中于潤洋和姚亞平兩位先生的講述對我觸動很大。于潤洋先生提出的音樂學分析理論雖是針對西方專業(yè)藝術音樂,但與民族音樂學中音樂與文化的統(tǒng)一在本質(zhì)上是一脈相通的。姚亞平先生對于被認為過時的研究方法的重新審視令我受益匪淺,姚老師認為一些過時的理論還是有用的,如進化論、本質(zhì)主義、起源崇拜、因果論、二元論等。而這些理論都是民族音樂學拋棄的理論,姚老師的講述令我對民族音樂學當下的“理論跟風”現(xiàn)象進行了重新思考。有句話說得很對,真理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但大家往往被目前的學術風氣所蒙蔽雙眼,使得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漸漸脫離了科學研究的軌道,這是令人很痛心的一件事情。
音樂時空:你的博士論文準備研究什么課題?
劉振濤:我的博士選題將是對于我國中南、西南地區(qū)苗族音樂文化的研究。關于我的選題,可能會有人問:你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方向的博士,為什么要去研究苗族音樂,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方向的可以去研究少數(shù)民族音樂嗎?面對這種問題,我想說的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應該是包括漢族、55個少數(shù)民族,及眾多未定族屬族群的音樂文化,學科分化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兩個陣營是歷史的遺憾,現(xiàn)在需要進行綜合性的研究,這是學科的本該面目,更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事實存在。
音樂時空:博士論文完成后,有什么打算?
劉振濤:我可能會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繼續(xù)推進,苗族是一個遷徙的民族,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緬甸,美國,法屬圭亞那省等歐美國家也有上萬苗族的分布,博士論文完成后想做一下跨界苗族音樂文化的研究。
音樂時空:最后,請你為準備考博的青年學子提供一些建議。
劉振濤:考博是一件苦差事,完成博士論文更是一個艱難的跋涉過程。準備考博的青年學子要首先意識到這一點,這不是聳人聽聞??疾┲耙欢ㄒ紤]清楚,你到底想不想考博,適不適合當一名博士研究生,愿不愿意坐幾年冷板凳進行一項研究。當這些問題考慮清楚了,仍然要考博的同學就和我走了同一條道路。我對這部分同學的建議是,博士研究生不是一時的學位榮譽,而可能是一生的事業(yè)。所以,不是憑借背了幾本書就可以搞定的,要真的提高理論思維和研究能力。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yè)的博士考試為例,導師們首先要審核提交的論文和研究綜述,沒有幾年苦心研究的功底在這一關將會失敗。到了下一關的筆試和口試環(huán)節(jié),考察的則是音樂分析和文化闡釋的綜合能力,需要有過硬的音樂分析能力和對于音樂歷史知識的準確把握,口試環(huán)節(jié)中40多分鐘的陳述和提問也是考察學生的研究能力??傊?,中央音樂學院的博士入學考試越來越重視對于考生研究能力的考察,因為到了博士階段已經(jīng)不是一名學生,而是一位能夠進行獨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最后,預祝每一位音樂學子能夠快樂的暢游在學術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