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左宗棠平定陜甘回民起事與善后治理問題

      2015-03-26 16:46:49薛莉
      關鍵詞:回民左宗棠

      薛莉

      (1.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2.江蘇海事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江蘇 南京 211170)

      論左宗棠平定陜甘回民起事與善后治理問題

      薛莉1,2

      (1.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南京210094;2.江蘇海事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江蘇南京211170)

      清同治年間陜甘回民起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陜甘總督左宗棠先對起事回民進行軍事鎮(zhèn)壓,后從回漢隔離分居、振興經濟、興教勸學三個方面進行善后治理。這些舉措對西北地區(qū)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史為鑒,梳理其利弊得失對今日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頗有啟迪。

      左宗棠;陜甘回民起事;善后治理

      清朝同治年間陜甘回民反清斗爭(1862-1873)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影響深遠事件??v觀現有研究成果,多側重回民起事性質、原因、回軍領導(如白彥虎)等方面的研究。相比之下,有關左宗棠鎮(zhèn)壓陜甘回民起事及善后治理問題研究尚付闕如。筆者擬對該問題做探討,希望拋磚引玉,推進該項研究,為當前民族工作有所啟思。

      一、陜甘回民起事的產生

      清朝自嘉慶后國朝由盛而衰,在外國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勢力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社會動蕩不安。繼太平天國運動、云南回民反清斗爭之后,同治元年(1862年)陜甘回民起事始于陜西關中地區(qū)回漢械斗、后戰(zhàn)火蔓延至甘肅(包括今寧夏、青海東部),擴大至新疆,前后持續(xù)十余年。

      有關陜甘回民起事的起因,清政府認為是地方官不能持平辦理回漢矛盾所致。如“地方官辦理不善,遇有(回漢)互斗等事未能持平妥辦,以致仇釁日深”。[1]然這只是統(tǒng)治者的一家之言,實質回民斗爭也是有苦衷的。例如回民李得倉投誠稟帖言“陜西團練大臣張芾,沿路一帶設立鍘子會,到處鍘回民。彼時回回欲翔無翅,欲潛無淵,勢如窮途,激成變亂……。我回回雖愚,因愚而有預備。今口里口外回民不下百萬,戰(zhàn)將不下千員,不奪社稷,意欲殺盡貪污漢吏漢官、到處練團之匪首,然后甘心?;鼗匦奚w禮拜寺,內設萬歲碑,一則報其皇天原造之恩,二則報其皇王水土之德。”[2]通過李得倉的稟帖,可知回民起事是一種自衛(wèi)反抗運動,目的在“殺盡貪污漢吏漢官、到處練團之匪首”。

      筆者2014年8月曾在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走訪調查,得知一位98歲的回族老人還能口述李得倉“投誠稟帖”的部分內容①訪談對象:馬大爺(1917年-)眼疾,思維清晰。家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鄉(xiāng)西山村的一座山頭。上山交通不便,路面狹窄,道路崎嶇,不通汽車。山上村民一般借助摩托車,繞行一圈一圈的盤山公路,最終才能下山采購日常生活用品。據老人講,其祖籍是秦安縣蓮花人。同治年間,祖輩追隨穆生花余部逃離陜西至此。。時間難以洗去歷史傷痛。一百多年后今天,西北的回民通過父輩口口相傳,依然對同治朝陜甘回民起事的那段歷史具有刻骨銘心的記憶。重訪那段歷史,不是為了挑起爭端,而是為了總結經驗教訓,為當下民族團結有所借鑒。

      二、左宗棠平定陜甘回民起事與善后治理

      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將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處理西事。此后左宗棠實行先“捻”后“回”、先秦后隴的因應策略,在鎮(zhèn)壓捻軍后,同治七年(1868年)底進入陜西處理陜甘動亂,先后攻克董志原、金積堡、河州、西寧、肅州,總計歷時五年平定了陜甘回民起事。具體講,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率兵從陜西進入甘肅,對回民軍進行了血腥的鎮(zhèn)壓。同治十年(1871年)清軍先攻克寧夏金積堡,剿殺了馬化漋,遷移金積堡老弱婦女一萬兩千余口到固原附城數十里地方撥地安插。在河州戰(zhàn)役上,左宗棠招撫了回民馬占鰲,將河州客回、外來漢民總計3344名安插在安定、平涼等地。在西寧戰(zhàn)役上,左宗棠將受撫的回民崔偉等部隊編成旌善五旗馬隊、鏟除了馬本源、馬桂源,其余二萬余人被左宗棠安插至平涼、秦安、清水之地。最后在肅州戰(zhàn)役中,清軍對守城客回、土回進行了殘酷的殺戮,“同治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馬文祿和外地客回1573名被分別處死;當晚,本地土回5400名亦遭殺害;回、維等老弱婦孺2000余名解往蘭州擇地安插?!弊源俗笞谔氖諒兔C州,標志著陜甘回民起事最終被平定。

