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妮
(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ESP,專門用途英語,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縮寫,指的是與某個特定學科和專業(yè)相關聯(lián)的英語。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旅游英語、商務英語、計算機英語等。
隨著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頻繁,法律在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與對外交往中的重要性日漸突出,社會越來越需要既具備專業(yè)知識又有比較高英語水平的復合型法律人才。
然而目前我國的現(xiàn)狀是:既精通法律又熟悉英語的法律人才非常缺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高校普遍開設了“法律英語”課程。法律英語屬于ESP的分支學科之一,是法律科學與英語語言交叉學科。如何培養(yǎng)出復合型、外向型、專業(yè)型、國際型法律人才,是法律英語教師研究關注的問題。
法律英語(Legal English),指在英語中表述法律科學概念以及訴訟或非訴訟法律事務時所用的語種或某一語種的部分用語(Debra S.Lee,J.D.《美國法律英語》,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99年)。法律英語是一門交叉學科,介于法律科學和英語語言學之間,是律師、法官、法律工作者所使用的習慣用語和行業(yè)語。
法律英語核心是“法律”,它從英語語言角度切人法律領域,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特點。
詞匯特點
法律意味著規(guī)則、規(guī)范和權威,體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正式、用語嚴謹、書面化。因此,法律英語中單詞意義與口語體語言不同。例如,在法律英語中“box”指的是“陪審團、證人席”,而不是口語含義的“箱子”;法律英語中“complaint”指的是“控告、起訴”,而不是口語含義的“抱怨”;法律英語中“exhibit”指的是“證據(jù)、特征”,而不是口語含義的“展覽”;法律英語中“avoid”指的是“使無效、廢止”,而不是口語含義的“避免”。再比如,在法律英語中,為求正式和規(guī)范,不用“begin”或“start”而用“commence”來表達“開始”,不用“stop”而用“terminate”表達“終止”等等。
句法特點
法律法規(guī)明確權利和義務,且法律條文具有強制性。因此,法律英語中祈使句使用普遍。shall,may,can,should,ought to,have to等規(guī)約性情態(tài)動詞被頻繁使用,以對適用對象做出規(guī)定、許可、授權、禁止等。
比如,This law shall be implemented from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本法律自頒布之日起實施。
The insurance must be issued irrespective of percentage.保險中必須不計免賠率。
A partymay suspend the performance of his obligations.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義務。
此外,由于法律文書是客觀陳述法律法規(guī)的公文,因此基本句式通常是陳述句結構。因為陳述句能夠準確說明真實和陳述案件,為司法人員處理案件提供可靠的法律和事實依據(jù)。
例如:The Arbitration Commission has one honorary Chairman and several advisers.仲裁委員會設名譽主任一人,顧問若干人。
以上例句使用陳述句式,規(guī)定仲裁委員會的設立和構成。這種直接用陳述句表述的方法,可以使人們對法律規(guī)定一目了然。
教學目標對于法律英語教學至關重要,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水平能力的重要前提。國家司法部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重點培養(yǎng)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外向型法律人才”的辦學理念。但是只是籠統(tǒng)的提出法律英語教學的目標,并沒有明確、清晰、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和師資配備。
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教學綱領,自法律英語課程開設以來,法律英語教材出現(xiàn)多種版本。各教材的編寫缺乏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并且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學途徑、教學時數(shù)設計等方面的安排各不相同。
各高校對于法律英語的教學仍然采用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教師要么只是簡單地講授專業(yè)英語詞匯、短語、語法;要么只是用英語來講解法律內容,忽略了法律英語的功能性和應用性,沒有將語言輸出的技能作為培養(yǎng)目標。
將培養(yǎng)面向國際、面向時代的高素質復合型、外向型專業(yè)人才,即國際型法律人才作為教學目標。所謂國際型法律人才,是指既具備國際視野,通曉中外法律,還具有熟練外語能力,能夠從事國際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業(yè)務的法律人員。國際型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是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外因使然,也是國家發(fā)展改革與法治建設的客觀需要。
法律英語的教材編排,要兼顧法律與語言。教材內容既要包含法律知識,又要兼顧英語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此外,教材還應涉及法律文化背景知識。例如講到英國的lawyer(律師),必須導入英國的律師制度:大律師和小律師(barrister和solicitor)。大律師即出庭律師,小律師又叫訴狀律師,兩者資格的取得有不同的要求,分別有不同的管理機構和職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模擬真實情景,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比如,給學生分派不同角色:法官(judge),原告(plaintiff),被告人(defendant),證人(witness),嫌疑人(Suspect),辯護律師(prosecuting attorney),陪審員(juror),書記員(court report)等。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案件背景,分別扮演不同的訴訟角色,以全英文的方式模擬訴訟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靈活運用法律理論知識,又提高語言交際和溝通能力。
總之,作為ESP的法律英語將日益發(fā)揮重要作用。在法律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學以致用,將“用專業(yè)學外語”和“用外語學專業(yè)”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合格的國際型法律專業(yè)人才。
[1]黃文偉:模擬法庭在電大法學教學中的應用,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2]滿穎,侯正良.法律英語教學與國際型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
[3]肖桂蘭.專門用途英語(ESP)與高職英語教學的融合[J].科技信息,2008(32).
[4]張燕.法律英語教學改革之我見[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4(12).
[5]張自偉.法律英語教學模式比較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5).
[6]張瑞.法律英語教學內容研究[MA].首都師范大學,2008(4).