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伯章 錢俊龍
1)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編輯部,上海市嘉定區(qū)嘉羅公路2019號 201800
2)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上海分會,上海市岳陽路319號 200031
核科學技術在中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1]表明,能源是首要問題,核能屬于清潔能源,其開發(fā)利用需要各種核科學理論和技術,涉及信息、材料、生物、醫(yī)藥、物理和化學等領域。
中國核學會涉及核科學領域各個專業(yè),有21個二級學科和23個專業(yè)分會[2],在世界范圍內屬于核科學技術從業(yè)人員多的國家,研究成果除了在中國核科學技術領域13種期刊上發(fā)表外,優(yōu)質論文還在國外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發(fā)表。面對國際化辦刊現實,中國核科學技術期刊應當縮小與歐美等在期刊質量和影響力方面的差距,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投入每年都大幅增長,中國科研人員眾多,既是名副其實的科技研究大國,也是一個科技期刊大國。為此,2012年起,中國科協啟動“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首期三年時間,投入近億元打造我國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
湯森路透2014年7月發(fā)布的2013年《期刊引證報告》(JCR)顯示[3],在有被引數據的8474種SCI期刊中,美國2852種,英國1717種,中國的162種主要分屬于物理、化學、材料和生物等大學科領域。因此,中國SCI期刊的數量及影響力遠遠不能和英美相比。2013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顯示[4],中國核科學技術領域12種中文期刊,一種英文期刊——Nucl Sci Tech是2009年入選SCI檢索的中國唯一英文SCI核科學技術期刊。
2013年JCR共收錄33種核科學技術期刊,其中,英美兩國各9種,歐洲其他7個國家12種,中國、日本和韓國各有一種。影響因子(IF)最高的期刊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737)。 中國Nucl Sci Tech影響因子是0.459,排在第27位,影響力顯著低于世界高影響因子期刊,這與中國的科技研究大國和科技期刊大國地位不符。
本文依據湯森路透2014年7月發(fā)布的2013年JCR[3],分析了33種核科學技術SCI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平臺和出版語言;研究了它們的載文量、被引頻次、影響因子、5年影響因子、即年指數、自引率、特征因子和論文影響力等計量指標。這些期刊共同點是影響因子等指標低,出版周期和出版平臺具有國際化特征。找出Nucl Sci Tech與高影響力核技術期刊的差距。促進中國核科學技術期刊向先進水平邁進。期望本文對中國核科學技術期刊國際化發(fā)展有參考作用。
數據統計基于2014年11月20日檢索湯森路透數據庫。鏈接ISIProceedings網址[3],進入Web of Science頁面,基本檢索選擇出版物名稱,時間跨度界定2009~2013年以及2011~2013年,檢索國家/地區(qū)和文獻類型并分析結果;通過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檢索結果界面進入創(chuàng)建引文報告,從檢索范圍 SCI-EXPANDED,CPCI-S,CCREXPANDED和IC,檢索發(fā)表論文篇數排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qū)。點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選擇JCR版本和檢索年;學科分類選擇觀察一組期刊,進入學科分類選擇,選擇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通過期刊標題觀察期刊數據。檢索結果為2013年SCI核科學技術類期刊。點擊所選期刊的超級鏈接,獲得每種刊的詳細信息。經過歸納、分類、總結和分析,得到SCI核科學技術類期刊的數據。