      傳統(tǒng)中國封建政治文化的精粹在于“內法外儒”,成為自兩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的基本執(zhí)政方略。左宗棠受這種寬猛相濟的執(zhí)政理念影響,戰(zhàn)后為穩(wěn)定西北社會,提出規(guī)久遠亦需法外施仁。左宗棠說“戡亂雖在武功,而郅治必先文德”[3]72,“撫倍難于剿,撫者恩信為主,非寬厚不足以示包荒而安反側之心,亦非威權不足以示區(qū)別而為久遠之計”。[3]343意思是辦撫既要以寬厚仁讓之心善待良回,還要以威權來防范回民的反側。左宗棠善后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回漢隔離,強化中央政府管理

      1.將回民遷徙安插。在左宗棠那里,他始終以為“回亂之因,源于漢與回有異視也”[4],“實則新教久懷不軌。適因漢回結怨,得所借口以迫脅其族類,其變乃益速”[5]99?;孛衽c漢民婚姻、習俗、相貌各異,若將回民安插漢民之中,易被識別,漢民再報復尋仇,漢回沖突仍存在。然而若將回民資遣回籍,又怕被新教侵陵迫脅,最終地區(qū)仍不得安定。基于如此考慮,左宗棠將回民遷徙安插,使回漢隔離。具體規(guī)定是“回民近城驛非所宜,近漢莊非所宜,并聚一處非所宜。分起安置,渙其群,孤其勢。即以回情而論,非分起安置不可?!保?]280-282先后將固原陜回數千人遷至平涼大岔溝;金積堡陜回二萬余人移到化平川(今寧夏涇源);河州陜回三萬余人移至平涼、靜寧、會寧;西寧陜回三萬余人移到秦安、清水;肅州僅剩的回民數千人遷到蘭州和榆中。這種遷徙法,實質就是將回漢“區(qū)隔開而不使相犯”。左宗棠的這套方法,雖然可以避免回漢接觸引發(fā)矛盾沖突,但是他將回民安置在荒絕無主、各地自成片段的地方,無疑隔斷了回民與外界的交往,不利于回族的生存與發(fā)展,從長遠看更不利于民族共生與民族團結。今天寧夏南部西海固地區(qū)回族艱苦的生存境遇與百年前左宗棠將回民安插至此有著一定的歷史關聯(lián)。

      2.實行回民編戶保甲制,嚴格限制回民流動。保甲制度在清查戶口、維護治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6]左宗棠對回民進行編戶保甲,以“戶”為單位,擇立良回擔任十家長、百家長,監(jiān)管回眾,旨在限制人口流動?!鞍膊逡潦?,于編審戶口中隱寓聯(lián)甲之意,十戶一長,百戶一百家長,令其鈐束散戶而設官董之,凡一切戶婚詞訟,均取決焉,乃可散回目之勢,而以其權歸之官,庶幾政令行而統(tǒng)紀一”。[9]發(fā)布管理條例不得私自容留客民?!霸靸渣c驗后,若不聽約束,及外來、逃去一人不隨時稟官者,查出訊明各犯情罪,加等懲辦;十家長、百家長知而不報者重處。有偷出行劫者,該十家長、百家長不報而經官司查出者,一律治罪”。[7]531政府借保甲加強對民眾的管理,控制人口的流動,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基層社會秩序。

      (二)賑恤屯墾以農為本,變通章程以興商貿

      1.通過賑恤屯墾發(fā)展農業(yè)。孟子有曰“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左宗棠的“王道之始,必致力于農田”思想和孟子的思想是根本一致的。左宗棠認為民安于隴畝,則人心既固,人氣自強。使民安于田的重要手段就是通過賑恤、屯墾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賑恤是對回眾的賑濟和對受災重區(qū)積欠錢糧的豁免。首先散發(fā)賑糧避免饑餓,“壯丁能耕,每人每日給糧一斤;老者、弱者每名每日五兩,聊以度命而已”。[8]438賑濟只是一種過渡的手段,若要從根本上解決溫飽問題,他提出屯墾使民自養(yǎng),“墾則無窮利賴,實地方長久之計”。每克復一地,便留防后路各軍辦理兵屯民屯。大規(guī)模的屯田戍邊促進了西北農業(yè)恢復與發(fā)展。光緒六年他被詔回京沿途察看民物安阜,感嘆陜甘氣象更新。他說“臣自肅州行抵西安,沿途老幼觀聚,乞錢求食物者甚少,啼饑號寒者則竟無之。入陜境后,土沃民殷,尤有承平景象。[9]379

