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學生為主體、加強語文教師研究能力、倡導語文教師終身學習的要求越來越明顯,語文教師要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適當地轉變自己的角色。
一、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扮演著知識“灌輸者”的角色,單就作文教學為例,其模式一般為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整個過程語文教師難免有“包辦”之嫌,教師在其中過多地參與,學生基本上不會有質疑,逐漸地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定向思維,習慣于接受,不愿意創(chuàng)新和思考,學生和教師之間也因為過于制度化,難以形成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局面。在現在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改變以前的教師觀,應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好引導作用。比如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由原來單純的教師評價變?yōu)榻處熢u價、學生評價、學生間評價相互結合?!案鶕枰梢宰寣W生家長、社區(qū)、專業(yè)人員等適當參與評價活動,爭取社會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更多支持和幫助”。[1]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該認識到傳授給學生方法的重要性,讓學生積極、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思考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這才符合新課標“一切為了學生”的基本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引導者”并不是完全忽視教師的權威作用,也不是讓教師秉持“中庸”的原則對學生的行為不加干涉,而是強調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的、平等的對話關系。這里的平等指的是學生和教師作為人在尊嚴和價值上是平等的,但是在諸如知識、經驗等方面,教師和學生是有差異的,在教學上教師應該進行適當地指導。比如在學習《背影》時,有的學生會認為父親翻閱柵欄是違規(guī)的,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向學生講述這樣一個原則,任何經典都具有時代性,相應地教師分析經典的時候不能脫離作品所處的那個年代而作一廂情愿地解讀。
二、做語文課程的“研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您想讓教師的勞動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么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盵2]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多年,課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線教師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依賴于其綜合素質的提高。語文教師更應該針對語文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的反思,但有的語文教師存在著“科研神秘論”的錯誤傾向,認為那是專家和學者的工作,加之自己缺乏相應的科研知識,受制于時間、經費等因素制約,科研也無法在現在“唯分數論”的大環(huán)境中給學生迅速地提高分數,所以他們不想也不愿意搞科研。但從上世紀開始,國外就興起了“教師成為研究者”運動,在我國,“科研興教”的思想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質、使自己成為研究者已經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針對課程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切記照搬教科書上的固定內容;在課外,語文教師要根據動態(tài)原則建構課堂和其他情景資源的廣泛聯系,將網絡、報刊、影視等納入課程資源的行列,讓社會、家庭等也進入語文課程體系。必須認識到,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掌握有第一手的教學資料,面對最新鮮的教學問題,他們是最有發(fā)言權的。語文教師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但他們本身都是開放的狀態(tài),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來自外界的教育信息,把自己的問題、思考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針對相關問題收集資料,與同事探討,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就是對教育進行思考的方式??傊Z文教師要從原來語文課程的“執(zhí)行者”變成語文課程的“研究者”。
三、做語文教育的“終身學習者”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語文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語文教師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現有的知識,不學習新知識。在《學會生存》里有這樣一段話:“那種想在早年期間一勞永逸的獲得一套終身受用的知識或技術的想法已經過時了。傳統教育的這種準則正在崩潰。”[3]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指出,教師這種職業(yè)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xù)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可見,“終身學習”應當成為語文教師生活和工作的一個基本理念。
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學習相關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敖處熯M行任何一項科研活動都應該首先接受前沿性的純理論?!盵4]現在的語文教學更要求教師在專注于自身專業(yè)的基礎上博學多識,即“?!薄安苯Y合。但縱觀目前的教師隊伍,仍有一部分教師學歷普遍偏低,一部分人學歷的提升也是通過業(yè)余進修來實現的,知識更新的速度相對緩慢。在教學中出現的一些違背語文教育規(guī)律的現象在本質上也是因為缺乏對語文教育規(guī)律全面正確的理解。要注意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更準確全面地把握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語文教師應參加教師職業(yè)培訓?!敖逃母锍蓴〉年P鍵在教師,只有教師專業(yè)水平的不斷提高才有高質量的教育水平?!盵5]國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部門也有“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以前教師的培訓大多是理論知識的灌輸,難免流于形式。現階段教師培訓的模式應該是“實踐+反思”,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停留在接受的基礎上,而應培養(yǎng)教師反思性實踐的能力。
語文課程改革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語文教師要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適當地轉變自己的角色,這是新課改的需要,更是社會的需要。新課改是對語文教師的挑戰(zhàn),更是機遇,語文教師應當做好“引導者”、“研究者”、“終身學習者”,積極探索,獲得提高。
注釋: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素質教育學習綱要[M].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1.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溫勇,宋廣文.研究型教師及其發(fā)展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6,(9).
[5]劉捷.專業(yè)化:挑戰(zhàn)21世紀的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