表1和表2分別是2009~2013年29種英文(占期刊總數約88%)和4種多文種期刊(占期刊總數約12%)的刊源、相應JCR期刊名稱、出版周期、出版單位和出版用文種。英文期刊占絕對多數,主要與英文是通用科技交流用語有關。因為(1)英文期刊傳遞的科技信息能被廣泛懂英語的科技人員使用;(2)在50多個英聯邦國家或地區(qū)中,英美是科技強國,該領域英文期刊達18種。(3)JCR數據庫中論文的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全是英文,參考文獻用英文引證,其他文種需要翻譯為英文,才能收錄進數據庫。多文種期刊全部在歐洲,說明歐洲是科技強國和期刊大國,3個多文種季刊表明期刊載文量小。
表1 2009~2013年SCI核科學技術英文期刊的出版周期和出版單位
表2 2009~2013年SCI核科學技術多文種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單位和出版語言
33種期刊分布于12個國家,21個是月刊或旬刊,12個是雙月刊或季刊。反映了期刊出版論文具有良好的時效性,稿源數量基本適合期刊出版要求。出版周期短(如周刊),體現期刊稿源豐富,稿件評審和校對環(huán)節(jié)順暢,有利于讀者閱讀、下載和引用文獻。在保證稿源數量、編輯質量和審稿質量等環(huán)節(jié)的情況下,核科學技術期刊與大學科期刊在數量和稿源量等方面有很大差距,如生物、材料、物理和化學等期刊多為周刊[5]。JCR數據庫記錄的載文數量普遍較少,說明核科學技術期刊屬于小學科領域。
33種期刊的編輯出版單位分為3種類型。(1)大型學術團體[6]編輯出版的科技期刊,在專業(yè)性和論文權威性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如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分布IEEE會員40多萬,出版70多種核心期刊,它的IEEE Trans Nucl Sci在33種核科學技術期刊中影響力排第4位。(2)學會、協會出版的英文期刊,美國3種,韓國1種。(3)23種由國際著名的出版商編輯出版,如 Elsevier,Taylor,Springer,Iop,W iley 和Oxford等。
即年指標(Im In)通過期刊當年發(fā)表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次數除以當年發(fā)表的論文數,反映期刊的前沿研究論文量。IF值是統計當年期刊的前兩年可統計論文數除以可統計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它的合理性和真實性與Im In和自引率正相關,也會引起IF值偏高[7-8]。表3中,33種期刊的IF值在0.04~2.737,IF平均值是0.957,5年IF平均值是1.000。17種期刊5年IF>1.000,16種期刊5年IF<1.000。IF值前10%的期刊有4種,依次是Int J Energ Res(2.737),J Nucl Mater(2.016),Int J Radiat Biol(1.837)和 IEEE Trans Nucl Sci(1.455),另13種期刊 IF值在 1.000~1.455。期刊IF>1.000時,就進入JCR分類Q2區(qū),IF>1.5時,期刊就進入JCR分類Q1區(qū)。33種期刊由于專業(yè)和欄目設置的限制,稿源都相對穩(wěn)定,如果改革辦刊措施,競爭到優(yōu)質稿源就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33種期刊 Im In在 0.014~0.274,平均值為0.185,Im In>0.2,表明期刊研究熱點多,引用較好。17種5年 IF>1.000期刊中,13種 Im In>0.2,16種5年IF<1.000期刊中,2種Im In>0.2。與大學科期刊相比,核科學技術期刊IF和Im In值低[9]。一方面可能是核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單一,缺乏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讀者群和作者群??;另一方面可能代表核科學技術領域的新學科、新概念和新亮點等前沿研究少。
33種期刊總自引率平均值為19.88%。5年IF<1.00期刊總自引率平均值為16.875%,對期刊IF值貢獻相對合理。5年IF>1.00期刊總自引率平均值為22.71%,對IF值貢獻約25%,表明這些期刊發(fā)表的論文被研究人員閱讀、下載和自引率高[10];Int JEnerg Res和J Nucl Mater自引率分別是29%和43%,5年總自引率分別是21%和39%。JNucl Mater IF值(約0.806)40%屬于自引,說明有人為操控IF值的嫌疑。
