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初中政治教學的幾點反思
張志紅 (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教師進修學校 055350)
反思在教學工作中非常重要。初中政治教學工作同樣需要反思。政治課程是教育和啟發(fā)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美好心靈的教育。因此,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實踐和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力爭把政治教學工作做好、做足。
初中 政治 教學 反思
政治不同于其他學科,一聽到政治兩個字給人的感覺就是枯燥乏味,還有嚴肅、呆板??傊?,政治學科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毫無樂趣可言。筆者從教以來一直擔任初中政治教學工作,對政治學科的教學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筆者以為,其實政治并不像有人說的那樣沒有生機和活力,那么沒有意思。經(jīng)過十幾年對政治的研究、挖掘,筆者體會到了政治學科的樂趣,學好政治其實并不難。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工作做一下反思。
很多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時候總是喜歡板著臉,表現(xiàn)得非常嚴肅,生怕學生看不起自己。殊不知,正是因為教師的這種做法反而疏遠了與學生的距離,造成了師生之間的隔閡,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工作。那么,到底應該怎么做呢?筆者以為,教師要走近學生,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成為學生可以信賴的朋友,成為學生情感的交流者和思想上的引路人。只有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教師,學生才會愛屋及烏地喜歡上教師所教的課程,才會認真聽講,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
筆者經(jīng)常跟學生一起聊天,談天說地,在課上是學生的良師,在課下是學生的益友。教師只有親自去接觸學生、了解學生,才能知道學生最關心什么、最喜歡什么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找一些貼近學生心理特征的案例來進行課堂教學,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這樣,學生學起來也就不會感到枯燥,反而覺得有趣多了。
筆者擔任了三個班的政治教學任務,每個班的學生都各有其特點,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制定了不同的教學計劃,分別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九年級1班學習氣氛一般,學生活躍程度一般。這個班的學生相對來說比較乖巧、懂事、有禮貌。針對這一特點,筆者采用溫和的態(tài)度、談話的方式來給學生授課。學生學得非常認真,課堂氣氛很好,教學效果優(yōu)良。
九年級2班是整個年級里學生表現(xiàn)最為活躍的一個班級,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問,主動跟教師溝通,思維敏捷、氣氛活躍。面對一批這樣的學生,教師必須要做到備課充分,反應快速,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準確地做出正確的判斷,還要具有很強的控制能力,引領學生正確的思考,不至于思維偏離主題。筆者在這個班采用的是幽默授課法,時不時給學生開開玩笑,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九年級3班的學習氣氛是最沉悶的,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愛理會,不管你如何調動,他們就是“默不作聲”,從來不主動舉手回答教師的問題,但是他們的成績非常穩(wěn)定,每次考試總能交上令教師滿意的答卷。在這個班,筆者經(jīng)常設計很多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與教師的溝通,讓大家在和諧的氛圍中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所以,教師不能用一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去教育學生,否則不僅學生不能接受,還會給自己帶來壓力。
我經(jīng)過幾年的政治課程教學以后,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調動起來,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教會他們學習政治的好的學習方法,他們是愿意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于是,我在教學方法上大膽開拓、勇于創(chuàng)新、認真鉆研、努力實踐,終于總結出來了一種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又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方法,那就是“聯(lián)想式教學法”。
那么,什么是“聯(lián)想式教學法”呢?教學應該是師生之間互動的一個過程,師生間相互啟發(fā)、相互溝通,彼此間思維和情感都在相互交流,從而達成一致,實現(xiàn)教學相長。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jù)以前學過的知識,運用點撥的方式,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想象,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使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我們所說的這種教學方法就叫做“聯(lián)想式教學法”。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當今的中學生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廣泛,如電影、電視、報刊、雜志、網(wǎng)絡等,所以中學生的知識結構是多樣化的,其中既有先進、健康的,也有低級、腐朽的,內容上更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因此,他們擁有好奇心,有強烈的求知欲,勤于思考、善于動腦,有較強的記憶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思維活躍。這就為他們的政治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為政治學科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的,既有軍事、經(jīng)濟,又有文學、科學。所以,只要教師善于正確引導,學生就能夠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對政治產生濃厚的興趣。聯(lián)想式教學法就是要教師通過對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事實讓學生明白政治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興趣。其實這就是“溫故而知新”的過程,這里所說的“故”有三個方面的意思。
1.溫政治之“故”。比如,我們在講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時,先不急于講授,而是和學生一起回顧古代“商鞅變法”的例子。商鞅變法雖然最后失敗了,但它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支持,它是符合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因此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同理,改革開放也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發(fā)展新形勢下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是無比正確的。
2.溫其他學科之“故”。政治學科包羅萬象,涉及的內容很廣。比如,由商鞅變法的事例,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語文學科的很多典故,如“立木為信”“徙木賞金”等,還有數(shù)學學科的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
3.溫課外內容之“故”。這里所說的課外內容包括的范圍非常廣,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夠了解,正因為如此,才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政治的學習熱情。通過溫習課外知識,能更好地促使學生了解它們與政治的必然聯(lián)系,從而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獲取知識并正確做出判斷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不過,教師一定要備課充分,學生的問題廣而雜,有可能控制不了局面,所以教師也要多渠道獲取信息。此外,引入課外內容不宜過多,要適中。
總之,作為政治教師,我們要時刻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努力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
(責編 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