      2.制定軍法植樹護樹。從同治十年二月“始命兵隊種樹”[10]到光緒六年“甘省會寧屬境種樹二萬一千余株;安定屬境種樹十萬六千余株;皋蘭屬境種樹四千五百余株;自陜西長武縣界至會寧縣東門外,共種植成活樹二十六萬四千余株;平涼柳湖書院種活樹一千二百余株;董志原活樹一萬二千余株”[3]522。由此自潼關西至新疆,形成了一道“綠色長城”。左宗棠的部屬楊昌浚曾寫詩贊曰“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該詩一直傳頌至今。然人去政息,左宗棠離任后,民國時期“左公柳”被砍伐破損嚴重。時人陳賡雅考察西北,感慨左公柳昔日濃蔭覆道已不在?!肮購d不知保護,坐令莠民任意摧殘……以致斷斷續(xù)續(xù),不復繁盛如昔日。所過驛道,往往長行數十里尚無一株,荒涼滿目,誠有負前人多矣!”[11]。無疑昔日左宗棠保護生態(tài)的思想措施對今天西北生態(tài)建設有著歷史借鑒價值。

      3.鼓勵扶持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變通章程以興商貿。他認識到政府對商人征收厘金,使得商人裹足難行、慘淡經營,加上兵亂舊商資本蕩然。戰(zhàn)后他變通章程,改革鹽務和茶務,豁免商人積欠銀糧,減除厘稅,目的是“有便商民,除從前積弊,紓商力而保利源”。[12]451勸農植桑,設立蠶呢局,收購桑葉蠶繭,使民獲利。左宗棠在蘭州創(chuàng)辦織呢局,雇傭洋匠教授繅絲技術。在烏魯木齊開采生鐵設立鑄廠,并提出“官辦開其先,商辦承其后”思想。他認為官辦企業(yè)有諸多弊端,官商合辦可調動商人的積極性,“聽商經營”“聽民自采”使民獲利。由此表明他的經濟思想已漸沖出了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藩籬而跨入了資本主義思想的門檻,客觀上有助于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他因時而變的經濟思想,對我們今天經濟體制改革不無啟發(fā)。

      (三)興教勸學,強化回民儒家文化認同

      左宗棠繼承了儒家“富而教之”思想。他說“庶而不教,則日流于非。教而不先之以富,則執(zhí)衣食不足之民繩以禮法,為上者亦大不仁”??梢娊堂褚仁姑褚率匙?,而后教之禮義,化民成俗,最后民心定而亂不生。因此左宗棠在地方經濟復興的基礎上,開始施文教,欲通過興教勸學強化回眾儒家文化認同,穩(wěn)定社會秩序?!岸Y壞慝作,訟獄繁而干戈起矣。以禮坊民,斯其亟矣。戎事甫畢,圣化維新。讀法而外,學禮宜急”。[12]231

      1.陜甘分闈。雖然甘肅自康熙二年從陜西劃出成為獨立省份,但科舉考試一直實行陜甘合試,考點在西安。因此甘肅學子須長途跋涉,赴陜鄉(xiāng)試?!巴揭再Y斧無措,無能遠行,加之夏秋暑雨,水潦縱橫,有無從問津者,有中道迍邅致誤場期,廢然而返者,有資斧耗盡,抑郁成疾以歿者”[5]558,加之受戰(zhàn)爭環(huán)境影響,民間甚至出現了士子們棄儒現象,“他們或棄儒而耕、而醫(yī)、而戎,甚至而商”。[14]西北地區(qū)學術不興,“民間倫紀不明,禮教久斁,犯義之案,諸不勝誅。緣地雜華夷,習俗漸染日深,恐夏變夷,糜所止極!”[5]558左宗棠擔心甘肅華夷交錯雜居,回漢氣類各別,民眾不知倫理綱紀,禮教久廢,官司案件由此出。總之“若讀書人日漸減少,勢不盡淪為戎狄不止也”。[8]384正所謂“天下大亂,由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由于人心不正,此則學術之不講也?!保?4]180基于如此顧慮,左宗棠認為大亂初平,必先興教勸學,改變甘肅落后的文化風氣,以經正民興,社會穩(wěn)定。“關隴要事,讀書為急”。[14]355而最直接、有效的渠道就是改革科舉考試——陜甘分闈。同治十二年他奏請陜甘分闈,分設學政,在蘭州創(chuàng)建貢院,為甘肅奏請獲批40名舉人名額。這不但調動了廣大學子的讀書熱情,為國家選拔優(yōu)秀人才,也推動了甘肅文教事業(yè)的發(fā)展。