特征因子和論文影響分值用來衡量期刊的知名度和期刊論文的影響力。33種期刊特征因子分值在0.0009~0.04457,平均值是0.00728,這遠遠低于大學科領域的著名期刊,僅僅11種期刊特征因子高于平均值。表4是6種特征因子、論文影響分值和IF值任一項排前四位的期刊。期刊的三項指標高,反映了期刊的辦刊經驗和措施比較得力,例如,編校質量,組約優(yōu)質稿源,出版領域前沿??沤^自引操控等[11-13]。J Nucl Mater三項指標均排第二,應當是最好的核科學技術期刊。論文影響分值平均值通常界定為1.00,大于1.00表明期刊中每篇論文的影響力高。33種期刊論文影響分值<0.618,說明該領域論文整體影響力低。
表5是在IF值前4位期刊發(fā)表論文的國家和地區(qū)以及Nucl Sci Tech出版論文篇數。4種期刊出版稿件分布在歐美和亞洲各國,國際化水平很高,與期刊主辦國美國(IEEE Trans Nucl Sci),英國(Int J Radiat Biol和 Int J Energ Res),瑞士(J Nucl Mater)無關聯。美國文章數在三刊排第一位,僅在Int J Energ Res排第二位,說明美國是科技論文大國。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科研產出能力可用發(fā)表文章和使用期刊數來衡量,美國、中國、英國和法國4個期刊;日本、德國和印度3個期刊;加拿大,韓國和意大利2個期刊;其余一個期刊。
圖1表明2009~2013年在IF值前4位核技術期刊發(fā)表文章的國家和地區(qū),前10位依次是美國、日本、法國、德國、中國、英國、意大利、印度、俄羅斯和韓國。瑞士和英國作為其中3個期刊主辦國,發(fā)表文章數僅排第13位和第6位。除了印度和意大利,排在中國前后的國家都有SCI核科學技術期刊,英美有18種期刊,中國僅有Nucl Sci Tech。中國與歐美科技強國都是論文產出大國,表明中國在核科學技術領域具有較強實力。作者在4種SCI期刊發(fā)表文章有一種趨向核心期刊效應,與論文是否外流沒有關系。印度、加拿大和土耳其沒有核科學技術期刊,論文只能外流到其他國家的核技術期刊發(fā)表。作者選擇哪個國家的期刊,或者期刊選擇哪位作者的論文,是期刊的國際化發(fā)展趨勢,期刊不能人為的控制,應切實落實國際化辦刊措施,適應期刊的國際化發(fā)展。
表3 33種SCI核科學技術期刊的IF、5年IF、Im In和自引結果
表4 6種高特征因子、論文影響分值和影響因子期刊對比
表5 2009~2013年4種高IF值期刊及Nucl Sci Tech出版論文結果對比
圖1 2009~2013年在4種核科學技術類期刊中產出論文國家和地區(qū)分布
表6表明了4種多文種期刊出版的國內外稿源。稿源國際化百分率分別為Atw-Int JNucl Power 31%,Kerntechnik 60.7%,Radioprotection 32.3%,Probl Atom Sci Tech 27.7%。這些期刊總被引頻次和去除自引的被引頻次與Nucl Sci Tech相當,比4種高IF值期刊低20%。Probl Atom Sci Tech(烏克蘭)發(fā)表了俄羅斯大量稿件,國際化程度要高于Nucl Sci Tech(11.3%)。說明多文種期刊稿源具有區(qū)域性特點,IF值等指標與Nucl Sci Tech相當。
表7是2009~2013年6種高特征因子或高IF值期刊與Nucl Sci Tech文獻類型的比較。6種期刊文獻類型多樣化,Nucl Sci Tech僅有Article。從載文量看,Nucl Instrum Meth A最高(9531篇),Int J Radiat Biol最低(621篇),Nucl Sci Tech僅有 399篇。4種期刊刊載Review論文,對被引影響較大,其中Int JRadiat Biol3.2%,Int JEnerg Res 4.2%,另兩種期刊小于1%。
表8是6種高特征因子或高IF值期刊、Nucl Sci Tech與4種多文種期刊Article和Review論文引文結果。6種期刊Article總被引用率分別是Int J Radiat Biol 93%,Int J Energ Res 86%,IEEE Trans Nucl Sci74%,JNucl Mater 76%,Nucl Instrum Meth A 83%和Nucl Instrum Meth B 84%。Review論文總被引用率分別是 Int J Radiat Biol 99.8%,Int J Energ Res 98.8%,J Nucl Mater 99.0%和 Nucl Instrum Meth A 99.4%。多文種期刊Article論文總被引用率分別是 Atw-Int J Nucl Power 73%,Kerntechnik 68%,Radioprotection 74%和 Probl Atom Sci Tech 54%。Nucl Sci Tech總被引用率是73%。
表6 2009~2013年4種多文種核科學技術期刊出版論文結果
表7 2009~2013年6種高特征因子或高IF值期刊與Nucl Sci Tech文獻類型比較
表8 6種特征因子或IF值高期刊、Nucl Sci Tech與4種多文種期刊A rticle和Review論文引文結果
