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強化閱讀教學
許紅英 (甘肅省高臺縣第一中學 734300)
閱讀教學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提高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整體感知——部分賞鑒——感悟升華”的原則,在感知的基礎上,找準突破口,理清思路,把握文眼及作者的寫作目的、結構布局,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理解內容和寫法。
整體感知 閱讀思路 作者情感 語言
有些教師認為現(xiàn)代文閱讀題跟教材無明顯聯(lián)系,從考生實戰(zhàn)能力考慮,不如節(jié)省時間出來講語法,講文言文,做些練習。固然這種“題海戰(zhàn)術”式的閱讀教學,應對考試或許會有短期的效果,但從長遠角度看,這與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學生只能獲得支離破碎的印象,根本無法理解文章的整體藝術美。針對這種忽視整體性和文學性的教學偏失,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出發(fā),談談如何依托教材強化閱讀教學。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語言活動和思維活動,是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的重要途徑。大凡文章從構思到成文總要有一個主旨,所采用的任何材料都要圍繞這一中心去組織、去表現(xiàn)。而我們閱讀就得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批文以入情”“入情而得意”。針對新教材提出的整體感知這一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整體感知——部分賞鑒——感悟升華”的閱讀原則,引導學生,透過文本字面,走進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去感悟那涵詠不盡的真義,細致體驗文中蘊藏的情和味。
整體感知文本內容閱讀是關鍵。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τ谡Z文學習來說,以讀為本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教材所選之文都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三分文章七分讀,涵泳工夫興味長,好文章只有反復誦讀,涵詠其中,才能得其妙處。記憶、領會、鑒賞、寫作文章都離不開讀,只有靈活采用多種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如富有魅力的范讀、朗讀技巧的指導、閱讀與分析有機的結合等,才有可能訓練學生去誦讀、去領會、去涵詠,進而悟得其妙。
首先,理清文章的思路。每篇文章幾乎都呈現(xiàn)出一個明晰的思路,閱讀文章必須理清作者的思維發(fā)展過程,才能了解文章全貌,進而準確領會文章達意的本質。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思路去理解文章,理解才能透徹。”可見,探究作者的思路對于理解整篇文章顯得格外重要。但有的學生在閱讀時不善于整篇、整段去理解作品,而是憑主觀情感,擇其所好,棄其所惡,這樣非但不能準確把握作品,還會影響自身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嘗試把握文章的思路,如可重點關注文章的題目、中心句、文章結構、文章線索等特別能彰顯文章思路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除把握全文篇章結構的思路外,有時段落的思路也值得探究。在分析段落層次時應特別注意段與句群的關系,有時候一段落就是一個句群,而有的段則可能包含兩個以上的句群。如果段落是由句群組成,那么理清句群的特點,分析句群對于理解內容、讀懂文章就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第三段,它是一個結構復雜的長句,句子中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較多,在教學中為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作者在這段中所闡述的觀點,我啟發(fā)學生細致分析句子,引導他們用簡縮的方法,去枝葉,找主干。學生經過細讀發(fā)現(xiàn)句子的主干實為“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余都是依附于這個主干的枝葉,起修飾和說明的作用。因此,正確地分析句群對于領會作者在段落中的思路是不無裨益的。
其次,抓住文章主旨句。一篇文章,作者總是要表達某種思想情感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關注這些集中表達情感的句子,使他們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寫到“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清”“靜”“悲涼”,便是作家主觀上對故都北平之秋的總體感受,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內容,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悄然飄零的幾片槐葉能打動情意,秋蟲的幾聲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在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合了作者的情緒,因此所繪之景充滿了落寞和悲涼,同時作者的情感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梢哉f是作者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tài)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再次,品味文章的語言。對語言的感知應著眼于語言在表達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即重點品味作品在表情達意過程中是否做到準確、有分寸,是否周密有條理,是否形象、生動、情感分明。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分析關鍵性詞語,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常、實則內涵豐富的詞語,它們對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思想舉足輕重。如《荷塘月色》開篇就寫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不寧靜”就是關鍵詞,它道出了作為一個具有凜然正氣的、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面對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的黑暗現(xiàn)實,想“超然”而不安于這種“超然”的矛盾與苦悶,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原來作者去荷塘并非是為賞景,而是他要擺脫由冰一般冷酷的黑暗現(xiàn)實擾亂的“心里頗不寧靜”,而追求剎那安寧的心境。所以,作品不僅僅是抒情,更多的是述志。抓住了這個關鍵詞語,也就不難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除了要改變“滿堂灌”、越俎代庖的教法外,我們還應該多鼓勵學生,使他們產生自主閱讀的內動力,逐步養(yǎng)成主動閱讀的習慣,并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解決、探索未知的能力,使他們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學會閱讀、理解,從而實現(xiàn)個體與文本的對話交流,順利到達未知的彼岸。
[1]倪瑞馨.依托教材教作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19).
[2]范志剛.依托教材 精當拓展——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拓展延伸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中,2012(9).
(責編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