      2.倡義塾。左宗棠師行所至,飭設漢回義塾,招收蒙童,免費發(fā)放書籍、筆墨,甚至提供膏火。他對回民子弟的教育尤為重視,要求“各善后局、防營,廣設義學招收回民子弟。先用《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等,教識字;并用楷書仿格,教寫字”。[15]208同時采用獎勵法來吸引回民讀書。如在化平川設立的十二處回民義學,書籍、伙食均由官府免費提供。河州、大通、海城、平遠等地回民義學,也均有補貼。據秦翰才統(tǒng)計,左宗棠在甘肅,新辦各地義學300多處,其中有回民義學57處。[15]206盡管左宗棠設義學的初衷在“化回、漢之見”[7]392,但不可否認這些努力確實推動了西北文教事業(yè)的發(fā)展。

      3.建書院。書院作為科舉考試的學習場所,是推進儒家教化與認同的重要機構,對培養(yǎng)人才、繁榮學術有重要作用。書院“宣明教化,敦勵風俗”,發(fā)揮了教育的整合功能。左宗棠對西北地區(qū)的書院做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增修。[16]據秦翰才統(tǒng)計,左宗棠在政增修了涇陽味經書院、化平川歸儒書院等30余所。他在回民安置區(qū)化平川專為回民設立歸儒書院,顯然希望回民淡化伊斯蘭文化,強化儒家文化。左宗棠認為回民起事的原因在回漢的生活習俗各不相同。從這一層面上說,他希望借助書院教育,向回眾灌輸儒家綱常倫理,增進回民的儒家文化認同,實現“回民熏陶于圣學焉,亦即彌亂之道也,柔以詩書,梟獍亦化鸞鳳,國家數十年之安”的理想目標。[8]375

      4.刊刻書籍。儒家經典是書院教化必備之物。他從浙江購置大量儒學書籍轉運西北。在漢口附設崇文書局、在西安附設關中書院刊刻書籍、在迪化開設書局,印刻書籍供回民誦讀。此外還根據不同的讀者發(fā)放不同的書籍,大致種類有:一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二是啟蒙書。如供蒙童和士子閱讀的有《小學》和《孝經》等。在新疆供纏回閱讀的有《三字經》《四字韻言》《百家姓》《千字文》和《日用雜字》等。第三是發(fā)放專業(yè)實用書。例如供一般人閱讀的有《吾學錄》《訓俗遺歸》和《圣諭廣訓》等。供農民閱讀的有《棉書》《種棉十要》等。供官吏所讀的有《學治要言》《在官法戒錄》《佐治藥言》等。這種興教勸學的做法對當時重建社會秩序、提高民眾的文化教育水平、繁榮學術文化、消除民族隔閡產生積極的影響,某種程度上亦為今天推進民族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歷史參考。

      三、左宗棠平定陜甘回民起事與善后治理的影響

      同治陜甘回民起事從起源看是陜西關中回漢械斗群體性事件愈演愈烈的結果。[17]左宗棠為平定地方動亂,采用了“剿撫兼施”的對回策略。大亂初平后,他先將回漢隔離,繼而實行編戶保甲制。由官擇良回擔任十家長、百家長鈐束散戶,以強化政府對回民的管理。其次在經濟上賑恤、屯墾、興商貿以促進民族區(qū)域的經濟復蘇。最后在文教上通過興教勸學以同我華風,增進回民的儒家文化認同。