對于4種出版Review論文期刊來說,Article和Review論文平均引用次數依次是Int J Radiat Biol5.1 和24.0,Int JEnerg Res5.2和20.9,JNucl Mater 4.9和 8.6,Nucl Instrum Meth A 3.8 和 9.8;Review比Article引用率高300%,說明Article論文反映研究課題的專一性和前沿性,Review論文因廣泛性特點引起各個專業(yè)領域引用,是提高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因素[14-15]。
29種核技術英文期刊分布在10個國家,以旬刊和半月刊居多。J Nucl Mater(瑞士),Nucl Instrum Meth A和Nucl Instrum Meth B(荷蘭)以及Radiochim Acta(德國)都是非英語國家英文期刊。多文種核技術期刊也能入選JCR。這些期刊依托國際著名出版平臺,顯示度高,影響力大,出版質量高,沒有出版時滯問題[16-18]。
Nucl Sci Tech曾經通過Elsevier Science Bv出版發(fā)行,并進入JCR檢索。后來被出版方終止合約,現在由科學出版社出版,ScholarOne體系也掛在主辦單位網頁,在稿源、評審和英文質量等方面有區(qū)域性和局限性,國際顯示度低,出版時滯,國際稿源11%。IF值從2012年0.088增到2013年0.459,稿件量增大60%,雙月刊文量增加50%。
期刊國際影響力受稿源、出版周期和引用率等制約[19]。前述優(yōu)秀核技術期刊的論文引用率與論文數成正比,通過低載文量提高引用率,或許短期內可達到提高IF值的效果。例如,Int JRadiat Biol(IF 2.009)2013統計年自引率12%,5年總自引率7%,載文量(696篇)卻是Nucl Sci Tech的175%。33種期刊中,自引率和5年總自引率小于22%的期刊分別是24種(包含4種優(yōu)秀期刊)和12種。一些期刊自引率和5年總自引率高,J Nucl Mater(IF 2.016)是 43%和 39%,IEEE Trans Nucl Sci(IF 1.455)是41% 和34%;Nucl Sci Tech則是59%和30%。表明統計年作者在該期刊發(fā)表的論文被多次自引,期刊總是高自引,有可能被JCR淘汰。
Nucl Sci Tech需要縮短出版周期,從英文論文寫作質量、期刊出版平臺等方面落實國際化辦刊。12種中文核技術期刊可嘗試中英文論文混合出版,出版國際化英文論文,縮短出版周期,中文論文要規(guī)范英文摘要和關鍵詞等JCR檢索條目,也可以探索依托國際著名的出版平臺辦刊。
除了控制自引率,提高期刊質量也可探討其他措施。(1)提高載文量,出版各類創(chuàng)新性學術觀點,使期刊有廣泛的信息量供閱讀、下載和引用。(2)辦特色欄目,在涉及生物、醫(yī)藥、物理、化學和材料等領域,Nucl Sci Tech有同步輻射和交叉學科特色欄目。2010~2012年上海光源為用戶發(fā)表1300多篇原創(chuàng)性論文[20],Nucl Sci Tech可探討組約上海光源用戶論文。(3)利用新媒體宣傳Nucl Sci Tech的亮點和優(yōu)質論文。落實Nucl Sci Tech論文二維碼和DOI標識以及作者ORCID標識[21]。(4)將Nucl Sci Tech或中文核技術期刊辦成開放存取期刊。
領域前沿和原始創(chuàng)新性稿件通常在優(yōu)秀核技術期刊出版,影響力小的期刊可通過組約稿來實現,例如主編或編委利用學術影響力組約優(yōu)質稿件。近期,Nucl Sci Tech組約稿件主要面向大科學平臺和重大戰(zhàn)略研究領域。建議聘請國際專家作特約編輯或執(zhí)行主編,出版核技術與物理、化學、材料、生物和醫(yī)藥等領域交叉的國際化稿件[22-23],2014統計年顯示,Nucl Sci Tech出版的一期國際化專刊引用率高。
文獻類型對SCI期刊的IF值有直接影響,亮點報道、快報和通訊等引用次數都計算在IF總引用中。Nucl Sci Tech僅發(fā)表研究論文,但一些稿件的內容和篇幅不適合研究論文形式,如果統計年內為零引用,此類論文將直接降低Nucl Sci Tech IF值。Nucl Sci Tech可以通過編委或專家群體組約生物、醫(yī)學、化學、物理和材料等領域與核技術交叉的綜述論文。
作者選擇期刊或者期刊選擇稿件是國際化趨勢,稿件外流或許僅是假命題,作者總是趨向投稿核心期刊,人為的控制稿件外流無法實施。
中國核科學技術期刊應當融入世界知名出版平臺,在期刊定位、文獻類型、稿源質量、出版文種和出版周期等方面提高期刊國際化顯示度,杜絕人為操控引用率和影響因子。
[1]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科技規(guī)劃,國務院,2006-02-09[EB/OL].[2014-11-12].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65774.htm.
[2]中國核學會[EB/OL].[2014-11-20].http://www.ns.org.cn/cn/index.htm l.
[3]ISIProceedings.Web of Science[EB/OL].[2014-11-20].http://isiknow ledge.com/wos.
[4]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13版)[M].北京: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2013,11:172.
[5]陳理斌,武夷山.世界學術期刊出版周期與期刊影響力關系探索[J].情報科學,2010,28(10):1554-1564.
[6]郭玉,馬崢.與國際出版集團合作的中國SCI期刊出版狀況分析[J].編輯學報,2011,23(6):555-557.
[7]金碧輝,汪壽陽,任勝利,等.論期刊影響因子與論文學術質量的關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202-205.
[8]李靜,黃翊彬,趙紅梅,等.影響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期刊因素分析與思考—以SCI收錄的眼科類期刊為例[J].編輯學報,2013,25(4):356-358.
[9]董建軍,盛麗娜,鄭成銘,等.期刊年被引論文率對期刊評價作用的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00-1004.
[10]金碧輝,馮堅,等.SCI期刊定量指標的國際比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2,13(2):89-94.
[11]Rizkallah J,Sin D D.Integrative approach to quality assessment ofmedical journals using impact factor,eigenfactor,and article influence scores[J].PloSOne,2010,5(4):e10204.
[12]Falagas M E,Alexiou V G.The top-ten in journal impact factormanipulation[J].Archivum Immunologiae et Therapiae Experimentalis,2008,56 (4): 223-226.
[13]Ram in S,Sarraf Shirazi A.Comparison between Impact factor,SCImago journal rank indicator and Eigenfactor score of nuclear medicine journals[J].Nucl Med Rev Cent East Eur,2012,15(2):132-136.
[14]黃青,馮有為.綜述性論文與學術期刊影響力[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130-1131.
[15]任錦.綜述型論文對科技期刊影響力的貢獻[J].科技與出版,2014(5):150-153.
[16]楊志華.關于學術期刊國際化的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54-157.
[17]張月紅,王森,林昌東.國內英文版學術期刊的發(fā)展歷史和國際化的實施舉措[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14(專刊):754-757.
[18]曹明.國外科技期刊國際化發(fā)展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4,5(4):11-15.
[19]劉雪立.論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過程中的十大關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799-802.
[20]上海同步輻射光源.[2014-03-06].http://ssrf.sinap.ac.cn/index.htm.
[21]劉嶺.學術交流需求變化環(huán)境下的科技期刊服務趨勢及策略中國科技期刊研究[J].2015,26(3):252-256.
[22]孫振凱.出版專輯對科技期刊文章被引頻次和下載量的影響[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85-987.
[23]劉崗.編委在科技期刊發(fā)展中的作用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3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