      左宗棠平定回民起事及其善后治理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消極影響與積極影響。就消極影響看,第一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戰(zhàn)亂對人口、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左宗棠對回民怙惡必誅的剿辦政策,在現實處理民族矛盾時必須引以為戒。僅以損失的人口為例,英人基督教士李提摩泰認為“在整個同治年間西北回亂約有一千萬人喪失”。[18]我國官方文獻記載:甘肅慶陽府及涇州各屬六城,大亂后除崇信一城“尚有居民,余皆為空城,人煙斷絕”;慶陽“衙署倉庫屋舍蕩然無存”;靈州經回軍攻破后,漢人十萬多慘被殺戮,漢民存者不過數家。[19]陜西回民七八十萬西遷,除西安城內兩三萬回民幸免于難和白彥虎等兩千多人逃入俄境外,陜回“其死于兵戈、疾疫、饑餓者蓋十之九”[4]405,僅存遺孑六萬多被左宗棠安插在甘肅平涼、張家川、寧夏等地。第二,左宗棠將回民遷徙安插,防止回漢共處再起釁端的做法,或許可緩解回漢沖突,但對回民生存與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消極影響。這種遷徙政策雖暫緩了民族矛盾,但不利于民族團結。當前我國的民族團結主要表現為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20]在今天的民族工作中,我們務必要吸取左宗棠回漢隔離的歷史教訓。江澤民說“民族問題的根本,說到底是發(fā)展問題”[21],我們必須要牢記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才是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之所在。

      左宗棠平定回民起事及善后治理政策也有積極的一面。首先在人才的培養(yǎng)、選拔任用上,他整飭吏治選用良官;又選擇良民擔任十家長、百家長管理基層回眾。既凈化了官場腐敗之風又培養(yǎng)了回民官員。其次在經濟建設上,左宗棠既勸農屯墾植樹,又扶持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這些富民政策有利于恢復發(fā)展西北經濟。最后在文化建設上,左宗棠奏行陜甘分闈,希望民眾讀書知禮義。廣設義塾,招收回漢蒙童,推廣儒學教育。增建書院、刊發(fā)經典,培養(yǎng)人才,繁榮學術。這些文教措施不僅提高了回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增強了回民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有助于民族融合,這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司馬遷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仡櫷文觊g陜甘回民起事這段歷史,秉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客觀分析左宗棠平定回民起事及善后治理問題,對今天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維護民族團結、共促民族發(fā)展當具有重要的啟示性意義。

      [1]馬塞北.清實錄穆斯林資料輯錄(下卷,第一分冊)[M].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41-43.

      [2]蘇德成,馬國強.李得倉傳[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68.

      [3]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七(第七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6.

      [4]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四(第四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6:194.

      [5]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五(第五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6.

      [6]郗玉松.清初土家族地區(qū)的保甲制度探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3(4).

      [7]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札件(第十四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6.

      [8]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信二(第十一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6.

      [9]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六(第六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6.

      [10]榆林市志編纂委員會.榆林市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217.

      [11]陳賡雅.西北視察記[M]//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 第7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434.

      [12]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家書詩文(第十三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6.

      [13]楊銀權.士人之殤——清代甘寧青士人棄儒現象研究[J].蘭州學刊,2013(4).

      [14]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信一(第十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6.

      [15]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長沙:岳麓書社,1983.

      [16]孟文科,程森.左宗棠與西北民族地區(qū)儒家認同的建構[J].貴州民族研究,2012(3).

      [17]薛莉.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事歸因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4(8).

      [18]李恩涵.同治年間陜甘回民事變中的主要戰(zhàn)役[M]//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566.

      [20]馬玉歡,陳明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夢的實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5(2).

      [21]李德洙.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新發(fā)展新貢獻[J].中國民族,2002(7).

      責任編輯:畢曼

      D691

      A

      1004-941(2015)06-0121-04

      2015-08-30

      薛莉(1985-),回族,安徽天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與民族和諧。

      猜你喜歡
      回民左宗棠
      暮年左宗棠
      吐魯番回民街歷史風貌保護性改造及景觀規(guī)劃設計
      曾國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愛相殺
      藝術品鑒(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34
      樂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絲綢路
      學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30
      左宗棠棋前明“大義”
      左宗棠棋前明“大義”
      話說回民的老禮兒
      民族大家庭(2015年3期)2015-08-21 08:00:36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論清代回民犯罪的法律問題——以案件為中心的考察
      法大研究生(2015年1期)2015-02-27 10:14:17
      貴州回民與我國西北地區(qū)回民的兩個歷史相連關系
      班玛县| 岑巩县| 寿宁县| 元朗区| 德格县| 嵊泗县| 大化| 通州市| 祁阳县| 北票市| 伊春市| 五华县| 融水| 罗田县| 聂拉木县| 都安| 龙里县| 霍林郭勒市| 理塘县| 老河口市| 八宿县| 大连市| 仙游县| 荔浦县| 温宿县| 高阳县| 峨山| 黑山县| 榆树市| 通榆县| 绥滨县| 永康市| 山东省| 夏邑县| 焦作市| 新野县| 宁国市| 泽州县| 子洲县| 宁明县| 漳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